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ECI模型的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以外语类专业为例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Graduate Courses Based on the SECI Model—A Case Study of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摘要: 课程思政建设在研究生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深刻研究意义。文章在梳理和总结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SECI模型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语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情况为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该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全员协力育人、课程思政形式多样、显隐教育结合等特点,但仍存在研究生主体作用未发挥、部分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足、教学效果难以评价等困境,并从学生、教师、评级体系三方面探索实践路径。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urricula holds a significant position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carries profou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Based on a review and summary of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programs a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using the SECI model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se programs features collaborative efforts involving all staff, diverse teaching methods, and a combination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educational approaches. However, challenges remain, such as insufficient engagement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a lack of awareness among some teachers regar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difficulties in evaluat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Practical pathways are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evaluation systems.
文章引用:唐萌萌. 基于SECI模型的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以外语类专业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11): 592-60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11908

1. 引言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这一重要指示表明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给新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会议进一步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各高校需要调整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类型、教学特点、学生需求等,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学和谐相融,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育,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学目标。

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的更高层次,其教学方式、学生学情与本科生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须针对研究生教育的特点,结合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教学体系,以此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高等人才,为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合格的建设者和优秀的接班人。

2. 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综述

当前关于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已形成丰富积累,学界就其重要性、普遍性困境及宏观路径达成了广泛共识。然而,当研究视角从“是否应当”转向“如何有效”实施时,现有研究在理论深度、过程剖析与学科特异性等方面显示出明显的局限。本综述旨在梳理现有成果,并重点批判性地反思其不足,从而为本研究引入SECI理论模型提供充分的理据。

2.1. 课程思政教学的内涵及重要性

课程思政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也是提高研究生人文素养、思政涵养的重要手段。目前学界认识到研究生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例如,施生旭、游忠湖从导师队伍、学生个体、社会层面和知识体系四个层面阐述了开展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2];卢雪英、黄红武、韩勇等从培养学生的历史观、系统思维、全球视野、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等角度突出了工科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3];赵雪芹、胡慧慧、李天娥根据课程思政的内涵,从实施主体、实施对象、实施载体和实施方法四个角度表述了档案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的特点[4];曹镇玺、孙志伟指出研究生课程思政内涵特征体现在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学方式的专业性、培养目标的多元性上[5]

综上,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在课程类型、学生学情、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别,研究生教育自身课程思政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因此,研究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具有必要性。

2.2. 课程思政教学的困境

相较于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具有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学方式的专业性和培养目标的多元性等特征[5],这要求课程思政必须与高深专业知识传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深度融合。现有关于不同学科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困境的探讨,虽涉及医学、工学、信息安全、药学、档案学、会计学、航空航天、财经管理、化工及学术规范等多个专业领域,却呈现出高度共识的问题指向。

首先,教学主体的素养与认知有待提高。例如,张鲍明、罗小琴、于莲等以医学研究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控制课程思政建设为研究对象,指出该课程思政建设目前存在教师思政涵养不足、思政元素融入形式单一等问题[6]。刘博、罗振敏、张嬿妮等以西安科技大学的安全学科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为例,指出当前理工科研究生思政建设存在导师队伍思政意识与能力不足、教育理念方面重智轻德、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缓慢、管理办法与管理机制不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够有效等问题[7]。陈云、陆冷飞以药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研究对象,指出目前药学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存在教育主体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药学类研究生专业课程难度较大、药学类研究生教材建设存在短板等现实困境[8]。赵雪芹、胡慧慧、李天娥以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为研究对象,指出目前现存的问题有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引导作用缺失、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不够融合、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部分专业课难度较大、课程思政形式单一[4]。邱丽娟、乔金杰、武志勇以会计专业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为研究对象,指出会计专业研究生开展思政建设目前存在教学实践中重“课程”轻“思政”、部分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和能力不足、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重视不足等现实困境[9]。万聪、付宏鹏以工科研究生“大数据思维与分析”课程思政建设为例,指出目前存在课程思政目标不精练、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思政效果难以评价等现实问题亟待解决[10]。胡海龙、张帆、岳建岭以航空航天专业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指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认识不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与锻炼不到位、师生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到位、课程体系优化设置不到位[11]。这说明,各学科均出现教与学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均未充分发挥的问题,形成了课程思政推进的初级障碍。

