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国产游戏《恋与深空》的传统文化输出研究——以宣传片《贝与海的传说》为例
Study on Traditional Culture Dissemination in the Domestic Game “Love and Deep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A Case Study of the Promotional Video “Legend of the Sea and Shell”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国产游戏《恋与深空》在跨文化传播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策略与效果。以其宣传片《贝与海的传说》为研究对象,本文基于克瑞斯(Kress)与范洛文(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维度对宣传片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宣传片通过视觉、语言与听觉模态的协同作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贝雕”巧妙融入现代游戏叙事与视觉表达之中,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的融合。同时,视频中的色彩、镜头构图和音效设计强化了文化意象的传递,使海外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并认同中国文化的审美价值。研究结论指出,多模态话语分析不仅为游戏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国产游戏在全球化语境下开展文化传播提供了可行路径,彰显了文化自信与审美创新的融合价值。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strategies and effectiven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dissemination in the domestic game “Love and Deepspace” within the context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cusing on its promotional video “Legend of the Sea and Shell”, the analysis is grounded in Kress and van Leeuwen’s visual grammar theory and explores the video from three dimensions: representational meaning, interactive meaning, and compositional meaning, using the framework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promotional video, through the interplay of visual, linguistic, and auditory modalities, skillfully integrate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shell carving” into contemporary game narration and visual expression, thereby achieving a fus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modern aesthetics. Meanwhile, the video’s color palette, camera composition, and sound design further reinforce the transmission of cultural imagery, enabling overseas audiences to appreciate and identify with the aesthetic value of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an immersive viewing experience.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not only provides a new analytical lens for examining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games, but also offers a feasible pathway for domestic games to engage in cultural dissemination within a globalized context. It highlights the integrated valu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aesthetic innovation.
文章引用:许沙鳗.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国产游戏《恋与深空》的传统文化输出研究——以宣传片《贝与海的传说》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1): 751-75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11222

1. 引言

2014年,国务院发布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以促进游戏产业的健康发展。《2023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自主研发的游戏在海外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达到163.66亿美元,连续四年突破千亿元人民币规模[1]。这表明国产游戏正逐渐成为国际受众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作为融合视觉、听觉与语言等多重符号系统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品,游戏具备通过多模态表达传递复杂文化内涵的独特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产游戏开发者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嵌入作品中。伴随全球文化交流的深化,这类游戏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国产游戏《恋与深空》作为一款女性向3D恋爱手游,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元化的叙事形式在国内外市场均取得优异反响。其角色祁煜生日特别企划宣传片《贝与海的传说》通过细腻的视觉语言与富有诗意的叙事手法,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贝雕”融入故事情节,生动呈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获得广泛关注与积极评价。

本研究旨在为国产游戏的文化传播提供启示与借鉴,以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化表达与传播。本文以克瑞斯(Kress)与范洛文(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为分析框架,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及构图意义三方面,对《贝与海的传说》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旨在揭示视觉、语言与听觉模态在文化意义建构中的协同机制,为国产游戏文化“走出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2. 多模态话语分析

2.1. 多模态话语的概念与特征

“模态”(Mode)指人类用于构建意义与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包括语言、图像、声音、肢体动作、色彩与空间布局等。不同模态各自拥有独特的语法结构与意义生成机制。随着数字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语言已不再是唯一的交流方式,语篇的意义往往通过多种模态的协同作用共同实现。

“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 Discourse)是指在交际过程中,运用多种符号系统共同构建意义的综合性话语形式。此类话语不仅依赖语言,还涵盖视觉、听觉、动作与空间要素,从而实现更丰富、更层次化的意义表达。

“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MDA)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通过整合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模态符号资源,探讨意义在交际中的生成与传播机制[2]。这一方法突破了传统语言分析的局限,为理解当代媒介语篇的复杂语义结构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2.2. 理论基础: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视觉语法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根基可追溯至韩礼德(M. A. K.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FL)与克瑞斯(Kress)和范洛文(van 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理论(Visual Grammar Theory)。

韩礼德[3]指出,意义的建构不限于语言形式,图像、声音等非语言符号同样具备语义功能。他提出语言系统的三大“元功能”(Metafunctions):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用于表达人类经验与客观世界。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体现社会关系与情感态度。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则用于组织语篇,保证表达的连贯与逻辑。

在此理论基础上,克瑞斯与范洛文提出视觉语法理论,认为图像与语言一样,具有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与构图意义三种核心功能[4]。视觉语法研究聚焦于图像如何通过空间布局、视角、色彩与构图等手段传递信息,从而建构社会与文化意义。

