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协同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AI局限与译后编辑路径探索
Human-AI Collaborativ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ly Loaded Words: Challenges for AI and Post-Editing Approaches
摘要: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机器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愈发广泛。然而,文化负载词作为语言与文化的交汇点,仍是AI翻译系统的核心难题。本文以ChatGPT为研究对象,聚焦其在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表现及译后编辑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ChatGPT虽能在语言层面实现较高的可译性,但在语义理解、文化意象解码和语用适配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这一不足源于模型对统计语料的依赖及对深层文化知识的缺乏。译后编辑不仅修正了AI译文中的偏误,更通过文化判断与语篇重构实现意义再造,使译文在准确性、文化契合度与传播效果之间形成动态平衡。研究表明,人机协同是实现文化再生产与语际互释的重要途径,为智能翻译的优化提供了可行路径。未来研究可从技术与认知两方面深化探讨:一是提升AI模型的文化语义识别与隐喻理解能力;二是揭示译后编辑中的认知机制与决策路径,从而推动智能翻译的文化深度发展。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rapid advancement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chine transl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evalent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owever, culturally loaded words, as the intersection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remain a core challenge for AI translation systems. This study focuses on ChatGPT, examining its performance in translating culturally loaded words and the role of post-editing in optimizing its outputs. Findings indicate that while ChatGPT achieves high translatability at the linguistic level, it exhibits notable limitations in semantic understanding, cultural imagery decoding, and pragmatic adaptation. These shortcomings stem from the model’s reliance on statistical corpora and its lack of deep cultural knowledge. Post-editing not only corrects errors in AI-generated translations, but also reconstructs meaning through cultural judgment and discourse adjustment, achieving a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accuracy, cultural appropriateness, and communicative effect.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human-AI collaboration is a crucial mechanism for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interlingual interpretation, providing a practical pathway for optimizing intelligent translation. Future research may deepen exploration from both technological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s: first, enhancing AI models’ ability to recognize cultural semantics and interpret metaphors; second, investigating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and decision-making strategies involved in post-editing, thereby promoting the cultural depth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translation.
文章引用:马瑞霞. 人机协同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AI局限与译后编辑路径探索[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1): 772-78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11225

1. 引言

随着ChatGPT、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的发展,推动了语言文化及翻译研究领域巨大的变革。冯志伟和张灯柯(2024)提到,大语言模型运用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高效且高准确度的自动翻译,不仅在翻译过程中节约了时间与成本,还能够依据用户的具体需求提供更具定制性和个性化的译文,从而大幅优化翻译质量与用户体验[1]。但机遇挑战同在,戚凯(2023)提到,ChatGPT当前的主要限制之一是准确性问题仍待解决[2],因为以ChatGPT及类似的大语言模型产品只能通过预先学习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模仿式生成,且所吸收的数据材料主要来自西方。因此,在针对AI依赖的模型数据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仍存在局限。这类词汇的深层文化内涵根植于独特的文化认知模式,往往超越字面意义,其准确度的传达是需要译者基于深厚的文化知识进行解码和创造性处理,而语言模型的统计学习机制难以解析这种深层文化认知模式,从而在跨文化语境中形成难以逾越的文化理解壁垒,影响海外传播效果。鉴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ChatGPT翻译文化负载词的误译类型,探讨有效的解决路径,明确指出准确的翻译是人智协同发展的产物,强调提升译者译后编辑能力和强化译者意识的至关重要性。