其次,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融合生硬,呈现“两张皮”现象。例如,钟晓峰、刘京菊、杨国正等以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研究生教材课程思政融入方法为研究对象,指出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研究生课程面临着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不够、网络空间中复杂信息资源易产生负面影响等问题[12]。郑弦、陈智炜、陈嘉滢等以财经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专业课“项目融资方式比较研究”为例,指出目前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专业内容与课程思政内容结合不够紧密、课程思政建设形式单一、课程思政建设的反馈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13]。黄燕山、韩生、李原婷以化工专业研究生“科技文献检索”思政课程建设为研究对象,指出目前现存部分研究生对课程思政教育不重视、部分教师思政教育能力不足、课程思政设计不科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完全等问题[14]。杨扬以研究生学术规范课程思政教学为研究对象,指出在课程思政实践中仍存在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力度难以把握、教师主观色彩过重、教育目标难以实现等问题[15]

综上可知,尽管不同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有着不同的现实困境,但主要因素还是在于教师自身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认识不到位,思政素养和能力不足;研究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融入难度大,教学过程过于生硬,学生难以理解;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单一,只重视课堂教学,忽略其他形式;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有效。为了解决这些现实困境,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学者们积极进行了路径探索。

2.3. 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2.3.1. 坚持党对高校思政建设的领导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和把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常亮、王磊、杨春薇从教师、学生、课程、思政重点、学科、制度、创新、评价等方面深入探索了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并指出坚持和加强党对研究生教育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16]。刘博、罗振敏、张嬿妮等在文中强调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通过培训以及学习先进典型示范,强化课程思政队伍的建设,形成全员育人合力[7]。孙琳、于佳慧、屈勇也在文中强调高校思政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各级党委之间实现“联动”,各级党委与各教学管理党委实现“联合”,党委与“教学”联网,构建协同育人的教学制度[17]

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思政建设的全面领导,可以为高校指明并保持正确的教学方向,发挥党的引领作用,与各单位、各部门形成全员育人合力,并通过党员示范,学习先进典型等发挥党员在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中的重要作用。

2.3.2. 强化教学目标中的思政元素

关于课程思政在教学方面的路径探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强化教学目标中的思政元素、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整教材内容设计;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

例如,逄红梅、陶启坤、康洁运用“四体”论剖析与破解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指出突破建设难点的关键点在于教师,并指出要从思想、能力、推力和制度四个层面培养建设教师队伍[18]。沈晶、刘海波、潘海为等主要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实践路径的探索,其将研究生组合数学中的具体知识点与课程思政内容相结合,如通过组合数学理论的探究历程、数学家故事以及典籍中组合数学的经典问题,展现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19]。张亮、廖昀喆以南京大学的课程思政建设为例,凝练出南京大学以“五个一”建设为抓手的特色课程思政模式,从健全组织领导、建设课程思政标杆课程、设立研究项目、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实践[20]。王惠丽在分析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从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授课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相结合、教学设计突出思政教学重点三方面加强课程思政的教学[21]。徐明莺也以研究生公共英语读写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为研究对象,指出其现存问题,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提出实施路径[22]

此外,陈云、陆冷飞等强调了通过系统性培训与激励机制强化教师主体建设的重要性[8];赵雪芹、黄燕山等团队则从教学目标设定、内容挖掘与方法创新等维度,构建了多层次实践框架,后者更在化工专业背景下突出了研究生主体性的调动[4] [14]。值得关注的是,部分研究开始引入先进理论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性与科学性。例如,叶飞等基于SECI理论,通过实证研究提出“四五四三”建设范式,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课外实践四方面推动知识在隐性–显性之间的螺旋转化[23];汪丽君在建筑类课程中强调“无痕融合”,与SECI所倡导的“内化”环节高度契合[24];卢雪英等则从思想性、实效性、趣味性三方面重构工科课程形态,为知识转化的“社会化”与“外化”创设了有利情境[3]

