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培田古村落的概述
培田村位于福建省连城县与长汀县交界之山区,行政规划属于连城县宣和乡,占地13.4平方公里,距连城县城35公里。该村为吴氏单姓村落,其始迁祖八四郎公约1326~1389年间人,自宁化来此开基,至今已600余年。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村现有365户,共1467人。村中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村落主要由妇女、儿童和老人据守。全村60岁以上老人232人,占全村人口的15.8%;妇女(18周岁以上女性)315人,占全村人口的21.5%;少年儿童(16周岁以下)105人,占全村人口的7.16%。
培田古村落的经济收入主要由农业、旅游和务工所得三部分构成。农业主要依靠脐橙、稻谷和烟叶,但整体收入微薄。培田旅游主要依靠门票收入的分红,由培田古村落旅游保护和开发理事会进行分配,主要用于宗族集体事务、文物保护和公共设施的改造。务工所得是该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农田收入和旅游收益较小,而财政补贴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因此,村民们虽然衣食无忧但并不显富。
培田的文化生态内涵丰富且结构完整。就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全村现存1条千米古街和2道跨街牌坊,30幢明清时期的高堂华屋,21座祠堂,6家书院,4处庵庙道观,还有大街小巷中各式各样的商铺48家,总面积达7万平方米。另外现存古代《吴氏族谱》版本3个,即乾隆版、同治版和光绪版,共计14卷32册40余万字。培田村凭借着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成为客家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从而享有“福建民居第一村”、“中国南方庄园”、“民间故宫”之美誉。
和谐生态的培田古村落,于2005年9月16日,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评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8月,被中国百家地方媒体推荐、公众投票产生并荣获“中国十大最美的村镇”称号。2011年,培田客家古村落又赢得“中国特色文化村”的殊荣。
2. 楹联的分类及数量
楹联,也叫“楹贴”、“对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字数多寡无定规,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歌形式的演变[1] 。主要包括堂联、门联以及祠联等。据培田吴氏族谱记载以及本人实地考察统计核准,培田楹联题字共计109副。根据楹联内容所表达的蕴意可大致分为族源家声、文化教育、民间信仰、生活情趣等四类1。
2.1. 族源家声类
培田古村落的族源家声类楹联共计22副,见表1。该类楹联的主要载体在宗祠,以祠联居多,如全

Table 1. Couplets of family origins class
表1. 族源家声类楹联
族的郭隆公祠(衍庆堂)和文贵公祠,如在敬公房的十世祖乐庵公祠,十一世祖汝清公祠,十三世祖容庵公祠,十四世祖乾生公祠,十五世祖的锦江公祠等。
然而,纯粹祭祀意义的宗祠为数并不居多。我们现在所见的培田古村落,基本上是以村内的水圳和街道为界,界内的建筑群主要是祠堂,界外的建筑群主要是为“合祠、屋而为一者”。祠屋合一的建筑主要出现在乾隆二十七年后,彼时十九世吴震涛在《继述堂记》中对建祠成风的现象进行专题评论后,祠堂又与住宅融合,回到《朱子家礼》所设计的“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四世神主”的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着两套性质完全不同的系列空间:以祠堂为主体的,具有礼制建筑特征的序列空间;以住屋为主体的,具有居住建筑特征的序列空间[2] 。因此,在宗祠之外的住宅中,也不乏族源家声类的楹联。如济美堂便有“飨亲钜典经遵礼,格祖清音雅叶诗”的楹联。