2. 相关研究现状

当前,机器翻译结合译后编辑已成为翻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数智时代背景下,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机器翻译的研究正成为翻译研究的新热点。针对人工智能在翻译领域的应用,不同学者持有不同观点。王华树、李丹、梁鑫茹(2024)认为,尽管大语言模型能高效处理翻译,但中国翻译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以美国为主的模型,其训练数据和算法带有西方文化偏见,潜藏着文化霸权的风险,这可能导致处理中国历史、文化和政治元素文本相关内容时产生曲解,影响国际受众对中国理解的准确性[3]。叶子南(2023)认为,在ChatGPT盛行的当下,人依然有独特优势,尤其在跨语言文化的交流领域,ChatGPT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取代说”并不成立[4]。蔡力坚(2023)指出,ChatGPT写文章较好,无明显语病、词语搭配合理且思路有条理,但翻译表现不佳。它和很多人工译者一样易受原文束缚,不考虑词语搭配、行文逻辑以及语法[5]。王赟和张政(2024)认为,ChatGPT因大规模语料库训练有先天优势,但缺乏特定领域知识,在术语和背景知识翻译时易产生偏差,影响准确性[6]。文旭、田亚灵(2024)对比发现,ChatGPT相较于Google、有道和DeepL翻译有优越性,但在处理意识形态、复杂句式、文化负载词、隐转喻及翻译准确性上仍有局限,需加强文化理解和文本分析能力[7]。王和私和马柯昕(2023)对比了ChatGPT与有道、百度、谷歌在生物医学文本词汇翻译上的表现,发现四款工具处理医学信息均有偏差,但ChatGPT略胜一筹,特别是其交互式对话功能有助于译者提升翻译质量[8]。顾文昊和冷冰冰(2024)研究发现,ChatGPT在机械工程术语翻译上存在局限,需译者根据语境分析术语并依据术语翻译原则进行译后编辑。但ChatGPT具备世界知识能力,译者可在译前利用其功能补充语境等信息,提升翻译表现[9]

综上所述,ChatGPT在翻译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译者相比,在处理复杂语言和文化元素时仍有明显局限。鉴于AI翻译工具尚无法完全取代译者,研究AI翻译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方面的局限及其译后编辑显得尤为重要。

3. AI难以捕捉文化负载词意境的类型

蔡力坚(2023)认为,所有翻译软件(包括ChatGPT)英译中的准确度和可读性普遍高于中译英,其主要原因在于中文在语法结构和用词层面极其灵活,导致生成语无伦次的译文[5]。此外,ChatGPT在对译文的篇章、句法、词汇选择可以发布指令不断优化,但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往往不易,因为包惠南和包昂(2004)指出“文化负载词”为词汇空缺,其现象的出现源于每种语言都深深植根于其所特有的文化背景之中,而这些背景可能在其他语言中并不存在,或者存在着显著的差异[10]。而且赵天慧(2024)也持有相同观点,即文化负载词在源语言中蕴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然而在将其翻译到目标语言时,往往难以找到精确对应的词汇来表达这些文化信息[11]。因此,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不仅要求词汇层面上的对等,更需实现对文化负载词意境的捕捉与传达,以及实现文化意义上的传递。

然而,AI在处理这类词汇时,往往因缺乏对中国文化深层次的理解,而难以准确捕捉到其独特的意境与情感色彩。本部分将根据文化负载词的特点去深入分析AI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面临的四大类型难题,进一步揭示其在捕捉文化负载词的意境方面的局限性。

3.1. 深层文化寓意的解码困难

杨莹(2024)指出,文化负载词体现了文化的独特性,这类词汇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用以表达的概念或事物独具特定文化的特征,彰显出鲜明的文化标志和独有的文化意蕴[12]。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不同语言间的词汇承载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且背后蕴含了丰富的历史背景,这“导致某些文化负载词在译入语中难以找到恰当的对应表达”[13] (刘月梅,2024: p. 120)。因此,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过程中,AI面临的首要挑战在于不能只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转换,而是对蕴含深厚内涵的文化负载词进行深层解码,以及确保用词的准确,因为其文化背景信息和准确恰当的措词对于文化传播和目标读者阅读至关重要。比如ChatGPT对“陶祖”误译为“Taoist ancestral vessels”,经过译后编辑为“the ceremonial pottery representing male fertility (a symbol made of clay, often used in ancestral and religious rituals)”,不仅进行了深层阐释,而且也兼顾了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和得体。

