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探讨
Discuss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Student Managemen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e.2025.1511223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杨心雨:四川工业科技学院体育学院,四川 德阳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University Student Manage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Path
摘要: 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系统探讨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相关性及实践路径。研究表明,融合既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学生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二者在育人目标、内容体系、实施过程及成效评价层面存在高度契合性与互补性。基于此,从理念革新、机制构建、载体创新、队伍建设四个维度设计融合路径,为高校推进“三全育人”格局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Abstract: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 necessity, relevance,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for integrating student management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this integration serves as both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scientific student management standards, and a crucial safeguard for promoting students’ holistic development. The two domains exhibit high compatibility and complementarity in educational objectives, content systems, implementation processes, and outcome evaluation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e study design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cross four dimensions: conceptual innovation,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building, carrier innovation, and team development. This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erences and practical models for advancing the “The Three-Aspect Education Approach” framework in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杨心雨. 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探讨[J]. 教育进展, 2025, 15(11): 1794-179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2233

1.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以及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特征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数字化等新特点,传统“分离式”的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部分高校学生管理仍停留在“制度约束”层面,侧重事务性工作,缺乏价值引领与思想疏导,导致管理效果“治标不治本”;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悬浮化”倾向,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需求、日常管理脱节,难以真正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在此背景下,2023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服务、实践等工作深度融合,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1]。因此,深入研究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逻辑,破解二者协同不足的现实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立足高校育人实践,首先分析融合的必要性,阐明二者协同的内在动因;其次剖析融合的相关性,揭示二者互补共生的理论基础;最后设计具体融合路径,为高校提升育人实效提供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 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2.1.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内容与现实脱节、形式与学生需求不符”的困境[2]。一方面,部分思政课堂仍以“单向灌输”为主,内容聚焦理论知识,对学生关注的学业压力、就业焦虑、人际关系等现实问题回应不足,导致学生“听不进、用不上”;另一方面,思政教育缺乏与学生日常行为的结合点,难以将价值理念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而学生管理贯穿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流程,覆盖课堂、宿舍、实践等所有场景,是思政教育“落地生根”的重要载体。通过二者融合,可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管理的具体环节:例如,在学业管理中,结合“挂科预警”开展“诚信学习、责任担当”主题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在宿舍管理中,围绕“室友矛盾调解”组织“集体主义、包容理解”讨论,将价值引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在管理中育人、在育人中管理”的模式,能让思政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从“理论”走向“实践”,显著提升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2. 提升学生管理水平

长期以来,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存在“重约束、轻引导”“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3]。针对学生逃课、作弊等行为,仅通过“通报批评、纪律处分”等刚性手段处理,缺乏对行为背后思想根源的挖掘;针对奖助贷、评优评先等工作,仅依据“成绩排名、量化指标”筛选,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社会责任的考察。这种“纯事务性”管理模式,易引发学生抵触情绪,甚至导致“管理越严、逆反越强”的恶性循环。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能为学生管理提供“思想支撑”与“情感纽带”。在违纪处理中,先通过谈心谈话了解学生行为动机,再结合思政教育引导学生认识错误,同时联动学校资源提供帮扶,实现“约束与关爱并重”;在评优评先中,将“志愿服务时长”“班级贡献度”等思政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从“关注个人成绩”转向“追求全面发展”。这种“思想引领 + 制度约束”的管理模式,能显著提升管理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实现“管到实处、育到心里”。

2.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核心使命[4]。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心理状态。然而,传统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分离,导致育人环节“碎片化”:学生管理关注“行为规范”,却忽视“思想塑造”;思政教育关注“价值引领”,却忽视“行为转化”,难以形成育人合力。二者的融合,能构建“思想–行为–能力”协同提升的育人体系:在思想层面,通过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而学习”的理想信念;在行为层面,通过学生管理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在能力层面,通过“管理场景中的思政引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某高校开展的“红色实践 + 专业调研”活动,既通过红色教育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又通过专业调研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提交“实践感悟报告”,实现“思想提升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这种融合模式,能有效打破育人环节的壁垒,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