综上,多数路径研究仍停留在宏观设计层面,对微观教学场景中知识转化的具体机制揭示不足;虽然普遍强调“学生主体性”,但对学生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研究仍显薄弱;跨学科的可迁移性研究相对缺乏,使得许多优秀实践经验难以在不同专业间有效推广。这些研究空白也为本文基于SECI理论深入探讨知识转化机制提供了学术契机。

3. 基于SECI的外语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

SECI理论是由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于1995年共同提出的著名理论,最早用于企业管理。SECI指的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SECI将知识转化的模式分为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内化四种模式,并将其分别对应于创始场、互动场、系统场和练习场四种不同的场景中,进而实现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再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螺旋式循环过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和学生在整个转化过程中各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教师扮演着引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通过提供资源、引导思考、组织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和内化。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自我表达、知识整合和反思,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同时,教师也从学生那里获取反馈和理解,形成一个双向的知识交流。这样的循环过程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政教育和思想品质的培养,如图1所示。本文将基于SECI理论,首先分析外语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普遍困境,并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语言类研究生课程为案例,分析探讨该类课程的特点及建设现状,并据此提出优化方案。

Figure 1. SECI model for curriculum and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1. 课程思政建设SECI模型

3.1. SECI模型视角下的现实困境:知识转化循环的阻塞

当前课程思政的困境本质上是SECI知识螺旋在特定环节受阻,导致隐性思政知识无法有效转化和升级。这些困境在外语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定语境下尤为突出。

在社会化环节,师生、生生之间缺乏深度互动与经验共享的“场域”,导致蕴含在经典文本、语言批判与跨文化比较中的学术伦理、文化立场与家国情怀等隐性价值观,难以通过观察、模仿与共鸣得以有效传递;在外化环节,学生常受困于目的语思维模式与“文化中介”角色,其主体性表达受阻,加之教学方法生硬,使得他们在跨文化情境中内在的价值冲突与情感体验,难以通过深度对话与批判性反思转化为清晰的显性概念;在组合化环节,思政元素与语言学、文学、翻译等专业理论常常呈现“两张皮”现象,未能将“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文化自信等要素系统化地整合为具有外语学科特色的知识体系;在内化环节,因缺乏将理论应用于真实跨文化沟通与对外传播的“练习场”,学生难以将所学的显性知识真正转化为自觉的文化担当与有效的国际传播行为。上述各环节在外语学科语境下的阻塞,共同导致了SECI知识螺旋的断裂,使关乎价值塑造的隐性知识无法在知识转化中完成升级与内化,从而制约了课程思政培养高层次、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实效性。

3.2. 基于SECI模型的建设现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实践与探索

本研究采用质性案例研究方法,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语言类研究生课程为研究对象。数据收集历时一个学年(2024~2025学年),具体包括:半结构化访谈:对6名专业课教师和10名研究生进行访谈,重点关注其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教学/学习体验及知识转化过程。课堂观察:系统观察了《语言与心智》《中国文化与传播》等4门核心课程,累计20课时,记录师生互动、教学活动设计及隐性价值观传递。文本分析: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课件、5份学生课程论文及反思报告进行分析,以考察思政元素的融入与内化情况。

3.2.1. 全员协力育人:共同构建“创始场”与“互动场”

学院党委充分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指示,发挥其引领作用,与各级单位、各级管理部门联合,形成育人合力,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其思政内涵,达到教书育人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语言与心智》课程中,教师通过分析经典论文的学术规范,引导学生讨论学术诚信等议题,实现了隐性价值观的传递。学生的导师也注重在日常交流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保持学术的独创性,要发挥学者的不懈探索精神,要坚定思想政治信念。例如,一位研究生(S3)在反思报告中写道:“导师组会上的学术伦理讨论,让我对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有了更具体的认识。”辅导员通过学生会议、日常交流等方式,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以及思想状态,引导学生成为诚信、友爱、勇于担责的人。

3.2.2. 课程思政形式多样:拓展“互动场”与“系统场”的转化路径

通过多种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将学生所习得的隐性思政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进一步将显性知识转化为更高级别的内隐知识。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将其中内含的思政元素教给学生,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总结,将自身所了解的思政知识理论化、概括化,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课堂观察记录显示,教师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将跨文化适应的隐性经验通过小组讨论外化为明确的认知框架。一位教师(T4)在访谈中解释道:“我们通过结构化的讨论提纲,帮助学生将模糊的文化体验转化为清晰的跨文化理解。”