3.2. 语境中模糊性和多义性的处理困难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尤其是在富含文化底蕴的语境里,词汇的模糊性和多义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文化负载词尤其如此,它们的含义往往随着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且常常在同一个语境中拥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因此,“文化负载词需要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解释,如果脱离了当前的文化语境,其含义可能会发生变化或丧失”[12] (杨莹,2024: p. 175)。此外,将文化负载词翻译成英文时,另一个挑战在于按照文化负载词的字面翻译会产出相近词义的单词,这可能会引发理解混淆,因此精准选词至关重要。译者能凭上下文、语境以及个人经验和文化背景,作出准确判断,给出恰当的翻译,但对于ChatGPT等AI翻译工具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如在《伏羲文化概论》一书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不能用上帝等无有的东西推演出来”,这句话中“上帝”一词具有模糊性。ChatGPT译翻为“God”,易引发误解,因为这句中的“上帝”并不是指基督教的“God”。结合上下文和具体语境是指“超越人类的存在或力量”,所以译后修改为“Supreme Being”,不仅避免了宗教色彩的局限性,也避免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产生的误解,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语境,提高了译文的精确性。

3.3. 隐喻与象征的深层含义理解不足

文化负载词中的隐喻与象征往往与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连,其含义超越了字面意义,需要深入理解才能准确捕捉信息。王寅指出“隐喻的使用和理解自然会涉及交际双方之间互动关系,双方达成对某种隐喻说法的共识,隐喻就能成为两者之间有效的交际工具,这样,隐喻也才获得其存在的可能”[14] (王寅、李弘,2003: p. 8)。此外,王寅、李弘(2003)认为,人们之间存在认知能力的差异,且各自的概念系统也不尽相同,这种情况有时可能会导致在理解隐喻时出现偏差[14]。因此,这提醒我们在跨文化或多元背景下交流时,需要更加关注隐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样,在理解象征的深层含义时也如同隐喻步履蹒跚。然而,由于AI缺乏对人类文化深层次的理解,以及缺乏足够的上下文信息和语境分析能力,它们往往难以准确理解和传达文化负载词中的隐喻与象征的深层含义,所以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隐喻和象征的翻译对AI是极大的挑战。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中,“青海长云暗雪山”,ChatGPT翻译为“The long clouds over Qinghai darken the snow-capped mountains”,“Qinghai”虽然字面上看似对应了原文,但对于不了解中国地理和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会感到困惑。在这个语境中,“青海”不仅仅是一个地名,还承载着边疆、征战等历史和文化内涵象征意义。许渊冲将其译为“Clouds on frontier have darkened mountains clad in snow”,通过“frontier”一词,不仅传达了地理位置的信息,还巧妙传达了青海作为边疆具有军事和政治的象征意义。

3.4. 文化与跨文化交际敏感的忽视

文化负载词不仅仅是语言符号,它们更是文化传承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载体,深深植根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之中。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过程中,ChatGPT等AI显著不足的方面在于对文化与交际敏感性的忽视。杨莹(2024)提到,文化负载词由于与文化认同和价值观等敏感问题紧密相关,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其敏感性,以避免产生的误解,影响国家形象[12]。因此,高质量的翻译不仅需要语言上的准确传达,更需考虑因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目标读者的反应和接受度不同。然而,AI在处理这类词汇时,往往因为缺乏对人类社交行为、文化习俗和交际规则的深入了解,而难以做到文化与交际层面的有效传达。如“给老爷磕头”,ChatGPT翻译为“Kneel and kowtow to the master”,未考虑尊敬、传统等文化深意,“磕头”易被误解为屈从。因此,可改译为“Kowtow to the master (Kowtow: a traditional Chinese respect gesture involving kneeling and touching the forehead to the ground)”,附注了说明,以避免跨文化误解。

