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的、能够感受到的心理关系,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因素组成。人际关系在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身心和谐,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反之,不良的人际关系容易产生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阻碍自我成长。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李宏翰等(2004) 指出,人际安全性、期望、人际张力和人际报复是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观因素,它们能影响交往双方进行交往行为的体验和行动。也有研究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人口统计学变量、个性、自我意识、家庭教养方式、社会环境等都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纵观以往研究发现,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个体。在家庭环境方面,通常包括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的人际交往情况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等。良好的教养方式能帮助培养孩子形成适应性的人际信任,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正确人生观 (李丹等,2004;赵志一,窦路明,2005;罗任,周茜,2006) 。在学校环境方面,通常包括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在个体因素方面,个体自身的自我概念、气质类型等都会影响个体的人际交往。
对人际关系进行测量的研究已有丰富的成果。莫雷若最早采用了社会测量法来测量人际关系。郑日昌教授(1999)主编《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该量表共有 28个项目,4个维度:交谈、待人接物、交际交友和异性交往。 韩丕国等(2005) 编制了《中学生人际关系问卷》,该问卷有42个项目,4个维度构成:人际交往、人际相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中职生是指就读于中等职业学校(简称为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简称“职高”)这三类学校的全日制学生的统称。目前,我国的中职生年龄大多集中在15~18周岁,对应于青春期中期。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相比于普通高中生,他们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实际上进入职校,他们大多是无奈和不甘。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中职生就意味着中考的失败者,他们无形中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这让他们在精神上多了负担,心理上加重了自卑,相较于同龄人的普通高中生他们有更多的灰心、失落、困惑和迷茫。从各种调查结果来看,我国中职生的人际关系现状不容乐观,人际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当代中职学生的主要问题。毕业后的中职生将成为我国城乡的建设者,关注并研究他们的人际关系问题,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目前的招生体制下,中职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经历了中考的失败,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比较低,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研究者在多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工作中,深切感受到有些中职生对自我中职生的身份认可度不高,有些存在自暴自弃的行为。因此,中职生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其心理特点的成因也非常复杂。中职生所处的环境及其角色有其特殊性,因而普通的人际关系问卷或量表用于中职生是不太合适的。
本研究参考以往人际关系测量研究成果,尝试编制适合于中职生人际关系的问卷,并进行信效度检验,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工具。
2. 资料与方法
2.1. 开放式问卷的结果和初始问卷的形成
(1) 开放式问卷的编制。开放式问卷的主要内容是“请您写出最近一个月中人际交往方面发生的不愉快事情”(至少3件)。
(2) 使用开放式问卷进行施测和内容整理。随机选取浙江省金华市3所职校的6个班级的197名中职生进行了开放式问卷的施测。要求被试仔细回想并如实填写问卷,并由5名心理测量专业人员对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根据开放式问卷的叙述内容,归纳整理影响中职生人际关系的事件。
(3) 编制初始问卷。根据开放式问卷整理的事件,同时,根据以往文献分析,参考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编制初始问卷。
(4) 试测初始问卷,并确定初始问卷。让20个中职生和5个心理学研究生进行了初始问卷的初测并提供反馈,然后仔细揣摩每个题项的叙述语言,修改了一些题项的语句表达,使每个题项尽量简明没有歧义。并通过专家的评估和修订,确定了中职生人际关系的初始问卷,共有62个题项,采用5点记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
2.2. 初始问卷的测试对象
随机抽取了浙江某中职学校、山东某中职学校、福建某中职学校、广西某中职学校、天津某中职学校、湖南某中职学校,共6所中职学校的12个班级(每个学校2个班级),共417名中职生。被试均为中等职业学校高一、高二在校学生,学生的年龄集中分布在15~18周岁。
2.3. 测试方法与统计分析
使用网络平台,以班级为单位,在机房上课期间进行集体施测,由专业人员讲解测试的目的和保密原则以消除被试的疑虑。要求被试按指导语认真作答,没有严格时间限制,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回收了396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4.96%。其中,男生146份,女生250份,平均年龄16.17岁(SD = 1.79)。
重测信度使用间隔一周的前后测,随机抽取了浙江某中职学校2个班、山东某中职学校2个班,回收了156份问卷,其中有效匹配的问卷116份。
数据收集完成后,删除网站数据并关闭网站。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信度分析
3.1.1. 内部一致性系数
计算克隆巴赫α系数来描述问卷题项内部的一致性,α = 0.924,表明本问卷有着较好的内部一致性(表1)。
3.1.2. 分半信度
在初始问卷施测结束后,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最终确定54个题项。采用奇偶分半的方法将54个题项划分为相等的两半(各27项),计算两个部分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 = 0.856,提示本问卷有着较高的分半信度(表1)。
3.1.3. 重测信度
对116名中职生1周后进行重测,收集前后测总分数据,计算皮尔逊积差相关,r = 0.887,提示本问卷有着较高的重测信度(表1),稳定性较好。
3.2. 构想效度
为了验证人际关系问卷的构想效度,对问卷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经过碎石图检验(Scree-test)抽取出了5个因子,能够解释问卷45%的变异。选取因子的标准是负荷量大于或等于0.40。经过因子旋转得到负荷矩阵(表2)。因子I包括15个项目(第4、7、9、13、15、17、26、28、30、33、38、40、48、51和53项)可以概括为人际自我概念因子;因子II包括10个项目(第6、10、12、16、29、32、41、45、52和54项)可以概括为师生关系因子;因子III包括10个项目(第2、5、8、18、20、31、34、39、43和47项)可以概括为亲子关系因子;因子IV包括14个项目(第1、3、11、14、19、21、23、25、27、36、37、44、46和50项)可以概括为同伴关系因子;因子V包括5个项目(第22、24、35、42和49项)可以概括为其他因子。
4. 讨论
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不同,其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培养生产、服务一线亟需的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应当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 (于凤杰,徐夫真,王姝琼等,2010) 。因而,中职生所处的环境及其角色有其特性,这也说明了将成人的人际关系问卷或量表用于中职生是不合适的。一般而言,中职生的文化课成绩是弱项,在当前的教育观念下,教师和家长一味地关注文化课成绩的现象是存在的,这就可能引起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并且在整个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占较大的比重。本研究发现,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项目之和为24项,占总项的44%。因而将一般的人际关系问卷或量表用于中职生是不太合适的。
本研究根据开放式问卷确定的事件和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确定初始题项,通过专家的评估和修订,选取了62个题项,确定了人际关系的初始问卷,经过多次施测,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最终选取了54个题项。该问卷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问卷属于自评问卷,简单易行。其次,对于研究者而言,分数量化,统计方便,便于研究。最后,维度清晰,便于发现人际关系中存在问题的方面,可以用来进行后续相关研究。
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是评价一份问卷或者量表的重要指标。在重测信度方面,研究者间隔1周后对受试对象进行重测,皮尔逊相关系数为r = 0.887,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内部一致性方面,计算克隆巴赫α系数,α = 0.924,表明本问卷有着较好的内部一致性。说明问卷在信度方面是可靠的,

Table 1. The analysis table of internal reliability, 1/2 reliability and retest reliability
表1. 内部信度、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分析表

Table 2. The load table of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表2. 探索性因素分析因子负荷表
续表
可以用来进行后续相关研究。
在效度方面,研究者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验证了问卷的构想效度。经过碎石图检验抽取出了5个因子,分别为人际自我概念、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其他。贴近中职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情况,也符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另外,本研究发现中职生人际关系中更加侧重于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这和普通的人际交往问卷是不同的。在校标效度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以提供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