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深化,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文化内涵与人文环境的塑造日益受到重视。社区更注重体现文化内核、人文气息,从而打造成为居民的精神家园和文化空间。因此,如何通过视觉设计与公共艺术在社区营造的模式下来提升社区文化软实力,成为当前社区营造与城市治理的重要课题。
文章针对IP形象对于社区的影响展开探讨,通过设计创新IP形象以视觉设计与公共艺术的方式提升社区文化软实力。IP形象一般基于特定的文化创造的具有独特性格的外观的角色或符合,旨在提升品牌价值和知名度。而社区IP形象设计通常以社区的人文资源为灵感,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契合地域文化的社区公共艺术作品,即彰显社区独特优势。社区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该社区的人文资源中[1]。IP形象设计融合了视觉传达、文化叙事与情感连接的综合设计形态,具备强大的传播效能与情感认同价值[2]。
在社区环境中,IP形象不仅是视觉符号,更是社区历史、文化与集体记忆的载体。文章通过上述策略研究凌云社区的发展历史及重要街区的符号等,归纳总结国外典型IP形象设计与国内典型案例的设计思路与经验教训,让融合IP形象设计的内在审美和外在形式表达语言,基于“传承性”“创新性”“系统性”的原则去创新社区的面貌,从“放大文化特色、活用文化符号、把握现代形式美、设计视觉新语言、发展多维文化载体、注重衍生设计”等角度更新社区在居民心中的形象,从而引发大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情感共鸣[3]。在这个以复兴为理念的大社区内,我们以温馨营造一处充满吸引力的场域与交往、交融、交心的情感氛围,重新定义与塑造具有南苑特色的邻里中心,让这里不仅是一处停留居所,更是一处心灵的归属之地。以IP打造融入社区改造工程,提升社区文创氛围,让老社区生发出新活力,让环境与年轻人对话,让平凡烟火也变得个性有趣。
2. 相关理论发展以及与社区IP形象的关联
社区营造作为上海城市更新的重要路径,其理论源于日本20世纪60年代在民间进行的社区改造运动,并随着运动的不断推进,社区营造概念朝着更具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而后在20世纪90年代,台湾地区提出“社区总体营造”概念[4],总体性体现为“人文地景产”的发展范式[5],更加注重社区感的整体营造以及整个居民主体性的运营。随后社区营造理论传入大陆之后并进一步丰富与本土化发展,形成了以政府引导规划、多方主体参与的“政社互动”模式,来完成社区空间环境改造和其他方面的任务,在空间环境改造中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规划和设计任务中,这种参与式设计强调使用者加入更新改造的设计主体或权利所有者,参与式设计逐步改变原有的自上而下的设计模式,通过赋能于使用者来完成对社区环境决策的影响,在此模式下社区更新完成[6]。
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为社区IP的视觉转译提供了方法论支持。他将符号划分为类象符号(icon)、指示符号(index)、象征符号(symbol)三种类型[7]。通过三者协同构建“视觉–行为–文化”的符号框架。在社区IP设计中,类象符号通过视觉直观相似性传达文化属性;指示符号则通过所能与对象产生联系的符号来构建物理空间的关联;象征符号依赖于社区的深层文化意义。例如,龙母文化IP角色的设计通过水神意象与龙形图腾的符号化表达,实现了非遗文化的现代转译;湖北大鼓IP形象的设计通过鼓与中华田园犬的符号融合,唤醒乡土情感共鸣[8]。
基于上述理论,社区IP可以界定为:以社区文化资源为内核,通过视觉符号化的表达与居民参与式共创,最终形成具有情感连接与文化认同的视觉形象系统。它不仅是社区历史与集体记忆的载体,而且还是促进社区治理与文化传播的媒介。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凌云社区IP形象设计进行探讨研究,探索其在多元社区中的适配性,发掘其创新潜力。
3. 凌云社区背景与IP形象设计定位
