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人们运用网名以隐藏真实身份或者标新立异,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网名最初是作为一种符号网络ID (identification的缩写,指用户名或账号)而出现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得更加复杂。网名的设定条件非常宽泛,五花八门,可用汉字、字母、数字、特殊符号以及其他各种复杂的组合方式。因此网友在网络交际时使用的名字,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网名表面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但实际上却有内在的规律。我们试图从网名的分类、组成和语言特征,以及网名的修辞变异等方面入手,再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知识探究网名背后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这对于网络语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专名理论、语料来源和研究现状分析
关于专名的研究,不同学者具有不同的认识。英国哲学家Mill的专名理论中,专名仅仅是事物的标志,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不具体描述功能和解释功能。“把绝大多数词视作名称,名称分作专名和通名,通名有内涵有外延,专名则没有内涵只有外延”。德国逻辑学家Frege认为“基于语言专名的指称对象的功能和表达意义的功能,两个专名所指对象虽同,意义却不一定相同;而在两个专名的意义相同时,则其对象必同一”[1] 。Frege承认专名有意义的前提下,同时认为所指对象的意义影响着所指专名的同一性。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每个词都是一个符号,包括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两个部分,每个符号都是能指和所指的统一体。“所指”即语言的“概念”,“所指”是“事物”的心理再现,反映事物的概念,是符号的使用者通过符号所指的“某物”[2] 。Frege和索绪尔都承认专名的内涵性,这与Mill的专名理论相反。同时学者Kripke和Chisholm在承认专名自身的意义和内涵之外,还指出了专名有其社会历史性,是使用者所处的社会和时代赋予他们的,是一定社会历史的产物[3] 。
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已经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科教等各个领域,语言的发展和研究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脱离社会文化意义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对语言本身进行研究,对于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和隐性内涵也要进行探索,这是与时俱进时代特征,也是语言的社会历史性的必然要求。
网络的发展使得网络语言的研究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如今的网名研究主要有张莉(2004)、武小军(2006)、黄广芳(2007)、袁涤非(2009)、毛延生(2010)等[4] -[8] ,都不同程度地分析了网名的命名动机、分类、语言特征及文化心理分析等。
本文的语料—网名,来源于个人网络交际圈。我们通过在论坛发帖、QQ群随机调查、问卷和专访等方式,调查对象涉及各类不同社会群体,以保证本文的可信度与真实性。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的方式,在高校校园、肯德基、贴吧论坛等场域,通过实地调研、线上调研两种途径。我们共发放和回收问卷350份,获得有效问卷332份,有效率占85%。男女比例接近1:1,调查对象涉及高校大学生、教师、公务员、职工、个体等不同人群。研究方面也更为具体详实,对于网民的分类、构成、语言特征、网名的本体变异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剖析和论述,同时结合模因论去分析网名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心理,力求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研究网名。
3. 网名的构成与语言特征