视觉语法特别强调“多模态协同”(Multimodal Integration),即语言、图像、声音等模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语篇中相互依托、共同建构完整的意义体系。这一理论框架为影视、广告与游戏宣传片等视觉文本的系统化分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方法论支持。

2.3. 多模态语篇研究的发展

随着媒介形式的不断演变,多模态语篇研究的范围从文字文本扩展至广告、电影、纪录片、海报以及网页设计等多种视觉传播领域。传统语言研究多聚焦于静态文本,而当代多模态分析更关注“动态语篇”(Dynamic Discourse)的特征[5],即不同模态在时序与空间上交互作用、持续建构意义的过程。

近年来,多模态理论逐渐被引入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用以探讨影像、短视频及游戏等媒介如何通过模态协同实现意义构建。在游戏研究中,宣传片是一种典型的多模态语篇,其语言、画面与音效的交互关系能够充分揭示文化传播的深层机制。

通过多模态分析,研究者能够揭示游戏宣传片如何在构建文化意象、塑造国家形象及传递价值观方面发挥作用。例如,画面构图可承载文化象征意义;配音与音乐节奏可营造情感氛围;字幕与镜头语言则可强化信息传递。此类跨模态的意义协同不仅拓展了传播学研究的视野,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

2.4. 多模态话语分析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应用

多模态理论的引入,使文化传播研究突破了以往单一语言分析的局限,转向综合的语义整合视角。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影视、广告与游戏等媒介作品不仅承担娱乐功能,更兼具文化建构与形象传播的使命。多模态话语分析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这些作品如何整合多种模态资源,以更具象征性与情感性的方式呈现文化内涵。

在游戏语篇中,多模态分析的应用尤为重要。一方面,它揭示了视觉与听觉符号如何共同构建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它帮助分析游戏在跨文化语境中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再语境化。例如,通过视觉隐喻与叙事场景将中国传统元素嵌入游戏情节,使海外观众在沉浸体验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审美魅力。

总体而言,多模态话语分析不仅是语言学研究的创新工具,更是理解数字时代文化传播机制的重要理论途径。其研究视角有助于揭示不同模态间的互动逻辑,为国产游戏的国际化表达与文化传播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3. 《恋与深空》活动宣传片《贝与海的传说》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恋与深空》是由叠纸游戏研发的一款女性向3D恋爱手游。游戏背景设定在未来的虚拟都市中,玩家扮演一位拥有特殊能力的“深空猎人”,与不同角色展开互动并共同对抗名为“流浪体”的神秘存在。祁煜作为游戏的核心男主之一,表面上是一位艺术家,实则是来自利莫里亚的海神(美人鱼),其形象兼具神秘与浪漫色彩。

为呈现这一角色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象征,制作方特别邀请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贝雕技艺”传承人张西月合作推出祁煜生日特别企划——宣传片《贝与海的传说》。该片于2024年3月6日上线,推出中英文双语版本,并通过YouTube与X (原Twitter)等海外平台同步发布。截至2024年6月15日,播放量已超过12万次,点赞数突破6000,显示出其显著的国际传播影响力。

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社会符号学理论框架,结合视觉语法模型,对《贝与海的传说》中语言与视觉模态的互动进行系统分析。语言模态重点考察文字叙述的语义功能,视觉模态则从画面构图、视角、动作及镜头运动等方面揭示文化意义的生成机制。通过多模态整合分析,本文旨在揭示该宣传片如何通过模态协同实现文化意义建构,展现传统艺术与数字媒介的融合表达。

3.1. 再现意义

根据克瑞斯与范洛文的视觉语法理论,视觉图像的再现意义(Representational Meaning)主要关注图像如何通过不同元素间的关系表达事件、状态与经验,从而实现语义建构[4]。再现意义可分为两类:叙事性再现(Narrative Representation)与概念性再现(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

前者通过人物动作、视线与交流行为体现事件过程;后者则通过分类、分析或象征性结构展示静态关系与文化属性。判断依据在于是否存在“矢量”(Vector),即代表动作方向或视线焦点的线性标志。

在《贝与海的传说》中,叙事性与概念性再现交织呈现,共同构成了多层次的文化表达。

在概念性再现部分(0:01~0:31),影片以海浪、贝壳与贝雕作品的静态镜头开场,配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这组画面以分类与象征方式展现了“自然–艺术–文化”三者的关联(见图1)。海洋意象象征文化的源起,贝雕作品代表手工技艺与匠心传承,配乐中柔和的钢琴与海浪声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氛围,强化了“技艺源于自然”的文化理念。视觉与听觉模态在此形成互补,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意象。

