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海上应急救援模拟仿真技术通过融合多源异构数据,构建虚拟系统架构、预测模型和优化算法,能够结合气象、海况等环境,为船只航行安全提供科学预演,为救援资源的精准调度提供辅助决策,同时为提升海上救生效能提供了高效的信息化支撑环境。
2. 相关工作
海上搜救领域的研究主线大致沿着“单点求救→漂移估算→资源调度→指挥可视化”四阶段演进,现有研究分别在“漂移预测”、“资源调度”与“指挥可视化”上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普遍停留在“单点优化、离线验证、缺乏闭环”的层面,尚未形成贯穿“感知–推演–决策–执行”全链路且兼顾数据治理与安全可信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仍受困于三大痛点,具体表现为:
(1) 看不见,感知缺位且滞后:存在无线盲区、数据异构、更新滞后。
(2) 算不准,推演孤立且静态:漂移模型孤立、环境场精度低、不确定度未量化。
(3) 调不动,决策粗放且开环,经验拍板、多目标割裂、缺乏量化风险。
本文提出的“四层两翼”架构。首次在同一框架内实现实时补盲感知、概率漂移推演、观测–调度一体化优化、可信数据共享与安全可控执行,将原本断裂的链路焊接为可量化、可优化、可验证的闭环,从而同时解决上述痛点,提供可复制、可扩展的数字化救援范式。
3. 系统架构与方法
3.1. 系统架构
本文提出“四层两翼”的模拟仿真系统架构。“四层”包括数据感知层、推演分析层、决策支持层和执行反馈层;“两翼”指安全保障体系和海上救生标准规范体系。各层之间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数据互通和功能协同。四层两翼一体化设计以“横向分层解耦、纵向两翼护航”为思路,将海上应急救生的复杂问题分解为“感知–推演–决策–执行”闭环链路,并通过安全保障与标准规范两大体系贯穿始终,实现“空–天–岸–海”间数据贯通、功能协同,并为遇险救生模拟仿真系统迭代演进提供技术支撑,见图1。
Figure 1. Architecture of the distress rescue simulation system
图1. 遇险救生模拟仿真系统架构
3.1.1. 四层结构——纵向业务闭环
(1) 数据感知层:
“数据感知层”将救生终端进行数字化建模,模拟应急通信网络岸基多级链路架构,仿真基站边缘完成去重、去虚警、真伪校验、上报过程,完成“物理遇险事件–可用数字信号”的转化。
(a) 构建多模终端库:建立多形态终端仿真模型,主要包括个人求救终端船载救生设备、机载救生电台、无人示位标,形成“人–船–机”全模型库;
(b) 多级接力网:仿真各类应急通信网络传输环境,包括岸基超短波基站(40 km)、岸基短波基站(800 km)、岸基北斗基站(全球)、海上救生传输网等;
(c) 边缘预处理:模拟救生险情处理机制,仿真各类基站侧完成险情报文处理、报文去重、去虚警、去误报、信息入网流程。
(2) 推演分析层:
基于险情感知数据,通过内建模型,生成“船舶行驶轨迹、漂移概率分布图、剩余可耐受时间”的动态推演图,为指挥员提供可量化决策依据。完成模拟“原始险情数据”转化为“可预测救援任务”的转化。
(a) 航迹模型:基于船舶航线规划、实时跟踪船舶船位、更新船舶轨迹,根据船只遇险报警手段,模拟生成各类通信手段的覆盖范围,推演岸基救援力量可达性。
(b) 漂移模型:基于海洋动力学原理,建立船舶漂移数学模型,生成漂移概率分布图。当船只或飞机遇险时,根据失联前发送的遇险信息,结合船舶参数、环境数据、初始位置等,模拟仿真未来72小时内船舶位置并生成概率分布图。
(c) 生存力模型:综合考虑热平衡、脱水函数,水温、海况、人员体征等因素,建立生存概率曲线,并按时间形成倒计时色阶。
(3) 辅助决策层:
构建多目标优化函数,结合响应时间、救援成本和救援成功率,参考资源能力限制、海况条件、地理距离等,采用算法求解,输出舰机序列、航线、备用方案,为指挥员制定救援方案提供辅助决策。
(4) 执行反馈层:
(a) 负责对每次模拟仿真过程数据进行存储,对推演结果及辅助决策等关键指标进行标记并加密,确保指挥记录不可篡改,并提供模拟过程的回放与复盘。
(b) 可根据实际救援过程,自动或手动生成“实际轨迹”与“预测轨迹”对比图,并支持人工纠偏与模型自学习,不断抽取最新案例数据,优化模型参数,实现“越救越准”的正向循环。