从表1可以发现,族源家声类的楹联大抵有三种功用,一是铭记追本溯源性质。如 “渤海名门”、“吴山望族”。一是激励后代发扬祖德功业,如“继祖德,永光大;述宗功,久宏扬”、“敦睦一堂,须追孝让高风,永光国史;本支百世,宜效治平伟绩,复振家声”。
第三种功用体现在四副特殊的楹联之中,被铭刻于“恩荣牌坊”和“圣旨牌坊”之上,即表1中编号19~22。“恩荣牌坊”即“进士”牌坊,是为培田历史上级别最高的官员吴拔桢而特许获建的。“圣旨牌坊”又称“乐善好施”牌坊,是为培田历史上财富最多的商人吴昌同而获准自建的。这两座牌坊分落于村头村尾,被视为吴氏辉煌历史的象征。它们绝非单单是象征意义上的荣耀,而且对吴氏族人认同感和归属感有着特殊意义,对教育激励后人也产生着深远影响。这一功用是其他任何楹联都无法替代的。
2.2. 文化教育类
文化教育类的楹联最多,达44副。在这类楹联中,又可分为文化追求、崇文重教两大系列。文化追求系列的楹联偏重于道德教化和反映价值追求。这一系列楹联共33副,如表2。
由表2可知,文化追求系列的楹联以仁、义、崇、勉、勤、慎、谨、睦、敬、孝、和、美等为关键词,是吴氏《家法十条》与《家训十六则》在楹联中的反映。共同营造了培田的道德环境,也是价值塑造的重要途径。而崇文重教系列的楹联也与之相呼应,我们从表3中不难看出昔日文风之盛。

Table 2. Couplets of cultural aspirations class
表2. 文化教育类文化追求系列楹联

Table 3. Couplets of emphasis on culture and education class
表3. 文化教育类崇文重教系列楹联
这些文化教育类楹联是培田人精神文化和价值追求的主要载体,充分展现了培田人的精神文化形态。
2.3. 民间信仰类
在培田有“求神不如拜祖”的说法。然而,培田古村落内却也存在着不同的神庙。他们对神灵同样充满敬畏之心,神灵崇拜的仪式甚至比祖先崇拜更为隆重而热烈。在培田人心目中,祖先与神灵虽然亲疏有别,但又各司其职,共同必有世俗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如果说,祖先崇拜出自本能的需要,那么,民间信仰却是有意的选择。因此,与崇先报本相对应的有一套丰富而完整的民间信仰体系,而这也在楹联中得到体现。详见表4。
从表4中可以发现,民间信仰类的楹联具有特殊的内涵,是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话语,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在培田人建立的神灵崇拜系统中,有来自儒、释、道三教,有来自国家祀典,有来自神话传说,他们在村民生活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 “男儿当答礼,妇女莫来参”的楹联说明当时酬恩寺是培田男性的仪式互动场所。每年四月十五日,全村男性都要到马头山进香。而如今,其信徒不仅涵盖了女性,还波及到周围村落,成为河源溪流域的公共神庙。
2.4. 生活情趣类
培田“距汀城郭百里”,又不归连城县管辖,很少受到官吏骚扰。加之地处深山,历代战乱也难以波及至此。吴氏族人通过数百年的积累,建立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合乎风水的宜居乡土。这些都反映在了表5的33副生活情趣类楹联之中。
该类楹联表达了吴氏族人对美好生活愿景的憧憬,也留露出对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优越感。同时,如此繁多的楹联本身就说明了培田人注重自身修养,懂得发现生活之美,秉持悠哉自然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历史上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培田人处于物质生活相对充裕的状态,有着较为稳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从而建构了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3. 客家精神的归纳
3.1. 耕读传家的平民心态
“教子孙两行正路,维耕维读”、“耕可养身,读可养心,身心无恙自获康宁”、“家有藏书垅有田”这一类的楹联在培田俯首即是。《礼记·中庸》云“故栽者,培之”,其中也蕴涵了培田人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意识。或许这就是“培田”这一古村落名称的由来。
