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类研究生课堂Panel教学模式应用AIGC的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AIGC in Panel Teaching Mode for Liberal Arts Graduate Students
DOI: 10.12677/ces.2025.131190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德权, 马玉嫚: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关键词: AIGCPanel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AIGC Panel Graduat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优化高校文科类研究生课堂Panel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以应对传统模式在深度互动、资源整合与效率提升方面的挑战。通过文献分析、典型案例研究及教学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探讨AIGC如何赋能Panel教学的关键环节,包括议题设计、资料处理、协作研讨与成果评价,构建“教师主导-AIGC辅助”的适应性框架。主要涵盖了文科Panel教学现状分析、AIGC支持下的协作学习模式创新、技术工具的场景化应用路径及教学成效评估。研究可以为文科研究生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兼具理论支撑与实践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同时关注技术应用的伦理适应性。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s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optimizing the Panel teaching model in humanities graduate education through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GC), addressing challenges in deep interac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efficiency enhancement of traditional approaches. By combining literature analysis, case studies, and pedagogical action research, it examines how AIGC empowers key components of Panel teaching—including agenda design, data processing, collaborative discussions, and outcome evaluation—establishing an adaptive framework of “teacher-led with AIGC support.” The research covers current analyses of humanities Panel teaching practices, innovativ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models supported by AIGC, scenario-based application pathways for technological tools,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s. This study provides both theoretically grounded and practically feasible solutions fo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humanities graduate education, while addressing ethical considerations in technology adoption.
文章引用:陈德权, 马玉嫚. 文科类研究生课堂Panel教学模式应用AIGC的策略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11): 583-591.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11907

1. 引言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文科类研究生课堂亟待突破传统Panel教学模式瓶颈。该模式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思辨能力,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却普遍存在议题深度不足、文献处理低效、观点碰撞有限等困境,难以满足文科研究生的高阶学术训练需求。我国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教育指南》(2023)中明确提出“推动AI与教学深度融合”、“探索AI支持的研究性学习”[1] [2],这些政策为技术赋能课堂改革提供了明确导向和发展依据。

当前文科类研究生Panel课堂应用AIGC的紧迫性源于三重矛盾:首先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技术适配性的矛盾,即文科生需要深度学术对话,但传统模式受限于资源覆盖窄,而AIGC的多维拓展潜力缺乏场景化框架;其次是教学效率与工具潜能之间的矛盾,即教师精力耗费于基础指导,挤压了深度研讨空间,AIGC尽管可以快速生成资料却容易引发学术依赖;最后是课堂教学转型需求与文科教育创新滞后的矛盾,即相较理工科,文科类研究生教育对AIGC的应用多停滞于信息检索,尚未形成协作学习范式,面临“技术冷感”与“工具滥用”的双重风险[3]

鉴于此,本研究聚焦“Panel + AIGC”融合策略,突出解决文科类研究生课堂Panel如何利用AIGC突破文科研讨的时效与资源约束?如何构建教师主导框架防范能力异化?如何设计文科特质的评估机制?通过探索AIGC在议题深化、角色模拟等环节的系统化路径,为文科类研究生课堂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兼具创新性与伦理适应性的解决方案。

2. 基本概念与研究现状

2.1. 活动理论与AIGC的教育应用

活动理论是一个跨学科的分析框架,其核心思想是人类意识与发展是在通过工具(包括物理工具和心理工具)中介的、有目的性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任何个体的活动都不是单独的个体行为,而是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所从事的活动中。该理论起源于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后经过列昂节夫、恩格斯托姆等人发展而来。活动理论的核心原则是对象导向、工具中介、内外与外化、发展性以及社会性/共同性。

AIG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的中文翻译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或者生成式人工智能,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如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生成对抗网络等自动或半自动地生成文本、图像、音频、视频、代码等多种形式内容的技术与应用。在教学实践语境下,一般是指基于大语言模型(LLMs)的文本生成技术,如ChatGPT、Claude、DeepSeek、文心一言等。

