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我国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种植业和畜牧业。1980年,畜牧业只占农业总产值的18.4%,2013年中国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33.3%。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出的比重越大,畜产品价格的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就越大[1] 。
2007年到2013年,畜产品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呈现波动上涨趋势。2007年12月全国猪肉均价为24.05元/千克,到2013年12月猪肉均价上涨为30.52元/千克,价格上涨了约27%。2007年12月全国牛肉均价为26.65元/千克,2013年12月全国牛肉均价涨到了63.45元/千克,牛肉价格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高位运行,这七年牛肉价格涨幅为185%。羊肉价格的波动呈现一种近似线性的上涨趋势,2007年12月全国羊肉均价为28.18元/千克,2013年12月全国羊肉均价涨到了54.32元/千克,涨幅约93%。2007年12月全国家禽肉类均价为13.46元/千克,到2013年12月家禽肉类均价上涨为15.23元/千克,价格上涨约18%,同时禽蛋类价格上涨约43%,综合可知,家禽类价格平均上涨30%。
随着畜牧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畜牧业这一产业部门的重要性,针对畜牧业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描述性的分析畜牧业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战略、畜产品价格预测、畜牧业产业关联、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的研究等方面。但是,以往的相关研究较少有针对畜牧业产品价格变化对国民经济、重点行业部门产品价格、城乡生活消费的影响的定量分析。
由此,基于2007年城乡投入产出表,本文应用投入产出价格影响局部闭模型,定量模拟畜产品价格的波动,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 畜牧业产品价格波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如何?(2) 畜牧业产品价格波动对上下游重点行业产品价格的影响如何?(3) 畜牧业产品价格波动对城乡居民消费和收入分配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 数据来源和模型方法
2.1. 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数据来源于2007年73部门的城乡投入产出表,此表对农业部门进行了细化。将原来的农、林、牧、渔等6个农业部门细化为了22个部门,其中种植业部门细化为包括稻谷、小麦等粮食作物和棉花、麻类等经济作物在内的13个部门,畜牧业细化为包括猪、牛、羊和家禽等畜产品在内的6个部门。与此同时,工业和服务业部门按照国名经济行业分类归并为51个部门。
这里的畜牧业产品价格波动采用猪、牛、羊、家禽4个主要部门产品价格的波动近似估计。
2.2. 投入产出价格影响局部闭模型
投入产出价格影响局部闭模型是在投入产出模型基础上产生的,可以用来研究分析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价格依存关系,测算某一种或多种产品价格变动对其他部门产品价格水平或总体物价水平的影响程度[2] 。
在投入产出表中,列项的关系反映了各部门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在投入产出价格影响局部闭模型中,把劳动者报酬作为计算价格的内生变量,反映了价格变化影响消费支出,消费支出影响劳动者收入,劳动者收入影响价格的客观规律。
在数据分析前对模型做如下假设:(1) 不考虑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供需和进出口对价格的影响;(2) 不考虑在畜产品价格变化后,企业可能采取的各种降低物耗的措施,以及其他降低成本的措施;(3) 假设价格的影响效应是瞬间传递的,不存在时滞问题;(4) 将劳动者报酬细化为农村劳动者报酬和城镇劳动者报酬作为内生变量考虑,即考虑价格引发工资变化,工资进一步影响价格[3] 。实际生产中,价格计算公式为:
(1)
其中,
和
分别为
产业部门和
产业部门价格指数,
表示生产每单位
产品全部的物资消耗,
表示生产单位
产品的初始投入。
考虑劳动者报酬细化为农村劳动者报酬和城镇劳动者报酬作为内生变量,故(1)由(2)表示:
(2)
在不考虑工资、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变化条件下,
部门产业价格的变化对
部门产业价格变化的影响为:
(3)
其中,
、
分别为
,
产业部门价格变化的指数,
为投入产出表的直接消费系数。
(3)式展开,移项、整理并用矩阵形式表示为:
(4)
经简化得:
(5)
其中,
为投入产出逆系数矩阵
中的第i行各元素的值[4] [5] 。
当两种及两种以上商品价格变化时,其他部门商品价格变化的表达式如下:
(6)
2.3. 物价总水平变化幅度、CPI变化的计算方法
(1) 价格总水平变化幅度。价格总水平变化幅度
的计算公式[4] [5] 是:
(7)
(7)式中,
为第j种产品总产出,
为第j种产品原来的价格。
(2) 居民消费品价格变化幅度。居民消费品价格变化幅度
的计算公式[4] [5] 是:
(8)
2.4. 模拟情景说明
根据2007~2013年猪、牛、羊和家禽这些主要畜产品的实际价格波动,本研究设定模拟情景如下:猪肉价格上涨27%,牛肉价格上涨185%,羊肉价格上涨93%,家禽价格上涨30%。
3. 模拟结果与分析
3.1. 畜产品价格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由表1数据可知,2007~2013年间,PPI实际涨幅为9.06%;CPI实际上涨20.53%,年均上涨2.93%;其中R-CPI实际上涨22.63%,年均上涨3.23%,U-CPI实际上涨19.83%,年均上涨2.83%,R-CPI涨幅大于U-CPI的涨幅。表2数据显示,2007~2013年间,中国GDP实际增幅为67.52%。
根据城乡投入产出表测算出的畜产品上涨对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如表3。2007~2013年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PPI涨幅为2.25%,占PPI实际涨幅的24.83%;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CPI涨幅为3.97%,占实际CPI涨幅的19.34%。其中,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R-CPI上涨幅度为4.62%,占实际涨幅的20.42%;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U-CPI上涨幅度为3.75%,占实际涨幅的18.91%。可见,畜产品价格上涨通过成本驱动效应对PPI、CPI的影响较大,而且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大于对城镇居民的影响,这与U-CPI、R-CPI的实际上涨幅度相符,说明畜产品价格上涨是促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Table 1. The fluctuations of each index from 2007 to 2013
表1. 2007~2013年各项指标1实际涨幅
注:数据来源于东方财富网数据中心:http://data.eastmoney.com/cjsj/cpi.html。