3.1.2. 两翼体系——横向贯穿护航
两翼体系主要包括安全保障翼和标准规范翼,作为支撑体系,为模拟仿真技术的实现保驾护航。
(1) 安全保障翼
(a) 网络安全:针对不同传输方式,根据终端、基站、卫星链路等全链路,仿真加密传输流程。
(b) 数据安全:针对军民数据进行区分,对敏感字段、船员身份证、坐标进行区分,数据分类分级:公开、内部、敏感三级标签,对不同用户不同数据区分加密方式。
(c) 业务安全:在仿真过程中,可针对不同用户优先级,指定业务权限,并对不同航行业务进行区分加密。
(d) 功能安全:针对基站分布方式、业务形态、信息流传过程等加以区分,可对整个仿真执行过程进行加密、同时防止指挥流程被篡改[1]。
(2) 标准规范翼
(a) 数据标准:针对海上应急救援跨平台数据互通难题,探索海上应急救援数据标准化,通过制定《海上应急救援求救数据元规范》统一各类应急事件报文协议标准,为破解跨平台数据互通壁垒、构建全域救援数据底座提供核心支撑。
(b) 接口标准:为解决多源系统接入兼容性不足、传输链路衔接不畅的痛点,探索多源系统接入接口规范化,通过明确各类接入海上应急救援网的数据接口技术标准,为打破不同系统兼容性瓶颈、实现数据传输链路无缝衔接提供技术依据。
(c) 评估标准:针对救援效能缺乏统一量化评判依据的现实困境,探索模拟救援效能量化评估体系,通过定义报警成功率、首包时延、转发时延等多维度核心指标,为建立科学统一的救援效能评判标准、完善效能量化评估的研究框架,动态适配复杂救援场景需求提供量化支撑。
(d) 认证体系:为保障终端接入安全、系统适配性及全生命周期合规性,探索海上救援终端全维度合规认证体系,通过构建“应急救援检测验证中心型式认可 + 入网许可 + 接入安全与转发等级达标”的三位一体认证模式,通过全维度合规审核形成闭环管理,为终端规范化接入提供制度保障,充实终端认证体系的研究内容。
3.2. 功能设计与实现
本系统可部署于高性能仿真服务器,以系统软件为核心,模拟分散于不同平台、不同格式的信息,并汇聚成一条清晰、连贯、可回溯的决策链条,帮助指挥机构在高压、高不确定性的海上应急场景中,以更短的认知时间和更科学的依据完成救生指挥,为“黄金72小时”目标提供统一、高效的信息化支撑环境。
3.2.1. 应急事件触发与核实
系统突破传统单信道仿真,融合AIS、卫星短报文、公网、航空应急频等多源报警;自动去重、提取语义、评估可信,将碎片化告警转为带标签的“应急对象”,并提示是否人工复核,实现险情接报–处理–上报全流程仿真。
(1) 多源报警信息接入
系统通过构建“多模终端库”,模拟以下典型求救终端的信号触发机制与多源报警信息接入方式。
(a) 海上单兵求救终端:集成北斗定位 + 406 MHz EPIRB信号,支持自动落水报警;
(b) 舰载救生设备:具备短波、超短波、北斗三重通信能力,支持遇险一键报警;
(c) 机载救生电台:配备超短波语音 + 北斗数据链,适用于航空器海面迫降场景;
(d) 无人机信标:搭载9 GHz微波 + 北斗,用于快速投放至事故区域进行信号中继;
(e) 公众通信渠道:包括12395海上救援电话、移动通信短信、社交媒体报警等;
(f) 异构网络模型:包括VDES、北斗短报文、救援指挥专网、406 MHz、12395电话网等多种信息传输模型。
(2) 事件去重与融合
系统可模拟同一险情通过多个渠道重复上报可能的可能性,通过时空关联性进行事件去重,判断两个报警事件是否描述的是同一险情,通过计算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程度来综合评估相似度。时间差越小、位置越近,它们的相似度得分就越高。如果最终得分超过一个设定阈值,系统就会将它们自动合并,避免重复报警造成的干扰。
其中:
为两个报警事件;
为报警时间;
为报警位置;
为时间与空间的权重系数;
为衰减参数。
(3) 语义提取与可信度评估
(a) 语义提取
使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模型对语音/文本报警信息进行关键信息抽取,识别人员、船舶、位置、险情类型;紧急程度判断;求救意图确认。
(b) 可信度评估
基于信息来源、信号强度、历史误报率等因素计算可信度分数:用于评估一条报警信息的可靠程度。它像一个智能过滤器,综合考量三个因素:信息来源是否权威、信号强度是否良好、以及该来源的历史误报率是否很高。通过加权计算得出一个可信度分数,帮助系统自动判断这条警报是真实险情还是需要警惕的不可靠信息。
