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大学《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for the “Found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摘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驱动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亟需通过系统性改革实现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型。本文通过重构课程内容、引入企业导师资源、强化实践与竞赛融合,构建“理论 + 案例 + 实践 + 竞赛 + 反思”五维一体的教学模式。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试点班与传统班的定量对比数据、学生创业后续跟进及企业质性反馈验证改革成效。结果显示,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及创业实践水平,同时推动了教师教学能力的迭代升级及与企业资源的深度整合,有价值地解决了市场需求问题。本文进一步提出构建区域校企联盟、开发虚拟仿真平台、优化政策支持等未来方向,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新的实践路径。
Abstract: Driven by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urgently need to undergo systematic reform to shift from “knowledge transmission” to “capability cultivation”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five-dimensional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of “theory + case studies + practice + competitions + reflection” by restructuring course content, introducing industry mentor resourc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actice and competitions. Using a mixed-methods approach,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form is validated through quantitative comparisons between pilot and traditional classes, follow-up tracking of student entrepreneurship, and qualitative feedback from enterpris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model significantly enhances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teamwork skills, and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 capabilities, while also promoting the iterativ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instructional abilities and deeper integration with enterprise resources, effectively addressing market demands. This paper further proposes future directions, such as establishing regional university-enterprise alliances, developing virtual simulation platforms, and optimizing policy support, to provide new practical pathways for reform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文章引用:王玲.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1650-165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213

1. 引言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科技革命加速迭代的新时代背景下,个体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已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更跃升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构成要素,并成为衡量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贡献度的重要标尺。然而,理想愿景与现实图景之间存在着显著落差。《中国经济周刊》的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毕业即创业的比例已高达30%,这反映出年轻一代高涨的创业热情,但与之形成尖锐对比的是,其平均创业成功率长期徘徊在5%左右[1]。这一悬殊的“剪刀差”深刻揭示了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对接真实市场诉求、赋能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系统性脱节,其教育成效亟待从根本上得到重塑与提升。

国家层面已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 35号) [2]明确指令,“组织双创导师深入校园举办创业大讲堂,进行创业政策解读、经验分享、实践指导等”,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了顶层设计指引。作为响应,河南省教育厅在《关于印发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进一步具体化,提出“鼓励知名企业家进课堂,推动高水平创新创业讲座、高品位创新创业活动进课程。”这一系列紧密衔接的政策文本,不仅为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改革营造了有利的制度环境,更指明了“引企入教”的实践方向,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合法性依据。

综观国内外相关研究,尽管地域与制度背景各异,但创新创业教育普遍面临三个共性的、结构性的困境: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存在严重的滞后性。现有课程教材中的案例多集中于已成熟的传统行业与商业模式,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快速变迁的产业现实之间存在“代际鸿沟”[3]。其次,在师资队伍上,结构单一化问题突出。绝大多数授课教师属于“学术型”或“理论型”,自身缺乏企业运营或创业实战的一手经验,致使教学过程中难以跳出“纸上谈兵”的窠臼,无法为学生提供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洞察与指导[4]。最后,在教学模式上,仍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导,即便引入了案例分析,也多为对过往事件的静态剖析。实践教学平台(如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建设普遍不完善、不系统,且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度低,学生难以在“做中学”中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从而无法有效达成高阶能力的培养目标[5]

为应对上述挑战,本研究以河南理工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创新创业基础》——为具体改革对象,深度依托学校与河南中标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协同育人项目,旨在构建并实践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五维一体”教学模式。与现有模式相比,本研究超越了单一教学方法改革的范畴,构建了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引擎、以“能力梯度培养”为导航的课程建设系统性框架。该框架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与实践干预,力图同步实现三重战略目标:于学生层面,通过引入并运作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绿色低碳经济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企业提供的真实项目作为驱动任务,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商业环境中进行全流程训练,从根本上提升其将创新构想转化为市场解决方案的“创新转化能力”,弥合知识与应用之间的断层;于教师层面,改变单一师资模式,加强具有实践背景教师配制,倒逼并推动教师角色实现根本性转型,即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演变为学生能力成长的“设计者”“教练”与“赋能者”,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产业认知与实践指导能力也得以迭代升级;于生态层面,依托持续、稳定的校企资源互动与利益共享机制,构建一个“人才培养–企业创新–区域发展”三者同频共振的良性循环生态,最终实现高校人才供给质量与企业创新发展需求之间的“双赢”格局。

综上所述,本研究不仅是对一门课程的教学改进,更是旨在为同类型地方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改革,提供一个经过实践检验、具备理论支撑且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实践范式,为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发展贡献一份微薄而坚实的探索力量。