Figure 1. Process of categorization in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

1. 概念再现的分类过程

在叙事性再现中,人物动作成为意义生成的核心。例如,1分23秒处的镜头(见图2)显示张西月正在进行贝雕贴图。他的手部动作形成明确的矢量线条,指向设计图案,构成“行动过程”(Action Process)。同时,张西月专注的目光构成“反应过程”(Reactional Process),表现工艺人与作品间的精神联结。画面下方字幕“Applying the Design”(贴图)进一步强化了视觉意义,使语言与视觉模态在信息层面互为补充。观众由此不仅理解了技艺流程,也感受到工匠专注创作的精神与情感价值。

Figure 2. Action process and reaction process in narrative representation

2. 叙事再现的行动过程和反应过程

综上,《贝与海的传说》在再现意义层面实现了静态与动态的融合。概念性再现展示了非遗技艺的文化体系与象征意义,叙事性再现则生动呈现了制作过程与情感投入。多模态符号的协同作用构建出完整的文化叙事结构,使传统技艺在数字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3.2. 互动意义

互动意义(Interactive Meaning)对应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功能”,主要探讨图像参与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克瑞斯与范洛文提出,互动意义通过接触(Contact)、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态度(Attitude)与情态(Modality)四个维度建构[4]

“接触”是互动意义的核心维度之一,体现画中人物是否与观众建立视觉连接。根据克瑞斯与范洛文的分类,图像可分为需求类(Demand)图像和提供类(Offer)图像两种。若人物注视观众,则为“需求类图像”,暗示情感互动;若视线未与观众相交,则为“提供类图像”,倾向信息展示。《贝与海的传说》中多采用“需求类”构图,见图3 (1分50秒),张西月正面注视镜头讲述贝雕制作,视线与观众直接相接,营造出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强化了文化分享的互动性。

镜头景别的选择象征社会距离的亲疏。远景呈现环境背景,中景传达平等互动,近景则营造亲密氛围。影片中频繁采用近景镜头聚焦张西月的神态与手部动作,突显工艺细节与匠人精神,拉近了观众与主体的心理距离。

“态度”主要通过拍摄角度表现。影片多使用水平正面视角,保持与观众的平等沟通。平视镜头使观众获得“现场参与”感,弱化了文化传播中的权威色彩,营造自然、真诚的互动氛围。例如,在张西月讲解贝雕工艺的镜头中,摄像机与其视线保持同一高度,这种平视的角度让观众感到他既是文化的讲述者,又是友善的分享者。相较于俯拍或仰拍,平视角度消除了权力差异,使文化传播更具平等交流的特质。这种叙事策略有效强化了文化传播中的情感连接与心理认同。

Figure 3. Interactive meaning of demand-type image

3. 需求类图像的互动意义

“情态”源自语言学概念,反映图像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在视觉语篇中,情态可通过色彩饱和度、亮度、对比度以及画面清晰度等指标体现。一般而言,饱和度高、对比度强、背景清晰的画面给人更真实、生动的感受;反之,饱和度低、光线柔和则营造出梦幻与艺术化的氛围。

该宣传片整体采用柔和的蓝白色调,结合海浪声与钢琴旋律,营造宁静而真实的感官体验。此配色既呈现海洋主题的宁静感,又与贝雕艺术的纯净气质相契合。背景音乐则采用舒缓的旋律与海浪声相结合,使画面整体氛围平和自然,强化了真实感与艺术美的统一。此外,配音语气平缓自然,如“This particular shell carving artwork combines techniques such as inlay, semi-relief and polishing.”语言模态与视觉模态在此形成互补,共同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富有艺术感的语篇氛围,使观众在感性体验中理解非遗技艺的艺术价值。

总体而言,《贝与海的传说》通过接触、社交距离、态度与情态四个维度,构建了观众与画面间的互动机制。影片避免了传统纪录片的单向叙述模式,而是通过近景与平视视角引导观众进入文化语境之中,使观众在观看中产生情感共鸣,从“旁观者”转变为“共情者”。而多模态符号系统的协同作用,使得宣传片不仅呈现了贝雕艺术的工艺过程,更传递出文化传承者的情感温度,从而在跨文化传播中建立起平等、开放且充满情感共鸣的交流机制。