凌云街道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历经了农田、村落到城镇社区的转型。上世纪80至90年代,凌云街道以一体化管理试点片区身份成立业委会联合会,在实行政府主导、群团协同和居民协作的同时,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变迁。凌云街道通过“开放共享片区”与“打包式”治理模式,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与空间品质。
在当前背景下,IP形象设计被纳入社区更新的整体策略中,旨在通过视觉语言凝聚社区的共识,增强文化认同,推动社区从“管理”向“治理”再向“营造”演进。根据凌云社区实地调研情况,对凌云社区的历史文脉、空间特征和居民生活状态进行梳理与提炼。在此次社区IP形象设计工作中形成了以“凌小云”为核心的凌云社区IP设计体系。并致力于打造兼具传统与现代、功能性与美观性的IP形象。该IP形象聚焦于传统文化创新传播以及社区导览的功能,既适用于社区历史文化的记忆锚点,又适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用以实现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连结作用,成为两者之间情感纽带或文化媒介作用。
4. 凌云社区IP形象设计理念与视觉表达
4.1. 意象融合:云与凌霄的象征转译
“凌小云”作为凌云社区IP形象,直接借用社区名称作为标志的名字,即刻就能令人想到当地社区,非常便于识别和传播。“凌小云”是以“云”作为主要造型符号的。运用云的飘逸,流畅的线条形体代表了“云”的灵动,与此同时融入了凌霄花的意象,通过“披云似有凌霄志”表达社区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地方。同时,“凌小云”身体的颜色使用了橙色和暖白色进行搭配,既有橙色传达的温暖活泼的视觉感受,又有中国传统色中代表传统的“古典橙”,使凌小云既有颜值、又带有文化底蕴(见图1)。此外,“凌小云”的造型设计不仅从视觉的角度带给观者美好愉悦的感觉,细节处还嵌入了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在服饰的设计上加入了凌霄花的花瓣纹样,仿佛披着云朵的衣裳,展现社区的美好自然风光同时,寓意了居民们在社区的庇护下茁壮成长。而头发则是呈飘逸之状做了云朵外形的设计,其“云”字,更是象征了居民们身处此地可以一展才华、自由翱翔的未来规划之美好意象,又涵盖了社区居民的自由精神和无限可能。
图片来源:自绘。
Figure 1. “Ling Xiao Yun” IP image
图1. “凌小云”IP形象
4.2. 文化赋能:越剧云肩的非遗转译
凌云社区有着丰富的越剧文化底蕴,“凌云·戏POP”越剧演出作为凌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固定的文化项目,深受辖区居民的喜爱。IP形象“凌小云”在服饰设计中融入越剧云肩元素,结合装饰纹样提取简化,延续云肩的美好寓意与外观特点的同时,符合现在的审美需求以及便于更好的推广,是对非遗在现代视觉系统的转化。使非遗从记忆符号,转变为立体、具象的文化内容,做到“传统不古,创新有根”(见图1)。
4.3. 情感连接:萌态形象的跨阶层共鸣
造型语言上,“凌小云”采用圆润简练的卡通化方式塑造了一个具有亲和力、易识别的形象(见图1);萌态的设计手法打破了年龄文化圈层隔阂,易于产生全年龄段人群的情感共振。有助于更好地让社区文化能像流水一样自然而然地通达每一个群体的心灵。“凌云”是以“云”为形、“凌霄”为魂、“云肩”为韵的写照,其每一个笔画的点晴之笔以及整体的描摹,在整体上都紧扣“传统元素现代转译,文化精神当代传递”的口号,力求成为既有萌动童心、又有文化之深、还有精神之温润的一枚新IP符号。
5. IP形象在社区更新中的多元应用
5.1. 文化传播与认同建构
IP形象可以运用在多种媒介上进行推广和使用,在墙绘、导视系统以及文创产品(帆布包、钥匙扣、盲盒等)上运用IP形象能更好地美化社区环境,让居民朋友更加清晰地认识凌云社区的文化,“凌小云”的形象运用到公共活动中、节庆活动中以及社区的导览中,连结起了历史和现在、个人与群体,成为人们的另一种精神寄托。
5.2. 艺术融入与空间重塑
艺术融入社区的改造更新中,既美化了空间,又改变了人们的感受,同时也提升了居民们情绪与情感的体验。“凌小云”通过颜色、形态和空间串联起了原本功能单一的社区空间,使原本功能单一的社区场所成为有故事、可社交的空间。如以IP形象为主体的指示牌、休息区、活动场等地既是方便大家使用的工具性物体又是辨识度较高的特色宣传设施;将“凌小云”加入其中后,则将单调无趣的社区设施变得更有亲和力和趣味性,进一步提升了居民对于社区环境的使用体验感。