其中:
:信源可靠性;
:信号强度归一化值;
:该信源历史误报率;
为权重,满足
。
(4) 应急对象生成
本系统根据报警数据自动生成“险情对象”:赋予唯一ID、类型、位置、时间、可信度、漂移预测与生存窗口,形成可推演的数字实体将提取的信息封装为结构化的“险情对象”。
(5) 人工复核提示
若满足以下任一条件,系统提示需人工复核:
可信度
(如0.7);
报警来源为低可靠性渠道;
语义提取中存在冲突信息(如位置与船舶类型不符)。
3.2.2. 轨迹模拟与窗口预测
系统把气象、潮流、目标物理特征一键融合,实时输出未来数小时至数十小时的漂移概率圈和“生存窗口”倒计时,指挥员无需翻海图、手工算风压差,即可同屏获取“目标最可能在哪”和“还剩多少时间救”,为划定搜索区提供直接量化依据。
(1) 多源数据融合
系统集成实时/预报的海洋环境数据,作为预测模型的输入,见表1。
Table 1. Input categories of the prediction model
表1. 预测模型的输入类别
输入类别 |
具体内容 |
遇险目标特征 |
船舶类型、排水量、吃水、干舷高度、重心位置、是否翻扣、是否有救生筏等;人员落水时是否穿戴救生衣、保温服等。 |
初始状态信息 |
险情发生时间、初始位置(经纬度)、初始姿态(如倾角、漂浮状态)、初始速度。 |
环境数据 |
实时或预报的:风速风向、浪高、浪向、海流速度与方向、水温、气温、能见度等。 |
地理信息 |
海域地形、水深、岛屿分布、禁航区等电子海图数据。 |
(2) 漂移轨迹预测
采用蒙特卡洛粒子扩散算法模拟目标漂移的不确定性问题。核心是建立一个基于海洋动力学原理的漂移模型。该模型基于海洋动力学原理,综合考虑风、浪、流对目标的拖曳力与恢复力,建立目标漂移的数学模型。
(a) 漂移矢量公式:
其中:
:总漂移速度矢量;
:海流引起的漂移速度(通常取表层流速度的某个比例,如1.0);
:风引起的漂移速度(通常为风速的2%,与目标风阻面积成正比);
:斯托克斯波流效应(在波浪显著时考虑)。
(b) 蒙特卡洛仿真:
系统通过成百上千次仿真计算(每次称为一个“粒子”),每次仿真都基于略有不同的环境条件初始值(在其不确定性范围内),从而模拟出目标在未来时刻所有可能的移动路径。
(c) 输出结果:
概率密度图:将所有粒子的最终位置进行密度估计,生成未来特定时间点(如每6小时)的目标位置概率分布图。
漂移走廊/置信椭圆:通常以72小时为预测时限,绘制出包含95%粒子轨迹的“漂移走廊”或一系列随时间扩大的“置信椭圆”,直观显示最可能的搜索区域。
(3) 生存时间预测
采用生存力模型,基于医学和人体热力学原理,计算遇险人员的生存概率随时间衰减的曲线。
(a) 生存概率公式:
其中:
:在时间“t”时刻的生存概率;
:特征生存时间,代表约有63.2%的人无法存活超过该时间;
:形状参数(shape parameter),决定曲线形状。
(b) 输出结果:
生存窗口倒计时:系统根据当前水温等因素计算出η和β,并绘制出生存概率曲线。
(c) 三色预警机制:
3.2.3. 搜救力量调度可视化
系统将值守节点、指挥层级、力量位置、海况、航线一键叠加电子海图,二三维随意切换,拖拽即改方案,秒级刷新到达时间与概率。后台自动扫描全局可用力量,兼顾性能、海况、成本,瞬间给出多套优化方案并排序,实现“看图–拖点–回传”式智能调度,把“经验拍板”变成“一键选优”,同时结合数据仿真可无限复现救援场景,用于检验预案缺口、磨合跨区协同、训练指挥决策,核心流程如下[2]:
(1 )输入信息:系统首先获取两个关键输入:一是预测出的“目标可能位置范围(漂移概率图)”和“生存倒计时”;二是当前所有可调动的救援力量(如船、飞机)的实时位置和状态。
(2) 筛选力量:系统基于速度、距离和海况,快速筛选出那些能在“黄金救援时间”内赶到目标区域的救援力量。
(3) 计算方案:系统核心会同时考虑多个目标(如:成功率最高、耗时最短、成本最低),运用优化算法,自动计算出多套不同的救援方案。每套方案都明确了“派谁去”、“怎么去”以及“预计结果如何”。
(4) 辅助决策:最终,指挥员无需亲自计算,只需在这些经过科学测算和排序的优化方案中,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最终的风险评估和选择即可。
