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髋部骨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群体最常见的髋部骨折类型。该部位血供丰富,骨折后愈合难度较大,目前临床公认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1] [2]。但术后若发生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3]。肺栓塞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部分患者以晕厥为首发症状,且典型症状发生率不足10%,极易出现漏诊、误诊,未经治疗者病死率高达25%~30%,而及时确诊并规范治疗后,病死率可降至2%~8%。
目前,关于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肺栓塞高龄患者的护理研究报道较少。我院于2021年收治1例此类患者,经57天治疗后,患者各器官功能恢复良好,可自主下床活动,肢体功能预后理想。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患者为84岁女性,2021年1月19日因不慎摔伤,出现双髋部疼痛伴活动障碍1天余入院。入院查体:双下肢活动受限,双髋部轻度肿胀并伴有淤青,局部压痛显著,双下肢纵向叩痛阳性,未闻及骨擦音、触及骨擦感;皮肤痛觉正常,本体感觉存在,足背动脉搏动良好。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卵巢切除术史、子宫脱垂回纳手术史、心律不齐及胆囊手术史。入院急诊CT提示:侧脑室旁及基底节区多发缺血性脑梗灶。最终诊断为:1) 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2) 高血压;3) 脑梗死。该病例报道已获得病人的知情同意。
2.2. 治疗与转归
1月21日,患者在全身麻醉下接受右侧股骨粗隆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第1天(1月22日),检查发现血红蛋白水平为79 g/L,予输注红细胞悬液对症治疗。1月28日,患者再次全麻下行左侧股骨粗隆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经口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2月1日,患者突发大汗、晕厥及呼吸困难,肺部CT检查显示右中动脉分支栓塞、双肺膨胀不全,同时D-二聚体水平升高至11.40 μg/ml。医护人员立即实施心肺复苏与抗休克治疗,患者随后恢复自主心跳。2月3日复查D-二聚体,结果为6.86 μg/ml,仍高于正常范围。2月8日,患者主诉胸闷不适,检查显示肌钙蛋白水平升高(0.04 ng)、N-末端脑钠肽前体(pro-BNP)水平升高(2214 pg),心率达130次/分,予强心及抗血栓治疗。2月9日,患者胸闷症状明显缓解,心率降至90次/分。3月16日,患者病情稳定,达到出院标准,顺利办理出院。
3. 护理措施
3.1. 血栓风险评估与预防
患者入院后,采用Caprini风险评分表进行血栓风险评估,入院时评分为9分,首次手术后评分升至11分,明确为血栓高危人群。为预防肺栓塞发生,护理中落实以下措施:床头放置血栓预防警示标志;指导患者进食低脂、高纤维素饮食,每日饮水量维持在2000 ml;向患者及家属开展血栓预防知识宣教;抬高患者下肢20˚~30˚,确保下肢远端高于近端,避免膝下垫枕导致过度屈曲,影响静脉回流;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训练,协助其定时翻身拍背;术后督促患者在床上开展主动足屈伸运动,并按摩下肢比目鱼肌与腓肠肌,促进静脉回流。
3.2. 病情动态监测与预见性护理
强化对患者病情及临床症状的动态监测,具体观察维度包括:① 生命体征:重点监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及血压变化;② 呼吸形态:观察呼吸节律、深度及模式是否异常;③ 意识状态:评估意识清醒程度与反应能力;④ 体表体征:留意皮肤、黏膜、甲床及口唇颜色,排查发绀等缺氧表现;⑤ 实验室指标:实时追踪血气分析、血栓标志物、心肌损伤标志物及炎症指标变化。该患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且病情进展迅速,护理人员除持续监测病情外,还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控制左下肢活动范围,避免大幅度翻身等可能诱发血栓脱落的动作;一旦发现病情加重迹象,立即上报医生,缩短抢救响应时间,预防急性呼吸衰竭等并发症。
3.3. 病情突变时的多学科团队协同救治