3. 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相关性

3.1. 育人层面:目标一致

“立德树人”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5],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虽切入点不同,但最终目标高度一致——均为培养符合国家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学生管理的目标来看,其核心是“为学生成长提供有序环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本质是“通过外在规范促进内在成长”。制定考勤制度是为了保障学生按时学习,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开展宿舍安全管理是为了保障学生生活安全,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安全环境中健康成长。这些目标的背后,蕴含着“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的育人导向,与思政教育的“道德素养培养”目标高度契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来看,其核心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本质是“通过内在思想引领外在行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转化为日常行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结合”,在学习、工作中主动承担责任。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依托学生管理的具体场景,与学生管理的“行为规范目标”形成互补。可见,二者虽分别从“外在规范”与“内在引领”入手,但最终都指向“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一核心目标,目标的一致性为融合提供了根本前提。

3.2. 内容层面:二者互补

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存在显著的互补性,前者侧重“行为规范与事务服务”,后者侧重“价值理念与思想引导”,二者结合可形成“思想–行为–服务”的育人闭环。一方面,学生管理内容为思政教育提供“实践载体”。学生管理涵盖学业管理、宿舍管理、奖助贷管理、就业指导等具体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是思政教育的“活教材”。例如,学业管理中的“学术诚信”问题,可作为思政教育“诚信价值观”的教学案例;奖助贷管理中的“感恩教育”,可与思政教育“社会责任”内容结合;就业指导中的“职业选择”,可与思政教育“家国情怀”内容联动。通过将学生管理内容转化为思政教育素材,能让思政教育更贴近学生实际,避免空泛化。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内容为学生管理提供“价值支撑”。学生管理中的制度规范、事务处理,需要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来提升认同度。宿舍管理中的“卫生评比”制度,若仅以“扣分、奖惩”为手段,易引发学生抵触;若结合思政教育“集体主义、责任担当”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宿舍卫生是集体责任,关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则能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学生管理中的“违纪处分”,若仅以“惩罚”为目的,易导致学生“口服心不服”;若结合思政教育“错误矫正、成长引导”内容,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不足,则能实现“教育与管理”的双重效果。通过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学生管理,能让学生管理更具“温度”与“深度”,避免“机械化”。

3.3. 实施层面:相互促进

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二者的协同能显著提升育人效率。一方面,学生管理为思政教育提供“实施场景”与“组织保障”。思政教育的实施需要具体场景支撑,而学生管理覆盖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所有场景,这些场景为思政教育的“落地”提供了平台。例如,辅导员在开展“谈心谈话”时,可同步进行思想引导;学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时,可融入“红色教育”。同时,学生管理的组织体系,也为思政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保障——辅导员可依托班级组织开展思政主题班会,学生干部可在日常管理中传递思政理念,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覆盖”的思政教育格局。另一方面,思政教育为学生管理提供“思想动力”与“认同基础”。学生管理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学生的主动认同与配合。思政教育通过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与道德素养,能增强学生对管理工作的认同度与参与度。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间,高校的“封校管理”若仅依靠制度约束,易引发学生不满;若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疫情防控是社会责任,封校是为了保障师生安全”,则能提升学生的配合度,甚至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中;在课堂管理中,若结合思政教育“尊重知识、尊重老师”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按时上课是对自己负责、对老师尊重”,则能减少逃课现象,降低管理成本。可见,思政教育能为学生管理注入“思想动力”,提升管理效率。