网友群体拥有各式各样的网名,有的网友甚至有不止一个网名,如QQ号码250938491的一位网友先后使用了“天黑了”、“四叶草”、“此生非你不可”等网名。还有一些网友使用了一些特殊的网名,例如QQ号码756457771的网名“﹀]づ CJ”、294052522的网名为“勿斗•义•T?'C`ミ”、1104725658的网名“┌;ιι茉”等等。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网名,如“过河卒子”、“★★☆☆”、“觉主”、“Qing~空”等等。看似没有任何联系和规律,其实我们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研究和探析,探寻它们共有的规律和特征,通过复杂的外在形式规律,总结隐含在网名背后的深层意义。
3.1. 网名的构成
网名的构成形式有简有繁。我们通过分析发现,从形态构成层面上来看,网名的构成要素有汉语、数字、英语、符号、火星文等五种元素。本文试图分别从外在组合形式和语义层面两个角度对网名进行分类。
3.1.1. 按外在组合形式分类
如表1可见网名的表层形式组合比较多样,从组合形式上将网名分为以下几类:
1) 单纯汉字:纯汉字型包括简体字和繁体字,其中以简体字为主。由于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使用最普遍和广泛的中文书写体系,纯汉字型QQ名在全部QQ名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如:不见一场宁夏的独角戏、此生非你不可、菠菜、小不点、幸运星、太阳雨、娑婆、蓝月儿、小卡等。
2) 单纯外语:外语字母型由英语、日语、德语等外语字母组成,例如Domoto Kiko、Sunrise、Andy、Capricorn、Somebody、we are young、TenohHaruka、そう等。
3) 单纯数字:例如7456、39671362、521……也有将个人生日、随机号码、手机号等构成的,例如03-5321、0455466等。
4) 单纯符号:符号型由标点符号、数学符号、特殊符号等组成,如:★★☆☆、…、❀@、---、Ⅹ ↗ i n ♪、╰♡┈゛等。
5) 纯火星文:火星文,字面可作火星人用的文字。随著互联网的普及,网友(尤其是年轻网友)开始大量使用以同音字、音近字、特殊符号来表音的文字。由于这种文字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文字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并且相当奇异,故被称为火星文。例如═☆o鈊薠o☆、╰♡┈R゛、蘫黣┛菋、観月ゆき (つω`*)、き♀冰翼♂ぎ等。
6) 汉语加外语:例如李小米Wingle、Stacey洳雨、千の夜をこえ等。
7) 汉语加数字:例如7月、我20、一起来8、秋天的123、1颗糖2種味、颠3倒4等。

Table 1. Element combination form list of net ID
表1. 网名元素组合形式一览表
注:-代表空白。
8) 汉语加火星文:例如═☆o鈊薠o☆、じò 莲ぴé等。
9) 汉语加符号:例如依然姗姗♥、绛雪ゞ玄霜、--左手倒影、长长的街道和永远╮、明天→_→你好、♀→傻丫頭等。
10) 外语加数字:例如sky100、summer00、love2011等。
11) 外语加符号:例如October♫、Darry&Ring、﹏Eve╰、7uan丶、~ Mrscrazy等。
12) 外语加火星文:例如╰从泚销夨A゛、じòぴé、亻壬ィ可thing等。
13) 数字加符号:例如0❀0、100%、1—1等。
14) 数字加火星文:例如oO尐綯氣あ、123蔠嚸戰、78δ莼ぃ等。
15) 符号加火星文:例如﹀]づ CJ、┅個囚 ✖ 両輩孓、[悻菔]、★芜敵尐惡魇﹌等。
除了表1包含的种类之外还有杂糅型、杂糅形是汉字、字母、数字、外文、火星文及符号乱码的任意组合,这种类型也大量存在,不可忽视。如:♀→傻丫頭、7uan丶、︷o蔠嚸℡詀 、浅挚绊离兮 |▍ c2 、df放、Mr↘節哀、兜兜@囿糖、┅個囚✖両輩孓、|▍autumn 宝、Sunny@R、|▍右瞳 Left Eyes、拌城煙沙〞乀_染指流年、観月ゆき (つω`*)、╰☆翊☆╮、丶灬尛傢钬等。具体组合形式的种类频数分布情况如图1。
3.1.2. 按语义内涵分类
网名语义所属的语义场与网名语义内涵的倾向性有关,如对于美好爱情的渴望,对新奇事物的探索等等。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网名组合形式的复杂性,有的网名无法确定其内涵,所以不在此项语义分类考察范围内,如纯符号、部分纯数字、数字加符号、数字加火星文和符号加火星文。如観月ゆき(つω`*)、0❀0、78δ莼ぃ、7uan丶等。而有些网名可以根据联想猜测其内涵也在考察范围内,如“︷o蔠嚸℡詀”可以联想为“终点站”意思大概意思是“目的地”,“oO尐綯氣あ”可以理解为“小淘气”意思大概是“可爱顽皮的人”等等。经过筛选,能够确定内涵的网名有278个。网名从语义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关联人名,动植物名,比如小汐、尚凌羽、河畔一朵花。
