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当前学者们在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领域深入探讨了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与教学路径的构建,优化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经典案例精讲等方式,取得了较显著进展。但在具体文种、具体教学环节的微观设计与实践验证上还需要进一步地补充和深化。
“调查报告”写作教学实践流程(选题–调查–研究–撰写)完整且与真实社会紧密相连,是探索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路径的理想切入点。因此,本文的研究旨在以“调查报告”写作为例,实践探索出一条目标明确、环节清晰、可评可测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路径,以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与育才。
2. “调查报告”写作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与目标设定
2.1. 思政元素挖掘
以广西多民族、多元文化、地域特色及调查报告的本质融入爱广西、爱家乡、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责任感、协作、客观、严谨、务实、创新等的思政元素[1]。
1) 选题阶段:以广西文创产品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报告的撰写,让学生深入八桂大地,了解家乡旅游资源、文化特色、民族融合、经济发展等情况,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2) 调查阶段:强调深入实际、客观求真、协作务实的科学精神与诚信守信的职业道德。
3) 研究与写作阶段:要求数据准确、逻辑严密、对策可行,塑造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2. 写作实践任务的教学设计具体思路
1) 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广西各地,广西是中国唯一临海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西部唯一的沿海地区。广西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广西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文化独具特色,是民族团结的典范,目前广西正在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致力于加快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在文化、旅游、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思政教育元素丰富。
2) 文创产品,即“文化创意产品”,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文化用品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而产出的高附加值产品[2]。文创产品是浓缩文化的精髓,它是文化传承的一种尝试,是具有教育功能的产品,是用现当代商品的交换来完成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不仅具有产品本身的功能属性,同时具有传承文化的教育性功能。
3) 要求学生调查广西本地旅游文创产品,目的就是以文创产品作为载体,从广西本土文化入手,让学生通过调查,进一步地了解自己的家乡,通过了解家乡的文创产品,进而增强对家乡、民族、文化的认同,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自信。通过思考如何借助旅游文创产品,宣传和促进家乡当地的文化及经济发展,强化对家乡发展的责任感。
4) 协作的思政元素,主要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写作实践。分工、协作,贯穿调查报告写作调查阶段和写作阶段的始终。学生在完成写作实践任务的同时,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 客观、严谨、务实、创新的思政元素,则是在调查工作及调查报告写作本身要求中蕴含,经提炼得出。
3. 以项目驱动为核心,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路径设计
本教学实践过程中以项目驱动为核心,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指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具体实施如下:
3.1. 设计《广西旅游文创产品调查工作表》(见表1),指导学生针对性地思考调查工作的内容和工作安排
在调查报告的调查阶段,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收集齐全完整的调查信息,是调查报告写作的基础。要保证调查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调查工作有何内容(做什么?),如何安排(怎么做?)、时间、地点、人力、物力等的合理配置,需要学生在调查工作开展前明确。由于授课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工作的实践经验较少,教师根据调查工作的要求,设计了《广西旅游文创产品调查工作表》,要求学生课前思考并填写。通过思考填写此表,指导学生基本明确开展此项调查工作的整个过程,即:相关的知识储备、选择调查方法、确定调查时间、确定调查地点、做好调查记录、进行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整理和提炼调查结果。此外,该表仅为教师设计的基础表格,备注栏中特别注明:“此表可增加项”,教师在引导学生填表的同时,会特别向学生强调此项。意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思考,结合实际增项进行调查工作的合理安排。
3.2. 学生课堂展示汇报工作表填写结果,教师指导反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堂展示汇报所填工作表,实行小组成员代表汇报–小组成员补充–班级内答疑(汇报小组与非小组其他同学)–总结反馈。其中,小组成员补充环节,充分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班级内答疑,非小组其他同学针对汇报组的汇报内容,提出问题,汇报小组学生回答问题,沟通交流,力求解决问题。通过以上环节,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互动中充分交流思想、学习、讨论、反思,将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想透、讲透。
