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培养提高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Theoretical Thinking Abilit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摘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培养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成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核心议题。本研究采用多案例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理论思维能力的内涵与思政课育人目标的契合性,探讨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并结合全国多所高校的创新实践,提出系统性路径方案。研究发现,通过内容体系重构、教学方法创新、师资能力提升及实践教学深化等多元路径,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思政课内涵式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研究进一步指出,不同模式的成功依赖于特定的制度支持与师资条件,其推广需克服路径依赖与资源约束等障碍。
Abstract: A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s a new era,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theoretical thinking ability has become the core issue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t universities. This study adopts a multi-case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 analyzing the congruence between the connotation of theoret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the educational objectiv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dilemmas in current teaching practices. By integrating innovative practices from multiple universities nationwide, the study proposes systematic pathway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rough diversified approaches such as content system restructuring, teaching method innovation, faculty capacity enhancement, and deep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oretical thinking ability can be effectively promoted, provid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connotativ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e study further points out that the success of different models depends on specific institutional support and faculty conditions, and their promotion requires overcoming obstacles such as path dependence and resource constraints.
文章引用:李娜. 思政课培养提高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1481-148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191

1. 引言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使命。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多元文化思潮交织碰撞,大学生群体面临复杂的信息环境和价值选择,提升他们的理论思维能力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更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和民族复兴大业。理论思维能力作为一种系统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的认知能力,使大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时代、引领时代,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然而,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理论讲授与实践脱节、知识供给与学生需求错位等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教学中重知识灌输轻思维训练、重结论传授轻过程引导的问题,制约了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思政课教学改革,有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界定为一项质性导向的多案例比较研究,旨在通过系统分析不同高校的思政课改革实践,提炼培养理论思维能力的有效路径。案例选取基于以下标准:第一,代表性,覆盖不同层次与类型的高校;第二,创新性,在思政课教学改革方面有公认的突出举措;第三,公开性,有较为丰富的公开报道、研究成果或官方总结材料可供分析。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各高校公开的教学改革案例、权威媒体深度报道及部分学校的课程评估报告,通过跨案例的比较分析,识别不同模式的核心理念、操作路径与适用条件。本文基于全国多所高校的创新实践,系统分析思政课培养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现实路径,以期为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2. 思政课与理论思维能力培养的内在关联

2.1. 理论思维的核心内涵与时代价值

理论思维是主体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高级认知能力。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理论思维主要包括辩证思维、历史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等基本形态。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课教学中,将理论思维培养明确为教学内容优化的核心目标,强调使学生掌握“理论思维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用”,系统培养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和系统思维等多维能力。

在当今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有助于学生抵制错误思潮,增强“四个自信”,在面对多元社会思潮时能够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立场。其次,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挑战时,能够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出科学决策。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单纯的知识记忆价值下降,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思维培养恰能回应这一时代需求。

从学习理论视角看,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深植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学习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思政课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就必须超越简单的知识灌输,创设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质疑与反思的学习情境,引导其自主构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框架,并用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2.2. 思政课与理论思维培养的契合性

思政课的本质是理论灌输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与理论思维能力培养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过程本身就是理论思维训练的过程。正如山东理工大学“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所强调的,思政课应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理论阐发为要务、以思维创新为关键、以实践动能为旨归”[1],形成有机统一的教学体系。

另一方面,思政课的政治引导需要以理论辨析为支撑,思想引领需要以逻辑论证为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培养学生理论思维提供了丰富资源[2]。北京大学在思政课修读要求中明确指出,思政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观察时代、引领时代的理论武器”,“养成理论思考习惯”,不断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充分体现了思政课教学与理论思维培养的高度一致性。

3. 当前思政课培养理论思维能力的实践模式

全国多所高校结合实际,对思政课培养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进行了多元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实践模式。

3.1. 内容重构模式: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多所高校致力于将统一的教材体系转化为适合学情的教学体系,以提升理论思维的针对性。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内容进行优化重组,重构教学内容顺序:将第四章商品经济的历史和资本的原始积累调入第五章,从而在第四章突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与逻辑主题;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融入第三章,作为唯物史观国家理论和社会意识理论的重要例证。这种重构不是简单的顺序调整,而是基于理论内在逻辑的系统优化,有助于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认识[3]

