1. 新技术革命转型期的挑战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新技术革命转型期。所谓“新技术革命”,是指20世纪后期以来以微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发展为核心,引发全球范围内科技、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科技浪潮。其核心内涵是信息技术主导、多领域融合及生产方式变革,外延影响包括全球化渗透、技术迭代加速和安全风险挑战。这场革命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融合化为主要特征,正在重塑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谓“转型期”,指的是一个组织、企业或经济体从一种发展模式、经营方式、产业结构等向另一种新的状态转变的过渡阶段。
新技术革命在全球范围内触发了基础科学在微观、宇观、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引导AI信息技术、清洁能源、生物化学、航空航天等技术的群体性革新,正在推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主动融入这一进程是把握历史机遇的战略选择。新技术革命既对劳动力资源、社会经济基础等提出更高要求,也为后发国家实现“换道超车”提供了可能。我国社会正通过制度优势、政策协同和科技原创能力提升,积极应对这一转型期的机遇与挑战[1] [2]。
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链重构,加速了科技与相关产业的变革,对全球职业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如制造业中的一些低端的、重复操作的、危险的岗位正在逐步被机器人取代,初级技能的就业岗位面临大幅度减少的趋势。而高级技能的就业岗位因AI的广泛应用而变得要求越来越高、工作越来越跨界、任务越来越综合。风景园林行业的工作流程、技术标准和岗位设置的变化,导致园林高职教育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例如:
受国内房地产业急剧下行影响,传统园林施工、养护等基础岗位的用人需求大幅减少;
随着科技进步加速和数字城市发展,智慧园林、数字化景观设计等高端岗位需求增加,“低端过剩、高端缺人”的岗位极化带来就业市场“两端空缺”现象,直击现有高职课程体系“重施工图、轻数据链”的培养惯性;
AI、BIM、无人机等新技术在园林行业广泛应用,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数字园林”人才培养需求,迫切需要培养掌握BIM技术、GIS系统、无人机巡检等新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技术变革倒逼教学创新,VR虚拟果园、AI病虫害识别等数字化教学手段开始普及;等等。
为应对新技术革命转型期发生的产业升级和行业发展需求,我们有必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多维层面,对广东风景园林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探索前瞻的应对策略。
2. 广东园林高职教育和教改现状
目前,广东省内开设风景园林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数量较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教育体系。这些院校普遍设置了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风景园林设计、工程造价(园林工程造价方向)、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或方向),详见表1所示。
Table 1. Overview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fer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related programs in Guangdong province
表1. 广东省内开设风景园林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概况
序号 |
学校名称 |
主要招生专业名称与代码 |
备注 |
风景园林设计 440105 |
园林工程技术 440104 |
园林技术 410202 |
工程造价 440501 |
环境艺术设计 550106 |
1. |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
✓ |
✓ |
|
✓ |
|
|
2. |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
✓ |
✓ |
|
|
|
已建设广东省高水平园艺技术专业群 |
3. |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
✓ |
✓ |
|
|
|
|
4. |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
✓ |
✓ |
✓ |
✓ |
|
广东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培育单位 |
5. |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 |
✓ |
✓ |
|
|
|
|
6. |
广东茂名农林科技职业学院 |
✓ |
✓ |
|
|
|
|
7. |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
✓ |
|
|
|
✓ |
|
8. |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
✓ |
|
|
|
|
|
9. |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 |
✓ |
|
|
|
|
|
10. |
深圳城市职业学院 |
✓ |
|
|
|
|
|
11. |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 |
|
✓ |
|
|
|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省内高职院校排名第一 |
12. |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 |
|
✓ |
|
|
✓ |
|
13. |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
|
✓ |
|
|
|
|
14. |
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 |
