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国家鼓励免费师范毕业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但是,一项由华中师范大学完成的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意向调研报告显示(甘丽华,2011),仅31.9%的学生选择从事教学类职业。在就业地点上,选择大城市的占42.8%,选择中小城市的占46.6%,选择城镇的占8.7%,选择农村的只有2%。在就业方向上,高居首位的是“事业单位”占70%;选择在“企业”和“政府部门”就业的学生各占15%。从调查中不难看出,首届免费师范生不仅总体上从教意愿不强,而且愿意支援农村等贫困落后地区教育的人数所占比例亦非常低。还有相当一部分免费师范生在择业时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来自农村家庭,在择业时出现一定的自卑心理。这一现象与免费师范生政策鼓励年轻学生从事教育行业,支援农村和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的初衷相差甚远。因此,了解免费师范生择业效能感的特点及其与人格特征、职业价值观的关系至关重要,不仅有利于免费师范生择业信心的提升和自身的职业发展,也有助于国家政策的落实与实施。可以为免费师范生政策的优化、免费师范生职业信念的培养、增强免费师范生就业信心以及职业规划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
人格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它赋予个人生活的倾向和模式(一致性)。像身体一样,人格包含结构和过程,并且反映着天性(基因)和教养(经验)。另外,人格包含过去的影响及对现在和未来的建构,过去的影响中包含对过去的记忆(Pervin, 2003)。国内一般认为(黄希庭,2002),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杨波,2005)。人格特征通过人的活动而形成,一经形成便对人的行为效率、行为风格及行为方向产生长久而广泛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绩效和社会适应状况。
价值观是推动人从事各种活动的主要动力之一,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在职业理想、职业选择等上的体现。我国从1980年代开始对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黄希庭等(黄希庭,张进辅,李红,1994)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民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凌文辁和方俐洛(1999)从职业信念和职业态度的角度界定职业价值观,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使人们在职业生活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金盛华和李雪(2005)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分为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和工具性职业价值观。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内隐的动机性标准,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外显的条件性标准。本研究采用金盛华和李雪(2005)的定义,认为职业价值观为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
择业效能感也称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于自己实施和坚持与职业选择相关行为的能力的信念(Betz & Hackett, 1981;郑日昌,张杉杉,200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操作性定义为,个体对自身完成自我认知(即准确的自我评价能力,指了解自己的能力、职业兴趣、与职业有关的需要和价值观以及自我概念等能力)、搜集职业信息(个人对工作世界中特定职业的职责、任务的了解程度)、目标确定(即目标筛选能力,指将个人的特点与工作的特点进行匹配,确定合理的职业目标的能力)、制订规划(做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的实施能力)、问题解决(解决或应付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障碍的能力)五项任务所需能力的信心程度。择业效能感的问题解决维度与社会适应性相关最高,收集职业信息与社会适应性相关最低。择业效能感与工作后的生活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及工作绩效存在显著正关(郑颖,2010)。但是,对于免费师范生的人格特征、职业价值观和择业效能感的关系,国内尚缺乏相关的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免费师范生择业效能感的特点及其与人格特征和职业价值观的关系,假设:免费师范生的人格特征、职业价值观对择业效能感有一定影响,免费师范生人格特征和职业价值观对择业效能感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取样法(总体单位为年级,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50人)对西南大学600名免费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43份,有效率为90.5%。被试选自大学四个年级,专业分布涉及文科(241人)、理科(153人)和艺体类(149人)。男生268人,女生275人。
2.2. 研究工具
2.2.1. 大五人格量表
采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NEO-FFI),NEO-FFI是NEO-PI的简化版,由44个项目构成(Pervin, 2003)。在本研究中,大五人格量表各因子的α信度系数分别是:神经质0.77、外向性0.78、开放性0.63、宜人性0.72、谨慎性0.74。
2.2.2. 职业价值观量表
采用金胜华和李雪(2005)编制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量表。在本研究中,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和手段性职业价值观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是0.86和0.83。
2.2.3.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量表
采用龙燕梅(2003)修订的择业效能感量表-简式(CDMSE-SF),在本研究中,该量表五个因素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自我评价0.83、信息收集0.79、目标筛选0.82、制定计划0.76和问题解决0.85。
2.3. 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8.0中文版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3. 结果
3.1. 免费师范生择业效能感的差异比较
将择业效能感的五个维度作为因变量,性别、年级和专业作为背景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F = 0.942, p > 0.05)和专业(F = 1.561, p > 0.05)主效应不显著,年级主效应显著(F = 0.087, p < 0.001);性别、年级和专业的交互效应不显著(F = 0.052, p > 0.05)。择业效能感的五个维度在年级上均呈现显著性差异,如表1。在自我评价维度上,大一和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在信息收集维度上,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二;在目标筛选维度上,大一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三,而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在制定计划维度上,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在问题解决维度上,大一和大四学生得分显著大三。