AIGC以其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能力、海量知识库支撑、快速响应、可模仿特定风格、具备一定逻辑推理与内容组织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日益得到广泛应用和讨论[4]。作为一种助教手段,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高效率的个性化需求,可以瞬间生成多样态的教学资源,辅助推进教学进程,甚至可以模拟个性化思维,完成诸如教学对话设计、伙伴交流和教学研讨,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创造性灵感输出,相当于短时间内集中整合大批量文献,生成极具个性化的多样态教学呈现,满足当前各种教学形式的课堂教学需求。

用活动理论指导Panel教学中科学理解和恰当定位AIGC的应用,最关键的就是将AIGC定位为活动系统中的“工具”。在恩格斯托姆的模型中,AIGC就是中介了主体(学生/教师)与客体(学习目标)之间的关系工具。它更凸显了教学过程不仅是结果反馈,在AIGC时代更应该强调教学过程的探索、迭代和创新。

2.2. Panel教学模式及其教育应用价值

Panel是一种新兴的专题研讨小组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协作教学。基本规则是由几位学生组成一个“专家小组”,围绕特定主题或者相关联的关键词,代表不同观点立场专家,在课堂上进行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陈述、讨论、辩论和互动,包括小组内的讨论互动以及与台下听众、教师间的问答。教师角色更多是主题的筛选者、讨论进程的引导者、协调者和最后的总体评价者[3]

Panel打破了一些文科生课堂教师主导、个别学生参与而大部分学生只是“看客”的传统教学模式弊端。Panel几乎完全没有预设脚本,学生需要平时积累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人文社科管理知识,在不确定性现场的即兴、自由交锋中,集中精力思考相互观点和论述,从而激发深度研究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论证能力、口头表达与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以及对复杂问题的多角度理解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正是文科教学价值的生动体现和追求,尤其契合文科强调文本解读、观点交锋、价值辨析、历史语境理解等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是激发课堂活力、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

高校文科类研究生教学学制安排一般为一年,教学内容比较紧凑,部分学科知识压缩,课堂教学拓展比较有限。但从社会就业竞争、文科生能力素质要求方面看,却是不降反升。也就是说,社会各行业的发展对文科类研究生来说,要求更加苛刻,如果不能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就不能保证基于硕士毕业文凭的职业竞争力[5]。Panel课堂教学能够围绕多个热点相关话题,延展知识深度,特别是激发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文本、影像资料以及课堂多样态展示,说服对手,赢得现场参与者的肯定和支持。这些方面的能力是文科类研究生参与社会发展的核心能力,可以在Panel课堂中得到充分的锻炼,最直接的是帮助研究生在毕业竞争和就业发展方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是其他课堂教学形式无法有效达成的教学效果。

2.3. 研究进展:AIGC与Panel交集的研究

当前,AIGC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正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但聚焦于其与特定教学模式,如Panel的深度融合研究,比较缺少但也显得更为紧迫[6]。总体看现有研究多集中在AIGC作为辅助工具的角色,如自动评分、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智能问答、教学资源生成等。更多关注其在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协作能力方面的研究,也就是促进性、激励性研究方面,当然,也有相当部分文献关注到AIGC已经影响到教学价值目标,乃至因为其算法问题、隐私保护问题、伦理问题反而危及教育过程和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实践。

近些年来,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大学本科生课堂教育创新的研究,量多且成果新颖,Panel教学法的文献研究,特别是在文科领域的研究相对成熟,其有效性已得到广泛认可。研究重点多在于合理的流程设计、科学的角色分配、完善的评价机制以及高效的教师引导技巧等。文献表明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等一些高校文科生课堂教学包括部分MPA课堂教学都在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AIGC之于Panel的关系研究,以及在AIGC成为一种教学实践中不容回避的客观趋势情况下,Panel是主动拥抱AIGC抑或回避拒绝都不是简单能够说清楚的,因为这是一个新兴且关键的交叉领域问题[7]。现有文献研究开始关注AIGC对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论文写作等学生中心化活动带来的挑战,学生运用AIGC如何恪守学术诚信?教师和高校如何准确进行教学评估以及教师和学生如何避免思维惰性?少数前瞻性研究开始探讨设计新的教学框架和评价体系,并将AIGC作为“协作者”而非“替代者”整合到讨论、辩论等环节中,强调过程性评价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然而,针对高校文科Panel教学场景,系统性地探讨AIGC应用策略、风险规避及教学改革路径的深入研究仍显不足。