西安翻译学院则通过主题化内容整合,破解教材向教学转化的难题。一方面,教师精准提炼教材重难点,避免教学脱离教材;另一方面,通过课前调研、课堂互动、课后反馈建立学生问题清单,聚焦学生关切。通过将教材重难点与学生需求进行主题式整合,形成教材要求、学生需求、教学目标的闭环。此外,该校还依托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校本化教学资源,编写双语教材《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国际化人才——陕西红色之旅》,将地域红色资源转化为理论思维培养的鲜活素材,实现了理论深度与现实温度的统一。

3.2. 教学方法创新:从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变

教学方法创新是培养理论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辽宁大学探索出的“编程·绘图·演示”教学法颇具特色,其本质是建构主义理论中“思维可视化”与“程序化认知”的具体应用。该方法将抽象的理论思维凝练为具体的思维步骤,再用流程图展示出来,最后演示如何应用此流程解决问题,这使得内在的思维过程变得外显、可操作,极大地降低了学生掌握复杂思维方法的门槛。

一项针对该校部分师生的非正式访谈反馈显示,有学生评价:“以前觉得理论很空,现在通过‘编程·绘图’,我好像拿到了一张思考‘地图’,知道分析一个社会问题该从哪里入手,步骤是什么,感觉自己的逻辑清晰了很多。”一位参与教改的教师也指出:“这种方法对教师提炼理论核心逻辑的能力要求很高,但一旦设计成功,教学效果是颠覆性的,学生从‘听懂了’变成了‘会用了’。”

与此同时,辽宁大学还创建了“读·学·悟”教学法,把经典著作融入理论思维培养的全过程,包括课前推荐经典,课中精讲经典、引证经典,课后阅读经典、图解经典,期末考核经典等。通过经典阅读,学生可以直接从思想家的原典中了解思维过程,感受原汁原味的理论思维,领会蕴含于其中的思想方法,从而有效训练理论思维能力。

西安翻译学院的“问题链教学”同样值得关注。该模式以“真问题”作为教学起点,构建探究式学习范式:课前通过“看、问、想、答”等活动,找到大问题、真问题,设计问题链;课中针对学生的思想困惑精讲理论、组织研讨;课后针对问题链反馈答疑,完成问题升华。这种通过“聚焦重点问题、逻辑追问进阶”的教学方法,避免了教学泛泛而谈,用严密的逻辑和透彻的理论说服学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3. 评价体系改革:从单一考核向多元评价转变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理论思维培养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西安翻译学院建立了“三集一统 + 四级监控”的质量保障机制,通过集体备课、研讨、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通过统一考核规范确保教学标准一致。同时,构建“同行 + 院级督导 + 校级督导 + 校领导”四级听评课监控体系,形成全员参与、全程监控的质量保障闭环。

北京大学则对不同类型的思政课采用了差异化的评价方式。对于思想政治实践(上)课程,包括“爱乐传情”和“志愿服务”两个模块,采用合格/不合格的二级制评价;而对于思想政治实践(下)的“社会实践”模块,则采用多元加权评价,包括实践方案评估(10%) + 课堂出勤、参与情况(20%) + 任职教师评分(10%) + 团队评议(15%) + 个人实践总结(15%) + 团队总结展示得分(30%)。这种多元评价体系关注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注重能力表现而不仅仅是知识记忆,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理论思维的发展。

4. 思政课培养理论思维能力面临的现实困境

4.1. 教学内容与思维训练脱节

当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仍存在重知识灌输、轻思维培养的倾向。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理论结论的传授,而忽视了理论产生的背景、过程和方法的讲解,使学生难以体会理论的内在逻辑和科学价值。这种“结论式教学”割裂了理论与历史、现实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虽然记住了大量的概念和原理,但无法理解其深层含义和相互关系,更谈不上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学内容更新速度缓慢,与时代发展和社会现实结合不够紧密,难以回应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当理论无法解释现实,无法回答学生思想困惑时,学生就容易对理论产生质疑,进而失去进行深入理论思考的动力。与此同时,不同课程内容之间存在交叉重复现象,如“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部分内容重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跃度。