|
✓ |
|
|
|
|
15. |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
|
|
✓ |
|
|
|
16. |
私立华联学院 |
|
|
✓ |
|
|
|
17. |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
|
|
✓ |
|
|
|
18. |
顺德职业技术大学 |
|
|
✓ |
|
✓ |
|
19. |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
|
|
✓ |
|
|
|
20. |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
|
|
✓ |
|
✓ |
|
21. |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
|
|
✓ |
|
|
|
22. |
惠州工程职业学院 |
|
|
✓ |
|
|
|
注:本表为作者根据网络公开资料整理,学校不分排名先后;专业名称和代码依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4)。
其中,百度AI平台依据专业评估、院校综合影响力及网络搜索热度等得出2025年度网络知名度排名较优的主要院校有:
A、园林技术专业院校
1)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农林类教育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专业实践教学资源丰富。
2)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以生态环保为特色,园林技术专业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
3)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注重城市绿化与景观设计方向专业人才的培养。
4) 其他院校:惠州工程职业学院、私立华联学院、揭阳职业技术学院等。
B、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院校
1)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综合实力强,居广东高职院校前列,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排名第一。
2)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以产教融合为特色,学生专业实训条件优越。
3)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侧重园林工程技术与现代农业结合,有效助力乡村振兴事业。
4) 其他院校: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等。
C、综合网络知名度较高的院校
1)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在广东高职院校总榜中排名靠前,理工类表现突出。
2) 顺德职业技术大学:在综合类院校中知名度较高,园林类专业教学实践性强。
3)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在民办院校中园林类专业网络影响力排名第一。
就广东高职院校园林类专业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而言,各校的差异较大,每年招生人数从几十到几百不等。其中,学生较少的如揭阳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园林技术专业招生计划仅为20人;学生较多的有如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2024年园林类专业分别招生764人和900人。(数据来源:各校官网当年招生信息)
近10年来,广东高职院校风景园林类专业教育在改革发展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出现了一些颇有见地的学术论文,研究内容大致聚焦以下方面:
A、课程体系改革
广东高职院校积极开展风景园林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如通过“工学结合”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将传统园林史论课程压缩至15%,增设数字景观建模、生态修复技术等实践课程[3]。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提出“模块化能力矩阵”,将BIM技术纳入必修模块[4]。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在2025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增加了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等新兴领域的教学内容[5]。该校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则将CAD、SketchUp、BIM建模等数字化设计工具纳入课程体系,并建立数字建模实训室,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园林设计技术。
B、产教融合实践
深圳技师学院与深圳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探索“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办学,开创了不同于传统模式的产教融合新路径。校企之间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全过程合作,不仅满足了企业用人需求,也促进了学生高质量就业。2018~2023年已举办6期班,共计培养学生519人,成为一种可推广的产教融合新模式[6]。
再如,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与岭南园林股份公司共建“厂中校”,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率达73% [7]。产教融合实践能有效促进学生培养模式创新,如深圳市每年举办的簕杜鹃花展,引入高职院校参与的“设计 + 建造”工作坊模式,大大提高了师生的现场设计施工动手能力;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组织学生赴华南植物园开展实训,结合生态修复、植物识别等任务强化实践能力等。还有一些院校将职业技能大赛、国赛、世赛项目融入日常教学,通过竞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如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园林工程职业技能大赛训练场及训练作品已成为教学常态。该校还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如深圳仙湖实训基地、佛山梁园实训基地等,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锻炼技能。