3. 文科类研究生课堂Panel教学模式中应用AIGC的影响

Panel顺应了文科类研究生课堂改革的需要,在这些年迅速地推广应用开来,但这几年AIGC发展以及与千行百业强势对接,也预示着Panel教学模式必须正视AIGC的冲击——拥抱还是拒绝?已经不再是选择题而是成为必答题。AIGC对文科类研究生课堂Panel教学模式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较为理性的做法是积极促进Panel各个环节与AIGC试探进行无缝嵌入,同时采取积极措施回应AIGC应用引发的挑战,提升我国文科类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下面结合笔者在某重点高校公共管理类研究生和MPA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探讨其赋能和消能的双重影响。

3.1. 积极赋能:AIGC对Panel教学模式改进的激励作用

AIGC展现出来的“无所不能”正在各个领域引发深刻变革。Panel教学模式相较传统文科类研究生课堂互动模式具有探索性突破,但其并非是完美的选择,特别是在AIGC横空出世后,一些高校教师敏锐意识到AIGC + Panel的组合将对传统的Panel教学模式具有极大的赋能激励作用,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新技术时代的Panel教学模式。

1) 进一步优化选题与立意破题

高校文科类研究生课堂知识涉猎面宽、研究深度大,甚至涉及大量跨学科相关理论和应用场景。教师选择应用Panel教学模式,首要的是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为学习小组/个体筛选出与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进度匹配的讨论主题词,并围绕主题词列举相关话题/关键词,丰富学生讨论的视角和拓展知识维度[8]

应用AIGC作为Panel的“选题工具”和“立意破题助手”,有助于帮助教师突破自身知识局限和应用困惑,高效率地生成Panel话题以及讨论路径。学生也可以应用AIGC,结合自身知识学习能力,筛选老师给定的关键词和讨论内容,快速地生成大量相关、新颖甚至跨学科的议题内容、问题回答框架和背景资料链接,帮助学生做足课下功夫,拓宽学术视野,激发讨论灵感,增强融入话题讨论的主动性和思考深度。

2) 推进深入论证与完善论据链条

高校文科类研究生课堂选用Panel教学模式,从话题准备到讨论完成,一般需要3~4周时间。教师在明确主题词、讨论过程以及考核要求后,基本进入以学生为主体的准备阶段。大部分学生主要依赖图书馆以及翻阅查询电子期刊,去接触和理解讨论话题以及准备自身的论证论据,这是Panel教学模式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如果离开深入论证过程或者空洞讨论,将失去Panel教学模式的锻炼价值。

AIGC的出现和应用,不仅解决了文献知识的查询和积累,更直接帮助学生生成延展知识以及丰富的论证过程、论据材料。学生只要发挥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建构论证观点的逻辑体系和分析框架,AIGC就可以一键生成具体知识内容。学生则是进行更加系统的深入思考,并学会运用自己的语言串联论据材料,形成自己的汇报视角和论证逻辑。在讨论“电子政务文化的机遇与挑战”主题词时,AIGC可快速提供从技术赋能、伦理困境、学科壁垒到国家安全、个人隐私等多方面的论证视角和具体论据,使学生有充足时间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表述逻辑。

3) 构建系统性讨论框架

文科类研究生在研究具体问题或者深入思考某一知识点过程中,往往容易因为涉及知识宽泛、论述要点交叉,论述显得重复、啰嗦或者缺乏层次感、逻辑性。学生应用AIGC针对主题词和论证视角进行分析,并通过适当的“喂词”要求AI生成特定议题的分析框架,例如SWOT法、PESTEL法等,或基于输入材料归纳核心论点与结构,构建Panel讨论的逻辑脉络以及分析要点框架,生成讨论的“四梁八柱”[9]

学生可以据此补充论据或者展开辩论,不仅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围绕论点的层次和结构,更促使听者明其意、洞其观,提升整个Panel的讨论深度和课堂价值。

