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为例
Research on the Path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Taking th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chool of Lis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摘要: 本文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为例,采用访谈法和分析法,分析发展现状和影响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从教师自身、学校环境及社会企业三个维度分析影响因素,提出构建政策制度体系、深化校企实践合作、融入行业协会生态等提升路径,并强调通过长效保障机制激发教师发展动力。旨在为提升未来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和高素质队伍建设提供有力参考。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Schoo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t Lis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employing interview and analytical method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ffecting faculty members’ teaching competencies. Three dimensions are analyzed: teachers’ personal factors,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The research proposes actionable pathways for improvement, including establishing a robust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deepening school-enterprise practical cooperation, integrat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ecosystems, and implementing long-term guarantee mechanisms to stimulate faculty development motivation. The findings aim to provide strategic references for optimizing pedagogical capacity-building and advancing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aculty.
文章引用:严晓敏.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为例[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1636-164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211

1. 引言

本课题采用访谈法和分析法,对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的教师、学生与相关企业代表进行了访谈调查;目的是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出发,探讨研究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为建设高水平高职教师队伍提供支持和帮助。

在2025年6月至9月,一是对智能制造学院75名教师,利用问卷星进行数据采集,实际回收75份有效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含教师基本情况,对产教融合的态度、看法、建议等;二是按照校企产教融合的深度,选取了学校所在开发区的20所企业,了解了企业对产教融合的认识;对教师和学生能力的要求等;通过调研分析,综合归纳了影响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及学校相应的提升管理策略。

2. 产教融合视域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影响因素分析

2.1. 教师自身因素

教师自身因素是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核心支撑,具体体现为四方面关键素养的有机融合:其一,行业实践经验与技术素养是基础,一线实操经历决定教师对产业需求的理解深度,具备制造业等经验的教师能精准设计符合工厂标准的实训项目并指导学生掌握最新技术,缺乏经验则易导致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1];其二,教学组织与方法创新能力是关键,需突破传统“讲授式”局限,将企业真实生产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在跨场景教学中灵活切换策略,强化“做中学”实效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其三,知识整合与转化能力是枢纽,要求教师兼通教育教学理论与行业技术标准,将双元知识融合为可传授的实训内容;其四,沟通与协作能力是桥梁,校企协同中需与企业导师共商实训方案、协调工学矛盾,推动产教资源高效衔接。

2.2. 学校因素

从学校角度影响高职教师能力提升的因素主要有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体系、实训资源配置与产业对接能力、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跨部门协同与文化氛围等[2]

2.3. 社会企业因素

多数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多停留在设备赞助、产品演示等表层合作,缺乏对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实质性支持,导致教师无法掌握真实生产流程与技术标准,教学内容易与产业实际脱节。行业技术迭代速度远超学校教学更新周期,校企合作稳定性与行业生态支持直接影响教师能力提升的可持续性。短期合作易导致教学项目中断,而长期合作可支持教师深度参与企业研发,共享技术成果,形成“教学–实践–研发”闭环[3]。行业协会需搭建教师能力提升平台,通过技术沙龙、行业人才需求报告发布等活动精准对接教学重点,龙头企业应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参与教师培训。

3. 产教融合视域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通过构建完善的政策制度、实施多元措施和创新手段,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3.1. 政策制度与标准体系的构建:奠定教师能力提升的基础

智能制造学院在产教融合中,首先注重政策制度与标准体系的构建,这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学院制定了教师能力标准体系,将其划分为“教学能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实践能力(设备操作、工艺改良)、协同能力(校企项目开发、跨学科教学)”三个维度[4]

在标准体系建设中,学院借鉴了校企共建教师培训基地的模式,与当地智能制造企业合作。例如,学院与多家开发区和外地企业共同建设先进智造技术研发基地和滚动功能部件产业学院,为教师提供实践与研究的场所。

此外,学院建立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该体系涵盖五个方面:

① 教学内容与新课程标准的符合度,要求教师根据企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及时更新课程;

② 实践教学能力,评价教师在组织、指导和评价实践教学环节的表现;

