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亟需探索红色故事融入教学的价值与路径。红色故事以其情感温度与价值深度,对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奋斗品格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内容固化、方法单一、师资能力不足、评价机制缺失等困境,制约了其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以目标导向、内容建设、方法创新与体系保障为核心的实践进路:在目标层面,强调立德树人与知识传授的统一;在内容层面,构建分层分类的红色故事资源库并加强时代阐释;在方法层面,探索案例探究、混合式教学与实践式教学的多元路径;在机制层面,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协同联动和多元评价体系改革。研究旨在为高校思政课提升亲和力、吸引力与实效性提供系统性的实践方案。
Abstract: In order to cultivate both virtue and talent,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urgently needs to integrate red stories into teaching. These stories are crucial for helping students strengthen their ideals, patriotism, and fighting spirit. However, teaching practice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rigid content, single methods, and insufficient teacher capabilities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practical approach centered on goal orientation, content construction, method innovation, and system guarantee. At the goal level, it emphasizes the unity of fostering virtue and imparting knowledge; At the content level, it constructs a tiered and categorized resource library of red stories and strengthening their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At the methodology level, it explores diverse paths like case-based inquiry, blended learn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At the mechanism level, it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staff, strengthening collaboration, and reforming the multi-faceted evaluation system. This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a systematic and practical plan for universities to enhance the affinity, appeal,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1]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更是新时代青年肩负的历史使命。红色故事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2]。其作为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生动见证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更是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可或缺的“活教材”。这些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理想与信念,凝结着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精神,是激励新时代青年砥砺奋进的强大动力。因此深入挖掘其育人价值,并将其创造性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是推动思政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课程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的关键所在。但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红色故事的运用仍存在教学形式单一、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育人价值挖掘不深等挑战,导致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些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梳理已有研究可以发现,学界对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探讨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从整体上看,学者们肯定了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围绕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意蕴、原则与宏观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索。在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意蕴方面,其有助于教师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并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3]。同时,红色资源对于强化思想引领、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以及创新教学形式具有重要价值[4]。针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原则,主要为理论实践结合、形式内容统一、校社联动统筹等[5],方法论层面,要坚持与时俱进、突出问题导向等[6]。对于宏观路径而言,则主张通过开展项目式教学、实践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模式,强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实践体验,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7]。还有学者指出要挖掘红色场馆与思政课间的契合点、加强红色资源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完善红色资源育人考评机制等[8],还可以通过科学规划、调查研究、分类探索等方式,多元拓展红色资源的育人场景[9]。这些研究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宏观的实践指导。
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将红色资源或红色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性、符号性的概念进行探讨,侧重于其融入的战略意义和价值阐释。相比之下,对于如何将宏大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教学内容、如何运用“红色故事”这一具体叙事形态进行微观教学设计的系统性研究尚显不足。学界在“为何要用”和“宏观上怎么用”的问题上已形成共识,但在“具体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以及“如何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红色故事叙事教学法”等操作层面的问题上,仍缺乏深入、细致的探讨。
为此,本文区别于以往将红色资源作为要素“融入”的宏观视角,将研究聚焦于“红色故事”这一具体的叙事单元,从而探究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进路。本文将研究重心从“资源融入”下沉至“故事叙事”,明确实践主体和操作路径,并尝试构建一套集故事筛选、内容诠释、叙事策略与教学反思于一体的系统化教学框架,旨在为一线思政课教师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教学方法论。