3.2.4. 指挥效果重演与评估
接警–决策–行动–评估全过程数据留痕,利用机器学习对比历史案例库,实时修正搜救方案;行动结束后自动生成包含“发现时间–定位误差–救援耗时–生存率”多维指标的评估报告,为模型迭代和训练提供真实样本,推动推演算法的迭代进化,持续优化预案和资源配置[3]-[5],实现“越救越准”的正向循环[3]-[5]。
主要流程如下:
(1) 全程记录:从接到报警到救援结束,系统自动收集所有数据(如船只位置、下达的命令、现场视频、通话录音等)。
(2) 复盘回放:事后,指挥员可以地图上回放整个救援过程,查看当时谁在什么位置、下了什么命令、现场情况如何,全方位复盘决策和行动。
(3) 自动评分:行动一结束,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份成绩单,列出“发现目标用了多久”、“定位准不准”、“总耗时多少”等关键指标,量化评估救援效果。
(4) 自我学习:系统会将这些真实的救援数据作为“学习资料”,自动优化内部的预测和决策算法,让下一次的救援预案推荐更精准。
3.3. 关键技术
(1) 多源数据融合技术:整合卫星遥感、岸基雷达、AIS、北斗短报文、气象水文等数据,构建海上态势全景图。
(2) 智能预测模型: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开发船舶漂移预测、遇险概率评估、生存时间估算等模型。
(3) 优化决策算法:运用运筹学方法,开发救援路径规划、资源动态调度、多目标优化等算法。
(4) 实时可视化技术:构建二三维一体化指挥平台,实现救援过程的可视化展示和交互式操作。
4. 效能分析
通过模拟仿真实验对比,系统可从“信号精准化、预测量化、决策高效化、能力迭代化”四大维度,显著提升海上搜救的响应速度、资源利用率与救援成功率,有效降低因信息混乱、决策失误导致的搜救风险,为海上搜救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核心支撑。
4.1. 数据感知:从“信号混乱”到“精准转化”,降低无效资源消耗
系统通过救生终端数字化建模、岸基多级通信链路仿真,在基站边缘完成信号去重、去虚警与真伪校验,“物理遇险事件可用数字信号”转化时延缩短至秒级,确保遇险信息快速、可靠接入,从源头减少资源浪费,为后续救援争取时间。
4.2. 险情推演:从“经验判断”到“量化预测”,提升决策科学性
系统基于感知数据,通过内建模型生成“船舶行驶轨迹 + 漂移概率分布图 + 剩余可耐受时间”动态推演图:模拟仿真显示,轨迹预测误差较传统流程降低,漂移范围精准度提升,缩短剩余耐受时间判断偏差;可视化推演结果为指挥员提供量化依据,减少经验误判,使搜救力量部署更贴合实际险情,降低“搜不到、搜错区”的风险。
4.3. 决策辅助:从“人工低效”到“算法优解”,缩短方案生成周期、提升方案质量
系统通过构建多目标优化函数,结合多维度限制条件用算法求解,可一键输出舰机序列、航线及备用方案:模拟验证,平均4~5分钟即可输出优化方案,方案生成时间较传统流程大幅缩短,且大幅降低方案中资源错配率,缩短响应时间,在保证救援成功率的同时,有效控制搜救成本,为指挥员提供高效、可靠的决策辅助。
4.4. 数据管理与自学习:从“记录零散”到“闭环优化”,实现搜救能力持续提升
系统通过两大能力实现突破:一是对模拟仿真过程数据加密存储,标记关键指标且不可篡改,支持救援过程回放复盘,模拟验证,数据可追溯率达100%,复盘效率显著提升,便于总结经验、规避同类问题;二是自动生成“实际轨迹–预测轨迹”对比图,支持人工纠偏与模型自学习,实时抽取案例数据优化参数,实现“越救越准”的正向循环,推动海上搜救能力持续迭代升级。
5. 结论
海上应急救援模拟仿真技术是破解海上救援“环境复杂、风险高、协同难”痛点的核心支撑,当前已贯穿救援“感知–推演–决策–执行”全链条,能通过数据推演赋能科学决策、优化资源精准配置、构建沉浸式人员培训场景、支撑闭环复盘优化,实现救援效能多维度跃升。
未来将朝着AI驱动的智能化、虚实同步的视频孪生、跨域联动的全域协同、VR/AR深化的沉浸升级,以及低成本规模化的绿色化方向演进,最终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海上救援核心基础设施,为海上安全保障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