③ 企业融入度,评估教师引入企业案例、导师和实习的程度;

④ 学生满意度与就业率,作为教学成果的直接指标;

⑤ 教学研究与创新,衡量教师在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水平。

通过这些政策制度,智能制造学院积极推动教师从理论型向“双师型”转型。

3.2. 企业实践帮扶与产教资源双向转化:创新驱动教师能力提升的载体

智能制造学院采用“校企共建实践流动站 + 产业学院”双轮驱动的合作模式,构建教师能力提升的新生态。以企业实践帮扶为例,学院与企业共同建立教师培训基地,教师每学期需完成不少于20课时的企业项目研发,并同步开发配套实训课程。这不仅帮助教师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将企业生产、研发和管理的全过程融入教学之中[5]

在资源双向转化方面,学院引入企业导师管理模式,与企业一线技术能手合作建设案例数据库,将优秀案例引入学校教学。企业导师凭借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和生产专业知识,为教师提供实际生产任务场景下的案例分析和技能指导,帮助更好地掌握节能。例如,通过“双导师制”实践机制,学院实现企业技术骨干与实习指导教师身份互认,近三年累计转化23项专利技术为教学案例。

同时,学院探索学校教学名师与企业技能大师的合作模式。教学名师提供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教育,企业技能导师则负责实际技能指导和技术培训。教师在企业锻炼期间,选择与专业方向相关或具有发展前景的岗位,学习实用知识和技能,为今后教学积累经验。

3.3. 行业协会生态融入:增强教师产教融合认知能力的动力

为增强教师对产教融合的认知能力,智能制造学院积极融入行业协会生态,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持。

具体而言,学院通过行业协会协调,与技能大师设立工作室,采用“师徒制”培养教师。校内教师参与行业协会和人社部门认证培训,推动专业实训课程与行业标准对接[6]

3.4. 个体发展阶段的科学划分:分层推进教师成长路径

智能制造学院将教师个体发展分为新手期(1~3年)、成长期(3~5年)和成熟期(5年以上)。

在新手期,教师通过结对企业导师,完成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跟岗,并考取1 + X证书。这帮助新教师快速适应产教融合环境,掌握基本实践技能。在成长期,教师主持校级及以上产教融合项目,深化校企合作经验。在成熟期,教师担任双师型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完成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发挥示范作用。这一分层路径与产教融合模式高度整合,教师在不同阶段逐步融入企业元素,提升教学能力。

3.5. 长效保障及激励机制:提供教师能力提升的制度保障

为保障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可持续性,智能制造学院建立长效保障及激励机制。将教师在企业的实践考核结果与学校年终绩效挂钩,高级双师型教师享受每月专项补贴,而考核不合格者将被取消双师资格。同时,结合学生技能大赛获奖率、企业满意度、专利转化率等数据,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在职称评审中,侧重实践业绩,激发教师积极性。这一机制与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相结合,确保校企合作顺利进行。

智能制造学院通过政策制度构建、企业实践帮扶、行业协会融入、个体发展划分和长效保障机制,有效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

4. 结语

本研究以产教融合为背景,系统探讨了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通过对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的实证分析,得出产教融合是高职教师能力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校企协同深度决定产教融合成效、长效保障机制是能力提升的关键支撑三大结论;本研究为高职院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参考。未来可从两方面深化:其一,拓展研究视角,关注全产业链的产教融合;其二,加强国际比较,借鉴德国“双元制”等模式的教师培养经验。

基金项目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度教学改革项目:产教融合框架下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LZYJG202419。

参考文献

[1] 顾瑞鹏, 丁俊, 陈静, 等. 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策略分析[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 5(18): 69-71.
[2] 席那顺朝克图. 产教融合背景下建设高职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路径探讨[J].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23(3): 36-39.
[3] 虞凯. 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问题与路径[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25(6): 74-78.
[4] 芦瑶, 徐磊. 探究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公共英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J]. 海外英语, 2021(9): 114-115.
[5] 季竹青. 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 花炮科技与市场, 2020(3): 177.
[6] 齐常辉.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工业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