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任务。高质量发展不仅意味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更强调在创新驱动下实现质量、效率和动力的协同提升。近年来,随着我国从要素驱动逐步迈向创新驱动,区域产业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
学界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实现路径已有诸多探讨。余泳泽等(2021)指出,产业高质量发展实质上是发展方式、结构与动力的共同调整过程[1]。崔耕瑞(2022)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王一鸣(2023)认为,重大技术创新,特别是颠覆性技术革命,能够推动产业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3]。陈少强与刘晓婷(2023)则从政策角度发现,财税工具亦能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质量提升[4]。王薇和魏阳阳(2025)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作为推动产业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新引擎与新动能,其对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5]。这些研究为理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影响因素提供了丰富视角,但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切入的研究仍相对不足。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为理解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框架。Cooke (1992)首次提出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强调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互动构成了一个复杂系统,并存在多层次的协同关系[6]。王凯与邹晓东(2016)进一步指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本质上是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形成的生态网络[7]。Rong等(2021)则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界定为由产业组织、政府、科研机构和客户等多元主体构成的区域创新共同体,强调其生态性与协同性[8]。上述研究为探讨区域产业如何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实现价值共创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
基于此,本文拟将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引入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框架,以浙江省海宁市为案例,系统分析创新生态系统在推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机制。通过梳理海宁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中的实践经验,揭示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逻辑与制度支持,并提出可推广的路径与政策建议。本文不仅有助于拓展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在区域产业研究中的应用,也为类似地区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提供了经验借鉴。
2.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系统中各类要素之间的协同耦合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层面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层面的系统绩效。首先,从创新主体视角来看,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的互动关系决定了技术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转化路径能否顺畅。企业是产业创新的基本单元,但其自主创新能力往往受限,单靠企业自身难以承担高风险、长周期的技术突破任务。通过创新生态系统的机制设计,科研院校的基础研究成果可以更快地嵌入企业的产品开发过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研发、项目共建和人才共育,能够提升产业技术的原创性和先进性,从而在产品质量、技术壁垒和工艺标准上形成突破。这种基于协同创新的主体网络,有助于产业在价值链中向中高端攀升,推动传统产业从“规模导向”转向“质量导向”。
其次,从创新资源视角来看,产业高质量发展依赖于创新要素的有效配置和高效转化。在现实中,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往往存在分散配置、匹配不精准等问题,导致研发资源浪费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平台化机制与制度化协作,提升了资源整合的效率和针对性。例如,科技服务综合体整合了研发机构、成果转化机构、技术经纪人、投融资服务等资源单元,帮助企业精准对接所需的技术与人才。同时,通过构建技术图谱、创新节点、科研设备共享机制等方式,使得原本割裂的资源实现跨界耦合和动态流动,推动科技成果加快从“实验室”走向“车间”,从而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创新成本。这种资源流动方式本身也带来了知识的再组合和路径的多样化,为产业持续注入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了整体运行效率与系统适应性。
最后,从创新环境视角来看,制度环境、协同机制和服务体系共同决定了创新活动的外部条件与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必须依托稳定透明、鼓励探索、有效激励的制度环境。创新生态系统通过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多元联动机制,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稳定的政策引导和协作规则。例如,通过“科技副总”“产学研巡诊”“飞地孵化”等机制,推动专家服务、技术外溢与异地资源流动,打破原有行政或行业边界,提升区域间的资源可达性。再如,科研设施共享平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成果转化激励等政策工具的制度化安排,也在降低创新门槛的同时,增强了企业参与创新的信心与能力。这些环境要素共同塑造了一个“宽容失败、鼓励合作、重视效率”的创新氛围,使得区域产业具备更强的创新韧性和结构弹性,能够在面对市场波动和技术变革时实现自我修复和持续升级。
综上所述,在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产业高质量发展并非由单一主体推动、单一要素支撑,而是通过创新主体、资源与环境三者间的协同互动,实现从“知识创造”到“价值实现”的全链条跃升。创新主体提供动力支点,创新资源强化转化效率,创新环境营造制度土壤,三者合力构建起新阶段区域产业发展的根基,也为下一章节的海宁实践案例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结构映射。
3. 案例分析
在“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海宁市通过强化创新主体、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逐步构建起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化创新支撑体系,展现了典型县域在复杂产业格局中通过生态系统重构实现新质生产力跃升的实践路径。