5.3. 社区治理与公众参与
IP形象可以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发挥一些动员、整合作用。统一形象的使用、长期坚持形象推广等方式能够让居民基于视觉上的认可从而得到行为上的认同,也有利于公事协商共治;“凌小云”IP在凌云社区起到了引导人们讨论社区发展的议题,活动组织可以利用统一的形象进行整体性的设计,从“被治理”走向“共治理”,人们开始参与到社区建设和治理当中来,实现了“人人参与为人民”,即,增加了公共参与度,让人们的联系得到提升,从而使社区更凝聚、更和谐、更美丽。
6. 社区形象IP的拓展路径与未来发展
6.1. 文创开发与品牌构建
根据社区文化打造文创产品,使IP形象的价值延伸得到拓展,凌云社区以“凌小云”为形象,研发打造了包括文具、家居、数字周边在内的系列化文创衍生品,并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将产品的设计打造成可传递到每一个社区居民手中的产品,他们被当作社区文化品牌标志性存在。
6.2. 数字媒介与智慧社区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IP形象可以进一步运用到智慧社区建设中去,通过AR (增强现实)、VR (虚拟现实)技术打造IP虚拟形象,也可以将IP直接嵌入到社区服务平台之中,用作社区平台的视觉导览与情感交互窗口。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更丰富地运用IP形象和拓展传播渠道。
6.3. 文化活动的系统化运营
IP形象应该与社区内的各种文化活动相统一,可以做到在文艺演出、主题展览、传统节日里使用统一的IP视觉符号,让群众感受到社区内环境给人们的视觉带来的冲击感。另外还可以利用社区的各种活动,在植物认知工作坊中、墙绘当中都可以应用到这些IP形象的图案,充分利用IP社区形象。
并且,在后期的评估和维护中,在确保与社区一起演进的同时,也使得IP形象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使IP形象贴合于当下而非静止不动,让IP形象成为一个常住社区的成员,更具人情味。
7. 讨论与反思
从客观方面来讲,“凌小云”IP形象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它在社区里所起到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背后潜藏的风险与局限性不容忽视。
7.1. 商业化开发的边界与公共维护
商业化开发的界限,实际上反映的是IP形象和社区精神、居民情感之间的关联。一旦超出这个界限,IP就会失去自身价值。要防止过度商业化,以免丧失“乡土味”:IP的关键在于能够连接社区居民的情感,而不是仅仅作为赚钱工具。如果一味追求商业利益,把社区变成一个满是商业气息的“景点”,那么反而会让它失去原有的温度以及吸引力。要维持文化的真实性,防止“空壳化”:社区IP必须要承载当地的文化基因,比如当地的历史传说、特色物产或者民俗风情等。要是只是照搬网红形象,缺少文化根基,这样的IP就如同一个空壳,很难得到居民的认可。IP形象要是没有唯一性,就有可能和拥有版权的“IP形象凌小云”产生重复;还要防止IP形象过度商业化。当下,随着视觉形象不断地发展,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这就使得居民的厌恶感有所增加,对社区缺乏归属感。IP形象的设计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产品,而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应恪守“社区受益、文化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结合当时的社区环境、时代背景、市场趋势等诸多因素,及时对IP形象进行更新或者创新设计,确保IP形象始终与社区的集体利益共频,而不是成为外部资本收割流量的工具。
7.2. “伪参与”与“精英化设计”的风险
IP形象需要避免“伪参与”的情况。设计一个IP形象就好比赋予其生命,要创造出有个性的角色,连接社区的内核,设身处地去了解居民的需求,进而设计出一个和社区形象高度契合并且受居民喜欢的IP。社区IP设计的成功在于根植于广泛真实的居民参与,而非是由专业团队的主导设计。必须构建制度化的参与渠道,将共创过程视为构建社区认同的关键一环,规避设计成果与社区本体“脱节”的风险。