4. AI翻译译后编辑效果的呈现维度

传统翻译观念认为翻译只能传达原文的信息,而不应留下译者的痕迹。但解构主义强调译文并非原文的简单复制或附庸,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过程,这要求“译者既要面对原作者、原作,又要同时面对读者”[15] (汤金汶,2013: p. 53)。这种观点同样契合AI翻译的译后编辑过程。AI虽产出了初步译文,也需要译者的介入以提升译文质量。译后编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体现,更是译者翻译意识的彰显,译者的文化意识、信息意识、国家意识在译后编辑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深度阐释文化内涵,避免文化误解;提高文化负载词在语境中的适应性和精确性,确保信息有效传达;深入解读文化负载词的隐含信息,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坚定维护国家形象,避免因误译引起负面认知。简而言之,译者需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进行调整找到平衡,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文化适应性。

4.1. 文化寓意的阐释与深化

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文化和信息传递的桥梁。不同国家的目标读者对中国文化的熟悉度参差不齐,存在认知空白。然而AI因缺乏对中国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可能导致产出的译文在文化意义上出现偏差或缺失。那么“不妨更多涵盖文化背景知识,以便为没有直接接触过中国的受众提供必要文化铺垫等解释性内容”[16] (陈京钰、黄友义,2024: p. 120),以弥补其可能存在的认知空缺。因此,译者需具备文化意识,对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文化负载词进行阐释与深化,提供更多文化背景知识,确保译文不仅语言通顺,更能准确传达其文化精髓。

例1:伏羲创造八卦符号,以(—)和(——)为基础。(选自李建成《伏羲文化概论》)

ChatGPT译文:Fuxi created the symbols of the eight trigrams, based on the yang line (—) and the yin line (——).

译后编辑:Fuxi created the symbols of the eight trigrams, based on the yang line (—), which represents the male, positive, bright, and active force, depicted as a solid line, and the yin line (——), which represents the female, negative, dark, and passive force, depicted as a broken line.

(Not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yang line is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positive and upward forces, representing strength, authority, and a spirit of progress. In contrast, the yin line often symbolizes qualities of gentleness, tolerance, and receptivity. Together, they represent two complementary and opposing forces in the universe, embodying the idea that all things in the cosmos are interdependent and constantly transforming.)

分析:

阳爻与阴爻蕴含了中国古代阴阳文化哲学内涵,代表宇宙中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ChatGPT给出的译文虽准确传达了伏羲创造八卦符号的基本信息,但未能深入挖掘阳爻与阴爻的文化内涵及哲学背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译后编辑对阳爻和阴爻的文化寓意进行了阐释与深化,通过添加注释,引入了《易经》中对“阳爻”和“阴爻”的解读。经过译后编辑的译文不仅在信息传递上更为准确,更将其中蕴含的独特深厚文化和哲学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2:无论还是市场贸易,茶叶都占很大的比重。(选自杜建录《说西夏》)

ChatGPT译文:Whether in annual tributes or market trade, tea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译后编辑:Whether in imperial annual grants (a traditional Chinese system where the emperor bestowed fixed amounts of goods, including tea, to nobles and officials annually, with the aim of consolidating imperial power) or market trade, tea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分析:

在中国古代,岁赐不仅是物质上的赏赐,更是皇帝巩固权力的重要手段。ChatGPT提供的翻译为“the annual tributes”虽然字面上传达了“岁赐”作为物资流通的手段之一,但“tributes”用词不妥,且未能展现该制度的文化背景和深层意义。因此,译文需要进一步阐释,帮助目标读者理解“岁赐”。编辑后的译文通过补充说明岁赐的性质、具体内容和目的,有效提升了译文的文化准确性,使目标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文化负载词。

4.2. 语境适应与精确的提升

AI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往往因缺乏语境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而导致译文在目标语语境适应性上存在不足,甚至可能出现误译或歧义,这和中文表达的一个特点有关,即“中文表达有极大的含糊性,且对含糊性有极高的容忍度”[5] (蔡力坚,2023: p. 186),所以AI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会引起信息模糊甚至误导。这要求译者具备信息意识,权衡好文化负载词的信息密度和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度,提升译文的精确性和可读性。

例3:现在讲的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是著名学者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讲到的人类历史蒙昧野蛮文明的第三个阶段。(选自李建成《伏羲文化概论》)

ChatGPT译文:The concept of “civilization” mentioned here refers to a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which, as described by the renowned scholar Morgan in his book Ancient Society, is the third stage in human history, following the stages of savagery and barbarism.