C、国际经验借鉴
1) 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双元制”学业模式是德国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的“职普融合”学制创新[8],它将高等学校和企业提供的教育培训在形式和内容上系统地融合在一起,培养具备职业相关理论知识和较高实践能力的职业人才[9]。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引入德国景观建筑师协会(BDLA)的认证体系,尝试将部分德式课程标准应用于岭南气候条件下的园林营造实训。
2) 新加坡“垂直绿化”教学:新加坡理工学院的模块化教学被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改造为“热带季风区版本”,相关论文获2024年IFLA教育奖,但存在技术转化成本过高问题[10]。
3) 国际交流与合作:部分院校通过教师互访、学生交换、联合研究等方式开展国际交流,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如广东白云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注重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将国际先进的生态设计理念融入课程体系。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广东高职院校风景园林类专业在继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补齐短板”,如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相对滞后;产教融合不深,校企合作多停留在实习基地层面,缺乏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等深度合作,现有教学师资队伍中企业技师的占比不高;新兴实用领域的“碳排放平衡测算”研究成果基本空白等。
3. 新技术革命催生高职教育变革
从历史纵深看,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正在加速重构,科技竞争格局剧烈变化,国际形势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全球科技合作创新生态与各国科技发展进步产生深刻影响。新技术革命与地缘冲突交织,正在重塑世界秩序的生成逻辑[11]。
新技术革命对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影响也很巨大,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1) 战略地位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被赋予支撑国家战略、服务产业升级、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纳入2035年发展目标,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2) 发展范式转型:面对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化,传统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新需求,高职院校应转向培养创新型、智能型复合人才。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整体技能发展”概念,可将学生的技能培养内容进一步分为基础技能、专业技能与横向技能。
3) 国际竞争加剧:新技术革命引发全球治理体系重构,导致教育资源和人才争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引进优质资源的挑战,也迎来输出中国模式、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机遇。
为应对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近5年来国家主管部门正在对高职教育作系统性政策调整,主要有:
1) 专业设置优化
教育部在202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基础上,2024年又更新、新增了40个专业,重点服务先进制造业、数字产业,新增相关专业占比超50%;
全国职业教育专业点调整新增6068个,撤销5052个,提高了职教与产业的匹配度;
2025年湖南省调整优化高职专业点比例达38%,云南省新增295个专业对接重点产业。
2) 产教融合深化
建设“两翼”体系:即34家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200余家省级产教联合体;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如国家有色金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57家成员单位);
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如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的“五维适配·预警调控”靶向培养模式。
3) 职普融通推进
与此同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正呈现出三大创新方向:
1) 能力结构重构
从单一技能训练转向整体技能培养:基础技能 + 专业技能 + 横向技能;
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技术突破、产业创新)和智能型人才(AI应用能力);
推广“AI赋能”教育模式:构建覆盖教学全流程的智能化体系。
2) 教学模式创新
如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的“柔性学期与工学交替”:理论教学安排在企业生产淡季,实践教学嵌入生产旺季;
课程动态更新机制:如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实施“课程动态更新机制”,依据企业新工艺、行业典型案例及最新技术标准每年更新30%课程内容。
虚实一体实训基地: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全国首个园林VR实训中心,可模拟台风、干旱等极端环境下的植物养护。