4) 丰富表达内容与设置训练场景

传统的课堂教师学生互动,仅仅能满足个别学生的参与,大部分学生是“陪太子读书”,不但参与有限,更得不到能力的拓展。Panel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一言堂”以及个别学生“代表”发言的局限,能够带动和激活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但是,部分学生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思维不够开阔,在具体发言过程中出现“表达”恐惧症,极大影响课堂讨论效果和对学生的真正评估。

AIGC一方面可以在Panel准备阶段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知识视角和素材基础,形成发言的结构框架和活泼的场景;另一方面更可以在互动阶段为小组同学和台下同学提供瞬间及时的话题补充、语素扩展以及恰当表达,比如可以辅助优化陈述稿的语言表达,使其更清晰、流畅、学术化。此外,学生在准备阶段还可以利用AIGC模拟讨论场景,开展“角色扮演”对话练习,预测对方论点并准备回应,提升临场反应能力。

综上可见,AIGC在Panel教学模式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提升相关话题的信息搜集、整理和初步加工的效率,更可以促使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深度思考、批判性分析和创造性表达上;更能让基础较弱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参与Panel的决心和动力,有了学习的参照目标和勇于站起来的勇气,为学生打开更多的学术视野和兴趣之门。

3.2. 消极影响:AIGC对Panel教学模式的冲击挑战

AIGC本质上是一种新兴的数字技术,但“技术总是同时打开两个相反的可能性”[10]、“每一种技术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赐”[11]——这对高校文科类研究生课堂Panel教学模式也是同样道理,即AIGC在Panel教学模式中的应用面临着一系列的冲击挑战。

1) 真假难辨:生成内容的“黑箱”化与原创性权属

高校文科类研究生课堂Panel的核心产出包括学生提交的讨论报告、小组发言稿以及讨论提纲等文字内容,这些内容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课后准备、讨论思路和表达效果,是考核学生的重要标准。但这些输出呈现现在都可以轻易地经过AIGC完成,比如,学生输入指令后,AIGC迅速生成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报告,而该报告却是独立于学生具体动手能力之外经过“黑箱”过程呈现的高质量多模态产品。教师在审阅报告过程中难以仅凭文本形态,进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

AIGC具有较强的原创性替代能力,进而遮蔽了学生个人的真实性能力,影响到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评估。部分学生过度依赖AI生成的现成内容,缺乏真正的思考过程,讨论深度停留在表面化的过程“热闹”,但却缺乏思想交锋的真实深度。更严重的是,经过AI降重的提交作业,教师已经无法通过直观呈现内容判断原创性作品,也就无法确定该作品到底权属为谁了。

2) 负面强化:个体认知外包化与思维惰性

在AIGC的加持下,部分学生在完成课堂Panel的自主性认知探索方面,可能会完全依赖新技术工具,学生只要围绕主题词提供关联词,适度扩展研究范围和知识深度,就可以由AIGC完成知识内容、理论体系和讨论框架等的系统认知,这种“简单粗暴”的认知方法和学习态度,如果教师不能综合各种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将会反面加强学生的错误认知路径和获取不当收益的努力,使他们失去最关键的过程锻炼——独立思维。教育部直属某高校一项文科生课堂调查显示,有超过95%的学生会在教师任务下达后,首先考虑应用“AIGC”查询结果,这已经成为课堂严重的“AI依赖症”[12]

这种认知外包造成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事物表面,知识深度严重不足。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严重的思维惰性,在自主提出问题能力、理论批判敏锐度以及观点创新性方面都会遭受严重冲击。借助联想公司曾经的一句广告词:如果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变得怎样?高校文科生如果无法在课堂上卓有成效地提升专业素养,未来的世界将会怎样?人类社会将通向何方?