2. 改革措施

2.1. 改革基础:问题诊断与政策支撑

河南理工大学自2015年起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纳入全校教学体系,其初始教学模式遵循了当时国内高校的主流范式,即“理论讲授 + 小组讨论”。该模式虽然在普及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及产业升级对工科人才能力结构要求的变迁,其内在局限性日益凸显。为精准诊断教学痛点,课程组于2022年对修读该课程的3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问卷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达98.7%。调研数据清晰地揭示了课程供给与学生需求及社会期望之间的巨大鸿沟:高达78%的学生明确指出课程所选用的“案例脱离工科行业实际”,案例内容多集中于通用商业模式或互联网领域,与学校以地矿、安全、机械、电气等为代表的优势工科专业背景结合度低,导致学生产生“学无所用”的疏离感;同时,有69%的学生反馈课程“缺乏真实项目实践机会”,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严重脱节。这些数据从实证层面强有力地证实了,原有的课程体系已与新时代工科人才培养所亟需的创新实践能力需求产生了显著的脱节,进行系统性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政策层面,本轮改革拥有坚实且多层次的外部支撑体系。在国家《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的宏观指引下,河南省出台了更具操作性的《河南省创业培训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明确要求“针对不同创业阶段,开展相适应的培训课程”,并特别强调要“组织开展创业导师、企业家进校园活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宣传、创业指导、融资对接、成果转化等服务”,其核心宗旨在于“提升大学生创业内生动力”。这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条款,不仅为本项目引入企业导师、共建实践平台提供了清晰的合法性依据与行动指南,更在制度层面保障了“校企协同、实践育人”这一改革主线的正确性与可持续性。政策层面,本轮改革拥有坚实且多层次的外部支撑体系。在国家《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的宏观指引下,河南省出台了更具操作性的《河南省创业培训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明确要求“针对不同创业阶段,开展相适应的培训课程”,并特别强调要“组织开展创业导师、企业家进校园活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宣传、创业指导、融资对接、成果转化等服务”,其核心宗旨在于“提升大学生创业内生动力”。这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条款,不仅为本项目引入企业导师、共建实践平台提供了清晰的合法性依据与行动指南,更在制度层面保障了“校企协同、实践育人”这一改革主线的正确性与可持续性。

2.2. 核心创新:五维一体教学模式构建

为从根本上解决上述教学困境,本项目组没有局限于局部调整,而是从教育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进行了教学模式的顶层重构。在理论借鉴上,我们重点参考了两种成功范式:其一是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精髓,即强调通过深度的校企协同,无缝衔接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确保人才培养的职业导向性与应用性;其二是清华大学“X-Lab”平台的成功经验,其核心在于构建了一个开放、集聚的“产学研用”融合生态,有效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活力。在充分吸收这些先进理念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地方工科高校的自身特色与资源禀赋,对《创新创业基础》课程进行了本土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创新。

本模式的核心成果是构建了一个循环闭环、相互支撑的“理论 + 案例 + 实践 + 竞赛 + 反思”五维协同教学模式。该模式并非五个教学环节的简单叠加,而是以体验式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底层逻辑,形成的一个有机联动、循序渐进的育人闭环。与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偏重理论传授与零星实践的传统模式相比,本模式在目标导向、实施路径与资源整合上具有鲜明的差异化特征,其核心对比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features of different modes

1. 不同模式特征对比表

模式类型

核心维度

校企协同方式

能力培养侧重

适用场景

传统三维模式

理论–实践–竞赛

企业提供实践场地

技术执行能力

综合性高校

本研究五维模式

理论–案例–实践–竞赛–反思

双导师共教 + 项目共研

创新思维 + 实战能力 + 反思能力

地方工科高校

理论维度:彻底打破了原有固化的理论知识框架,重构为“基础理论 + 行业前沿”的双层知识体系。基础部分精讲创新创业概论、设计思维、商业模式画布等核心内容,确保知识根基的牢固;前沿部分则深度融合学校工科特色,创新性地增设了“实验设备商业化推广”“AI + 实验室设备创新”等特色教学模块。在此环节,我们系统性邀请来自合作企业的技术专家或高管,深入课堂解读行业最新的技术演进规律与市场痛点,从而在理论教学的源头即实现与真实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案例维度:联合河南中标科技共建动态案例库,收录“中标科技市场突围策略”“智能测量设备创业案例”等真实案例,采用“案例拆解–问题研讨–方案设计”流程,引导学生从“案例表象”挖掘“创业逻辑”。

实践维度:依托河南中标科技开展实战训练,组织学生参与“精密测量试验台设计优化”等技术改进项目,全程遵循“体验–反思–抽象–应用”的体验式学习路径。企业提供实验室场地与设备支持,学生分组完成方案设计、原型制作与测试优化,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竞赛维度:建立“课程–竞赛”联动机制,将“互联网+”“挑战杯”赛事标准融入教学,邀请往届获奖团队分享经验。校企导师联合指导,从项目选择、商业计划书撰写到路演技巧打磨全程跟进,打造以创赛项目原型设计作为教学主线的创业课程。

反思维度:企业导师参与项目阶段性总结的复盘会,要求学生从项目定位、创新性、商业模式、团队协作等维度自我评估,再根据导师意见继续改进。设计“问题清单–原因分析–优化方案”的反思模板,培养学生的持续改进能力。