学院举办各种党团活动以及讲座,将内隐知识外显化,进而达成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讲解与学生总结,促进了学生对思政元素的感知与提炼,实现了隐性知识的初步外化。除此之外,学院还采取线上和线下共同教学的形式,学生通过慕课视频、时政新闻分析、著名学者的线上讲座等形式,了解不同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使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通过网络继续探索了解专业知识,以及发现在整个过程之中所出现的如辩证精神、科学精神等。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碎片化知识进行关联与整合,初步构建个人知识体系,是组合化过程的深化体现。

3.2.3. 显隐内容交融:在“练习场”中实现知识的内化

语言类研究生课程部分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结合与专业课程贴切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讲解,给学生提供了沉浸式的思政环境。

比如《语言与心智》课程中,任课教师在讲解词汇、句法等加工理论的同时,通过对话式教学以及文献分析等方法,将语言学家的不懈探索精神、科学精神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习得了语言学家的精神;又如《中国文化与传播》课程中,通过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与国外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行对比,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以及辩证精神等。中西文化对比的案例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练习场”。学生在分析、比较、论证的过程中,不仅组合化了关于文化差异的显性知识,更将文化自信与辩证思维内化为一种稳定的跨文化认知框架。

3.3. 基于SECI模型的优化路径:构建外语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新生态

未来,外语类研究生课程思政不应是零散的举措叠加,而应致力于构建一个贯通“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内化”全过程的育人生态,从而驱动知识螺旋持续向上,培养出既具备卓越专业素养,又拥有坚定文化立场与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关注国内外语言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理论前沿,引导学生掌握最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使其具备创新思维和前瞻意识。并通过多元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进行深入地文献综述、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从而提高自身的学术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及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提升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实现路径主要从学生、教师以及教学效果评价三方面进行探索。

3.3.1. 激活“创始场”与“互动场”,强化社会化与外化

首先,创设跨文化对话的“创始场”:研究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当鼓励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与教师及同学进行交流和辩论。通过对重大问题的思考和深入探讨,不仅可以提升自身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够激发课堂的热情与活力。《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中,精心设计关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案例讨论。例如,引导学生分享自身经历的“文化休克”体验(社会化),并共同探讨其背后的价值观差异,使“文化自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观念从抽象的符号变为具身的、可共鸣的隐性知识。

其次,搭建语言学理论的“互动场”:在《认知语言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隐喻等概念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普遍联系、发展变化)进行关联对话。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论证“语言如何折射并塑造我们的世界观”(外化),促使学生将内在的、模糊的辩证思维转化为清晰的、条理化的学术表达。

3.3.2. 优化“系统场”与“练习场”,促进组合化与内化

首先,构建批判性话语分析的“系统场”。教师需提升自身能力,将思政元素系统性地嵌入专业知识网络。例如,在《话语分析》课程中,增设“西方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建构”专题,引导学生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系统解构其背后的意识形态预设(组合化),从而将语言分析技能、媒介素养和政治洞察力整合为一个新的知识体系。通过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教师深入研究思政建设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以更客观、更准确的方式进行讲解和教学,使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更加贴切紧密,减少出现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两张皮”的情况。

其次,设计知行合一的“练习场”。推动项目式学习,如布置“用英语讲述中国能源故事”的实践任务。学生需要从选题、调研、撰写到展示,全程运用所学的语言技能和批判性思维,并自觉选择能体现中国科学家奉献精神、国家能源战略意义的叙事视角。这一过程能有效将组合化的知识内化为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3.3.3. 构建循证式的评价体系,诊断并赋能SECI循环

课程思政评价应服务于SECI各环节的诊断与优化。首先,评价社会化与外化:采用课堂观察记录(记录生生互动的频率与深度)、学生反思日志分析(考察其价值观的澄清与表达),评价“创始场”与“互动场”的有效性。其次,评价组合化与内化:核心是分析学生能否在学术产出中自主展现思政素养。在评价学生课程论文时,不仅看其理论应用,更应设立“批判性视角”、“文化立场”、“学术伦理”等维度,考察其是否能够有机融合专业理论与正确的价值判断。将此类质性评价与问卷调查等定量数据结合,并及时反馈给师生,从而精准定位SECI循环的堵点,实现教学效果的持续改进。