3.4. 成效层面:协同评价

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评价并非孤立,二者的协同评价能更全面地反映育人效果,为后续工作优化提供依据。从评价内容来看,学生管理的成效评价侧重“行为指标”,思政教育的成效评价侧重“思想指标”。单一的“行为指标”评价,难以反映学生的思想变化;单一的“思想指标”评价,难以衡量教育的实际效果。二者结合的评价体系,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例如,某学生“出勤率提升”,同时“主动参与志愿服务”,说明管理与教育协同起效;若某学生“成绩优异”,但“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则说明育人工作存在短板,需针对性改进。从评价方式来看,学生管理的成效评价多采用“量化考核”,思政教育的成效评价多采用“质性分析”。二者结合的评价方式,能避免“唯数据论”或“主观化”的弊端:例如,在评优评先中,既参考“学业成绩、志愿服务时长”等量化指标,又结合“辅导员评价、同学互评”等质性内容,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种“协同评价”机制,既能及时发现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融合中的问题,又能为后续工作优化提供方向,形成“实施–评价–改进”的育人闭环。

4. 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设计

4.1. 革新理念:树立“一体化育人”思维,打破认知壁垒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二者融合的首要任务是打破“学生管理归学工、思政教育归思政部”的分离思维,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一体化理念。一方面,强化顶层设计,明确融合目标。高校应将“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融合”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在《学生工作条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案》中明确融合的具体目标,并将融合成效纳入二级单位考核指标,推动全校形成“一盘棋”思维。例如,某高校成立“学生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统筹学工部、思政部、教务处、后勤处等部门资源,定期召开“融合工作推进会”,解决跨部门协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全员培训,转变育人观念。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差异化培训:对辅导员,重点培训“思政理论应用能力”;对思政教师,重点培训“学生管理实践认知”;对行政人员,重点培训“服务中的思政意识”。例如,某高校开展“跨岗位实践”活动,要求思政教师每学期至少参与2次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每学期至少听10节思政课并参与教学设计,促进不同岗位人员理解彼此工作,形成“育人共同体”意识。

4.2. 机制构建:建立“协同化”制度体系,保障融合落地

机制是融合的保障,需构建“沟通–执行–评价”的全流程协同机制,避免融合“流于形式”。首先,建立跨部门沟通机制,打通信息壁垒。设立“学生育人协同中心”,整合学工部、思政部、教务处、院系等部门资源,建立“线上 + 线下”沟通平台:线上搭建“育人信息共享系统”,实时共享学生信息;线下每月召开“协同育人例会”,各部门汇报融合工作进展,共同解决问题。其次,推动管理制度“思政化”改造,实现“制度育人”。对现有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嵌入思政元素:在学业管理制度中,增加“学术诚信思政模块”;在奖助贷管理制度中,构建“思政 + 量化”评价体系;在宿舍管理制度中,融入“集体主义教育”。例如,某高校修订《本科生奖学金评定办法》,将“红色实践经历”“乡村振兴调研”等思政类实践活动纳入“综合素质加分项”,鼓励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结合。最后,完善协同评价机制,优化融合效果。构建“三维评价体系”:一是“学生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了解学生对“管理中思政教育”的满意度;二是“过程评价”,通过“融合工作台账”评估融合的推进情况;三是“结果评价”,通过“学生行为指标”与“思想指标”评估融合成效。根据评价结果,定期优化融合策略。

4.3. 载体创新:打造“场景化”育人平台,增强融合吸引力

载体是融合的桥梁,需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创新“贴近学生、互动性强”的场景化载体,让融合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一是构建“课堂 + 管理”融合载体,实现“知识传授与行为引导”协同。在思政课堂中,引入学生管理案例进行教学;在专业课堂中,融入“思政 + 管理”元素,如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结合“网络安全管理”内容,开展“网络道德”思政教育;在“经济学专业”课程中,结合“就业指导管理”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国家经济发展”的职业观。例如,某高校开展“思政 + 管理”专题课堂,由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共同授课,思政教师讲解理论知识,辅导员结合管理案例分析实践应用,学生参与度较传统课堂提升。二是打造“实践 + 管理”融合载体,实现“能力培养与思想提升”协同。设计“思政 + 实践”管理类活动:如“红色研学 +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赴革命老区开展调研,同时开展“重走长征路”红色教育[6],要求学生提交“实践报告 + 思想感悟”,并将参与情况纳入“社会实践学分管理”;“志愿服务 + 社区管理”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宣传,同时学习“社区治理”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并将服务时长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管理”。例如,某高校与地方社区合作,建立“学生社区服务站”,学生在参与社区管理的同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实现“实践、管理、思政”三者融合。三是创新“网络 + 管理”融合载体,适应学生数字化生活特点。搭建“线上融合平台”:如开发“思政 + 管理”小程序,设置“学业预警思政引导”模块、“宿舍文明打卡”模块;利用短视频平台制作“管理中的思政”微视频,提升融合的趣味性与传播力。