3.2. 免费师范生人格特征、职业价值观和择业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人格特征中的神经质、外向性、宜人性和尽责性与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显著相关;除了神经质与自我评价、信息收集、制定计划和问题解决相关不显著,以及开放性与问题解决相关不显著之外,人格特征的五个维度与择业效能感的其他维度都显著相关。而职业价值观的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和手段性职业价值观与择业效能感的五个维度之间相关均显著。为了进一步探讨人格特征和职业价值观对择业效能感的预测程度,下面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3.3. 人格特征和职业价值观对择业效能感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择业效能感为因变量,人格特征的五个维度、职业价值观的两个维度(目的性和手段性)为自变量,采用逐步进入法(Stepwise)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由表3可知,外向性、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尽责性、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和开放性进入了回归方程,共可以解释择业效能感总变异的35.9%,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p < 0.001)。因此,可以用人格特征中的外向性、尽责性、开放性三个维度以及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和手段性职业价值观预测免费师范生的择业效能感。
4. 讨论
4.1. 免费师范生择业效能感的基本特点
4.4.1. 免费师范生择业效能感的性别差异和专业差异不显著
本研究表明免费师范生择业效能感专业差异不显著,但艺体类免费师范生的择业效能感要高于理科,
Table 1. Grade difference and multiple comparisons on five dimensions of career self-efficacy (M ± SD)
表1. 择业效能感五个维度的年级差异及多重比较(M ± SD)
注:* p < 0.05,** p < 0.01,***p < 0.001,下同。
Table 2.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free normal students’ personality traits, professional values, and career self-efficacy
表2. 免费师范生人格特征、职业价值观和择业效能感各维度的相关矩阵
Table 3.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ersonality traits, professional values, and career self-efficacy
表3. 人格特征各维度和职业价值观对择业效能感的多元回归分析
文科最低。这与郑颖(2010)研究中理学、经济类、管理学、医学专业学生择业效能感较高,而法学、文学、工学、农学择业效能感较低的结论相一致。在本研究中,可能是由于艺体生不受束缚的思维让他们更有信心完成与择业相关的行为,而理科生的理性也使他们能够客观地、有条理地进行择业评估,且在外向性、果断、活动性和为成功而努力因素上优于文科学生(陈瑞瑞,冯鸿滔,左占伟,2006),文科生思维的细腻感性让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但是,免费师范生择业效能感不存在性别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免费师范生享受国家就业的帮扶和政策支持,即使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生源所在地政府教育部门也会给安排工作,因此表现出男生和女生在择业效能感上不存在差异。
4.1.2. 免费师范生择业效能感的年级差异显著
本研究表明免费师范生择业效能感年级差异显著,择业效能感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四、大一、大二、大三。这可能是由于大四的免费师范生是首届免费师范生,国家为了使免费师范生政策落实和优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虽然各省的免费师范生政策不尽相同也不是及早地出台,但总体上政策还是很好的,大多数免费师范生都能签到省市级及以上的重点中学,且没有招考的压力,所以免费师范生的择业效能感是最高的。而大一的免费师范生由于入校不久,对未来憧憬美好,更多的精力是放在学习适应和人际适应上,对将来的就业还比较憧憬和模糊,没有较多地感受到压力,所以大一的免费师范生的择业效能感仅低于大四。对于已入大学学习了近两年的大二免费师范生,学习了一定的专业和社会工作经验,对将来的就业有一定的方向和规划,但由于专业和其他社会技能的不够而信心不是很足。而本研究中大三年级的免费师范生择业效能感最低,这与其他研究结果相反,理论上大三的学生由于积累了一定的专业和社会技能,择业效能感应该会更高,而本研究结果却相反,这可能是因为大三的免费师范生与以往研究的大三学生不一样,因为大三的免费师范生必须从教,第一届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政策和情况起初并不乐观,使他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政策的约束和不乐观使大三免费师范生比其他年级的择业效能感结果不同。具体而言,例如在自我评价维度上,大一和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在信息收集维度上,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二;在目标筛选维度上,大一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三,而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在制定计划维度上,大四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在问题解决维度上,大一和大四学生得分显著大三。
4.1.3. 免费师范生人格特征、职业价值观和择业效能感的关系
本研究表明,免费师范生人格特征、职业价值观与择业效能感有密切关系。择业效能感、人格特征、职业价值观属于人的主观心理因素,它们在个体择业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人格特征中的除神经质外,其余维度均与免费师范生的择业效能感有显著相关。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上得分越高,择业效能者也越高。这是因为得分高者更贴近为热情、积极、感受丰富、信赖谦卑、有胜任力,他们的信心更足,而低分者为活力和人际卷入不强、分析力不强、愤世嫉俗的、马虎懒散,对于获得理想职业和在理想职业上的发展信心不足。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和手段性职业价值观也对择业效能感有直接影响。这说明职业价值观清晰的免费师范生更能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在职业信息的收集上更积极主动、在目标职业的筛选上更能清自己的目标,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哪里都去看哪里都去问,更多关注与目标相关的内容,在制定计划上会更明确是为了什么,在问题解决上知道怎么办。因此他们的择业效能感更高。通过人格特征和职业价值观对择业效能感的多元回归分析分析,发现外向性、尽责性、开放性、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和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可以预测免费师范生的择业效能感。
上述分析表明,免费师范生的人格特征、职业价值观对其择业效能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因此,发展良好的职业人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将有助于免费师范生在择业时对自己充分把握,正确估计,调动就业时的积极性,收集广泛的就业信息,积极评价自己,确定明确职业目标,制定针对性的计划,提升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择业效能感,进而增强职业选择的合理性、有效性。
5. 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和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免费师范生择业效能感在性别和专业上差异不显著,但存在年级差异,因此要在不同年级对免费师范生进行不同的择业效能感的干预辅导,尤其在大三。 二、免费师范生的人格特征、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效能感存在显著相关,可以用人格特征中的外向性、尽责性、开放性三个维度以及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和手段性职业价值观预测免费师范生的择业效能感。
致 谢
本文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我国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研究”(EJA090458)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