2) 描述现象,比如潇雨、晨露未晞。
3) 展现流行文化,包括音乐,影视,动漫,时尚等等,如低调de华丽(周杰伦写真集)、下一站幸福

Figure 1. Types of frequency distribution net ID
图1. 网名构成种类频数分布
(电视剧名),璀璨巴黎(香水名)。
4) 表达情绪与状态,主要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或者对身边诸多事情的看法或思考,如:沒人心疼,久了就不需要了、此生非你不可、不如不愿。
5) 张扬个性,往往这类网名极具娱乐精神,有些具有幽默调侃的意味,如:妞,爷呮婹沵、☆伱別跑!、吃饭饭睡觉觉~等。
3.2. 网名的语言特征
3.2.1. 形象性
网名和姓名类似,也是个人身份与形象的象征,只不过其语言环境是在虚拟世界。其通常是个人所希望的在网络世界里呈现给大家某种形象的一个符号。因此网友通常会选择一个符合个人形象定位要求的网名,这种形象不仅是指外在的印象,也是一种内在气质性格的体现。如:“小不点”让人联想到其娇小玲珑,惹人怜爱的形象;又如“九尾狐”想展现一种狐踪魅影,幽幻妩媚的形象。而“拌城煙沙〞乀_染指流年”可能联想到是一位多愁善感的文艺小青年。
3.2.2. 隐匿性
网民们在申请网名时尽量避免采用个人真实姓名,出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目的,其常常模糊了人的性别、年龄等各方面,说明个体在自我表征的过程中有一种隐蔽自己的倾向。因此往往能达到“伪装”或“防范”的效果,而这种不真实性反而能让网友在网络交际中毫无顾忌地发表个人看法,畅所欲言。甚至有时会颠覆个人真实形象。如叫“燕儿”的网友可能现实中是位粗犷憨厚的男士,又如:“胖胖”可能现实中是一位身材纤细的窈窕淑女。在统计的332个网名中,只有一位网友是采用了个人真实姓名,而有些即使在网名中有部分与姓名相关联,也会换一种表现形式而不至于完全暴露出真名。
3.2.3. 变换性
网名不像身份证,一旦确定,就是跟随一辈子的个人代号,不可随意更改;网名恰恰可以随着时间,地点,心情,经历的不同任意变换,因此不断翻新的网名层出不穷。交际者并不一定在同一的现实空间中,因此随意更改网名或者一个人申请多个网名是比较常见的。同一个人也许昨天是“卷心菜”,今天就换成了“菠菜”;同一个人,也许和“胖胖”聊天时叫“我家的肥宝贝”,而和“河畔一朵花”聊天时又叫“吃花的兔子”。网友在面对不同聊天对象时采用不同网名,既是为了拉近和聊天对象的距离,同时也是展示个人心性的多变性。
3.2.4. 创造性
在上述的网名构成及分类上,不难看出其多种多样,新奇独特的特点。网名的选择既要尽量避免雷同,又要彰显个性。所以网民们会不断发挥个人的才智与发散性思维,别出心裁地创造出新颖的、别具特色的、不落俗套的语言形式,而并不采用固有的语言模式。在调查的300多个网名中,大部分现实中为大学生,90后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风格在其网名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如“じò 莲ぴé”,“❀S”,无论背后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寓意,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创造形式使得网名的发展越来越个性化时尚化。
4. 网名的本体变异及其原因
4.1. 网名的本体变异
4.1.1. 形态变异
1) 网名的延展
网名的申请虽然制约不大,但存在某些方面的限制,如QQ网名的最大限制是24个字节,即12个汉字或者24个字符或者数字,但其多样性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网名与姓名不同,传统的姓名一般是两、三个字或四个字,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网名的实现形式已经由词语转到了词组甚至是句子了,字数的增加无疑是一个突出的变异表征。如“没人心疼,久了就不需要了”、“不见一场宁夏的独角戏”等等。而字数的增加就意味着表意的丰富性,除了字符的数量多之外,其指向性也更为明确了。这类网名传达信息会比一般网名传递的语义更为的丰富。例如搜集到的网名“流年岁月、只望各自安好”、“我就要吃饭饭睡觉觉”等。“流年岁月、只望各自安好”不仅是对逝去时光的不舍,也是对身边人的祝福,甚至可能是经历过一段伤心往事的感叹。而“我就要吃饭饭睡觉觉”不仅是对一个人慵懒生活状态的描写,也是小女生表达发嗲撒娇的语气。
2) 文字变异