2.3. 关键保障: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2.3.1. 企业导师遴选与培养

基于“小而精、技术强、发展态势好、适配性高”标准,选定河南中标科技(业务涵盖精密测量仪器、实验室设备、材料研发等,与学校工科特色匹配)为合作对象。聘任5年以上创业经验的企业高管担任导师,采用“双师课堂”模式:高校教师负责理论教授与学情分析,企业导师承担案例解读与实战指导。

2.3.2. 实践教学组织实施

采用4~6人跨专业小组模式(工科 + 经管专业组合占比75%),推动学科交叉创新。建立“双周指导 + 月度复盘”机制:企业导师线上线下结合解决技术可行性、商业模式设计、辅助项目落地等问题,每月组织项目进展汇报与复盘会,邀请行业专家点评。课程末期开展项目路演,由校企专家联合评审,优秀项目纳入企业孵化体系。

2.3.3. 推广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具体实施过程中,涉及到课程资源需求、成本效益等问题,资源方面,需建立企业导师资质评估体系(如技术能力、教学经验、行业影响力等),师资培训资源模块也应进行相应的设计及加强(如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学生心理辅导等);课程改革短期成本较高,但长期可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与企业人才储备,同时,企业通过参与人才培养可提前锁定潜在人才,降低招聘成本。同时,改革过程也需要通过学校层面的政策支持(如教学工作量认定、教师激励机制改革)来保障模式的可持续推广。

3. 改革成效

采用“定量 + 定性”“显性 + 隐性”“短期 + 长期”的多元评价方法,以2024年试点班(120人)与传统班(100人)为对比对象,结合5名教师、2家合作企业的深度访谈,从多维度验证成效:

3.1. 学生能力:显性提升与隐性蜕变

(1) 定量数据:采用《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标准化量表》测试,试点班平均分(82.5分)较传统班(68.2分)提升22%;孵化创业项目5个,并在竞赛项目中获奖,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河南省一等奖、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河南省一等奖,第九届国际“互联网+”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三等奖。

(2) 质性反馈:测控专业有学生在结课时表示:“参与试验台优化项目后,我不再只关注技术参数,会主动思考‘客户需要什么功能’,‘成本如何控制’,这种思维转变让我求职时能快速回应企业的实战性问题”;经管专业级学生李某提到:“跨专业小组合作中,工科同学的技术视角和我的商业分析能力互补,一起讨论问题会让我们及时发现方案漏洞,避免了顾此失彼的问题”。

(3) 长效影响:2024年6月跟踪调查显示(样本量98人,有效回收率81.7%),试点班学生中30%仍在创新创业项目中获得省级奖励,较传统班(8%)高出22个百分点,且60%的持续推进项目已完成市场初步验证进展良好。

3.2. 教师发展:从“理论型”到“实战型”转型

(1) 能力提升:5名参与教师中,80%反馈“能熟练将真实案例融入理论教学”(较改革前提升52个百分点),60%实现“实战导向教学转型”,2人指导的创新创业项目获得省级奖励;

(2) 教研产出:依托改革实践发表论文2篇,获批校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1项。

3.3. 企业效益:直接收益与衍生价值

(1) 直接成果:经学生研究提出的“试验台结构优化”“测量数据智能分析算法”等3项技术方案,经企业测算,直接节省研发成本约10.8万元;储备优秀毕业生6名,较社会招聘降低人力成本30%;

(2) 衍生价值:通过联合培养项目提升行业知名度,2023年新增上下游合作企业2家,品牌影响力从豫北地区扩展至豫中;河南中标科技总经理高某表示:“学生的创新视角为我们提供了技术改进新思路,比如测量数据智能分析算法,比我们研发团队的传统方案更贴合实验教学需求,这种协同模式比单纯招聘技术人员性价比更高”。

3.4. 课程生态:长效优化与辐射效应

(1) 课程满意度:2024年试点班满意度调研(样本量115份,有效回收率95.8%)显示满意度达91%,较2023年改革前(样本量120份,有效回收率96.7%)的72%提升19个百分点;

(2) 辐射范围:该模式已在学校机械测控、电气自动化两个工科专业推广,2025年春季学期覆盖学生320人,形成“核心课程–专业延伸–全校辐射”的推广格局,预计2026年实现更多工科专业覆盖。

4. 结论

本课程的改革实践表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能够有效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与校企合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时代《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编号231007544302217)。

参考文献

[1] 王红茹. 中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升至3%但成功率不足5%大学生创业喜忧参半[J]. 中国经济周刊, 2017(39): 58-59.
[2]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 35号) [EB/OL].
http://www.scio.gov.cn/xwfb/gwyxwbgsxwfbh/wqfbh_2284/2022n_2285/2022n04y21r/wjxgzc_2628/202208/t20220808_317215_m.html, 2021-10-12.
[3] 魏茜.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河南教育(高教), 2024(5): 57-58.
[4] 张皖豫, 秦自强. 人文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析[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0, 11(4): 98-103.
[5] 宋晓菲, 金鑫, 王方, 王亚军. “三生-三链-三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 生物工程学报, 2024, 40(3): 93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