3.3. 构图意义

构图意义(Compositional Meaning)是视觉语法的第三个核心维度,对应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功能”,关注画面布局如何通过空间关系与视觉权重传递信息与价值取向[4]。其主要包括信息值(Information Value)、显著性(Salience)与取景(Framing)三要素。

信息值指画面中各元素因所处位置不同而承担的语义功能。克瑞斯与范洛文认为,画面的空间布局往往隐含“信息结构”。左侧通常代表“已知信息”(Given Information),右侧象征“新信息”(New Information),上方区域表示“理想”(Ideal),下方部分则代表“现实”(Real),而画面中央的元素往往被赋予最高的信息权重。在2分45秒镜头(见图4)中,主体贝雕画位于中央,占据主要空间,象征“文化核心”;周围较小作品构成辅助信息层,体现“中心–边缘”的层次关系,传递出非遗技艺的核心价值与文化延续。

Figure 4. Compositional meaning

4. 构图意义

显著性决定观众视觉注意力的集中点,它通常由元素的大小、色彩对比、亮度、清晰度、焦点位置等因素共同决定。图4中,主体贝雕以高饱和度蓝色呈现,与柔白背景形成强烈对比,成为视觉焦点。灯光从上方倾洒,反射贝壳光泽,增强质感与层次感,凸显文化象征的视觉冲击力。

取景反映画面中元素之间的边界关系与意义连接方式。通过边框、线条、留白或色彩分割等视觉手段,创作者可以表现元素之间的独立性或从属关系。《贝与海的传说》采用“开放式构图”,主体与环境自然融合,传达“艺术融于生活”的理念。镜头由远至近的推进与横移展示,使观众的视觉焦点动态转移,形成空间与时间上的视觉连贯性。

综合来看,该宣传片在构图意义层面实现了信息结构的层次化与文化象征的聚焦化。中央化布局强化主题核心,色彩与光线的对比提升视觉吸引力,开放取景体现空间延展。三者共同营造了宁静、典雅的审美氛围,使文化象征得以具象化呈现。

3.4. 语言与听觉模态的协同作用

除视觉模态外,《贝与海的传说》还运用了语言与听觉模态的协同表达,形成层次丰富的多模态语篇。

3.4.1. 语言模态

该宣传片采用英语叙述并辅以中英文双语字幕,突出其国际传播取向。字幕简洁精炼,与画面动作同步出现。例如,在展示贝雕制作过程时,字幕出现“Applying the Design”(贴图)、“Engraving the Shell”(雕刻)等短语,与画面动作实现精准对应。这种同步关系使观众能够清楚理解工艺流程,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信息缺失。

此外,语言模态在语篇中还承担了“文化说明”的作用。字幕不仅翻译信息,还通过选词表达出对中国传统技艺的尊重与审美态度。例如,“A masterpiece of patience and artistry”(耐心与艺术的结晶)该表达,既传递了工匠精神,又为视频增添了文学色彩。在此,语言模态并非单纯的辅助信息,而是构建跨文化理解的重要媒介。

3.4.2. 听觉模态

听觉模态在多模态语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直接调动观众的情感体验,为画面增添情绪层次与氛围深度。在《贝与海的传说》中,背景音乐以钢琴与弦乐为主,旋律舒缓,音色温润,与画面节奏协调。

此外,在展示海景时,背景音乐中融入海浪拍岸与贝壳碰撞的音效,自然地延伸出“海洋”与“贝雕”之间的内在联系。声音模态在此不仅营造出宁静深远的氛围,也象征了自然与艺术的共生。

同时,配音部分以女性旁白为主,语调柔和、节奏均匀,与画面风格保持一致。叙述语气真挚温情,使宣传片更具亲和力。例如,在讲述贝雕工艺时,语音的轻重变化与画面节奏相呼应,帮助观众理解贝雕大师的用心与情感。音乐、配音与画面的同步使语篇意义更加完整,形成多模态间的共鸣。

3.4.3. 模态间的协同作用

语言、声音与图像三种模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共同建构整体意义的系统。视觉模态提供了形象化的信息载体,语言模态承担了解释与补充功能,而听觉模态则强化了情感传递与氛围塑造。

在《贝与海的传说》中,这三种模态的互动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例如,当画面展示匠人专注于雕刻的瞬间,字幕解释工艺步骤,音乐节奏放缓、旋律柔和,观众在多模态融合的语境中,不仅“看见”了非遗技艺,更“感受到”了其中的情感与文化温度。

