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与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揭示随机现象规律的学科,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如疾病风险预测)、金融(如股票波动分析)、工程(如产品可靠性评估)等领域,成为高等院校多专业的核心基础课[1] [2]。随机事件作为课程的开篇重点,是连接“随机现象”与“概率计算”的桥梁[3]:其描述的准确性直接决定概率问题分析的合理性,其逻辑关系的梳理程度影响后续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4]等复杂知识的学习效果。
然而,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面临三重困境:一是概念衔接断层,中学阶段仅接触简单随机事件(如掷骰子、抛硬币),对复杂场景中“多事件关联”(如时序、分类)的理解不足;二是事件表示随意,习惯用孤立字母(如A、B、C)表示事件,忽视内在逻辑,导致后续计算受阻;三是分析思路混乱,无法准确判断复合事件关系(和、积事件),难以选择计算方法。传统“定义讲解 + 例题演示”模式虽覆盖知识点,但缺乏对思维过程的系统引导[5]。基于此,本文提出三阶教学模式,旨在通过理论整合与实践创新突破上述难点。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为明确三阶模式的理论定位,以下从概率教学模型、数学表示法、逻辑思维培养三个核心维度,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概率教学模型:从“单一维度”到“整合尝试”
国外研究起步较早,形成了多个经典理论框架。一是APOS理论(Action-Process-Object-Schema)。由Dubinsky (1986)提出,强调数学概念的建构需经历“动作感知→过程抽象→对象固化→schema整合”四阶段[6]。在概率教学中,该理论指导学生通过“抛硬币(动作)→总结频率规律(过程)→定义概率(对象)→关联随机事件(schema)”建构知识,但对“情境与符号的衔接”设计不足,易导致学生“懂概念但不会用”。二是现实数学教育(Realistic Mathematics Education, RME)。由Freudenthal (1991)倡导,主张以“真实情境”为锚点,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建构数学知识[7]。Greer (2001)将其应用于随机事件教学,通过“彩票中奖”“天气预测”等情境激发兴趣,但情境设计多聚焦“单一事件”,对“多事件关联”(如时序)的覆盖不足,且缺乏与符号表示的联动。三是问题驱动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Barrows (1996)将其引入数学教育,强调以“真实问题”为核心组织教学[8]。Jones等人(2015)通过“产品质检概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随机事件,但该模式侧重“问题解决”“概念与方法的系统性迁移”关注较少。
国内研究多基于国外理论进行本土化适配与补充。一是情境化与严谨性的平衡。程海奎、章建跃(2021, 2022)提出“用样本空间刻画随机现象”,强调通过“摸球”“抽奖”等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事件本质,但情境的“复杂性”不足(如未涉及时序事件),且未形成稳定的教学流程[3] [9]。三是分层教学与难点突破。曹显兵(2018)针对学生基础差异,设计“概念辨析→例题分层→拓展应用”的教学路径,有效提升解题正确率,但该模式仍以“教师讲解”为主,对学生“自主思维过程”的引导较弱[5]。
综上,现有概率教学模型或侧重“情境导入”(RME),或侧重“概念建构”(APOS),或侧重“问题解决”(PBL),但缺乏“情境–表示–分析”的递进式整合,难以应对复杂随机事件的教学需求。
1.2.2. 数学表示法:从“符号规范”到“逻辑显性化”尝试
随机事件的表示是连接“现象”与“计算”的关键,国内外研究主要聚焦“符号规范”与“关系梳理”。
Kaplan (2008)通过实证发现,70%的大学生在随机事件表示中存在“符号滥用”问题(如用同一字母表示不同事件),提出“符号标准化”原则(如用Ai表示第i个事件) [10],但仅强调“符号形式”,未关联事件的“内在逻辑”(如时序、对立);Jones等人(2015)进一步提出“符号–关系”双维表示框架,要求标注事件间的“独立/互斥”关系,但框架过于复杂,初学者难以掌握[11]。
李长国(2019)提出“概率元表示法”,以“基本事件”为单元构建复合事件(如用“产品合格”“产品不合格”为基本元表示“多产品抽检”事件),侧重事件的“构成逻辑”,但符号系统较繁琐[11];刘淑环(2019)针对“事件关系混乱”问题,设计“Venn图 + 符号”的表示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积事件,但未覆盖“时序事件”的表示(如回合制问题) [12]。
现有表示法或侧重“符号规范”(Kaplan),或侧重“关系梳理”(刘淑环),但均未实现“符号承载逻辑、逻辑服务分析”的目标,导致学生“会写符号但不懂逻辑”。
1.2.3. 逻辑思维培养:从“步骤指导”到“过程性建构”
逻辑思维是随机事件分析的核心,国内外研究多围绕“解题思路”与“概念辨析”展开。