首先,海宁着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为产业质量提升注入持续动力。通过建立高企培育库、常态化联络服务机制以及政策培训等方式,推动企业从“有研发”向“强研发”转变。高新技术企业第一批推荐申报中,超过七成来自传统产业领域,显示出传统企业已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承载单元。此外,海宁聚焦企业内部研发能力的建设,持续推进“倍增”计划,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海宁还构建了以产业化成果为导向的协同攻关体系,推动经编、家纺等重点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围绕共性技术开展联合研发、分工协作,从而提升了系统内的创新组织效能。
其次,在创新资源配置方面,海宁通过建设创新载体和成果转化通道,实现了资源的聚集、重组与高效流动。以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为核心,海宁将产学研活动、创新人才引育、成果转化服务等功能嵌入产业集群之中,构建了覆盖经编、皮革、家纺等领域的服务网络,已集聚创新服务机构158家,服务企业超4000家。值得关注的是,海宁通过“潮科技创新云图”等数字平台,整合了高校科研成果、技术经理人网络和企业需求信息,形成了可视化、结构化的产业创新图谱,推动资源供给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在“技转之家”平台下,海宁建立了技术经纪人评价体系,培养了专业化成果转化队伍,使知识成果得以更快地从实验室走进工厂,为产业链技术升级提供了关键桥梁。
再次,海宁不断完善创新环境,为创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提供制度保障与服务支撑。一方面,通过“科技副总”机制引导专家深入企业一线开展技术诊断与联合攻关,既提升了企业的问题识别能力,也促进了高校与产业的精准对接;另一方面,借助科研仪器共享平台、入企巡诊等形式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服务通道,使原本分散的创新资源得以系统集成和高效共享。同时,聚焦半导体、生命健康等新兴领域的科研平台建设,意味着海宁正通过资源配置和政策引导逐步构建面向未来的新产业生态。
综合来看,海宁市的实践清晰地展现出一个区域在“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重路径:一是通过强化创新主体,夯实内生技术能力;二是通过整合创新资源,提升系统协同效率;三是通过优化创新环境,增强制度与服务支撑。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与政府各司其职、互为互补,形成了一个动态耦合、共生演化的创新网络,为区域产业在竞争中实现质量跃升与结构优化提供了切实路径。这不仅是海宁推动“传统产业 + 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具有借鉴价值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范式。
4.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在实践中,推动区域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既需要企业在微观层面提升技术能力,也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在系统层面形成协同合力。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出发,通过海宁市的案例可以看出,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由“主体牵引–资源驱动–环境支撑”共同构成的系统性过程。因此,面向不同区域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应重点围绕以下三条路径进行系统优化和能力构建。
4.1. 强化创新主体协同,构建多元参与的协同创新网络
高质量发展首先依赖于创新主体的能力提升与结构优化。不同于传统以企业为单核的创新体系,创新生态系统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功能互补与协同演化。地方政府应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机构等形成分工明确、互动频繁的创新网络。在实践层面,一是建立企业主导、科研支撑、平台助力的协同研发机制,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承担共性技术研发任务,通过项目制、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联盟等形式增强企业研发组织能力。二是强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产业导向”属性,支持其根据产业链关键环节进行基础研究与技术迭代,为企业提供长期知识支撑。三是推动科技中介机构、技术经理人等“连接者”发挥桥梁作用,实现不同类型主体之间的有效链接,构建起以企业为中心、要素资源围绕配置的创新主体生态圈。
4.2. 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技术转化与扩散效率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效的创新资源配置体系。当前许多区域面临的问题不是资源总量不足,而是资源供需错位、配置效率低下,特别是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过程中,普遍存在“中试断档”“转化失联”的问题。因此,应通过构建平台型、可视化、智能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实现人、财、物等创新要素的精准流动与耦合重组。具体而言,一是整合区域内已有科研设施、人才资源与成果数据库,建立统一开放的科技资源平台,实现设备共享、成果检索、人才匹配的一体化服务;二是推动技术图谱、产业图谱等数字工具的建设,提升企业对外部技术资源的识别与吸纳能力;三是构建专业化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例如发展“技术经理人 + 技术经纪平台”双机制,提升科技成果从原理验证到市场应用的全流程支撑能力。
4.3.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构建制度与服务融合的系统支撑体系
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创新生态环境不仅仅是自然环境与基础设施,更包括制度环境、政策工具、服务机制等一整套规则体系。高质量的制度设计应着眼于为创新主体提供稳定预期、灵活机制与可持续激励。一是要完善以创新为导向的财政政策和融资体系,设计“创新券”与“研发贷”联动的金融支持工具,推动研发投入从项目制向平台制、常态制转变,增强企业长期技术投入的信心与能力。二是健全以成果应用为目标的产学研协同机制,推动“科研评估逻辑”与“产业转化逻辑”相互衔接,避免“成果出不去、需求找不到”的结构性困境。三是强化区域间协同机制,支持“飞地经济”“异地孵化”“创新飞地”等跨行政区资源协同模式,为资源薄弱地区提供借力平台。
5. 结论
在当前高质量发展成为区域经济核心任务的背景下,如何突破传统产业路径依赖、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跃升,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面临的关键课题。本文以创新生态系统为分析视角,围绕“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三要素,构建了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并以浙江省海宁市为典型案例,系统分析了其通过“三赋能”行动实现传统优势产业创新转型的具体路径。
研究发现,创新生态系统并非一个静态结构集合,而是一个强调协同演化、资源耦合与机制嵌入的动态网络。在这一系统中,创新主体间的协同能够激发知识流动与技术转化活力,资源配置的高效流动能够打通从科研到生产的全链条,而制度环境的持续优化则为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关键支撑。海宁市通过主体培育、平台构建与服务机制优化等方式,较好地实现了“点–链–网”的创新生态重构,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方向升级,为县域经济探索出一条基于系统协同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基金项目
本文系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从‘承接地’到‘策源地’:产业转移中承接地创新能力同步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4C35078)”的研究成果之一。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