4.2. 教学方法与学生需求错位

在教学方法方面,不少思政课教师仍然沿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师生互动不足,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激发思维潜能。虽然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思政课教学,但很多时候只是将“人灌”变为“机灌”,教学形式变了,灌输的实质未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数字时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身在曹营心在汉”,抬头率低、参与度低。

此外,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薄弱,理论与实践脱节,也是制约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学校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设计和指导,变成“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或简单的社会调查,未能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通过实践深化对理论的理解。西安翻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调查发现,实践教学缺乏深度是影响思政课育人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也是他们创新“12545 + 1”实践教学模式的直接动因。

4.3. 教师能力与评价机制不足

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理论思维培养的效果。部分思政课教师自身理论功底不够扎实,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党的创新理论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引导。还有部分教师缺乏教学艺术,虽然学识渊博,但不善于将深刻的理论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无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理论思考中来。

与此同时,当前高校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机制不够合理,重科研轻教学、重论文轻育人的倾向依然存在。这导致教师将大量精力投入科研论文写作,而非教学研究和改革上,缺乏持续改进教学的内在动力。此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结构性矛盾,一些高校师生比过高,教师承担过重的教学任务,难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也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5. 优化思政课培养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路径

5.1.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构建思维导向的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是培养理论思维能力的主要载体。要实现从知识传递向思维训练的转变,必须重构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

一是强化理论逻辑阐释。在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不仅要讲清“是什么”,更要讲清“为什么”,揭示理论的内在逻辑和科学依据。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实践表明,通过讲清理论思维的根据、内涵和运用,能够帮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理论思维的依据,掌握理论思维的具体步骤。例如,在讲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时,可以通过对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比较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这一规律的普遍性和各国发展道路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二是推进主题式教学整合。借鉴西安翻译学院的经验,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基于教材重点和学生关切确定核心主题,围绕主题整合相关理论和案例,形成具有逻辑关联的教学模块。比如,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内容整合为“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等五大模块,每个模块设计若干核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探究掌握理论思维方法。

三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岛大学“双思课堂”的成功实践表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智慧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思维深度。例如,在讲解辩证法时,可以结合《易经》《道德经》等经典中的辩证思想,帮助学生理解辩证思维的中华民族特色;在讲解治国理政思想时,可以结合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智慧,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

5.2. 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多元立体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是培养理论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应构建多元立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首先,深化问题链教学。以学生关注的真问题为起点,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理论思维。西安翻译学院的问题链教学不仅贯穿课堂教学,还延伸至课前和课后,形成“课前预学–课中研学–课后拓学”的完整链条。在信息化时代,还可以利用线上平台开展问题征集和研讨,扩大学生参与面,使问题链更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其次,推广数字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课堂、虚拟仿真实验等新型教学场景,增强理论思维培养的直观性和互动性。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雨课堂、超星学习通、慕课等线上学习平台,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拓展了教学路径。对于抽象的理论思维方法,还可以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创设接近现实的情境,使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掌握理论思维的运用[4]

再次,探索跨学科协同教学。青岛大学“双思课堂”将思政课与思维教育系列课程相结合,实现了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这一经验可以进一步拓展,加强思政课与专业课程的联动,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思维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可以与理工科专业的科学方法论课程联动,探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科学方法的共通性与特殊性;“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与法学、社会学等专业课程联动,深化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理解。

5.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理论思维素养

思政课教师是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主导力量。他们的理论素养和思维水平直接决定教学质量。

一是构建集体教研机制。通过定期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专题研讨等形式,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西安翻译学院建立的“三集一统”机制——集体备课、研讨、培训,有效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在集体教研中,可以特别加强对理论思维教学方法的研究,分享成功经验,解决共性难题。同时,邀请哲学、逻辑学等领域的专家参与指导,从多学科角度丰富理论思维教学的方法论基础。

二是建立教师发展支持体系。为思政课教师提供系统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包括理论研修、教学方法培训、社会实践考察等,帮助他们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理论思维素养。特别是对于年轻教师,应实施导师制,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其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此外,还应鼓励教师参与学术研究,将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教研相长。