2. 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0]红色故事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动载体,是百年党史中最闪亮的坐标。将红色故事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红色故事的育人价值愈发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坚定理想信念,为青春“补钙壮骨”
“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11]理想信念,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青年学生人格塑造的基石,其内在核心价值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红色故事的核心功能,便是通过具象化革命先辈在历史洪流中的实践与抉择,深刻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一系列重大理论命题。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误把墨汁当红糖却道出“真理的味道是甜的”[12],这生动诠释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执着追求,也揭示了信仰内化的心理与情感体验。
方志敏烈士在狱中著述《可爱的中国》,展现了即便身处绝境,革命者依然能保持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这种信仰力量构成了其人格力量的重要支撑。这些将抽象的理论信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实践范例,促进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叙事认同,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因此,红色故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有助于大学生深入理解和认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亦能有效引导他们将理论信念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从而成为坚定的信仰者和忠实的实践者。
2.2. 厚植家国情怀,为成长“铸魂强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3]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等重大历史进程中,英雄主义叙事深刻诠释了爱国主义的内涵。诸如“狼牙山五壮士”舍生取义的壮举与“冰雕连”战士坚守岗位的牺牲,这些历史事件是特定时代精神的象征,也为后世提供了具象化的爱国主义范例。事实上,系统讲述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与英雄的故事,本身就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培养具有深远意义。爱国主义并不是停留在抽象层面的理念,而是一种以内在的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体现在国家遭遇危机或民族面临挑战时的主动担当与积极作为。这种精神血脉跨越时空,在新时代得到了赓续与升华。对英雄事迹的学理化阐释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引导他们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从而将爱国情怀与报国之志转化为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自觉行动。
2.3. 砥砺奋斗品格,为前行“蓄力赋能”
新时代青年成长的根本动力在于奋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14],它不仅是青年立身立业的根本要求,也是贯穿红色叙事的精神血脉。毛泽东指出,“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15];邓小平强调,“要提倡因陋就简,经济节约,艰苦奋斗”[16];这些论断揭示了艰苦奋斗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价值立场与行为准则的历史传承。回顾历史,从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不畏生死、推翻“三座大山”,到建设时期的“筚路蓝缕”,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开拓创新”,奋斗始终构成中国社会前行的核心逻辑。奋斗精神在典型人物和群体中得到具体化呈现。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盐碱,彰显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诠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民族气魄;塞罕坝建设者们创造“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新时代楷模黄大年、黄文秀以无私奉献的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思政教育必须通过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和英雄的故事,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红色江山和发展成就来之不易,增强制度自信与历史自觉。唯有将红色精神内化为学习、科研与实践中的动力,青年才能在担当与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并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
3. 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尽管红色故事的育人价值已成共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其融入过程依然面临着从“有意义”到“有意思”、从“感动一阵子”到“影响一辈子”的诸多挑战。当前,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现实困境。
3.1. 内容供给困境,情感联结疏离
首先,在故事选取上存在内容固化的倾向。部分思政课堂在教学内容上较多聚焦于少数几个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虽具有持久的教育价值,但若长期缺乏内容更新与形式创新,可能难以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蕴藏在地方、行业以及新时代涌现出来的大量鲜活红色故事,挖掘和运用尚显不足。其次,在故事呈现上存在话语体系的陈旧感。一些教师在讲述故事时,语言风格、叙事方式未能紧跟时代步伐,习惯于使用较为严肃、宏大的“文件式”话语,暂未有效转化为符合“Z世代”大学生认知习惯和接受心理的青年话语,导致故事与学生之间产生心理隔阂,难以真正走进学生内心,造成“疏离感”。
3.2. 方法运用困境,课堂体验平面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讲台上对红色故事进行“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缺乏较为深入的思考、平等的对话和积极的互动,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对红色故事资源的运用趋于“平面化”。大多数课堂仍停留在口头讲述、播放PPT或视频片段的浅层次利用上,未能充分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数字展馆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沉浸式、立体化、可交互的学习场景,使得红色故事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未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3.3. 师资能力困境,专业水平不均