网络时代的更新与进步使得网络语言也随之更新变化,突出表现在由传统的文字转向文字符号,甚至是单纯的符号等。这种在传统的自然语言中加入非自然语言的符号,具有新颖的形式特征和表意上的特殊功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名的不可读性,但不可否认这种方式增强了语言的视觉效果和语用效果。例如:“♀→傻丫頭”、“明天→_→你好”、“═☆o鈊薠o☆”、“浅挚绊离兮|▍c2”、“★★☆☆”、“☆时间ゎ海※”等。还有的网名通过拆分字形、增加笔画、标点字符混用等运用到网名上。如“礻斤礻寿”即“祈祷”、“言 午 日 王”即“许旺”、“sky100%”、“☆伱別跑!”、“┅個囚✖両輩孓”等。这种文字网名向文字符号性网名的转变,形式上饶有情趣,引人注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3) 复古倾向
我们发现,网名从形态上呈现出一种复古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一方面是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是对当下流行元素的反其道而行。可是说是网名的模糊性和欺骗性为复古倾向提供了条件。首先是对繁体字的推崇,如:“左岸右轉”、“綯氣”。其次是对古典语言风格的继承,如:“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琉嫣黁”。而他们中的很多都是以繁体字,火星文,符号作为依托。根据统计发现,使用繁体字和火星文甚至是纯符号的网名有45个,占总体的12.9%。例如:“︷o蔠嚸℡詀”、“観月ゆき”、“蘫黣┛菋”、“---”、“狠、[悻菔]”、“蘫黣”等。
4) 拼写变异
拼写变异的情况很多,本文就较为明显的进行叙述和分析,①作者根据喜好采用重复的手法,如“小小小家伙”、“一一一一针见血”、“下下一站”等等。使网名别有一番情趣。②用另外的字或火星文来代替本身的字,如“︷o蔠嚸℡詀”本应是“终点站”、“Mr↘節哀”中的“節”本应是“节”等。③字符文字的串用,如“明天→_→你好”、“October♫”、“☆伱別跑!”等,更加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态和情绪,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④用拼音代元素,如“df放”、“Qing空”、“幸福De小调”等等。
4.1.2. 语音变异
近似音即网名中采用数字来代替同音的文字或者外文单词,如“8离8弃”原词是“不离不弃”,“我20”本意是“我爱你”等。还有采用单个字来表示两个字或者多个字,如“酱紫”即“这样子”、“表问”即“不要问”等。
4.1.3. 语义变异
1) 具有确定的心理倾向
网名在语义上的变异体现在语义场的变化,网名用词所属语义场的不同体现了网名语义内涵的倾向性,这种语义层面的变异对于网名使用者的心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语义研究的需要,就不能确定网名内涵的网名不在此考察范围之内,能够确定内涵的网名有278个。宏观上对网名按照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会世界进行分类,确定的心理倾向性的网名有197例,占总体的70.9%。这样的事例太多,如“此生非你不可”、“左手边/想念”、“俬逩”、“别傻了”、“不是只有爱就足够”、“不如不愿”、“吃饭饭睡觉觉~”、“流年岁月ヽ只望各自安好”、“下一站幸福”、“幸福De小调”、“沒人心疼,久了就不需要了”、“梦一样自由”、“Mr↘節哀”等等。这类网名更着重对于心理情趣的表达和释放。这种对于心理性词汇的使用,是网名传达语义的主要手段。
2) 呈现一定的“性”吸引
这里所说的“性”吸引指的是网名中所表现出来的性别特征和对于异性的用词考量。网名不仅仅是个人对于内心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是宣泄内心的异性缘的平台和场所。传统的姓名由于姓氏和字数的限制无法明确的表达自身,要么是与国家有关的“爱国”、与山水有关的“嵩清”即“山高水清”、与时代有关的“红卫”等,男性大多与阳刚、学识、品行等有关,女性大多以美丽、智慧、品德有关。网名突破了此类的限制,“爷只要你”、“此生非你不可”、“姐的温柔你高攀不起”、“安静男孩”等等,这种对于内心情感的宣泄是网名在语域上的突破。