自培田第七世吴祖宽创建石头丘草堂,聘请进士谢省为西席,教授子弟学习儒家经典,便开启了后

Table 4. Couplets of folk beliefs class
表4. 民间信仰类楹联

Table 5. Couplets of enrichment class
表5. 生活情趣类楹联
世绵延不绝的文风,他也因此被成为“十三坊书香之祖”。明清两代培田有书院9个,家塾5处,童蒙、蒙馆9所,还设立专门用于教育族内女子的“容膝居”和职业教育的“锄经别墅”、“修竹楼”等。彼时全村有“十户一塾,一户十匾”之称,处处可闻琅琅书声。
除了这些专用的教育硬件设施外,培田人在软件建设方面也多措并举。他们聘请外地名儒硕士,设立专门用于文教和科举事业的族产,专门在福州设立“试馆”,成立诸如“孔圣会”、“朱子惜字社”等社团和集会组织。在培田吴氏的《家训》、《家法》中,也专门设立了勉励和督促子弟读书的条文,使崇文重教成为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崇文重教的传统与客家人出官求仕情怀是相统一的,崇文重教,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为了出官求仕,光宗耀祖,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理想[3] 。因此,从明中叶至明末,培田吴氏共有十一人考取科举功名;从清初至清末,共有五十九人考取科举功名。
耕读传家的理念的延续,以及在教育上软硬件的结合,使得培田真正实现了“距汀城郭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的人文风景。作为客家人的精神特质,崇文重教也成为了培田吴氏世代相传的“祖训”。
3.2. 忠孝仁义的博爱思想
忠孝仁义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思想,至今仍保留着朱熹手笔的楹联“行仁义事,存忠孝心”。但是培田族人并不是教授子弟迂腐效忠,而是侧重于博爱的仁孝之义。如“欲高门第须行善”、“积德润身如积玉”、“文章移教化,忠孝作良图”、“居仁由义,柎身挺千寻,长得风滋雨浥”,从而要达到“治平天下最,孝义古今希”、“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圣人”的至高境界。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培田人设义仓,建义冢,还广立茶亭。据民国版《长汀县志》记载的73个茶亭中[4] ,培田吴氏族人独建5个2,占全县总数的6.85%。按照“长汀旧编为十二里,四十六图,十三坊,五百一十村”[5] 的编制来计算,每村建茶亭的平均值仅为0.196%。培田吴氏所建茶亭数量是全县平均值的35倍,其博爱之心于此可见一斑。
这一人文风气思想的教育结果的另一典型案例就是拯婴社。培田《吴氏族谱》收录了一篇族人吴泰均于1872年所撰的《拯婴社表》,记载了培田古村针对重男轻女、盛行溺杀女婴的封建社会现象进行言辞激烈的批判,所述义理超脱旧时代禁锢。其根本的思想基础就是仁爱,正如《拯婴社表》开题所写的:“天下有不欲身而子、子而孙之人哉?顾身所从来者母,无母则无身。子所从来者妻,无妻则无子。孙所从来者媳,无媳则无孙。夫母也,妻也,媳也,皆人未溺之女也。女可溺乎哉?”就是这么朴实的仁爱思想,使得拯婴社从自发的个体,到社会的群动,最后形成有组织、有章程、有固定田产收入的结社,创造出“拯活颇多,不惟贫妇肯留,即富室亦不溺矣。”[6] 的惊天动地的保护女权的壮举。
3.3. 崇先报本的家国情怀
在培田流传着“求神不如拜祖”的谚语。他们崇拜先祖筚路蓝缕开创基业以及富有深刻文化意蕴的思想,并将对祖先的崇拜转化为强大的内动力,奋发图强,立业报本。在培田的古建筑中,祠堂占了近一半,建造公祠本身就是崇先报本的孝道美德的集中体现。另外的便“合祠、屋而为一”,即在每一座住宅中,在大厅设立历代祖先的排位。这种二位一体建筑的整体空间,既有家族生活起居气息,也有祭祖耀宗功能[7] 。
同时,崇先报本也被写入《家训十六则》和《族规十条》。《家训十六则》前两则分别是“敬祖宗”、“孝父母”。而《族规十条》第一条便是“祖堂”。这较为直白地体现了培田人对崇先报本的重视态度。
这种崇先报本意识的升华就是客家人的爱国爱家乡的精神,因为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家”的放大就是“国”[8] 。正如培田敦本堂楹联所言“治平天下最,孝义古今稀”。培田人将“孝悌治家”和“治国平天下”相提并论,试图实现着家而国,国而家的和谐局面。