3) 评价体系改革
宏观来看,新技术革命正在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我们要力求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精准对接,催生“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产教融合新格局[12] [13]。同时,要逐步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每年培养超千万名毕业生成为能适应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14]。
4. 园林高职教育改革的策略思路
在应对新技术革命转型期的“阵痛”中,广东风景园林高职教育既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也迎来深化改革、全面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机遇[15]。谨此,笔者抛砖引玉提出以下改革发展的策略思路:
1) 办学模式上,试行“宽基础、精主业、一专多能”机制
“宽基础”,就是要打破传统专业壁垒,建立“园林+”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基础知识训练。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 4号)要求,高职教育应“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强化通识教育”。具体而论,宜包括思政、英语、体育、美术、制图、植物、生态、计算机等每生必修的基础课程。
“精主业”,就是聚焦园林行业核心技能培养,打造核心竞争力。参照《园林行业职业能力等级标准》(人社部发[2022] 31号),专业课程设置应与岗位能力培养精准对接,精心组织。特别要加强与园林行业主要职业证书的考核条件相对接,按照技术操作类、规划设计类和经营管理类三大方向分类培养学生。
“一专多能”,目标是鼓励培养具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让学生有能力适应复杂多变的就业市场和工作环境,能写会画,能说会道,善于实践,勇于担当。对于招生数量较大(如≥200生/年)的院校,各院校还可考虑参照教育部的专业目录跨学科增设专业或专业方向(详见表2),通过课程建设形成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园林类专业群。建议实行大类招生,前3个学期将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拉平同修,后三个学期分专业(方向)选修定向课程,进行专业实训,有效提高学生就业适应能力。
Table 2. List of programs (or specializations) eligible for expanding “One Major, Multiple Skills” education at Guangdong horticulture-relate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表2. 广东园林类高职院校可拓展“一专多能”办学的专业(或方向)名录
专业大类 |
专业类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可拓展办学专业(方向) |
农林牧渔大类41 |
林业类4102 |
410202 |
园林技术 |
常规招生专业 |
|
|
410204 |
花卉生产与花艺 |
√ |
|
|
410209 |
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 |
√ |
|
|
410210 |
森林生态旅游与康养 |
√ |
土木建筑大类44 |
建筑设计类4401 |
440103 |
古建筑工程技术 |
√ |
|
|
440104 |
园林工程技术 |
常规招生专业 |
|
|
440105 |
风景园林设计 |
常规招生专业 |
|
城乡规划与管理类4402 |
440201 |
城乡规划 |
√ |
|
|
440202 |
智慧城市管理技术 |
√ |
|
|
440203 |
村镇建设与管理 |
√ |
|
建设工程管理类4405 |
440501 |
工程造价 |
常规招生专业 |
|
|
440502 |
建设工程管理 |
√ |
旅游大类54 |
旅游类5401 |
540109 |
茶艺与茶文化 |
√ |
|
|
540110 |
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 |
√ |
|
|
540113 |
休闲服务与管理 |
√ |
文化艺术大类55 |
艺术设计类5501 |
550106 |
环境艺术设计 |
常规招生专业 |
|
|
550108 |
公共艺术设计 |
√ |
|
|
550110 |
展示艺术设计 |
√ |
注:表中专业名称和代码依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5)。
2) 课程设置上,贯彻“少必修、多选修、侧重实践”原则;
如今,广东风景园林高职教育正面临着从“知识灌输”向“能力提升”的转型需求。园林类专业课程设置应贯彻“少必修、多选修、侧重实践”的原则大胆改革,如建立“三三四”课程学时结构(基础课30%、选修课30%、实践课40%),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用效果。课程设置改革路径包括:
压缩核心模块:如可参考北京林业大学职教院课程整合经验,将传统《园林史》《植物分类学》等6门理论课整合为《园林基础理论》(48学时)等。
动态调整机制:每学年根据社会就业和企业需求调研(如岭南园林集团《岗位能力评估白皮书》)更新1~2门必修课内容。
拓展选修课程:将专业方向细分,可借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超市”模式,设置“园林VR设计”“古建修复技艺”等12门微专业课程供学生自由选修。同时,支持跨专业选修课程,与园艺、建筑设计专业共享“生态景观材料”和“BIM技术应用”等课程资源。
加强实践教学:建议分年级进行“阶梯式实训”,如一年级的“校内苗圃认知”,二年级的“企业项目跟岗”,三年级的“真题毕业答辩”等。同时实训课程及毕业实习中实行“双导师制”,让企业技师与专任教师联合编写实习教材并指导实践教学。
弹性学分互认:依据《广东省职业教育条例》(2018),风景园林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1 + X”职业技能证书衔接制度(如考取“园林绿化工”或“景观设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可抵扣选修学分),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设置弹性学分银行、允许实践成果转换为理论学分等。