译后编辑:Today, civilization is viewed as a stage in 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third stage in L.H. Morgan’s framework of human history, encompassing Age of Hunter-Gatherers, Age of Agricultural Societies, and Age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s described in his book Ancient Society.

分析:

ChatGPT将“文明”翻译为“civilization”,人类历史中另外的早期两个阶段翻译为“savagery”和“barbarism”,虽然都能够传达其基本信息,但“savagery”和“barbarism”的词义具有负面色彩,且词义相近,易对这两个时代特征产生模糊或误解,尤其未具备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难以准确理解。译后编辑通过参考摩尔根历史分期法的依据,将原文的“蒙昧时代”翻译为“Age of Hunter-Gatherers”,“野蛮时代”翻译为“Age of Agricultural Societies”,“文明时代”翻译为“Age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这些翻译不仅能够传递准确的学术信息,帮助目标读者更准确地理解每个阶段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特点,提升了译文的精确性。

例4:人造天书西夏文的创制与使用(选自杜建录《说西夏》)

ChatGPT译文:The Heavenly Script: The Creation and Use of the Tangut Script.

译后编辑:The Indecipherable Script: The Creation and Use of Tangut Script.

分析:

“天书”蕴含着三层含义:一是神话中的神仙书写的书,二是难理解的文字文章,三是古时皇帝的权威诏书。ChatGPT将“天书”翻译为“The Heavenly Script”,这更接近于天上神仙所写的书的含义,未能精准捕捉在源文语境下所指的“难以理解的文字”之意。因此,ChatGPT忽略原文的语境会引发目标读者误解。相比之下,人工编辑后的译文准确传达原标题含义,强调了西夏文作为一种人为创造且难以辨认的文字的特点,确保目标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

4.3. 隐喻与象征意义的深入解读

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AI有时候难以准确理解和传达这些词汇中的隐喻与象征所传达的信息,导致原文信息在跨文化交际中缺失。那么译后编辑这个过程,译者所具备的信息意识和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同文化背景的目的语读者能否通过翻译来感知到源语中作者要表达的隐喻意义无疑是检验翻译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15] (汤金汶,2013: p. 53)。因此,为了服务于跨文化交际这一目的,译者需要对带有隐喻和象征意义的文化负载词深入理解,其中“理解主要是指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理解必须深入细致,要接近、达到,甚至超过作者的水平,包括理解所有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句子结构和含义、句子之间和段落之间的关系”[17] (李长栓,2021: p. 75)。译者需要对文化负载词进行更为细致和深入的解读,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中的隐喻或者象征意义,也能在目标语言中产生相应的共鸣和效果。

例5:文明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可以最先看到,例如《易经·文言》中写道,“天下文明”,孔颖达疏日:“有文章光明也。”这一涵义与现在讲的文明涵义不同。(选自李建成《伏羲文化概论》)

ChatGPT译文:The term “civilization” can be first found in ancient texts, such as in the Yijing (Book of Changes), where it appears in the phrase “天下文明”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world). In the commentary by Kong Yingda, it is interpreted as “having literature and enlightenment.” This meaning differs from the modern concept of civilization.

译后编辑:The term “civilization” can be first found in ancient texts, such as in the Yijing (Book of Changes), where it appears in the phrase “天下文明” (Harmony and Prosperity in the World, emphasizing cultural and moral advancement). In the commentary by Kong Yingda, it is interpreted as “The presence of knowledge and education brings enlightenment and advancement.” This meaning differs from the modern concept of civilization.