教师是红色故事融入思政课的“最后一公里”,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直接决定了教学成效。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师在驾驭红色故事资源方面存在能力不适应的问题。一方面,部分教师自身的党史知识储备、理论功底不够扎实,对红色故事的历史背景、深刻内涵等理解不深不透,导致在讲授时或满足于复述情节,或出现史实偏差,难以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将故事内涵与思政课理论教学点有机结合的能力有待提升,存在“故事”和“道理”两张皮的现象,未能真正发挥故事对理论的支撑与印证作用。
3.4. 评价机制困境,育人成效难衡
现行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在衡量红色故事的育人成效方面存在一定短板。多数课程的考核方式仍以知识性考试为主,这种评价方式可以衡量学生对基本史实、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难以科学、准确地评估其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内化程度和情感触动。对红色故事融入教学的育人成效,缺乏系统、长效的跟踪与评估机制。学生是否真正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课程结束后往往成为未知数,导致教学评价与育人目标之间存在弱关联现象。
4. 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进路——以红岩故事为例
针对上述现实困境,高校思政课必须主动求变,积极探索,构建一套系统、科学、有效的实践进路,推动红色故事从“边缘点缀”向“有机融入”转变。本文以重庆本地的红岩故事为例,阐述如何从目标、内容、方法、支撑四个维度协同发力,构建“四维一体”的实践新范式。
4.1. 以目标导向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统一
一方面,锚定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红色故事融入思政课的首要前提是明确其育人目的,这需要坚实的学理支撑。情感教学理论认为有效的价值引领必须经由情感的激发与共鸣才能真正触及学生内心,实现知、情、意的统一[17]。该理论强调教学应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从而将外在的价值要求转化为内在的情感认同。因此,以讲授红岩故事为例,教师的核心任务不应停留在复述英雄人物的斗争事迹,而是要通过细节描绘和情境再现,引导学生深入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强烈的情感共鸣中理解其抉择的伟大,从而深刻解答“信仰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等思想困惑。这既能避免课堂沦为“故事会”,确保价值引领的航向不偏,也能在情感体验中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
另一方面,贯通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叙事认同理论主张叙事不仅是对历史的再现,更是建构意义、阐释理论的有效方式[18]。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能通过其内在的情节、人物与冲突,将抽象的理论命题转化为可被感知和理解的生命体验。因此,讲好红岩故事的关键就在于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叙事文本,以其情节发展来承载理论逻辑。例如,教师可通过渣滓洞、白公馆的斗争细节构建故事的紧张情节,帮助学生在叙事中“亲历”国统区的复杂社会矛盾,从而阐明“第二条战线”斗争的必然性;再将“狱中八条”作为这段悲壮叙事的深刻反思进行呈现,使之自然地提炼升华出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命题。这样,学生在为英雄叙事感动的同时,能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真正使理论因故事而鲜活,故事因理论而深刻。
4.2. 以内容建设构建分层分类的红色故事资源库
第一,通过系统挖掘拓展故事广度。打破内容固化,需要构建动态开放的红色故事资源库。在红岩故事的教学中,除了江姐等著名烈士,高校还应组织力量,深入挖掘红岩群体中的其他英雄,如“监狱之花”孙传林、“小萝卜头”宋振中等背后的故事,重点发掘与学校所在地、校友相关的独特革命事迹,增强学生的身份认同与地域情感。同时,将红岩精神与新时代楷模事迹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红色精神的赓续传承。
第二,通过时代阐释增强故事深度。好的故事要讲明白其在新时代的现实回响。教师需用青年话语对红岩精神的内核进行再解读。例如,在阐释“狱中八条”时,可设计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层面,理解其提出的历史背景;理论层面,将其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现实层面,引导学生讨论“‘狱中八条’对当代青年学生党员的成长有何启示?”。这种阐释成功将历史故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连接起来,增强了故事的穿透力。
第三,通过数字赋能活化故事形态。高校可联合信息技术专业,开发红岩故事数字化教学资源。例如,建设线上红岩数字纪念馆,集纳图文、音频、纪录片等资源;利用VR技术创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场景,让学生“亲历”白公馆的艰苦环境,置身上川东的武装斗争;利用大数据技术,绘制红岩英烈的人物关系图谱,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让红色故事真正“活”起来。
4.3. 以创新方法打造多元立体的沉浸式课堂
其一,推广案例探究式教学。教师可将红岩故事作为生动案例,设计思辨性问题,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例如,“红岩故事对我们今天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有何警示?”或“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是什么支撑着革命者坚守秘密?这种精神力量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价值?”等问题,通过分组讨论、课堂辩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深化理解。
其二,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可推送小说《红岩》、歌剧《江姐》的经典片段以及相关纪录片,引导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线下,则聚焦于深度互动,组织“红岩经典”读书分享会、学生微党课比赛,或以“狱中绣红旗”为主题演绎情景剧,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共鸣。
其三,推动校内校外实践式教学。必须打破课堂围墙,将教学延伸至社会天地。特别是位于重庆的高校,应将参观红岩革命纪念馆、渣滓洞、白公馆等纳入教学计划,开展“行走中的思政课”;组织学生寻访革命后代,开展口述史访谈;邀请红岩精神宣讲团成员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触摸历史、感悟精神。
4.4. 以健全体系形成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高校应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红岩精神专题理论研修、集体备课,并赴革命旧址实地考察,提升其理论素养和历史底蕴。设立专项课题,鼓励教师围绕红岩故事的教学转化进行深入研究,产出高质量的教学成果。
其次,完善协同育人的联动机制。推动红色故事教育需要形成育人合力。高校应主动与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等机构建立常态化合作,共建课程教材,互聘专家学者,并将其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稳定的社会实践平台。通过联合举办“红岩文化节”、主题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
最后,创新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为提升红岩故事教育的实效性,需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应强调过程性,将课堂讨论参与度、实践报告、课程论文等纳入考核。更重要的是,应强化对学生发展性变化的考察,可运用问卷或访谈,对比学生在课程前后对红岩精神的认知深度、情感态度及价值认同的变化,从而更科学地评估课程的育人成效,引导教学回归育人本位。
基金项目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重庆大学)文化育人项目《重庆大学红色故事读本》(SZCXCQU202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