Table 2. The fluctuations of GDP from 2007 to 2013
表2. 2007~2013年GDP涨幅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数据库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

Table 3. The impact of animal products price fluctuations on GDP and overall price level from 2007 to 2013
表3. 2007~2013年畜产品价格上涨对CPI和物价总水平的影响(单位:%)
当价格上涨处于合理范围时,不会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而CPI年均涨幅超过4%或物价总水平年均上涨幅度超过5%时,会导致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4] 。2007~2013年,CPI年均实际涨幅为2.93%没有达到通货膨胀临界点,这7年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通货膨胀。同时,由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CPI年均涨幅0.54%,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CPI年均涨幅占CPI实际年均涨幅的19.34%,说明畜产品价格波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CPI。如果出现通货膨胀,畜产品价格的上涨会是一个潜在的因素。
2007~2013年,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物价总水平上涨约2.44%,年均上涨0.35%。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GDP涨幅约2.82%,年均上涨0.4%,占GDP七年实际涨幅的4.18%。畜产品价格上涨会通过成本驱动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但是影响不大,占实际涨幅的4.18%。
3.2. 畜产品价格波动对相关部门价格的影响
2007~2013年,畜产品价格上涨对相关部门产品价格的影响显示如表4。据测算,就单个部门来说,除去自身价格波动对自身的影响,畜产品价格波动对种植业部门的影响最大,使种植业价格上涨8.24%。种植业、畜牧业为农业的两大主要部门,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化肥、生产动力和资金成本,所以使得种植业产品价格显著上涨。
对第二产业来说,畜产品价格上涨对纺织服装及皮革、食品加工及制造业、纺织业的产品价格有显著影响,三部门产品价格分别上涨7.38%、6.76%、5.68%。食品加工及制造业的产品的原材料直接由畜牧业部门提供,纺织业和纺织服装、皮革制造业靠畜牧业提供动物纤维原料[6] 。三个部门都与畜牧业部门有直接联系,所以畜牧业产品价格的波动会导致这三个部门产品价格显著上涨,这符合实际情况。
第三产业中的住宿餐饮业的产品价格也有了显著提高,涨幅明显,为4.17%。住宿餐饮业的产品部分来源于畜牧业,这也是住宿餐饮业的产品价格的上涨的原因之一。
3.3. 畜产品价格波动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在投入产出价格影响局部闭模型中,城乡劳动者报酬和城乡居民消费成为内生变量。畜产品价格上涨对城乡劳动者报酬和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体现为该产业价格上涨影响各行业产品价格上涨,致使物价总水平上升,进而使得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如果价格上涨带来的城乡劳动者报酬增加的幅度不能抵消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的幅度,城乡居民净收益将趋于减少。计算结果显示如表5。随畜产品价格上涨,城乡居民消费和劳动者报酬同时增加,但是消费支出的增加高于劳动者报酬的增加,城乡居民净收益均趋于减少。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加总额为2712亿元,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加总额为1123亿元,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长大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并由表5可知,城镇居民的消费在绝大部分行业都大于农村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人均为157元,而城镇居民消费人均为447元,虽然城镇居民消费远大于农村居民消费,但是按增幅看农村、城镇分别为4.62%、3.75%,农村居民消费增幅大于城镇居民消费增幅。
城镇劳动者报酬增加总额为919亿元,农村劳动者报酬增加总额为847亿元,城镇劳动者报酬增长大于农村劳动者报酬。农村劳动者报酬主要体现在农业部门所提供的报酬上,为539亿元,而农业部门的报酬又以种植业部门报酬增加最多,为301亿元,占农业部门报酬增加值的55.84%。农村劳动者报酬在第二、三产业所增加的报酬远少于城镇劳动者报酬,城镇劳动者报酬主要体现在第二、三产业所增加的报酬上。工业、服务业的报酬增加值分别为463亿元、456亿元,而城镇劳动者报酬在第一产业没有明显体现。农村劳动者报酬、城镇劳动者报酬人均增加值分别为119元、151元,农村劳动者报酬增幅(1.99%)大于城镇劳动者报酬增幅(1.36%)。
城镇居民净收益减小总额为1794亿元,农村居民净收益减少总额为276亿元,城镇居民净收益减小