分析:

ChatGPT的翻译将“文明”泛化,虽然准确地传达了字面意思,但未能体现出“文明”在古代文化中的具体象征信息。本例子中“文明”含义显然与现代对文明的定义有所不同。现代“文明”涵盖了文化、教育、道德,物质、政治等多个维度。而在古代,“文明”的内涵更为狭窄,主要指文化教育和社会秩序。经过译后编辑将其修正后,突出了文明作为文化与道德发展的内涵,从而帮助目标读者理解古今文明概念的差异。在对“文章”的翻译中,ChatGPT将其解释为“literature”,但是在古代,“文章”不仅限于文学作品,它代表了文化知识和教育的象征,反映了知识的积累与传播。因此,将其翻译为“knowledge and education”,凸显“文章”作为知识传播和教育启蒙的工具。对于“光明”的翻译,ChatGPT选择了“enlightenment”,这个翻译是恰当的。但句子的逻辑上是因果关系:“有文章”是“光明”的前提,因此译后编辑更准确地表达为“The presence of knowledge and education brings enlightenment and advancement”,确保了语义的准确性。

例6:上古文化的研究,必须多种学科综合,多种方法应用,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只是瞎子摸象,什么也摸不着。(选自《伏羲文化概论》)

ChatGPT译文:The study of ancient cultures require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and th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methods. Only then can it be truly effective; otherwise, it is like a blind person trying to feel an elephant—unable to grasp anything at all.

译后编辑:The study of ancient cultures require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and th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methods. Only then can it be truly effective; otherwise, it is like a blind person trying to feel an elephant (a Chinese idiom, meaning to perceive something only partially or inaccurately due to lack of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分析:

原文中的“瞎子摸象”是一个典型的东方典故,形容由于视角狭窄或方法单一,无法全面理解事物的本质。在翻译中,ChatGPT的译文虽然准确传达了基本语义,但未能深入挖掘这一成语的文化内涵,导致未能完全传达出其比喻的警示性。为了帮助读者理解“瞎子摸象”的深层含义,应补充成语背后的文化背景,说明其比喻的是因片面了解而导致的误解。通过这样的补充,译文不仅准确传达了原文意思,还能引发读者对文化差异的反思和对方法论的警觉。因此,在翻译中应采用适当的文化补充和背景解释,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文化内涵的有效沟通。

4.4. 文化敏感与国家形象的维护

姜钰(2021)提出,翻译能力中的文化能力指译者能够敏锐地辨识源语言文化与目标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相似之处,并在翻译过程中形成文化协商与文化斗争的自主意识与实践[18]。在翻译涉及文化负载词的内容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能力是对文化敏感性的把握和对国家形象的维护,灵活应对翻译活动中遇到的文化冲突。AI由于缺乏对文化深层次的理解、文化敏感的捕捉,很难在翻译过程中做出恰当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这就要求译者具备国家意识,综合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认知习惯、情感需求等因素,避免文化误解,最终实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与文化的相互理解。

例7:宋朝对西夏采取“以夷制夷”的方略。(选自杜建录《说西夏》)

ChatGPT译文:The Song Dynasty adopted the strategy of “using one barbarian to control another” against the Western Xia.

译后编辑:The Song Dynasty adopted the strategy of “leveraging neighboring ethnic groups for mutual restraint” against the Western Xia.