Polya (1945)在《怎样解题》中提出“理解问题→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回顾”四步解题法,为随机事件分析提供了思路框架,但该框架侧重“解题步骤”,未针对“复合事件关系判断”设计专项环节[13];Schoenfeld (1985)提出数学思维培养框架,强调“资源调用”“启发法选择”“思维控制”,但在概率教学中,该框架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流程”,学生难以落地[14]。
章建跃(2022)强调数学思维的“过程性”,主张在随机事件教学中“暴露学生的思维误区”,通过“纠错”深化理解,但未形成“正向引导的思维流程”[9];曹杨(2015)在全概率公式教学中,通过“事件分层拆解”梳理逻辑链条,但该方法仅适用于“多阶段概率计算”,未迁移至随机事件的基础分析[4]。
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环节”(如解题步骤或概念纠错),缺乏“从事件表示到方法选择”的系统化思维闭环,导致学生“会解题但不懂思路”。
1.3. 理论联系与三阶模式的定位
基于上述文献梳理,本文提出的“情境具象化–表示结构化–分析流程化”三阶模式,并非对现有理论的否定,而是在继承核心思想基础上的系统性发展,其理论关联与创新点如下。
一是情境具象化:继承情境化内核,发展“复杂情境 + 概念联动”。吸纳RME“真实情境锚定”与APOS“动作感知”的核心思想,避免抽象概念讲解,让学生在“可感知的情境”中理解随机事件(如用“空战回合”替代“抽象掷骰子”)。突破现有RME“单一事件”局限,聚焦“多事件关联场景”(时序:空战回合;分类:报纸订阅),弥补中学到大学的“概念衔接断层”;情境拆解与概念建构同步,如通过“空战回合的顺序性”自然引出“脚标表示时序”的需求,实现“情境→概念→表示”的无缝衔接,而非孤立的情境导入。
二是表示结构化:继承符号规范与逻辑梳理,发展“多逻辑显性化”体系。整合Kaplan“符号标准化”(如字母 + 脚标)与李长国“概率元逻辑”(如对立事件用补集),确保表示法的规范性与逻辑性。针对“时序”“分类”“对立”三类核心逻辑,设计“单符号承载多逻辑”的表示体系,解决现有表示法单一维度的局限;结构化表示直接为后续“关系判断”提供显性依据,进而选择乘法定理,弥补刘淑环等人“仅侧重符号关系”的不足。
三是分析流程化:继承解题思路与思维框架,发展“闭环式思维流程”。借鉴Polya“解题四步骤”与Schoenfeld“思维控制”思想,强调“思路拆解”与“方法选择”的重要性。构建“关键词识别→关系判断→公式选择”的闭环流程,将零散步骤系统化,解决学生“思路混乱”问题。
2. 随机事件教学的核心难点与突破策略
2.1. 难点一:事件表示的逻辑性缺失
(1) 问题表现。学生在描述随机事件时,常忽略事件的“关联性特征”。例如,在“空战回合”问题中(甲机、乙机依次开火,共三个回合),学生习惯用A表示“甲机被击落”、B表示“乙机被击落”,但未体现“回合顺序”这一关键信息,导致后续“甲机在第二回合被击落”“乙机在第三回合被击落”等具体事件无法准确表达,进而阻断概率计算思路。
(2) 突破策略:结构化表示方法。针对事件的不同关联类型,引导学生采用“字母 + 脚标 + 对立事件”的结构化表示方式,将事件的内在逻辑显性化。对于与时间、顺序关联事件,用脚标表示顺序,如用
表示“第i回合飞机被击落”,则
表示“第i回合飞机未被击落”。例如,“甲机在第二回合被击落”需满足“第一回合未被击落”且“第二回合被击落”,可表示为
;对于分类关联事件,用字母区分事件类型,脚标区分类别,如用
表示“第i类产品合格”,
表示“第i类产品不合格”;对于对立事件的简化,当事件仅有“发生”与“不发生”两种可能时,优先用对立事件表示,如用
表示“事件A不发生”,避免重复定义新字母。
(3) 案例应用。以“空战回合”问题为例,结构化表示为:设
:“第i回合飞机被击落”(
,分别对应第一、二、三回合),则“甲机在第二回合被击落”:第一回合未被击落(
)且第二回合被击落(
),即
;“乙机在第三回合被击落”:前两回合均未被击落(
)且第三回合被击落(
),即
。
通过结构化表示,事件间的逻辑关系(如“先不发生再发生”)清晰呈现,为后续概率计算提供明确的事件表达式[3]。
2.2. 难点二:复合事件的关系判断模糊
(1)问题表现。复合事件(和事件、积事件)是随机事件分析的核心,但学生常混淆二者的定义与应用场景:一是将“至少一个发生”(和事件)与“同时发生”(积事件)概念混淆,如将“只订日报和体育晚报”误表示为
(实际应为
,其中A、B、C分别表示订日报、晚报、体育报);二是面对多事件复合时,无法判断事件间的“独立性”与“互斥性”,导致计算方法选择错误,如误用独立事件公式计算非独立事件的积事件概率[12] [15]。
(2) 突破策略:“关键词识别 + 关系判断”两步法。
第一步:关键词定位事件类型,通过问题描述中的关键词,快速区分和事件与积事件:
事件类型 |
核心含义 |
常见关键词 |
集合表示 |
积事件 |
多个事件同时发生 |
且、同时、只、都 |
、
|
和事件 |
多个事件至少一个发生 |
或、至少、至多、任意一个 |
、
|
例如,“至少订一种报纸”含关键词“至少”,判定为和事件
;“既订日报又订晚报但不订体育报”含关键词“既……又……但不……”,判定为积事件
。
第二步:关系判断确定计算方法。对于积事件概率计算,先判断事件是否独立(即一个事件发生是否影响另一个事件的概率)。若独立,使用独立事件积概率公式
,如“掷两枚硬币,均正面朝上”的概率为
;若不独立:使用乘法定理
。
如“空战中第二回合飞机被击落”的概率为
。对于和事件概率计算,先判断事件是否两两互斥(即任意两个事件不能同时发生)。若互斥:使用互斥事件和概率公式
.
