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对语言文化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对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作为文化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媒介,英语已成为国家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世界多元文化不断融合,文化全球化的趋势逐渐增强,这对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培养交际意识,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并能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场合采取相应的交际策略才是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1]。目前,采用英语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涵盖了新课标对英语教学的要求,而且符合高考改革试题“侧重考查高中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命题准则[2]。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培育中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拓展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逐步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而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 概念界定
2.1. 核心素养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使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是在北京师范大学于2016年举行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上提出的。其目的是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核心素养,它不只是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当中单纯掌握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也不只是要锻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于以上知识的熟练运用,而是要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所含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一种综合能力。教育部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
其中,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是指学生在社会情境中,通过运用听说读写看的方式对意义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以及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意识和语感。思维品质则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心智特征的体现,是指通过对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创造性、批判性等方面的提升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化意识体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是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变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学习能力构成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条件,是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
2.2. 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到跨文化交际意识,最先想到的就是R. G. Hanvey和Milton J. Bennett两位学者的观点,他们对于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定义和阐述对后来学者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 G. Hanvey (1979)提出了包含四个层次跨文化意识理论,认为它是参与者在交际中对文化差异的觉察和认知,一般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表面文化现象的认知,该阶段参与者通常会感到有些奇怪;第二层次是对那些与本国文化相反或形成鲜明对比的文化现象的认知,该阶段参与者通常会感到难以接受;第三层次是通过理性分析获得对文化现象的认知,该阶段参与者通常认为这些文化现象是可以接受的;第四层次是设身处地地站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下理解文化现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移情”,该阶段参与者能够将自己置于对方的文化语境思考和分析问题,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4]。在此基础上,R. G. Hanvey (1998)指出在面临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差异时,不仅要做到知道,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要理解和接受,由此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就突显了出来[5]。Milton J. Bennett (1998)笔下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一种适应由文化差异构成的现实世界的能力,这种适应和调整的能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并且具有阶段性[6]。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参与者能够对来自不同文化语境下他人的行为进行有效感知和预判。他还指明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可以后天学习、培养和提高的。赵爱国、姜亚明(2003)提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包含沟通意识、双向意识、对比意识、洞察意识、求真意识、存我意识等六个方面[7]。张玉华(2005)认为跨文化交际意识就是交际者懂得目的语的文化语法,能自觉主动运用该文化语法进行交际[8]。赵俊(2018)认为跨文化交际意识包含自我意识和文化意识。其中自我意识是指有意识地监督自身行为,而文化意识则是人自身持有的文化价值观[9]。
这些观点虽侧重点各异,但共同构建了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理论基础——它既是对文化差异的理性认知,也是指导实际交际的动态能力,更是融合了自我反思与文化共情的综合素养,这为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英语教学中该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多维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方向。
3. 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
3.1. 有利于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提升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至关重要。通过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习惯、表达方式和社会习俗,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阅读、听力、口语和写作等各个方面取得进步。同时,跨文化交流经验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和敏感度,使其在英语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通过模拟跨文化交际场景,学生可以实践语言技能,提高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引导学生以跨文化视角观察与认知世界,能够有效促进其在交流与实践中掌握跨文化交际技能,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10]。
3.2. 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认知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培养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认知。通过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这种全球视野的拓展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激发其对于国际事务的兴趣和关注。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培养开放、包容和多元的思维方式,这对于其未来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了解英语国家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教育科技以及礼仪规范等方面的知识,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使其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知识。
3.3. 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全面发展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通过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学习文化知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现象与人际关系,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体验,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还能激发他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培育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强化其国家认同感与家国情怀,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11]。
4. 案例分析——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1为例
核心素养聚焦:跨文化意识——旨在通过对比、分析和探究中外节日,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内涵,认同本国优秀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Period 1:感知与比较——The World Festival Gallery (世界节日画廊)
Step 1:Lead-in: Emotional Connection (情感链接)
1) 播放一个无字幕的短视频混剪,包含中国舞龙、巴西狂欢节、墨西哥亡灵节游行、西方圣诞集市等场景。
2) 提问:What emotions do you see in these videos? (Joy, remembrance, excitement...) Are these emotions universal? (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共通的感情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
Step 2:Reading & Graphic Organizer (阅读与信息梳理)
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一个“节日文化分析表”(设计意图:此表格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关键工具,它强制学生思考“为什么”,将具体活动与抽象价值观联系起来)
Step 3:Comparative Analysis (对比分析)
1) 小组讨论:Compare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What do they tell us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amily values? (春节强调大家族团聚,圣诞节更侧重核心家庭的温馨)
2) The Day of the Dead seems “scary” at first glance. But from a Mexican’s perspective, why is it actually a beautiful and positive festival? (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共情,理解不同文化对“生死”的看法)
Period 2:探究与反思——Deep Dive into Cultural Phenomena (深度文化探究)
Step 1: “Christmas in China”: 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维)
展示图片:中国商场里的圣诞老人、平安夜送苹果。
探究问题:
1) How is Christmas celebrated in China? Is it the same as in the West? (引出“文化本土化”概念)
2) Why has it become popular here? (商业驱动?追求新鲜感?)
3) Does this popularity threaten our own traditional festivals? Why or why not? (引发对文化自信的讨论)
Step 2: Role-Play & Perspective-Taking (角色扮演与视角转换)
情景:一个外国交换生对你的春节描述非常感兴趣,但他有诸多疑问:Why do you give money in red envelopes? Isn’t it superstitious? (为什么发红包?是不是很迷信?)
