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台孝贤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Yutai Filial Piety and Virtue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摘要: 鱼台孝贤文化植根于当地历史土壤,以闵子骞“芦衣顺母”“五里三贤”等典故为核心载体,蕴含着孝亲敬长、仁爱担当等传统美德。本文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需求,分析鱼台孝贤文化的传承特点与育人价值,针对当前高校在文化认知、融入方式、师资储备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从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创新、育人共同体建设和校园孝贤文化氛围营造四个维度,提出具体可行的融入路径,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供本土化文化支撑。
Abstract: Yutai Filial Piety and Virtue Culture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local historical context. The legends of Min Ziqian wearing a reed robe to please his mother and the three sages within five li serve as its core. The culture embodies traditional virtues, such as filial piety, respect for elders, benevolence, and responsibility.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practical issues currently faced by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cultural understanding, integration methods, and faculty resources by combining the actual nee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heritance and educational value of Yutai’s Filial Piety and Virtue Culture. The paper proposes specific and feasible integration pathways from four dimensions—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teaching method innovation, educational community building, and campus filial piety and virtue culture atmosphere creation—to provide localized cultural support for enhancing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literacy.
文章引用:王绪, 曹刘慧, 徐嘉璇, 任宇荟, 任陆宇, 秦硕, 王新宇. 鱼台孝贤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1504-151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194

1. 引言

鱼台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孝贤文化源远流长,是当地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1]。从古至今,鱼台涌现出众多孝贤人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世代相传,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孝贤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 [3],更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将鱼台孝贤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独特的视角[2],有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鱼台孝贤文化概述

2.1. 鱼台孝贤文化的内涵

鱼台孝贤文化涵盖了孝亲敬长、仁爱友善、诚信正直、忠义担当等多个方面的内涵。孝亲敬长是其核心内容,体现在子女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关爱和赡养上,如鱼台当地流传的许多孝子故事,都展现了子女为尽孝不惜付出一切的高尚品质。仁爱友善则倡导人们关爱他人、与人为善,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诚信正直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中坚守诚信原则,正直做人,不虚伪、不欺诈。忠义担当体现为对国家、对集体、对事业的忠诚以及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4]。这些内涵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鱼台孝贤文化的丰富内涵。

2.2. 鱼台孝贤文化的特点

传承性:鱼台孝贤文化历经千年传承,从古代的孝贤事迹记载到现代的口口相传、文化活动传承,从未间断。孔子著名弟子、七十二贤中的闵子骞、樊子迟、宓子贱曾在鱼台留下佳话,“五里三贤”的典故讲述了三位贤人在鱼台相距五里之地讲学传道、弘扬孝贤之道的故事,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对当地孝贤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芦衣顺母”中闵子骞忍受继母虐待却始终坚守孝道的事迹,更是成为鱼台孝贤文化中孝亲敬长的经典范例。这些故事在鱼台民间代代相传,许多传统的孝贤习俗也随之延续,成为当地民众生活的一部分,这种传承性使得孝贤文化得以不断发展[5]

地方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鱼台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和民俗风情紧密相连。鱼台独特的水乡风光孕育了当地人民淳朴善良、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也为孝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土壤。例如,一些与渔业生产相关的孝贤故事和习俗,充分体现了鱼台的水乡特色。

实践性:孝贤文化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鱼台民众将孝贤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日常的行为举止践行孝贤之道。如在家庭中,晚辈对长辈的日常照顾和尊重;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秉持仁爱友善、诚信正直的原则与人相处,这些都是孝贤文化实践性的体现[6]

3. 鱼台孝贤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3.1. 道德素养培养

鱼台孝贤文化中的孝亲敬长、仁爱友善、诚信正直等内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道德素养的培养要求高度一致。通过学习鱼台孝贤文化,大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和价值,增强自身的道德认知[6]。在日常生活中,以孝贤文化为指引,自觉践行道德规范,提升道德行为能力,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例如,孝亲敬长的观念能够引导大学生关心家人、尊重长辈,学会感恩;仁爱友善的理念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合作精神;诚信正直的要求能够促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诚实守信、正直做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2. 社会责任感塑造

鱼台孝贤文化中的忠义担当精神,对于塑造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社会,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使命。通过了解鱼台孝贤人物为国家、为集体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事迹,大学生能够激发自身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4]。在面对社会问题和挑战时,能够挺身而出,积极承担责任,为解决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担当精神和奉献意识。

3.3. 文化认同感增强

鱼台孝贤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冲击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不足。而鱼台孝贤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能够让大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家乡文化的独特价值。通过学习和传承鱼台孝贤文化,大学生能够增强对本土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蚀。

4. 鱼台孝贤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问题探究

4.1. 文化推广层面的普遍性问题

传播渠道单一局限:当前鱼台孝贤文化的推广多依赖地方传统媒体和线下活动,如地方新闻报道、文化节等,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度不足。缺乏针对年轻群体的个性化传播内容和形式,未能有效利用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推广,导致文化传播范围有限,影响力难以突破地域限制。