4.2. 变异的原因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为网名的出现以及各种类型的拓展提供了平台,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为网名的新颖性提供了可能。“变异更能补救语言本身的缺憾,它更有利于济语言表达之穷,因为它往往能表达出运用选择所不能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以其变异的新奇的语言表达方式,取得因变制奇的良好的修辞效果”[9] 。网名变异的原因较为复杂,但根据据调查结果以及网名的发展现状,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1) 受网络主体的影响。现阶段的网民主体是年轻人,80后90后以其突出的性格特色被大众所记忆。他们以年轻、活跃、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态度,被大众定义为“玩得酷靠得住”的一代,因此网名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们的性格标签和先锋宣言。2) 受网民个体的影响。每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生活经历与心理状态也呈现不同的特征,因而网名在形式的多样变化与内涵上的无限延展也就不足为奇。比如使用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为了反映自己对于社会现实的心态,突破传统对网名进行加工,来为自己服务,以便达到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心理情感目的的现象。
5. 从模因视域看网名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心理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由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提出。模因(meme)基于基因一词仿造而来,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单位。《牛津英语词典》中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
语言是模因传播的载体之一,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语言本身就是依靠模因得以复制和传播,无论是代际之间的文化传承还是横向的沟通传播交际,都离不开模因的作用。因此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网名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明确的心理倾向,是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集中映射。语言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社会是动态发展的,人们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社会的各种因素和个人的不同特征也会对语言产生影响。网名是传统人名在网络世界的延伸,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即网名形式背后所反映的道德、信仰、价值观念、社会文化心理等。
模因如同思维病毒,从一方过渡到另一方,不断传染,入侵,即使变化着形态,但始终保持其固有的模式。虽然我们不知道模因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存在,但是当某种流行现象出现时,我们会下意识去模仿去传播,即使每个人的方式不一样,但这种从众心理很大程度上为模因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土壤。正如Lynch 认为“如果说两个人想法一致,这种一致性并不是面面俱到的、具体的一致,而是说这两种想法具有某种相似的实质。这个实质就是想法的复制”[10] 。
何自然在《语言中的模因》一文中,根据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将其分为“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两种方式”,根据对所收集网名的综合分析,我们认为网名所反映出的社会文化心理在模因类型的体认上,也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两类。
5.1. 基因型模因
网名在产生和使用的过程中,存在通过不同命名形式表达某种共同或相似社会文化心理的类型,即基因型模因,基因型模因指以传递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表达同一信息的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但内容基本统一。网名的基因型模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类:
5.1.1. 热爱自然渴望回归的追求