Table 4. The impact of animal products price fluctuations on departments’ product price from 2007 to 2013
表4. 2007~2013年畜产品价格上涨对各部门产品价格的影响(单位:%)

Table 5. The impact of animal products price fluctuations o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net income from 2007 to 2013
表5. 2007~2013年畜产品价格上涨对城乡居民净收益的影响
总额大于农村居民净收益减少总额。农村居民净收益主要体现在种植业(249亿元),而城镇居民净收益则主要体现在工业(249亿元)、服务业部门(171亿元)。农村居民净收益、城镇居民净收益人均减少额分别为39元、296元。农村居民净收益、城镇居民净收益人均缩小257元,说明畜牧业产品价格上涨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城镇居民净收益减少2.15%,农村居民净收益减少0.93%,城镇居民的净收益受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大于农村居民。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的研究测算结果很好的解释了开篇提出的三个问题。第一,2007~2013年,CPI年均实际涨幅为2.93 %未达到通货膨胀临界点,这七年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通货膨胀。但是,由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CPI年均涨幅占CPI实际年均涨幅的19.34%,这说明畜产品价格波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物价指数,如果出现通过膨胀,畜产品价格的上涨会是一个潜在因素。同时由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大于对城镇居民的影响,这与U-CPI、R-CPI的实际上涨幅度相符,说明畜产品价格上涨是促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GDP涨幅是其七年实际涨幅的4.18%,畜产品价格上涨通过成本驱动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
第二,就单个部门来说,除去自身价格波动对自身的影响,畜产品价格波动对种植业部门的影响最大,价格上涨8.24%。畜产品价格上涨对食品加工及制造业、纺织业和纺织服装、皮革制造业等的价格都有显著影响,价格分别上涨6.76%、5.68%、7.38%。第三产业的住宿餐饮业的产品价格有显著提高,涨幅为4.17%。
第三,2007~2013年间,随着畜牧业产品价格上涨,城乡居民消费和劳动者报酬同时增加,但是消费支出的增加高于劳动者报酬的增加,城乡居民净收益均趋于减少。农村居民净收益减少幅度小于城镇居民净收益减少额,农村居民净收益减少幅度比城镇居民净收益减少幅度小1.22%。农村居民净收益、城镇居民净收益人均减少额分别为39元、296元,农村居民净收益、城镇居民净收益人均缩小257元,说明畜牧业产品价格上涨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综上所述,畜牧业产品价格波动对国民经济、相关部门产品价格和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具有重要影响。畜牧业日益成为承前启后的大产业,前驱种植业、后带加工业,不仅为人们提供优质的肉蛋奶,而且还承担着为食品工业、医药及其他相关产业提供原料的重大功能[7] 。畜产品价格波动将影响种植业、食品加工及制造业、纺织服装和皮革制造业、住宿餐饮业的产品价格,进而影响物价总水平、CPI和城乡居民净收益。畜产品上涨导致城乡居民净收益均减少,但是农村居民净收益减少幅度比城镇居民净收益减少幅度小1.22%,人均净收益差距缩小257元,能够缩小城乡差距。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需要高度关注畜产品价格变化对城乡经济的影响。

NOTES
1PPI:生产者物价指数,CPI:消费者价格指数,R-CPI:农村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U-CPI:城镇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