3.4. 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
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是培田文化中的特质,也是封建社会内其他村落社区所难以达到的高度。这集中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行业平等:在培田万安桥头的天后宫有着这样的楹联:“工贾士农,尽是神州赤子。”乾隆年间制定的吴氏《家训》,也明确要求:“农工商贾,勤勉乃事。”这也许并非培田吴氏的独特见解3,但也足以说明吴氏族人的生活态度。正是由于“工贾士农”的有机结合,才使历代培田人走出闽西山区,为家族的繁衍与发展不断开辟新的财源。
尊男重女:客家妇女在学界和社会上的地位较高。但是在培田古村落,男女这一问题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演绎。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培田人却设立“容膝居”,以“可谈风月”的理念创办了传统乡村女子教育学校,也创办了前文提及的声势浩大的拯婴社。他们这样做的基础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基础,但是客观情况上却有益于对女性权益的保障。
崇文尚武:在培田村口有一座双层的文武庙,即文昌阁,上奉孔子,下祀关羽,这种同时奉祀文武二圣的庙宇建筑,在全国仅有三例。这是培田崇文尚武的仪式系统确立的象征标志。此外,在吴氏历代考上科举功名的族人中,武生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第十九代文武生员共是十人,其中武生员有五人;第二十代文武生员共十一人,其中武生员也有五人。这种文武兼备的人才结构,集中反映了既崇文也尚武的家族传统。在培田文教与武学并行而不悖,反映了文风昌盛,习武不息的兼容思想。
儒释道融合:清咸丰年间,为帮助族人戒鸦片之毒,培田吴氏族人建起“汀州府大和山道堂”。这一道堂信奉“真空教”,主张三教合一,“以佛治心、以儒治世、以道治身”,颇有奇效,福州、泉州、厦门、漳州、汀州等地的瘾君子都曾慕名而来,使“大和山道堂”成为名副其实的戒毒所。这种包容朴实的宗教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此外,在吴氏族谱中载有吴泰均的《三教异同说》,通过对儒释道的详细对比分析,认为“其实仙亦佛,佛亦仙,圣亦仙佛也。”并最终得出“三教以儒为冠,宜哉!”的结论。或许培田人正是因为这般兼容并蓄的宗教包容思想,并坚定以儒为冠的教育理念才造就了培田昔日的辉煌。
4. 结语
楹联作为可以传承的文化遗产,其价值不仅体现韵律、意象等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其内在的文化价值、精神形态和所反映的社会价值。培田古村落丰富多彩的楹联,集中反映了培田人的心理意识和人文形态,是浓缩版本的培田精神文化史,也是培田人生存和生活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的大部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与传承有着重要意义,这也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不谋而合,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有益的范本。

NOTES
1其中,有些楹联是具有双重或者多重性质,本文仅就其主体性质而划定类别。如“继先祖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维读维耕”一副,虽然包含了对祖先的缅怀和崇敬之意,但是该楹联主要是为了表现“勤俭”的文化恪守和“耕读”的文化坚持,因此,笔者将该副楹联归入到文化教育一类。
2分别是出云亭、三汇亭、作云亭、式好亭、望耕亭。
3罗香林就曾指出:“客家家庭,很奇怪的就是同一家内往往兼营农工商学兵种种不同的业务。他们过的是大家庭生活,一家中普通总有多少土地,耕植的工作大体由妇女或一二居家干练的男子任之;农隙无事,则在家从事普通的工作,或织布制扇,或其他手艺。农和工简直分析不开。二三比较精利的男子,则往往于所居县邑,或国内各地,或南洋群岛,经营工商各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