当今社会日趋现代化、城市化,天然去雕饰的自然风光已不复存在,在喧嚣繁华的社会中,人们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难免厌倦或烦躁,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正在一点点扼杀人的天性与自由,这种繁重枷锁甚至让人喘不过气来。而越来越小的自然空间更是成为人们内心最珍贵的归属。尤其是都市的喧嚣与浮华,使得人们更加渴望摆脱约束,寻找归宿,寻一方净土。很多人都希望能够返璞归真、拥抱自然。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然的向往”的基因模因在网名的命名中也得到了充分感染和体现,有不少网民在设置自己的网络ID时,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对于回归自然、崇尚质朴的内心情愫。如“河畔一朵花”、“散步的鱼”、“太阳雨”、“若雪”、“晓野”等,或通过自然风光,或通过自己喜欢的动植物的名称、或通过某些自然现象,这些不同的命名形式创造自己的网名,以此来表达现代都市人对质朴、平实、自然、纯真的向往与追求这一共同的文化心理。
5.1.2. 标新立异游戏人生的价值观念
中国人深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儒家讲究“中庸之道”,人们习惯用“中庸”的态度对待自身的处世价值。这种儒家文化在传统人名中多有反映,如韩愈,字退之,“愈”为太过,必须“退之”,以求中庸和谐。而网名中所反映的价值取向则大相径庭,我们很难在网名中看到谦和礼让“君子”之风,更多的是张扬个性和标新立异。或者用自我标榜的方式体现个人价值,如“低调de华丽”、“无懈可击”、“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梦一样自由”、“世界因我而不同”;或者用自我介绍的方式突出自身特点,如“侠客书生”、“嘻哈宝贝”、“书生小宋”;或者用非常规的语言形式和语义搭配显示与众不同,如“Joan-左岸右轉”、“会飞的鱼”、“吃花的兔子”、“ツ+﹎Tian”。
强调人的个性,立足于个体、以个体为轴心来构建价值观体系,这是当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价值观现代化的重要特点。不过,追求展示自己的个性,应以尊重他人的个性为前提,以尊重公共道德为前提,以尊重社会秩序为前提。但有的青年人缺乏起码的公德意识,自身标榜一些离经叛道或反叛世俗的非主流文化,在网上,像“装孙子”、“你爷爷”之类的网名时而可见,尽管表现形式各异,然而传达的亚健康的文化心理确存在很大的相似性。这种现象反映了当代青年现代价值观的戏谑心理。有些是纯粹个人的品行写照,而有些是刻意通过这样的网名以此寻求刺激或得到某种关注。尤其是有些大学生,依仗良好的条件,游戏人生,混沌生活。还有些玩世不恭,非要寻求极端的不正常的道路,反叛周遭,如:“有钱我怕谁”、又如“想死趁现在”等等。
5.1.3. 不健康文化泛滥的流毒
透过网名,我们可以了解在网络这个巨大的人际交流平台上语言的使用特点,也可以由此折射出聊天者的审美情趣与心态,网名是研究语言和文化的新窗口。通过对网名人文心态的分析,可以看出网坛也是喜忧参半。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仍占了很大的份额,是网络的主流,它引导着健康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网名也折射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即网络语言文字混乱和不健康文化泛滥。网络是一堵宣泄墙,它为都市快节奏生活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场所,无论谁在现实中遇到了什么挫折,都可以到网上发泄一通,但是,这种发泄也得遵循基本的网络道德和规范。
随着上网用户的增加,网络对社会影响更加深远,长期沉迷网络使人陷入虚幻,不切实际,以致不可自拔或“走火入魔”。另外网络还给“黄色”文化提供了一个更为隐蔽的温床。调查反馈出来的数据中,有不少网名或直露或隐含着“性”元素的部分,如“爷只要你”、“姐的温柔你高攀不起”、“寂寞春闺”等等。
5.2. 表现型模因
网名在产生和使用的过程中,也往往存在着利用某些固有的结构或句式,如化用古典诗词、名言警句、歌词、流行用语等,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情怀和文化心理,这即是表现型模因在网名取用中的体现。表现型模因指以传递形式为主的模因,也就是说语言模因后保持原句的整体结构,只是将有些词进行更换。这种形式的模因变体能够无限套用结构,内容灵活多变。在网名的取用中,也十分多见。而基于表现型模因所产生的网名,其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反映则主要如下:
5.2.1. 古典文化传统的存续
