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康德的生平简述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18世纪西欧理性主义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
康德出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父亲是一个马鞍师父,母亲是个皮匠的女儿、笃信虔诚教,家庭里也充满着虔诚派的宗教气氛,过着一种勤劳、忠诚和清教徒办的严格生活方式。
康德知识渊博,是一位百科全书似的思想家,一生没有结过婚,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他过着一种机械的、近乎是独身的抽象生活,重视学识、修养等内心生活,对世俗的名利看得很淡,终身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他表面上表现着一种德国庸俗市民的典型气质,但是性格上却深涵着一种“铁面无私的、斩钉截铁的、没有诗意的、严谨的城市性”。他是思想领域的“伟大的破坏者”,勇敢的开拓者[1] 。在海涅看来,康德在德国思想领域造成的恐怖主义远远超过了罗伯斯庇尔在法国大革命时所造成的恐怖[2] 。
康德的思想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他十分重视伦理学研究,与亚里士多德形成体系,称自己为道德哲学家,他先后28次讲授伦理学,他撰写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道德形而上学》《实践理性批判》一起构成了他的伦理学体系。
2. “善良意志”的提出
善良意志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源于先天存在的无条件的善。在康德看来,人们可以把全部以经验为依据的哲学成为经验哲学,而把完全以先天原则来制定自己学说的哲学成为纯粹哲学。单纯是形式的纯粹哲学,成为逻辑学;当它限制在知性的一定对象上的时候,就称为形而上学。按照这种分类,产生了两种形而上学,一种是自然形而上学,一种是道德形而上学。从而,物理学既将有它的经验部分,也将有它的理性部分。伦理学也是这样,不过经验部分特别称为实践人学,把理性部分本身称之为道德哲学[3] 。在康德的思想中,学问的本性应该要求随时把经验的部分和理性的部分谨慎的分开,在狭义的伦理学之前,加上一个自然形成上学,在实践人学之前加上道德形而上学。也就是说,道德形而上学要讨论的问题是剔除实践人学的经验部分、理性的部分。康德意图讨论道德哲学而提出一个问题:人们是否有必要制订出一个纯粹的,完全清楚了一切经验、一切属于人学的东西的道德哲学;因为从责任和道德规律都有自明的普遍观念来看,必须有这样一种这些是很显然的了。每个人都会承认,一条规律被认为是道德的,也就是作为约束的根据,它自身一定要具有绝对的必然性[3] 。这种约束性的根据既不在人类本性中,也不在人类所处的世界环境中寻找,而是完全的要先天性在纯粹理性的概念中去寻找。
在康德看来,道德哲学完全以纯粹部分为依据,与经验、知识有着本质的区别,不需要借助于关于人的知识,而是把它当作有理性的东西,先天地赋予其规律。这些规律,需要在认识经验的过程中更好的把握理性,通过经验把判断力磨练的敏锐,以便一方面准确的判断它们发生效力的场合另一方面给它们创造为人们意志所接受的条件,以及在实践方面产生强烈的印象。
只有在纯粹的哲学里,才能找到在实践上至关重要、真纯的道德规律,而形而上学就是这个道德规律的出发点,没有了形而上学,就不会有道德哲学。康德的道德规律的出发点就是善良意志,善良意志也是他论证形而上学问题的开端。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善良意志是无条件的善。因此,康德指出:“在世界之中,一般地,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善良意志,不可能设想一个无条件善的东西。
3. “善良意志”简述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阐述了他的伦理学的基本思想,首先说到的是“善良意志”的学说。即他首先探讨的是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善”。
在康德看来,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不是来自上帝的意志,也不是来自人的自然本性和世上的权威,只能是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这样的善良意志不是因快乐而善,因幸福而善,或因功利而善,而是因其自身而善的道德善。只有这种善良意志的善,才是无条件的善。他认为,在世界之中,一般的,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善良意志,不可能设想一个无条件善的东西。也就是说,无条件的善是绝对的善,是没有任何限制条件的,它是自在的,不带任何其他意图的善。不因任何对象、目的以及手段而有所增加或损减。即使这种意志用尽了一切力所能及的办法,仍然一无所得,剩下的只有善良意志,它仍然如宝石一般散着炫目的光芒,自身之内就具有价值。即使有些特性是善良意志需要的,有助于善良意志发挥作用,我们也不能完全把它们看做是善的。只有以善良意志为出发点、为前提的特性才能称之为善的。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善良意志,能够正确的指导人们的心灵,使行为原则和普通目的相符合。善良意志具有任何东西或品质都无法比拟的绝对价值,它虽然不是唯一的善和全部的善,却是最高的善。
康德还指出,善良意志不但是一切行为品性是否具有道德价值的必要条件,而且它本身就是善的。善良意志是出于意愿的善,是自在的善,不因所促成的事情而善,不因向往的事物而善,也不因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善,而仅因善的意志而善,因其本身而善。善良意志是理性意志本身的善,是具有内在价值的无条件的善。他之所以善,就在于它是理性意志的自由。
康德强调的善良意志不是本能的意志,不是单纯追求感性快乐和幸福的意志。单纯靠本能的善良意志指导行为,就会产生对理性的憎恨,那是普通的没有理性指导的人所具有的日常生活的意志。虽然他们也能达到目的,满足快乐、幸福的欲求,但是超出了日常生活的范围,就必须依靠理性。只有理性才能引导人们追求达到更高的目的和价值。理性的最高使命就是产生善良意志。
谈及善良意志很容易想到另一个道德概念——责任。虽然它夹杂着主观的限制与障碍,但是也不妨碍人们认识它,这一概念就是善良意志概念的体现。人们能够很容易的分辨出做事情是出于责任,还是出于其他利己意图的,康德把这两种情况分为“合乎责任”和“出于责任”,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把责任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而后者把责任本身当作目的。康德认为,只有“出于责任”才具有道德价值。所以这里不谈论和责任相抵触的行为,也不谈论并不直接爱好的真正合乎责任的行为。主要谈论的是分辨那些既合乎责任,人们又有直接爱好去实行的行为。康德以责任为中心总结出了三个命题:一、只有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二、一个出于价值的行为,其道德价值不取决于它要实现的意图,而取决于它被规定的准则;三、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
无条件的善良意志剥离了一切有条件的善,道德哲学上的责任也必须要脱离一切现实的意图,“除非我愿意自己的准则也变为普遍规律我不应行动”是纯粹道德的行为原则,也是人们判断是非善恶的原则,哲学理性必须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4. 结语
“善良意志”思想是康德伦理学中的核心概念,善良意志是先天的、纯粹的善,是无条件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