分析:

“以夷制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显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军事智慧。ChatGPT对该词进行字面意思翻译,未能准确传达“夷”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特定含义,且在跨文化传播中会引起误解,因为“barbarian”在现代语境中通常被认为是对未开化或野蛮民族的贬称,这样的翻译可能会让目标读者觉得中国在古代就持有对其他民族的贬低态度,不符合国家形象。因此,为了避免文化敏感和误解,译者采用了更中性和客观的表述方式来阐述该含义。

5. 总结

文化负载词作为语言与文化的交汇点,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最具挑战性的翻译单元。本文通过对ChatGPT在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表现进行分析,揭示了人工智能在语义理解、文化意象解码以及跨文化语境识别等方面的局限。这些不足源于模型主要依托统计语料与语言模式训练,缺乏文化语义推理与人文经验支撑。研究结果显示,译后编辑不仅在技术层面承担着修正AI译文偏误的功能,更在文化层面发挥着意义重构的作用。译者在译后阶段通过文化判断、语篇调控与语义整合,使译文在准确性、文化契合度与传播效果之间形成动态协调。这一结果进一步表明,人机协同并非对AI输出的被动修正,而是实现文化再生产与语际互释的重要机制,为智能翻译优化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一,研究语料来源较为集中,主要聚焦于特定类型的文化文本,因而结论的外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其二,所选AI模型具有单一性,尚未比较不同模型在文化翻译任务中的差异表现。其三,本文主要从译文结果层面展开分析,尚未深入探讨译后编辑的认知过程与策略选择机制。未来研究可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从技术路径出发,探索如何通过优化模型语料来源、扩充文化语境数据库或提升跨文化语义匹配能力,增强AI对文化内涵与隐喻表达的理解;其二,从译者认知视角出发,考察译后编辑过程中的思维模式、注意分配与决策策略,以期为构建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翻译辅助系统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持续的人机协作研究,人机协同翻译有望在技术与文化之间建立更加平衡的桥梁,促进人工智能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高质量应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志伟, 张灯柯. 人工智能中的大语言模型[J]. 外国语文, 2024, 40(3): 1-29.
[2] 戚凯. ChatGPT与数字时代的国际竞争[J]. 国际论坛, 2023, 25(4): 3-23+155.
[3] 王华树, 李丹, 梁鑫茹. 文化陷阱与突围之路: 大语言模型时代翻译教学中的文化霸权抵抗策略研究[J]. 外语教育研究, 2024, 12(4): 2-10.
[4] 叶子南. 在ChatGPT时代, 人译独领风骚[J]. 中国翻译, 2023(3): 173-178.
[5] 蔡力坚. 算法与翻译[J]. 中国翻译, 2023(4): 179-187.
[6] 王赟, 张政. ChatGPT人工智能翻译的隐忧与纾解[J]. 中国翻译, 2024(2): 95-102.
[7] 文旭, 田亚灵. ChatGPT应用于中国特色话语翻译的有效性研究[J]. 上海翻译, 2024(2): 27-34+94-95.
[8] 王和私, 马柯昕. 人工智能翻译应用的对比研究——以生物医学文本为例[J]. 中国科技翻译, 2023(3): 23-26.
[9] 顾文昊, 冷冰冰. ChatGPT在科技翻译应用中的四种术语误译类型——以机械工程术语为例[J]. 中国科技翻译, 2024(1): 24-27.
[10] 包惠南, 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04.
[11] 赵天慧. 戏曲剧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对比研究[J]. 大众文艺, 2024(21): 80-82.
[12] 杨莹.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以《孙子兵法》英译为例[J]. 汉字文化, 2024(22): 175-177.
[13] 刘月梅. 中国典籍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以《儒林外史》为例[J]. 黑河学院学报, 2024(7): 120-123.
[14] 王寅, 李弘. 中西隐喻对比及隐喻工作机制分析[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2): 6-10.
[15] 汤金汶. 试论宗教词汇隐喻的英译[J]. 上海翻译, 2013(1): 53-56.
[16] 陈京钰, 黄友义. 构建国家对外话语体系中的对外翻译及国际传播——黄友义先生访谈录[J]. 中国翻译, 2024, 45(2): 117-122.
[17] 李长栓. 以实践报告展示翻译能力——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翻译实践报告的写作[J]. 中国翻译, 2021, 42(2): 72-79.
[18] 姜钰. 汉译英译文评析: 透彻理解准确表达[J]. 中国翻译, 2021, 42(6): 183-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