汉语拥有悠久的历史,几千年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谚语俗语,起网名这个事件本身,就隐藏着某种一脉相承的人文心态。无论是古代文人雅士对自己书斋名、字号命名的讲究风雅,还是现代作家对于自己笔名的考量,无不蕴藉着作家本身的某种心态和情愫。当今网民对自身网名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历代文人对自己字号及斋号的重视。网名同字号、笔名一样,都是用户费尽心思为自己取的一种寄托遥深的意象,蕴含着某种理想、志向或追求,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极大关系。时下审美的复古倾向愈演愈烈,从热播的古装电视剧《宫》、《步步惊心》到风靡一时的《甄嬛传》,用语典雅、句句生香,直接导致了不少新鲜网名的出炉,“甄嬛传”这个模因,衍生出了像“甄凉凉”、“宛宛类卿”、“淳小主”等等的网络ID,这诚然是一种文化复制和模因的大众传播。在调查中,有不少网民常常借用古典诗词等文学因素,以使自己的网名具有高雅的古典韵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网名的衍生提供了深厚土壤。例如:“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侠客书生”、“墨茉锦年”、“拌城煙沙〞乀_染指流年”等等,这些名字蕴含着高雅古朴的情趣,或体现了人们崇尚古典、追求雅趣的文化心理,或体现了人们文化复古的审美追求,或表达了自身脱于流俗、追崇国学的文化情结。
5.2.2. 追赶潮流时尚崇拜的趋势
模因“芙蓉姐姐”便是“表现型”模因的一个上佳例证。“芙蓉姐姐”又名“火冰可儿”、“清水芙蓉”、“黑桃皇后”,最早出现在水木清华、北大未名和MOP网站上。其在网上贴出自己的照片,并以夸张言语形容,成为网络红人,被称作芙蓉姐姐。此后,“芙蓉姐夫”、“兰董姐姐”、“陆风哥哥”、“石榴哥哥”、“逍遥哥哥”、“孔雀哥哥”、“天仙妹妹”、“公交妹妹”、“长腿妹妹”、“红衣妹妹”、“芙蓉弟弟”、“排骨弟弟”、“小帅弟弟”、“红楼弟弟”等跟风而至。
调查的人群大部分来自青年群体,他们大多喜欢追赶潮流、崇拜偶像。很多流行元素是他们网名中最闪亮的“代言”,他们借用明星人名、影视作品或音乐等来作为自己的网名,然而同样都是对流行元素的植入,有的只是为了追赶潮流而借此为自己贴上“时尚”的标签,如应运而生的“芙蓉姐夫”、“奶茶妹妹”等等);有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猎奇心理和对新鲜事物的热衷,如“穿越时空的爱”、“御丁厢韩国代购”;有的则是以此来表达他们对当下流行文化某些方面的喜好和推崇,如“下一站*幸福”(出自台湾偶像剧)、“桔年”(出自畅销小说的主人公)、“哆啦。周。”(出自日本经典动画)等等。
6. 结语
我们在收集、分析网名的基础上,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网名的类别、语言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网名的本体变异以及变异的表现和原因,并利用模因理论对网名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心理进行了分类阐释。语言不是静止的,它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甚至发生变异,对于网名用语,我们不能片面地肯定或否定,鉴于调查数量有限、我们阅读范围的局限以及本文篇幅所限,也未能完全铺展开笔者的全部想法,对此我们仅仅作了初步的探讨,对于网名的未来发展趋势还有待做进一步研究。
基金项目
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语言认知科学与文化艺术学科群)成果。
附录
网名调查问卷
1 您的年龄是
A、14岁及以下B、15至18岁C、19至22岁D、23以上
2 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3 您的学历是
A、初中及以下学历B、高中学历 C、专科学历D、本科学历E、硕士及以上学历
4 您的QQ网名是什么?
5 您目前从事的是什么职业?
6 您取的网名喜欢用以下哪种形式?
A、汉字类B、外文类 C、数字符号类D、火星文类E、杂糅类 F、其他
7 您认为您的网名属于下列哪一类?
A、与人名,动植物名有关B、与自然现象有关C、与音乐影视等文化有关
D、与个人情感或人生态度有关E、与个人性格喜好有关F、其他
8 您认为你的网名主要想表达怎样的内涵?
A、热爱生活、奋发向上B、心灵空虚、孤独寂寥C、挣脱束缚、渴望回归
D、玩世不恭、叛逆心理E、追赶潮流、时尚崇拜 F、张扬个性、展示自我G、幽默调侃、娱乐大众 H、崇尚古典、追求雅趣 I、其他
9 您是否有换网名的习惯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