任务:两人一组,一人扮演中国学生,一人扮演外国学生。中国学生需要从文化传承(红色驱邪)、家庭关爱(压岁钱的美好祝愿)等角度进行解释,而不是简单回答“It’s a tradition.”
Period 3:创造与传播——Be a Cultural Ambassador (做文化大使)
Step 1:Creative Project: Design a “Fusion Festival” (创意项目:设计融合节日)
任务:假设你的城市要举办一个“世界文化融合节”,请你设计一个节日。
要求:必须包含至少一个中国元素和一个外国元素,并解释其象征意义和设计的理由。
示例:A “Lantern Carnival”—Combining the Chinese Lantern Festival’s riddles and lanterns with the joyful parade of Carnival, to symbolize global connection and shared wisdom.
Step 2:Presentation & Assessment (展示与评价)
评价标准:语言准确性、文化理解的深度(是否合理融合了不同文化的内核)、创意与说服力。
本教学设计通过结构化表格、批判性提问、角色扮演和创造性任务,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从无意识的“渗透”转变为有目的的“牵引”。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文化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的文化比较者、解释者和创造者。活动设计层层递进,符合认知规律。学生对深层价值观的概括可能有困难,教师需提供脚手架(如价值观词汇表);讨论可能流于表面,教师应准备更深入的追问问题。
5. 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策略
5.1. 重视文化意识,创设交际活动
教师应深刻认识到文化意识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将其置于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同等甚至更为关键的层面。在《新课标》与学科核心素养全面推行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必须主动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超越以往偏重词汇、语法及应试技巧的单一教学模式,真正以“立德树人”和“全人教育”为目标,推进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双重转型。
具体而言,教师应从自身专业发展出发,不断加强对跨文化理论、文化比较及文化教学法的系统学习,增强自身文化素养与教学敏感度。在教学设计中,应有意识地将文化内容融入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在讲解英语词汇和文本时,补充其文化背景与语用情境;在组织听说读写活动时,引导学生关注中西方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差异;在开展项目式学习或小组讨论时,设计具有文化比较性质的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与文化互鉴[10]。
此外,教师还应积极构建“文化浸润式”课堂环境,通过多媒体资源、真实语料、文学作品、影视片段等多种载体,使文化意识培养不再局限于附加的知识点讲解,而是成为贯穿教学全程的隐性线索。只有教师率先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文化引导者”的角色转变,才能在学生心中播下文化自觉与跨文化理解的种子,进而激发他们对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追求,最终实现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真正落地。
5.2. 注重文化积累,整合多元知识
教师应当将自身文化素养的持续提升视为专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当代教育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早已超越了传统的语言能力范畴,延伸至对中外文化底蕴的广度与深度的考量。语言并非仅仅是交流的工具与手段,它更是一座承载着历史、思想、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宝库,是文化最为核心的载体。语言学习与文化认知实为一体两面,相辅相成:深刻的文化理解能赋予语言以灵魂,而精准的语言掌握则是通往文化殿堂的钥匙。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与社会的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已从应对考试,转向了在真实场景中有效地沟通、协作与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打破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授之间的壁垒,将文化知识的讲解有机地、系统地融入词汇、语法、篇章等日常教学之中。例如,在讲解“individualism”一词时,不应仅停留在“个人主义”的字典释义,而应阐释其在美国历史与文化背景下的复杂内涵,并与相关文化概念进行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其适用语境与情感色彩,从而真正做到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
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丰富且常新的文化储备。文化本身是流动的、发展的,新现象、新观念、新表达层出不穷。因此,教师的专业学习不能止步不前。他们应通过广泛阅读中外经典与当代作品、关注国际时事与社科评论、参与跨文化培训与学术交流、利用优质的数字化资源等多种途径,主动追踪文化发展的脉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唯有教师自身成为一名永不停歇的文化学习者,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深沉的民族文化自信,才能真正胜任学生文化引路人的角色,培养出能够在世界舞台上从容沟通、具有跨文化胜任力的时代新人。
5.3. 注意学生个体差异性,建设评价体系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时,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充分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在此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学实践中的基本现实,它不仅影响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深刻地体现在文化学习的过程中。这种差异性具体表现为:学生对异文化的兴趣点与接受度不同、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不一、运用语言进行文化表达的能力有高有低,以及因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因素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各异。
因此,教师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文化教学模式。他需要在日常的课堂互动、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中,成为一名敏锐的观察者和耐心的诊断者。通过细致观察,教师能够识别出哪些学生因文化背景陌生而显得沉默,哪些学生存在文化偏见,又有哪些学生虽有兴趣却缺乏表达的方法。基于这些洞察,教师应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例如,设计分层任务、提供多元的文化材料选择、组织异质小组让不同特长的学生协作互补。其核心目的是创造一个包容、安全的教学环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身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实现文化认知与表达能力的个性化发展。
在尊重差异的同时,教师更肩负着价值引领的重任。面对多元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平等观念,以开放而理性的态度对待所有文化。这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深入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要引导学生客观、鉴赏性地学习世界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与价值。教师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构建一种平衡的、成熟的文化观:既能坚定地扎根于本民族文化土壤,又能从容地拥抱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最终成为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全球视野的现代公民。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英语教学必须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边缘走向中心。针对当前文化教学表层化等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套系统性策略:通过深度整合多元文化资源、创设批判性跨文化交际活动,以及构建过程性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在感知、比较与反思中实现从文化知识到文化理解与共情的升华。实践表明,唯有将跨文化意识培养渗透于教学全过程,方能真正赋能学生,使其成为具备全球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