3) 教学成效降低:过程公平性评价趋难

高校文科类研究生课堂Panel评价更看重学生的过程参与,包括小组参与者的综合表现以及台下同学的过程参与,理想状态是形成台上台下学生群体辩论和全体参与的积极氛围。AIGC具有的全程参与性特性造成学生在Panel过程中依赖其生成内容,教师难以掌控和评估学生谁在始终使用AIGC或者谁在真正结合性使用AIGC [13]。因此,AIGC在实际上对高校文科类研究生课堂Panel教学模式的全过程具有效果削弱作用——降低学生在研究探索、观点凝练、逻辑自洽构建等关键过程性环节中的努力和成长动能,以及现场讨论中借助AIGC生成稿的“复述”或“表演”。

当前很多高校发布了应用AI生成内容的管理办法,但主要还是在毕业论文或者公开学术报告中,而对课堂的应用管理尚处在探索中。教师在Panel教学模式中是否选择或者允许AIGC辅助学生深度思考,具有一定的控制权,但却难以做到公平评价学生应用AIGC的结果呈现能力以及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控能力,造成了事实上的教学效果评价失去公允[14]。笔者对某高校2023~2024学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分析发现,约80%以上的教师认为AI工具的使用使得学生能力评估变得更加困难以及为教师客观公允评价学生带来不确定性。

AIGC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参与Panel的真实性,更改变了传统的师生互动模式,引发新型教学矛盾——中介危机,即从过去的“人际对话”逐渐被“人机人对话”挤压,教师对学生的互动转化为学生–机器–教师的对话。学生通过大量的AIGC互动,变成简单直接的AIGC结果与教师的互动,因为教师更多感受到的是结果的正确性,无暇顾及也无法做到全面兼顾过程的公正性[15]。由此产生的教学影响和社会后果,需要进行深入论证和观察。

4. 运用AIGC优化Panel教学模式的路径建议

AIGC在高校文科类研究生课堂Panel教学模式中应用可能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从教师和教育管理角度一方面需要积极乐观迎接AIGC赋予Panel教学模式的新机遇;同时必须考虑如何趋利避害,确保教学过程公正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此,需要构建“技术赋能、能力导向、过程为本”的Panel教学新模式,通过目标重构、教学过程创新以及全面的Panel教学评价体系变革寻找到AIGC与Panel的完美融合路径。

4.1. 明确重塑从知识传递转向思维培养的教学目标

1) 与时俱进推进教学核心目标的转向

在AIGC时代,Panel教学的核心目标应从“知识传递”转向“思维培养”,学生个体不再简单是知识的接受者,更重要的是成为创新思维的培育者[16]。教师要通过应用AIGC提高Panel过程中学生的以下关键能力:首先是元认知能力,即培养学生对自身认知过程的监控与调节能力,能够明确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与规则契合;其次是批判性思维,即发展对AIGC生成内容的质疑、分析与评估能力,尽信AIGC不如无AIGC,在算法偏见和AI造假并存情况下,应用者更应该有清晰的批判意识和判断选择能力;再次是创造性思维,即超越AIGC的常规回答、套路式呈现,要培养独特见解和创新能力,特别是通过创新思考提供“喂词”的创造性,进而发现新的知识框架和表述内容;最后是数字素养,即负责任地使用AIGC工具,理解其应用存在的技术伦理、知识权利保护等边界限定问题。

2) 注重差异化能力培育和鼓励跨学科融合

高校文科类研究生是在大文科体系下的统称,文科之间也存在诸多学科知识差异。在Panel具体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应用AIGC的差异以及学生关注领域的不同,制定差异化能力培养目标,特别关注不同学生面对普通问题时的创新思考和批判解读,支持学生通过AIGC深度思索和构建独特的解读逻辑。

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解决专业领域问题,探寻新的解决问题方式,培育学生多领域技能素养。在哲学类课堂,要重点强化逻辑分析和价值判断能力;在文学语言类课堂,需要注重文本细读和审美鉴赏能力;在历史类课堂,需要培养史料辨析和历史解释能力;在社会学类课堂,需要发展社会问题分析和田野调查能力;在艺术类课堂,则要培养艺术素养生成和创造展现能力等。不管在哪类专业,AIGC的广泛应用都会改变传统教学效率和方式,Panel需要借助灵活的教学模式,主动嵌入AIGC工具,并借此开展学科专业交叉教学和特色能力培育。