这种多模态协同的表达方式,使宣传片不仅是一段文化展示视频,更是一场沉浸式的感官体验。观众在视听融合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并欣赏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价值。多模态协作的成功运用,也为国产游戏的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启示——即通过跨模态的叙事与表现手段,能够更有效地构建跨文化意义,实现文化传播与审美创新的双重目标。

4. 结语

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视觉语法为理论框架,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与构图意义三个维度,对国产游戏《恋与深空》宣传片《贝与海的传说》进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旨在探讨多模态资源在文化传播中的协同机制及其意义建构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宣传片通过视觉、语言与听觉模态的整合,成功实现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传播媒介的融合。影片借助画面构图、镜头语言、配乐与字幕等手段,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贝雕”以叙事化和审美化的方式呈现于全球受众面前,从而构建了兼具艺术感染力与文化象征性的传播语篇。

在再现意义层面,宣传片通过概念性与叙事性再现相结合的方式,既展示了非遗贝雕的工艺流程与技艺传承,也传递了匠人精神与文化延续的价值;在互动意义层面,通过平视镜头、近景取景与柔和色调,影片构建出平等、开放的文化交流氛围,使观众在观看中自然产生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在构图意义层面,通过中心化布局、视觉焦点与空间层次的设计,强化了文化核心的视觉显著性与审美象征。同时,语言与听觉模态的协同运用进一步完善了语篇逻辑结构,使整体叙事更具连贯性与情感深度。

总体而言,《贝与海的传说》在多模态协同下实现了文化传播的多维表达:一方面,它通过视听语言的整合,使中国传统艺术在数字媒介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它为国产游戏的国际化传播提供了创新的表达路径。该影片不仅是一种文化展示,更是一种跨文化对话的艺术实践,体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民族精神与全球语境的共振。

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多模态话语分析为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价值。通过整合语言、图像与声音等多模态资源,可以更系统地揭示文化意义的生成逻辑,为国产游戏在国际市场中展现中华文化精神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此外,基于这些发现,本研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传播策略。在跨文化沟通方面,通过精心设计的视觉符号,例如画面构图、色彩运用和镜头语言,可以强化文化元素的表现,使观众能够在视觉上获得深刻的文化认知。同时,互动性增强的传播手段也是关键,采用近景镜头和亲切的平视视角,有助于建立观众与文化传播者之间的情感连接,从而促使观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共情者”。此外,宣传片等数字媒介中应加强多模态协同的综合运用,确保语言、视觉和听觉在同一语篇结构中同步协作,以便通过不同模态的协同作用来增强文化意义的传递及观众的沉浸感。最后,文化信息的跨语种传递也十分重要,利用双语字幕和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助于克服文化差异,使海外观众能够更容易理解并认同其中的文化内涵。

未来的研究可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拓展:1) 从跨媒介视角出发,比较不同文化产品(如影视、短视频、互动叙事作品)中多模态策略的异同;2) 结合受众研究方法,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对国产游戏多模态传播的感知差异与文化解读机制;3) 引入定量语料分析与计算工具,对多模态符号间的协同强度与传播效果进行系统测量。

综上,宣传片《贝与海的传说》作为国产游戏《恋与深空》的典型案例,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字传播中的创新实践,也彰显了文化自信与审美创新的融合价值。多模态话语分析作为语言学与传播学交叉领域的重要方法,为数字时代的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研究路径,具有重要的学术启示与现实意义。

致 谢

语用学的课程学习转瞬即逝,在完成本论文的过程中,我要向许多人表示由衷的感谢,是你们的支持和帮助让这项研究取得了成功。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课程老师王爱华教授,感谢她在课程中的悉心指导。她的深厚学识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解答了我对语言学难点的疑问。

最后,感谢家人对我学业上的理解和支持,你们的陪伴和鼓励是我前行的动力。同时,也要感谢我的朋友们,你们的友谊使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研究虽告一段落,但学术之路漫长而广阔,希望未来能作出更多有益的探索。再次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谢谢!

参考文献

[1] 张毅君. 2023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EB/OL]. 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ent/20231215/f670a4330eac41d6859e9f11d9226d5b/c.html, 2023-12-15.
[2] 高志英, 米锦平, 赵京博. 英语宣传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山西8分钟”英语宣传片为例[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7(6): 100-104+117.
[3] Halliday, M.A.K.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Arnold.
[4] Kress, G. and van Leeuwen, T. (1996)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Routledge.
[5] 何烨. 短视频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宣传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2021年《中国日报》宣传片《话说中国节之二十四节气》为例[J]. 今古文创, 2023(38): 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