7.3. 传播中的接受程度与壁垒隔阂
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市场化住房时期起,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人口快速聚集,传统乡土中国以及国家计划经济时代的熟人社会慢慢被社区制下的全新生活场景所取代。不过,社区制下的社区共同文化还没形成,这就使得社区制下的居民陷入“无集体”的困境当中。IP形象并非仅仅停留于视觉呈现,其还需经过推广与传播。然而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以及价值观念状况下,凭借社区领袖个人无私的精神去开展公共事务管理并且完成社区共同文化的构建,着实存在不少困难。“熟人社区的形成并不是依靠行政权力的强制手段”,依靠以社区领袖为主的自我无私奉献精神来达成熟人社会的联结,同样难以持续下去。现代社会的“熟人社区”需要的是“在法制框架范围之内,依据认同、互信、互利的原则,在社区自身需求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良好联结与有效互动的高水平社区自治共同体”,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碰到阻碍,比如说只有关注凌云社区动态的居民知晓IP,而且很难真正了解“凌小云”的真实含义。就以凌云社区居多的老年居民来讲,在小区里传播IP形象会更为艰难。因此,IP形象的传播要超越单一的渠道,转而构建多媒介、与社区日常生活紧密交织的传播系统。
7.4. 治理结构对IP可持续性的制约
社区IP的长期运营与复杂的社区治理结构息息相关。就当下情况来看,在我国居民自主参与改造的相关实践当中,主要涉及到的法律当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里的物权编“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这一部分内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因操作中涉及到共有部分的权责不同以及委员会职能虚化等问题,导致居民受到制度性的制约,很难参与到空间环境的改造工作当中。社区IP若要深入社区,必然要有效协调多元产权主体之间的利益与诉求。因此,IP形象的可持续性不仅依赖于设计本身,更依赖于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以及与之配套的协同决策、权益保障等机制。
8. 结语
本文通过对凌云社区IP形象设计实践的系统分析,探讨了形象IP在社区更新中的文化功能与美学价值。以“传承性、创新性、系统性”为原则的IP形象设计,提升社区视觉环境,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与参与意识,是推动社区从“硬件更新”走向“软件营造”的有效路径。
本研究尝试从凌云社区的实践中提炼供三种不同类型的社区参考的IP设计与应用模式,构建一个基于不同社区的分类策略框架:第一,文化资源导向型。适用于历史文化悠久深厚、拥有文化遗产或独特民俗文化的社区。核心策略在于深度挖掘、符号转译、叙事转化等流程。设计者需深入社区去梳理社区的文化基因,将所提炼的元素与言语记录等通过现代化的语言进行转译,并围绕IP形象开发文化叙事与体验活动,使得所创作的IP设计成为动态的文化传承载体。第二,多元居民导向型。适用于居民构成多元且社群活力较强的社区。核心策略在于开放共创、情感融入、符号共创。通过工作坊、提案征集等参与式设计方法,让居民主动参与进来成为IP的共创者,使得所创作出来的形象自然地融入多元群体的情感与日常生活,形成“共享”的社区符号。第三,治理需求导向型。适用于治理结构相对完善、亟需视觉媒介来提升治理效能的社区。核心策略在于视觉统一、赋能治理、凝聚共识。将IP形象嵌入社区导视系统、公共服务活动当中,使其成为规划引导、信息传递的视觉工具,从而助力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综上所述,社区IP设计的成果并非是单依赖于视觉设计的孤立行为,而是要根植于特定社区的语境,联动共创、共治、共享的系统工程。本文所提出的策略框架,旨在为我国多样化社区存量更新的背景下,提供一种可借鉴的创新路径,为构建具有高度认同感与生命力的现代社区贡献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