3) 学生培养上,营造“讲三好、强美育、上进博爱”风尚;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 4号)指导下,广东风景园林高职院校亟需构建“专业技能 + 美学素养 + 人格教育”三维培养体系,实现基于职业素养与人文情怀融合的园林高职育人模式创新。其中,“讲三好”除了对学生一般要求“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外,可注入新的职业素养培育内容,如景观设计师职业要求的“好设计、好工艺、好服务”等[16]。还有,可借鉴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群提出的“123育人框架”建设经验,即:1个核心(职业价值观)、2维渗透(思政课程与项目实践)、3重载体(校园文化 + 企业课堂 + 社区服务) [17] [18]。
“强美育”,即实施“美育浸润式”教学改革,构建“三维美育”课程群,让园林学子在学期间能够受到较好的美学熏陶和美术基本功训练,提高对自然与生活的审美认知能力。“上进博爱”,就是要帮助学生养成乐观进取的健康人格,如开设“励志生活”“自然疗愈”等特色课程,结合校园环境优化和植物配置活动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等。尤其是针对当下青年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由精致利己主义滋生的孤独心态,很需要通过自然感知、园林疗愈等路径重建校园友谊,进而深化职业教育的本质:不仅是知识传递和技能培养,更是生命的对话和心灵的滋养,使校园成为师生情感根系的培育场,促进高职教育环境回归人性的温度,让更多寂寞的青春绽放出温暖的友谊之花。
4) 师资建设上,鼓励“国际化、专业化、创新实践”集成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速,园林行业对具备国际视野、精湛技艺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广东作为中国园林职业教育高地,亟需通过师资队伍改革响应这一趋势。按照《广东省职业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可以“国际化、专业化、创新实践”集成为驱动,搭建“引育并举、分层培养”的师资建设框架。
国际化师资建设策略主要包括:① 实施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如设立“绿色技能引智专项”,重点引进国际顶尖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博士;或实施“双导师制”,聘请IFLA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认证专家参与实践教学等[19]。② 加强本土教师国际化赋能,如建立与荷兰戴尔夫特理工大学的教师互换机制,每年选派20%专业教师赴海外研修(据广东省教育厅2023年跨境教育项目统计数据);开发双语课程认证体系,要求核心课程教师达到CEFR B2级英语教学标准(依据《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2020版) [20] [21]。
专业化提升实施方案可包括:① 教师行业技能认证,如将“园林绿化高级技师”等职业资格作为实践类课程高级教师评聘的必要条件;② 模块化教学能力培养,可按照“1 + X”证书体系重构教师能力图谱,重点强化BIM景观设计、生态修复工法等新兴技术模块(政策依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5)》)。
创新实践激励机制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构建,如深圳职院2024年科研激励改革方案提出设立“湾区园林创新基金”,教师带队参与实际项目可折算科研业绩分;建立“专利转化收益分成制度”,教师指导学生获实用新型专利可按30%比例分配收益(政策依据:广东省知识产权局2025年新政);举办“金园丁”教学能力大赛,将AR/VR技术应用、低碳园林设计等纳入评分维度等(案例: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规程)。
总之,通过构建“国际对标 + 行业嵌入 + 创新反哺”的师资培养发展生态,广东风景园林高职教育有望破解当前师资队伍中普遍存在的“技术滞后性”“实践脱节性”等痛点,并为后续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与传统工匠技艺相融合的教学改革开辟路径。
5. 结语
新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正在深刻重塑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和教育事业。从社会经济角度看,它既带来了社会环境复杂化的挑战,也凸显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潜力;从高职教育角度看,它可能提升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和适应社会需求,实现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更高要求。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其专业设置必须紧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关键领域培养应用型急需人才,支撑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要以更高水平的开放促进高职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要适应技术革命的趋势,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未来,广东风景园林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应进一步关注以下领域:一是培育新技术革命转型期社会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的互动机制,拓展风景园林高职教育的市场空间;二是研究风景园林高职教育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青年成长特点,提高培养质量,让学生在可期待的就业前景激励下顺利完成教学计划,成为能够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三是努力探索广东风景园林高职教育办学模式优化及其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路径,助力从业者开拓视野、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
声 明
文中部分动态信息源于各大网络平台新闻报道,限于篇幅不再罗列相关网页链接。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