三是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改革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建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评价体系,将教学创新、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培养成效纳入评价指标,激发教师投入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对在理论思维培养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的教师,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形成示范效应。同时,建立教师教学反思机制,鼓励通过教学日志、课堂录像分析、学生反馈等方式,持续改进理论思维教学方法。

5.4.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促进理论向实践转化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是连接理论认知与实际行动的桥梁。

一方面,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西安翻译学院的“12545 + 1”实践教学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汉英双语教学,搭建“课堂实践 + 社会实践 + 志愿服务 + 红色研学 + 创新创业”五大载体,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思政与专业”四个结合。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构建涵盖课内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满足不同阶段、不同特点学生的发展需求。

另一方面,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校内资源,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绍兴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党支部立足越地红色文化资源,建设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开展“田野思政”,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5]。类似地,各高校可以结合本地特色,与革命遗址、博物馆、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提升理论思维能力。

此外,创新实践教学评价方式。改变单纯以实践报告评价学生的做法,建立注重过程、多元主体的评价体系。北京大学思想政治实践(下)课程的评价方式值得借鉴,它包含实践方案评估、课堂出勤与参与情况、任课教师评分、团队评议、个人实践总结、团队总结展示等多个维度。这种多元评价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理论运用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引导学生注重理论思维的实践转化。

6. 讨论:不同实践模式的比较与批判性反思

通过对上述多案例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各具特色的实践模式在培养理论思维能力上虽卓有成效,但也存在各自的优势、局限与潜在风险。

首先,从模式效力与适用条件来看,“334教学法”与“五维驱动”模式体系完整,改革彻底,但其成功严重依赖于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与持续的资源配置,对师资队伍的协同作战能力要求极高,在资源匮乏或教师发展不均的高校可能面临“水土不服”。相比之下,“四位一体”与“双思课堂”模式聚焦于教学的核心环节,灵活性更强,更易于在院系甚至教师个人层面推行,但其影响力与改革深度可能受限。

其次,从潜在风险来看,过度强调思维流程的“程序化”(如编程·绘图法)虽利于初学者入门,但若应用不当,可能陷入新的“思维定式”,抑制学生的直觉思维与创造性发挥。而问题链教学的高度开放性,则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理论深度提出巨大挑战,若问题设计流于表面或教师引导失当,容易导致讨论停留在低水平徘徊,难以触及理论核心。

最后,所有模式的推广均面临共同的制度性障碍:一是评价体系改革滞后,传统的以知识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难以有效衡量思维能力的提升;二是教师发展支持不足,深刻的教学转型要求教师自身具备深厚的理论思维素养,而相应的培训与支持体系尚不完善;三是数字化工具的“双刃剑”效应,技术应用若不能与教学理念深度融合,则易沦为华而不实的点缀,甚至分散学生的认知资源。

7. 结语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要使命,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思政课培养理论思维能力的实践模式与困境,提出了系统化的路径方案。研究表明,通过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等多元路径,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本研究通过多案例比较,揭示了思政课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多元路径及其内在逻辑。回顾文初提出的问题,思政课教学要真正实现从知识传递向价值塑造和思维培养的转变,必须立足学情、扎根实践,以方法创新让理论“活”起来,以价值引领让育人“实”起来。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任何一种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钥匙。各高校在借鉴先进经验时,需充分考虑自身校情、师情与生情,进行本土化改造与创造性转化,并着力破解评价改革、师资培训等深层制度瓶颈。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引入严格的实证设计,通过前测–后测对比、追踪研究等方法,更精确地评估不同路径的长期效果,为思政课的深度改革提供更坚实的证据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琪琪. “四位一体”教学模式融入大学生思政课提高教学实效性[J]. 中国报道, 2023(3): 88-90.
[2] 崔文法, 陈嘉良. 以“三要”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J]. 教育评论, 2025(1): 102-107.
[3] 李凯.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探索思政课教学内涵式发展新路径[N]. 光明日报, 2024-10-23(05).
[4] 王文平.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以“五维驱动”开展思政教学 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N]. 光明日报, 2024-03-07(06).
[5] 绍兴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三道”贯通·“三化”协同·“三力”提升: 大学生“学思践悟”理论学习协同机制构建[EB/OL].
https://mks.usx.edu.cn/info/1148/6134.htm, 2025-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