4.2. 构建人机协同的Panel教学过程创新模式

Panel教学过程离不开必要的信息技术的支持,比如利用Baidu等搜索工具,CNKI等在线图书馆资源,支撑学生对讨论关键词、数据资料等的获取。但是这些技术手段仅能在Panel前期的资料整理阶段发挥作用,在讨论阶段,特别是逻辑框架构建、表达逻辑方面是无法在互动阶段发挥多大作用的。AIGC的出现和应用则可以全链条浸入Panel教学过程,教师必须考虑重新构建人机协同的全过程教学评价模式,推动Panel教学过程优化和教学目标实现。

1) 创新阶段化教学设计

预研阶段。教师结合教学过程和学生状态,进行选题构思,可以借助AIGC辅助生成主题词矩阵,发挥资料搜集的技术优势,开展人机协同的文献筛选,形成教师视角下的观点生成。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主题词,经过独立思考和充分分析,开展人机协同的文献资料搜集和文稿呈现,提炼出具体的分析框架,特别是多场景下的讨论框架和话题交叉。

研讨阶段。一方面,教师要求参与现场讨论的小组同学、台下同学均不能使用AIGC,强调真实互动,即时辩论,重点考察临场应变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要进行充分准备,提炼出各种可能的分析话题、论证资料以及过程准备,适应讨论话题的转换和观点的升华。教师把握好小组讨论过程的深度对话要求,注重不同小组和台下同学的讨论碰撞,学生会在激烈的争辩中迸发灵感,更多依靠大脑内存的知识记忆和思考逻辑,而无需经过AIGC的应用。

反思阶段。学生在基本结论逐渐明朗后,即便已经基本达成一定的观点认知,但依旧可以通过AIGC生成的观点比较和复盘分析,看到自身的知识差距和思维轨迹,据此可以研判在Panel全过程中的不足,有利于促进研究生在之后学习中改进缺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小组进行Panel复盘,要求学生围绕讨论争执点给出独立的思考和准备材料,再去与AIGC生成的文本观点和资料比较,激发学生的总结思考和思维训练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2) 开展人机应用角色转换对比论证

技术是服务于应用者目的的工具,在Panel中应用AIGC,从根本上是为了服务教学目标或者学习目标。在Panel中应用AIGC不仅提高了Panel本身的教学效率,也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分析和对比AIGC与人类的思考逻辑,找到两者的差异和可以互相学习的长处,进而提升师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首先是“AIGC挑错”训练,教师要求学生找出AIGC论述中的逻辑漏洞,也就是人脑论证机器思维的漏洞,不完全迷信机器思维呈现;其次是“观点溯源”挑战,即通过追踪AIGC推荐理论的原始语境和原始素材的应用情境,寻找知识源头和理论适用场景条件;再次是“人机辩论”实验,鼓励学生对比人类与AIGC的论证差异,发现更多人脑区别于机器的优势;最后是“逆向Panel”,即可以先让学生运用AIGC生成一个讨论记录,然后学生根据实际讨论的现场记录,进行对比,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积极重塑师生角色。Panel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主导者、评价者,但在AIGC加持下,教师的角色面临转型和重塑。首先就是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设计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应用AIGC以及避免学生过度依赖技术工具造成的自主性学习能力下降;其次是从单一知识评价者转变为综合思维教练,不再单纯从知识正确性评价观察学生的专业能力,而是强调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某些特定思维能力的塑造和生成;最后是教师从权威者转变为协作学习伙伴,教师的大脑知识存储,面临着AIGC机器工具的知识整合能力冲击,教师每句话和观点的正确性正在遭受学生随时应用AIGC的校对挑战,教师需要从过度强调某一知识的传授转向鼓励学生一同探讨知识的生成和演化,进而寻找知识的创新和发展。

学生也在AIGC应用下的Panel教学过程中发生着角色的转变。首先是学生不再是简单的被动知识接受者,而转变为知识和能力主动建构者,学生完全可以通过AIGC进行专业、系统的知识提炼和某一方面能力的重点塑造,主动构建起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框架;其次是学生不再是简单的内容消费者,而是转变为全新知识的创造者,学生在Panel过程中有目的的使用AIGC工具,提高学习效率和整合新的知识点,创造性地提出Panel辩论框架和知识应用场景,逐步形成可以自身掌控的知识内容,可以终身受用;最后是学生从个体学习者转变为社群协作者,小组讨论不再是单纯学生个体的学习任务,往往需要多人进行知识体系梳理和加工,再经过小组辩论和台上台下互动,实现群体学习和整体参与者学习能力提升。