3.3. 调查工作要求深入扎实,讲究务实的工作作风
要求学生以设定好的调查工作表为指导,同时设计调查问卷,切实开展调查工作。
Table 1. Survey worksheet for Guangxi tourism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表1. 广西旅游文创产品调查工作表
广西 (市/地)旅游文创产品调查工作表 班级: 姓名 调查内容:(文创产品的需求/设计/研发/消费倾向/销售/推广等。任选,可超出所列范围) |
序号 |
时间 |
工作内容 |
预计工作结果 |
备注 |
1 |
|
知识储备:什么是旅游文创产品 选择本次调查内容的原因: |
|
|
2 |
|
选择调查方法 1. 2. 3. …… |
|
|
3 |
|
确定调查时间(可多个时间段) 1. 2. …… |
|
|
4 |
|
选定调查地点(可多个地点) 1. 2. …… |
|
|
5 |
|
确定调查对象 |
|
|
6 |
|
调查工作记录 1. 2. 3. …… |
|
|
7 |
|
调查数据统计 1. 2. 3. …… |
|
|
8 |
|
调查数据分析、整理 1. 2. 3. …… |
|
|
9 |
|
调查数据结果(列要点) 1. 2. 3. …… |
|
|
…… |
…… |
…… |
…… |
…… |
1. 此表请认真填写,要求在课堂上展示;2. 此表可增加项,不可删减项。
调查工作程序:学生完成问卷设计初稿–教师反馈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定稿–试调查–二次修改问卷–正式调查。
调查过程中,学生有问题可随时向老师提出疑问,教师利用网络、电话等通讯工具及时反馈学生,力求做到发现问题即进行修正完善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并体会到调查工作要深入、扎实,务实。
3.4. 提炼调查观点强调数据证明,传递客观、真实的工作态度
在调查报告写作前的提炼调查观点学习环节,要求学生将提炼的观点与所调查得出的数据一一对照,做到观点表达与数据一致,用词力求客观、准确、严谨。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中国大学MOOC平台,创建讨论区,线上平台与线下课堂相结合[3],要求学生将提炼的观点和调查的数据上传讨论区,教师批改并选出优秀学生作业在讨论区上公布并展示,达到榜样示范、信息共享的目的和效果。
Figure 1. Instructional pathway flowchart
图1. 教学路径流程图
3.5. 调查分析和建议实事求是,鼓励创新
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收集和案例调查,分析调查数据背后的成因和规律,集思广义。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与学生充分讨论,肯定想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
以上教学过程见“教学路径流程图”(图1)。
4. 教学效果评估
4.1. 综合评价机制保障课程思政成效
采用“意识 + 能力”“过程 + 结果”的评价机制。
过程性评价(40%):涵盖调查计划表质量、调查日志的详实度、调查工作交流、反馈度、团队协作表现。
结果性评价(40%):调查报告本身的专业水准。
意识评价(20%):通过学生提交的调查工作表、汇报总结的材料中进行质性评价,如“本次调查让你对广西文创产品有了怎样的新理解?”“对本地文创产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等,通过学生的自我剖析,评估其意识内化程度。并且,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补充完善意识评价。
4.2. 具体评价表现
1) 学生能思考并写出较具体的工作内容及分工安排
经过指导,学生能明确需要将调查时间写具体到时间点,能将调查地点的选择与时间点相结合(如:食堂对应就餐集中的时间点),能根据小组成员个性特点进行分工、协作安排等。
2) 学生能初步树立了解、弘扬家乡文化的意识。
学生能在思考并填写《调查工作表》中“选择本次调查内容的原因”中写出“为了了解(挖掘)家乡(本地)的文创产品,文化特色,弘扬(宣传)家乡……”等符合课程思政元素的内容。
3) 学生在所写的调查报告中,能不同程度地表达出对发展本地经济、宣传本地文化的责任感。
学生能明确出如“为了更好地推广柳州,促进柳州经济发展,调查柳州螺蛳粉文创产品……”“进一步挖掘横州茉莉花的文化内涵,彰显横州茉莉花的文化特色,推动横州茉莉花产业与文化融合发展,助力家乡经济振兴,增强文化自信……”。
4) 学生整体对广西及家乡文创产品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扩展
经统计,在整个调查中,90%的学生选择了所在家乡的产品开展文创调查。知名度较高的有钦州坭兴陶、百色芒果系列、柳州螺蛳粉系列、横县茉莉花系列、桂林桂花系列、桂林旅游文化系列、北海海味系列等。令人欣喜的是,也有不少同学关注到了一些较有潜力的特色产品,如:柳州紫荆花系列、钦州白海豚系列、北海揽财蟹工艺品等。
5) 调查问卷补充评价
为获得更客观的数据分析和评价,教师针对授课情况展开了问卷调查(见图2)。
Figure 2. Screenshot of the survey questionnaire
图2. 调查问卷截图
从获取的数据来看,通过此次调查,学生整体上,提升了对广西文化的认知,增强了爱家乡、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责任感,取得了一定的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① 调查有效覆盖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认知
累计84.26%的学生达到有“一定了解”及以上认知水平,显示课程在概念普及层面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比较了解”(33.33%)和“有一定了解”(50.93%)构成主体认知群体(见图3)。
Figure 3. Cognitive data statistical chart
图3. 认知数据统计图
*此结论来源于调查问卷问题“通过本次旅游文创产品调查课程内容的学习,你是否了解什么是旅游文创产品?”
② 课程较大提升对本土文创产品的关注度
91.2%的学生在课程学习后关注到本土旅游文创产品,表明课程具有显著的教学效果(见图4)。
Figure 4. Statistical chart of attention data
图4. 关注度数据统计图
*此结论来源于调查问卷问题“通过对文创产品调查课程内容的学习,你是否关注到广西区内或自己家乡的旅游文创产品?”