4.4. 队伍建设:创建“复合型”育人队伍,提升协同能力

队伍是融合的核心力量,需构建“辅导员 + 思政教师 + 专业教师 + 学生骨干”的复合型队伍,提升全员育人能力。首先,强化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能力。推行“1 + 1”结对机制,即1名辅导员与1名思政教师结对,共同负责1个班级的育人工作:辅导员负责学生日常管理,收集学生思想、行为问题并反馈给思政教师;思政教师负责将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在课堂中开展针对性教育,并为辅导员提供思政理论支持。例如,某高校实施“双导师制”,每个班级配备“管理导师”与“思政导师”,每月共同开展1次主题班会,每学期共同撰写1份“班级育人报告”,分析学生思想、行为变化,优化育人策略。同时,设立“协同育人科研项目”,鼓励辅导员与思政教师联合申报,以科研带动实践能力提升。其次,发挥专业教师“课程思政 + 管理”的协同作用。推动专业教师参与学生管理中的思政教育:在学业指导中,专业教师结合学科发展史,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理想;在毕业设计指导中,专业教师强调“学术诚信”,将“杜绝抄袭”与“诚信价值观”教育结合;在实习实践指导中,专业教师结合行业规范,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操守”。例如,某高校开展“专业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培训”,邀请思政专家讲解“课程思政设计方法”,并要求专业教师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思政 + 管理”的教学目标,将其纳入教学考核。最后,培育学生骨干“自我管理 + 思政引领”的示范作用。学生骨干是连接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可通过培训提升其“在自我管理中传递思政理念”的能力:在班级管理中,班长、团支书组织“思政主题班会”,带动同学参与;在宿舍管理中,宿舍长开展“室友互助”活动,传递“包容、友善”理念;在社团管理中,社团负责人结合社团活动,融入“生态文明”思政教育。例如,某高校开展“学生骨干思政培训班”,通过“理论学习 + 实践锻炼”,提升其思政素养与管理能力,使其成为“思政 + 管理”融合的“宣传员”与“实践者”。

5. 结语

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当前高校育人碎片化问题的关键路径。二者在育人目标、内容体系、实施过程及成效评价层面的高度相关性,为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强化思政教育实效性、提升学生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为融合提供了内在动力。通过“理念革新–机制构建–载体创新–队伍建设”的四维路径,可推动二者从“分离并行”走向“深度协同”;以“一体化育人”理念打破认知壁垒,以“协同化制度”保障融合落地,以“场景化载体”增强育人吸引力,以“复合型队伍”提升融合能力。未来,高校还需结合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持续优化融合路径,真正实现“管理有温度、思政有力度、育人有深度”,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支撑。

基金项目

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探讨(cgkjg-2025115)。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 2021-07-12.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107/t20210713_544151.html, 2025-10-12.
[2] 陈永花.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困境与策略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5, 41(5): 139-141.
[3] 王晓雅, 许群. 新时代思政教育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问题与探索路径[J]. 公关世界, 2025(9): 88-90.
[4] 刘锦诺, 杨丽. 向美而生——新时代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美好人格[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5): 59-63.
[5] 黄莉. 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发展模式[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5(10): 108-111.
[6] 黄杜, 刘灵. 红色教育实践教学“三化” [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4(8): 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