4. 结论

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推进。基于SECI理论框架,本研究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语言类研究生课程为例,分析了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发现存在研究生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部分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足、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不完善等困境。同时,学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已形成全员协力育人、教学形式多样、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的鲜明特色。

为提升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实效,本研究从三个维度提出优化路径:一是充分调动研究生自主能动性,通过增强课堂互动、引导课题研究和促进知行转化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二是提升教师队伍思政素养与教学能力,通过深化理论学习、拓展跨学科知识、参与专业培训和反思教学实践,促进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三是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通过明确评价目标、采用多元评价方法、设计合理评价指标和建立及时反馈机制,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SECI理论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通过构建知识转化与价值引领的双向循环机制,语言类研究生课程能够更好地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外语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年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引发青年学生热议[EB/OL].
https://news.youth.cn/gn/201612/t20161209_8934198.htm, 2025-07-03.
[2] 施生旭, 游忠湖. “大思政”格局下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24(5): 106-112.
[3] 卢雪英, 黄红武, 韩勇, 等. 工科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 2022(9): 35-37.
[4] 赵雪芹, 胡慧慧, 李天娥. 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 内涵、问题与路径[J]. 档案与建设, 2022(7): 37-40.
[5] 曹镇玺, 孙志伟. 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与实践逻辑[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6): 54-60.
[6] 张鲍明, 罗小琴, 于莲, 等. 医学研究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控制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0, 33(9): 1094-1097.
[7] 刘博, 罗振敏, 张嬿妮, 等. 安全学科研究生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21(23): 92-94.
[8] 陈云, 陆冷飞. 药学类高校开展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 药学教育, 2022, 38(6): 15-18+41.
[9] 邱丽娟, 乔金杰, 武志勇. 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12): 80-82.
[10] 万聪, 付宏鹏. 目标导向的工科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以“大数据思维与分析”课程为例[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22(5): 24-27+32.
[11] 胡海龙, 张帆, 岳建岭. 航空航天专业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J]. 科教导刊, 2022(27): 78-80.
[12] 钟晓峰, 刘京菊, 杨国正, 等. 课程思政融入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研究生教材方法探析[J]. 教育教学论坛, 2021(38): 1-4.
[13] 郑弦, 陈智炜, 陈嘉滢, 等. “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以“项目融资方式比较研究”课程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22(2): 21-24.
[14] 黄燕山, 韩生, 李原婷. 化工专业研究生“科技文献检索”课程思政建设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 2023(18): 25-28.
[15] 杨扬.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研究生学术规范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高教学刊, 2023, 9(14): 35-38.
[16] 常亮, 王磊, 杨春薇. 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旨归与实践路向[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1, 39(6): 101-106.
[17] 孙琳, 于佳慧, 屈勇. “三位一体”: 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整体建构[J]. 中国农业教育, 2022, 23(6): 69-76.
[18] 逄红梅, 陶启坤, 康洁. 新时代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难点与突破路径[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2, 69(3): 61-67.
[19] 沈晶, 刘海波, 潘海为, 等. 研究生组合数学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J]. 软件导刊, 2023, 22(6): 259-262.
[20] 张亮, 廖昀喆. 我国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形势、问题与对策——基于南京大学的思考与实践[J]. 社会科学家, 2021(4): 150-154.
[21] 王惠丽. 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 海外英语, 2021(20): 169-170.
[22] 徐明莺. 混合教学模式下基于“产出导向法”的研究生公共英语读写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J]. 外语教育研究, 2022, 10(2): 1-7.
[23] 叶飞, 尹珺瑶, 田鹏. 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要素模型建构及实证分析——基于SECI理论的混合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2, 70(4): 29-34.
[24] 汪丽君. “积微成著 笃行致远 惟实励新”: “建筑类型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思考[C]//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中国矿业大学. 2022中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3: 17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