③ 超八成学生通过调查提升了文化认知。
85.65%的受访者表示通过此次调查加深了对广西及家乡文化的理解,显示出文创产品调查具有显著的文化传播效果(见图5)。
Figure 5. Cultural cognition data statistics chart
图5. 文化认知数据统计图
*此结论来源于调查问卷问题“通过此次对广西区内及本家乡旅游文创产品的调查,你是否进一步了解了广西的文化和家乡的文化?”
④ 绝大多数受访者因文创产品调查提升了文化自豪感
94.91%的受访者表示感到自豪或增强自豪感,其中增强自豪感占比最高(56.48%),说明文创产品的文化传播效果显著(见图6)。
Figure 6. Statistical chart of cultural pride data
图6. 文化自豪感数据统计图
*此结论来源于调查问卷问题“通过对广西区内及本家乡旅游文创产品的调查,你是否对广西及家乡文化进一步产生了自豪感”
5. 教学反思
基于对授课情况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本研究在文创产品的认知度、文化认同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课程思政效果,但还需要改进。
5.1. 多数参与者产生兴趣但深度不足
累计92.13%的参与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兴趣(含“有一定兴趣”及以上),但仅有10.19%达到“非常有兴趣”级别,显示课程对兴趣激发存在广度但深度不足(见图7)。
Figure 7. Interest level data statistics chart
图7. 兴趣度数据统计图
5.2. 基础认知影响学习转化效果
比较有兴趣以上选项在原“非常了解”的群体中占比100%,“有一定了解”占比55.75%,“听说过”占比36.99%,“基本不了解”占比34.62%,“比较有兴趣”以上选项在群体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没有兴趣群体占比则呈上升趋势,反映原有认知基础影响学习效果(见表2)。
Table 2. Statistical tabl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derstanding and interest
表2. 了解度与兴趣度关系数据统计表
X\Y |
非常有兴趣 |
比较有兴趣 |
有一定兴趣 |
没有兴趣 |
小计 |
非常了解 |
3 (75%) |
1 (25%) |
0 (0.00%) |
0 (0.00%) |
4 |
有一定了解 |
12 (10.62%) |
51 (45.13%) |
47 (41.59%) |
3 (2.65%) |
113 |
听说过 |
5 (6.85%) |
22 (30.14%) |
37 (50.68%) |
9 (12.33%) |
73 |
基本不了解 |
2 (7.69%) |
7 (26.92%) |
12 (46.15%) |
5 (19.23%) |
26 |
5.3. 认知程度与兴趣强度正相关
在“非常了解”文创产品的群体中,42.86%产生强烈兴趣,而不了解群体中38.89%无兴趣,“比较有兴趣”以上的选项在“非常了解”的群体中占比92.86%,“比较了解”占比79.17%,“有一定了解”占比25.46%,“不太了解”占比27.78%,“不了解”占比为0,比较有兴趣以上选项在群体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没有兴趣群体占比则呈上升趋势,数据呈现显著认知差距,认知程度与兴趣强度正相关(见表3)。
5.4. 改进措施
以上数据表明,学生基础认知深度不足且层次不一,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重点思考并进行改进:
1) 进一步增加实践性内容和案例展示以强化兴趣转化。
2) 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普及并设计体验式的教学环节。
Table 3. Statistical table of cognitive level and interest intensity data
表3. 认知程度与兴趣强度数据统计表
X\Y |
非常有兴趣 |
比较有兴趣 |
有一定兴趣 |
没有兴趣 |
小计 |
非常了解 |
6 (42.86%) |
7 (50%) |
1 (7.14%) |
0 (0.00%) |
14 |
比较了解 |
12 (16.67%) |
45 (62.5%) |
15 (20.83%) |
0 (0.00%) |
72 |
有一定了解 |
4 (3.64%) |
24 (21.82%) |
73 (66.36%) |
9 (8.18%) |
110 |
不太了解 |
0 (0.00%) |
5 (27.78%) |
6 (33.33%) |
7 (38.89%) |
18 |
不了解 |
0 (0.00%) |
0 (0.00%) |
1 (50%) |
1 (50%) |
2 |
3) 进一步增加前置知识补充模块并开展分层教学。
6.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证明,以“项目驱动”贯穿“调查报告”写作实践教学全过程,是实现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的有效路径。通过课程思政教育目标设定、教学路径设计、教学效果评估、教学反思及改进等路径,将思政元素嵌入从调查选题、调查实践到调查报告撰写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实践中悟”,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团结意识、社会责任、科学精神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准则,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这一“调查报告”写作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其核心理念与方法可迁移至其他应用文种的教学中。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实践教学,并建立长期追踪机制,评估课程思政对学生职业发展的长远影响。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1年南宁学院“课程思政”应用文写作示范课程项目(项目编号:2021SZSFK1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