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在推广过程中,对鱼台孝贤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多停留在对孝贤故事的简单复述层面,未能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对文化内涵进行创新性解读和拓展。缺乏对孝贤文化当代价值的系统研究和提炼,使得文化推广内容缺乏深度和吸引力,难以引发大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

推广主体协同不足:鱼台孝贤文化的推广涉及政府部门、文化机构、民间组织等多个主体,但各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机制。政府主导的推广活动与民间自发的文化传承未能形成合力,资源分散,未能实现优势互补,导致推广效果不佳,文化影响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8]-[10]

4.2. 高校层面鲜为人提及的现状及原因

高校关注度不足: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中,鱼台孝贤文化未得到足够重视,鲜少被纳入教学内容和校园文化活动中。高校更多关注主流文化和经典理论的教学,对具有地域特色的孝贤文化资源挖掘和利用不够,导致鱼台孝贤文化在高校中知晓度低。

缺乏系统引入机制:高校尚未建立将鱼台孝贤文化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机制,没有专门的课程设置、教学团队和实践活动安排。思政教师对鱼台孝贤文化的了解有限,缺乏将其融入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使得鱼台孝贤文化难以进入高校课堂和学生视野。

学生认知存在空白:由于高校宣传推广不足和社会传播有限,大学生对鱼台孝贤文化的认知存在较大空白。多数学生对“五里三贤”“芦衣顺母”等典故一无所知,对鱼台孝贤文化的内涵、价值和传承现状缺乏了解,更谈不上对文化的认同和践行,导致鱼台孝贤文化在高校中的育人功能无法实现[5]。在部分高校尝试将鱼台孝贤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教师在思政课上简单介绍鱼台孝贤文化的相关内容,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活动。这种单一的融入方式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 [7],无法让大学生深入体验和感受鱼台孝贤文化的魅力,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同时,由于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大学生难以将所学的鱼台孝贤文化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无法真正实现文化的育人功能。

5. 鱼台孝贤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5.1. 构建鱼台孝贤文化课程体系

开设专门课程:高校应开设鱼台孝贤文化专门课程,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可涵盖鱼台孝贤文化的历史渊源、内涵特点、代表人物及事迹、当代价值等方面。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让大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鱼台孝贤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例如,在讲解孝亲敬长的内涵时,可引入鱼台当地真实的孝子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践行孝亲敬长的美德。

融入思政理论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机融入鱼台孝贤文化内容。教师在讲授相关理论知识时,可结合鱼台孝贤文化进行阐释,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生动具体。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时,可介绍鱼台孝贤文化中仁爱友善的理念和实践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友善的内涵和价值。同时,可组织学生开展关于鱼台孝贤文化与思政理论结合的专题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 [11]

5.2. 创新孝贤文化融入教学方法

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大学生开展与鱼台孝贤文化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受鱼台孝贤文化的魅力。例如,可组织学生前往鱼台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孝贤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了解鱼台孝贤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发展现状[3]。同时,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当地的孝亲敬老活动中,如到养老院看望老人、为社区孤寡老人提供帮助等,通过实际行动践行孝贤文化。此外,还可举办鱼台孝贤文化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鱼台孝贤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和传承困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新鱼台孝贤文化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关于鱼台孝贤文化的纪录片、电影、动画等,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鱼台孝贤文化的内容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如开设鱼台孝贤文化网络课程、在线讨论区等,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交流。此外,还可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鱼台孝贤文化的历史场景中,增强学习的体验感和互动性。

“芦衣顺母”主题思政课教学设计案例

为将鱼台孝贤文化与思政教学深度结合,现以“芦衣顺母”典故为核心,设计一节45分钟的思政课教案,通过问题链、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形式,引导学生探索“孝”的当代内涵与实践路径,具体设计如下:

1) 典故导入:沉浸式故事呈现

首先,播放以鱼台当地史料为依据制作的3分钟“芦衣顺母”动画短片,短片将重点展现闵子骞在寒冬时节身着芦花填充的单薄衣服却毫无抱怨,直至父亲发现真相欲休逐继母时,他反而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为由为继母求情的核心情节,直观呈现典故中的孝贤精神。此环节通过动画形式降低学生对历史典故的认知门槛,快速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对“芦衣顺母”的基础认知。

2) 深度探究:问题链引导思考

在学生对典故有基础认知后,教师呈现“三阶问题链”,引导学生从历史到当代、从表象到本质逐步深入分析。第一阶为基础层问题:“闵子骞在被继母虐待的情况下仍选择‘顺母’,他的行为是否违背了‘自我保护’的现代价值观?为什么?”此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传统孝行与现代价值观的关系,避免对典故进行片面解读。第二阶为核心层问题:“‘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体现了‘孝’的什么延伸内涵?”教师可结合鱼台当地孝贤文化中“包容孝”“责任孝”的传统解读(如鱼台民间对闵子骞“顾全家庭大局、兼顾兄弟利益”的评价),引导学生关联“仁爱”“担当”等孝贤文化核心内涵,让学生理解“孝”不仅是对父母的单向顺从,还包含对家庭整体的责任与关怀。第三阶为当代层问题:“如果将故事移植到现代场景——假设你的家人因误解对你产生偏见,你会如何平衡‘尊重家人’与‘表达自我’?这种平衡是否属于当代语境下的‘孝’?”此问题推动学生将典故与自身生活经验结合,实现从“历史典故”到“个人实践”的思维迁移。在学生自由发言过程中,教师适时补充鱼台当地对“芦衣顺母”的民间解读,强化学生对孝贤文化地域特色的认知,避免讨论脱离文化本源。