2月1日患者突发危急症状时,责任护士第一时间连接心电监护仪并给予面罩吸氧,监测显示患者心率48次/分、血压87/44 mmHg、血氧饱和度76%。护士立即实施胸外按压,推送抢救车至床旁,快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开展补液扩容,遵医嘱每3分钟静脉推注1 mg盐酸肾上腺素,同时启动肺栓塞应急小组,小组于5分钟内抵达现场参与抢救。尽管采取上述措施,患者血氧饱和度仍持续下降并出现心跳停搏。医护团队迅速分工协作:麻醉医生负责床旁气管插管,ICU医护人员开展呼吸机辅助呼吸与ECMO治疗,呼吸科医生指导循环改善与抗休克治疗,医技科室协助完成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TA)等检查;针对患者躁动症状,静脉推注5 mL依托咪酯乳状注射液镇静。责任组长护士同步加急完善血气分析、血常规、生化指标、心肌酶谱、pro-BNP、肌钙蛋白、凝血功能检测及心电图检查,床旁彩超提示右心室增大、三尖瓣中量反流及D字征,临床诊断为急性肺栓塞。依据《成人体外膜氧合循环辅助专家共识》[4],患者存在难以纠正的心源性休克且无ECMO禁忌证,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并获得同意后,为患者实施ECMO支持治疗。至12:30,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抢救成功。
3.4. 心理护理干预
患者起病急骤且伴有嗜睡症状,本人及家属均出现紧张、焦虑情绪,增加了气管插管操作难度。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保持冷静,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操作目的与必要性,同时避免家属在现场观察气管插管,减少视觉刺激引发的负面情绪。抢救成功后,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反馈病情进展,详细说明后续治疗方案,通过积极鼓励缓解其心理压力,增强治疗信心。
3.5. 溶栓治疗期间的抗凝与出血平衡护理
2月1日,遵医嘱给予50 mg阿替普酶静脉泵入溶栓治疗,每4~8小时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密切观察患者出血症状。2月2日,患者溶栓治疗1天后出现手术创面出血、渗血,在继续溶栓治疗的同时,遵医嘱调整抗凝方案:改为每日8:00口服10 mg利伐沙班,每12小时皮下注射4100 U低分子肝素钙,同时用盐酸肾上腺素纱布按压止血。
抗凝治疗期间,护理重点包括:① 动态监测凝血功能:每小时监测活化凝血时间(ACT),每6小时监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每12小时监测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及APPT,与检验科沟通确保标本及时送检;2月1日检查显示国际标准化比率(INR) 1.31↑、凝血酶原时间14.6↑、D-二聚体11.40 μg/ml↑,根据凝血指标动态调整抗凝剂量。② 出血症状观察:询问患者有无呕血、黑便、鼻衄,观察口腔黏膜、牙龈有无活动性出血,同时警惕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肺栓塞复发症状[5] [6];每小时巡视病房,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肢体活动及生命体征,排查恶心、呕吐、发热、头痛、头晕、低血压等药物不良反应。③ 减少出血风险操作:尽量避免侵入性操作,密切观察伤口渗血、阴道流血情况,监测双下肢膝上下10 cm周径、皮肤温度、颜色及远端肢体灌注,检查管路皮肤固定情况。2月4日,患者INR为1.09,病情稳定;后续遵医嘱给予贝米肝素钠抗凝治疗,未出现不良反应,体内无栓子形成,未发生大出血[7] [8]。
3.6. 全程随访管理与康复指导
通过意识、生命体征、出血情况、疼痛程度等多维度评估患者出院标准;向患者及家属开展专科护理指导,内容包括饮食调整、伤口换药方法、抗凝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实施医护联合随访:出院后24小时、48小时进行电话随访,通过专科组微信群解答疑问,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安排门诊随访。多形式随访有效保障了患者出院后的安全,显著提升了患者满意度[9]。
4. 讨论
本案例中血栓高危人群入院即评估符合《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021版)》中髋部骨折患者入院24小时内风险分层的要求,且同步监测低分子肝素使用时的血红蛋白变化,补充了部分指南未细化的老年患者出血监测内容[10],突发肺栓塞依托多学科团队急救的做法,与Li等(2023)研究中多学科协作可缩短PTE患者急救响应时间、降低死亡率的结论一致[11],阶梯式康复训练也契合Wang等(2022)提出的老年骨折患者康复模式[12];二是临床困境探讨,早期活动与血栓脱落风险存在矛盾,按指南术后24~48小时启动早期活动以防血栓,但高凝或已形成亚临床血栓患者过早活动可能增加PTE风险,如本案例中1例极高危患者术后活动出现胸闷,排查发现下肢肌间小血栓需调整方案,抗凝与出血平衡也较困难,老年患者用低分子肝素时易面临抗凝则可能出血、停药则血栓风险升高的困境,且双侧骨折合并肺栓塞患者护理需求多,基层医院常因护理资源不足导致操作延迟;三是局限性与待改进之处,血栓风险评估仅用Caprini静态评分,未结合D-二聚体动态变化等指标,如1例患者术后D-二聚体持续升高却未及时升级预防措施,康复训练未充分考虑患者肌力差异,如1例肌少症患者按标准训练出现步态不稳,护理质量评价仅关注客观指标,未纳入患者主观感受与长期预后,且突发肺栓塞时多学科协作流程存在延迟,后续需完善联合评估体系、制定差异化康复计划、构建三维评价体系并优化协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