如“掷骰子出现1点或2点”的概率为
.
若不互斥,优先使用对立事件转化(避免复杂的加法公式),即
.
如“连续掷20次骰子,至少出现1次6点”的概率为
3. 教学实践案例:从案例分析到思路归纳
3.1. 案例1:空战回合概率问题(复杂时序事件)
3.1.1. 问题描述
甲机先向乙机开火,击落乙机的概率为0.2;若乙机未被击落,则进行还击,击落甲机的概率为0.3;若甲机未被击落,则再进攻乙机,击落乙机的概率为0.4。求:(1) 甲机被击落的概率;(2) 乙机被击落的概率。
3.1.2. 教学实施步骤
(1) 事件结构化表示。引导学生用脚标表示回合顺序:设
:“第i回合飞机被击落”(
),则
:“第i回合飞机未被击落”。
(2) 问题事件拆解。“甲机被击落”:仅可能发生在第二回合(乙机还击时),需满足“第一回合未击落乙机”(
)且“第二回合击落甲机”(
),即事件
;“乙机被击落”:有两种情况——第一回合被击落(
),或前两回合未被击落且第三回合被击落(
),即事件
。
(3) 概率计算。对于积事件概率计算(非独立事件),利用乘法公式得
.
对于和事件概率计算(互斥事件),因
与
无法同时发生(若第一回合乙机被击落,后续回合不再进行),故两两互斥,故
.
(4) 归纳思路。“时序类事件”需先按时间顺序拆解事件,再根据“是否同时发生”判断互斥性,“是否相互影响”判断独立性,最后选择对应公式计算。
3.2. 案例2:报纸订阅概率问题(分类复合事件)
3.2.1. 问题描述
某社区居民订阅日报(A)、晚报(B)、体育报(C)的概率分别为0.6、0.5、0.3,且订阅日报与晚报相互独立,订阅日报与体育报互斥。求:(1) 只订日报和晚报的概率;(2) 至少订一种报纸的概率。
3.2.2. 教学实施步骤
(1) 事件关系梳理。“只订日报和晚报”,需满足“订日报”(A)、“订晚报”(B)、“不订体育报”(
),三者同时发生,即积事件
;“至少订一种报纸”,即和事件
,因A与C互斥,故需注意和事件的互斥性拆分。
(2) 概率计算。利用积事件概率计算(部分独立),因A与B独立,A与C互斥(故A与
非互斥),
,故
.
利用和事件概率计算(部分互斥),因A与C互斥,故
(互斥和),再与B求并:
注:若题目未给出B与C的关系,可假设独立,即
,代入得最终概率为0.95。
(3) 归纳思路。“分类类事件”需先明确各事件间的独立/互斥关系,再通过“关键词”定位和、积事件类型,复杂情况可借助集合运算律拆分事件[11]。
4. 教学效果与反思
4.1. 教学效果
通过“结构化表示 + 流程化分析”的教学模式,在多轮教学实践中观察到显著改进:在概念理解深化方面,学生对和事件、积事件的定义辨析准确率从65%提升至92%,能准确识别问题中的事件关系;在事件表示规范方面,85%以上的学生能采用“字母 + 脚标 + 对立事件”的方式表示复杂事件,避免逻辑混乱;在解题能力提升方面,在期末测试中,随机事件相关题目(如复合事件概率计算)的正确率从58%提升至83%,尤其在“时序类、分类类”复杂问题中,学生能自主拆解事件并选择正确计算方法。
4.2. 教学反思
4.2.1. 不足
部分基础薄弱学生对“多事件互斥、独立的同时判断”仍存在困难,如案例2中A与B独立、A与C互斥的同时处理[16] [17],需设计更多分层练习。
4.2.2. 改进方向
后续教学可引入“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可视化事件关系(如用节点表示事件,用连线标注独立/互斥关系),进一步降低分析难度;同时,增加跨学科案例(如医学诊断中的“症状事件”、金融中的“风险事件”),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5. 结语
随机事件的教学不仅是“概念与公式的传递”,更是“概率思维的启蒙”。通过优化事件表示方法、拆解分析思路、强化案例实践,能有效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建立“从现象到事件、从事件到概率”的系统化分析逻辑。这种“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对随机事件的掌握程度,更能为后续概率计算、统计推断等知识的学习奠定思维基础,助力其形成解决实际随机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