3) 实践研讨:小组情景模拟与分享

首先进行情景分组,将学生分为4组,每组抽取1个源于大学生真实生活场景的“当代孝行实践情景”,具体情景包括:情景1“父母希望你毕业后回家就业,你却想留在大城市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如何与父母沟通?”;情景2“假期回家发现父母因琐事频繁争吵,你作为子女该如何调解?”。随后,各组开展5分钟讨论,需完成两项任务:一是梳理具体的“沟通策略或行动方案”,二是明确“策略背后体现的‘孝’的内涵”(如耐心、尊重、责任、关爱等),避免仅关注“技巧”而忽略“价值观支撑”。讨论结束后,每组推选2名学生进行3分钟情景模拟表演,直观展现沟通或行动过程,表演结束后,开展全班点评,其他小组围绕“模拟中的行为是否符合当代‘孝’的要求”“策略是否兼顾了家人需求与自我诉求”等维度进行评价,教师最后总结时关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当代孝行实践与“和谐”“友善”等价值观的契合点,帮助学生建立“孝行”与“主流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4) 总结升华并进行课后拓展:当代“孝”的实践清单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梳理“当代大学生孝行清单”,从“家庭维度”“自我维度”两个层面提炼可落地的实践方向。家庭维度包括“定期与父母进行深度沟通(非仅简单‘报平安’)”“主动关注家人心理健康,察觉家人情绪变化”“参与家庭事务决策,为家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等;自我维度包括“努力学习提升专业能力,不让父母担忧学业”“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减少家人对自身健康的牵挂”“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让父母看到自身成长”等。布置两项课后任务:一是推荐阅读《鱼台孝贤故事集》中“芦衣顺母”的详细史料及当地学者对其当代价值的解读文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典故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深意;二是开展“家族孝贤故事采访”,要求学生采访家中长辈,记录1个家族中的孝贤故事(如祖辈照顾长辈、帮扶亲属的事迹),并在下一次课堂中进行分享。

5.3. 构建鱼台孝贤文化育人共同体

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机制。与鱼台县文化旅游局合作,共建鱼台孝贤文化研究基地;邀请鱼台孝贤文化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和工作坊。通过多元化合作,拓展思政教育资源,提升育人实效。

鼓励教师研究:鼓励思政教师开展关于鱼台孝贤文化的学术研究,设立相关的研究课题和项目,为教师提供研究经费和支持。教师通过深入研究鱼台孝贤文化,不仅能够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还能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具有深度和广度[5] [11]。同时,教师之间可加强交流与合作,分享研究心得和教学经验,共同推动鱼台孝贤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改革。

5.4. 营造校园孝贤文化氛围

举办文化活动:高校可举办丰富多彩的鱼台孝贤文化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例如,举办鱼台孝贤文化节,开展孝贤故事演讲比赛、孝贤文化知识竞赛、孝贤主题文艺演出等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7]。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入了解鱼台孝贤文化,增强对孝贤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可在校园内设置鱼台孝贤文化宣传栏、文化墙等,展示鱼台孝贤文化的相关内容和学生的优秀作品,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

建立社团组织和宣传窗口:支持学生成立鱼台孝贤文化相关的社团组织,如孝贤文化研究会、孝贤志愿服务社等。社团组织可定期开展活动,如组织会员学习鱼台孝贤文化知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举办文化讲座等。建立宣传鱼台孝贤文化平台,如创建“孝贤文化”公众号、短视频平台,通过推文及富有深度的短视频创作,将孝贤文化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通过社团活动及宣传窗口的建立,让学生在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过程中深入传承和弘扬鱼台孝贤文化。

6. 结语

鱼台孝贤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鱼台孝贤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增强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尽管目前在融入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等一系列实施路径的探索和实践,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鱼台孝贤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充分重视鱼台孝贤文化的育人价值,积极推动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熊沂, 骆婉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24): 48-50.
[2] 苏洁, 吴明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与现实维度[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1): 72-75.
[3] 李野. 儒家孝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世纪桥, 2019(3): 68+86.
[4] 汪信砚. 习近平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76(3): 5-17.
[5] 纪光欣, 徐越. 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之螺旋上升教学策略——以“和合”融入高中和大学“矛盾”教学为例[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4(3): 66-69.
[6] 甘守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究[J]. 皖西学院学报, 2023, 39(3): 37-41.
[7] 徐露. 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 邯郸学院学报, 2022, 32(3): 94-98.
[8] 张华春, 季璟. 新时代文化自信视阈下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3): 120-125.
[9] 陈梦云. 中国传统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路径探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15(12): 106-108.
[10] 李中宇. 孝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喀什: 喀什大学, 2019.
[11] 袁潇. 孝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N]. 山西科技报, 2023-10-09(A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