4.3. 加速推进从结果评价到全过程评估

按照活动理论的原则要求,高校文科类研究生课堂Panel教学模式更加侧重过程评价,建立多维评价框架,实现准确的Panel效果评估。首先合理分配Panel过程各部分评估要点比重,注重把准备过程、现场表现、反思能力列为重点部分,一般占比在75%~80%之间,成果创新和伦理规范则列为次要部分;其次要突出过程评估中的核心观察指标,如即兴反应、互动质量、讨论深度、同伴反馈等,进而掌握学生在AIGC情况下的真实学习能力和创新性、突破性成果。

运用技术赋能评价工具进行系统评估,具体包括:运用数字足迹系统追踪学生学习全过程数据,分析学生呈现成果中AIGC的比例情况;使用AIGC检测工具以有效识别AIGC生成内容比例,例如部分高校明确学生毕业论文中AIGC比重不许超过30%;加强语义分析工具对学生观点原创性进行评估,要求提供原创性观点内容和阐释说明;开展社交网络分析,评估可视化讨论互动质量。此外,还可以在Panel中引入差异比较、情景测试和同伴互评等动态评估方法,加强学生的过程性评估。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说:“如果我们用昨天的教育教今天的学生,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明天。”在AIGC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拥抱技术变革,以创新求实的精神推动教学改革。高校文科类研究生课堂Panel教学模式在数字时代应该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而不是被各种挑战吓到裹足不前。若要坚持培养具有批判精神、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新时代人才,就要坚信任何教学模式只有与时俱进、融入时代创新元素,教育才有希望,人才培养才有未来。

基金项目

2025年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 2018-04-1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025-08-01.
[2] 联合国教科文网. 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与研究应用指南[EB/OL]. 2023-11-24.
https://aiedchair.bnu.edu.cn, 2025-08-01.
[3] 陈德权, 时靖琪. 高校文科生课堂panel教学模式的构建[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1, 45(2): 102-108.
[4] 华子荀, 王炜, 吴开华, 等. 如何发挥AIGC的教育效能?——基于响应面分析的数字素养高意识能力培养[J]. 现代教育技术, 2024, 34(9): 14-25.
[5] 陈芳, 陈嫒琳. AIGC背景下新文科人才培养探究——基于ChatGPT的分析[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4(3): 52-55.
[6] 易凯谕, 韩锡斌. 从混合教学到人智协同教学: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变革下的教学新形态[J]. 中国远程教育, 2025, 45(4): 85-98.
[7] 贾艳梅, 罗江华. AIGC助力科学教育资源建设的价值、挑战和进路[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5, 45(2): 52-56.
[8] 李浩君, 黄沁儒, 陈伟, 等. 人智协同迭代共生教学模式研究——AIGC的融入与实践效果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 2025, 35(1): 81-88.
[9] 金华, 王汉英. 生成式人工智能视域下高校文科教学的伴生性风险与防范[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5, 43(5): 1-6.
[10] 张一兵, 贝尔纳·斯蒂格勒, 杨乔喻. 技术、知识与批判——张一兵与斯蒂格勒的对话[J]. 江苏社会科学, 2016(4): 1-7.
[11] 波斯曼. 技术垄断: 文化向技术投降[M]. 何道宽,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
[12] 欧志刚, 刘玉屏, 覃可, 等. 人工智能多模态教学资源的生成与评价——基于AIGC在国际中文教育的应用[J]. 现代教育技术, 2024, 34(9): 37-47.
[13] 邱峰, 吴跃东. 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教育创新的核心要素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24, 44(Z1): 9-16.
[14] 纪小乐, 魏建. 生成式AI与学术期刊出版: 冲击及应对[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8(4): 82-90.
[15] 李旭光, 胡奕, 王曼, 等.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研究综述: 应用、风险与治理[J]. 图书情报工作, 2024, 68(17): 136-149.
[16] 白雪梅, 郭日发. 生成式人工智能何以赋能学习、能力与评价? [J]. 现代教育技术, 2024, 34(1): 5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