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江区湿地保护措施与建议
Wetland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WuJiang District, Suzhou City
DOI: 10.12677/SD.2015.52008, PDF, HTML, XML,   
作者: 褚培春, 刘 军, 孙春刚, 沈耀明, 胡福荣, 范晨昕, 丁小晏, 许高娟:苏州市吴江区林业站,江苏 苏州;丁瑞芬, 徐明芳, 高建峰:苏州市吴江区农业环境监测站,江苏 苏州
关键词: 湿地保护吴江区东太湖Wetland Protection Wujiang District East of Tai Lake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吴江区通过完善湿地立法,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体系,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湿地保护工作的情况。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wetland protection in Wujiang District by improving the wetland legislation, scientific planning, establishing wetland protection management system.
文章引用:褚培春, 刘军, 孙春刚, 沈耀明, 胡福荣, 范晨昕, 丁小晏, 许高娟, 丁瑞芬, 徐明芳, 高建峰. 苏州市吴江区湿地保护措施与建议[J]. 可持续发展, 2015, 5(2): 51-55. http://dx.doi.org/10.12677/SD.2015.52008

1. 引言

苏州市吴江区地处太湖流域下游,河道水网纵横交错、湖泊荡漾星罗棋布,素有“百湖之城”的美誉,面积50亩以上的湖泊共有320个,全区共有56个湖泊入选2005年公布的《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全省137个)。根据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吴江区湿地总面积达43108.83公顷,占整个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35.34%),湿地资源极其丰富。水既是吴江天然禀赋和优势所在,也是生态保护的重点和困难所在。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建设和工业规模不断扩张,区域发展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双重危机,湿地资源萎缩、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突出。苏州是湿地大市,吴江又是苏州的湿地重点区域,针对如此面广量大的湿地资源,如何尽最大努力保护好并可持续发展,是吴江的一大难题,为做好水文章、做美水天堂,吴江区把推进湿地保护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措施来抓,主要做好立法、规划和突出重点三个层面的湿地保护工作,本文的目的在于总结近年来吴江区湿地保护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以利于和同行们进行交流。

2. 主要做法

2.1. 完善立法和管理保障体系

近年来,吴江区通过完善湿地立法,制定湿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加强湿地保护宣教,增加湿地保护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为湿地保护工作全面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完善湿地保护法律体系。2009年苏州市就启动了湿地的立法工作,《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是江苏省内出台的第一部湿地保护条例,苏州市还制定了《市级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市级重要湿地认定办法》、《一般湿地认定管理办法》、《湿地恢复技术标准》、《人工湿地建设标准》等作为条例的完善和补充,对湿地保护具体工作和配套措施进行了细化和落实,强化了湿地保护的法律体系。二、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2009年在苏州市成立江苏省首个独立建制的市级湿地保护管理站后,吴江成立了由编办批准设立的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各镇农服中心、绿化办公室有专人负责,重点围绕制定湿地保护和利用规划,组织实施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认定,强化了湿地保护的管理体系。三、完善湿地保护保障体系。一是完善科研与技术支撑,近年来,我区系统开展了湿地资源调查、湿地资源监测和生物资源调查,进行湿地资源状况评价和湿地资源档案管理,并在太湖之滨的七都镇设立了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站,为开展湿地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提高全社会对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湿地保护的良好氛围;三是完善资金保障政策,2010年,苏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苏州农委同时制定了《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开展对公益林、湿地、水源地、水稻田的生态补偿。在此基础上,吴江还对湿地保护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开展对湿地保护、生态恢复、湿地公园建设等进行财政补贴,强化了湿地保护的保障体系。

2.2. 科学规划并设立分级保护区

近年来,吴江区根据本地湿地资源分布特点、功能结构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利用,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湿地资源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做好科学规划。在省、市出台湿地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吴江区根据本地湿地资源分布状况,制定了《吴江湿地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为系统全面实施湿地资源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9年吴江区水利局组织制定了《吴江湖泊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规划范围包括56个省保湖泊及264个非省保湖泊,总规划面积达156.55平方公里。二是做好分级保护,划定生态红线。吴江的生态红线区域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水源水质保护为主,共计24个,总面积337.62平方公里,其中一级管控区5.74平方公里,二级管控区331.88平方公里。通过湿地生态资源的规划与分级保护,好处在于建立了各相关部门之间协调和合作的管理机制,建立部门间的公共决策协商机制,以协调一致的行动保护湿地,从而实现了湿地资源合作共管。

2.3. 突出重点分步骤实施

由于湿地保护范围广、涉及到的部门多,且资金需求量大,由于必须突出重点,分步骤实施。吴江区根据本区湿地保护的实际情况,重点是抓好以下三方面:一是做好湿地恢复工程。2007年至今,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6项,投入资金2390万元,区财政配套4600万元。二是建设湿地公园。吴江现有湿地公园三处,试点建设了江苏同里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江苏震泽省级湿地公园和吴江太湖绿洲湿地公园。总投资超过5.2亿元。三是设立湿地保护小区。设立了东太湖、白蚬湖、北麻漾等51个湿地保护小区,总面积15522.66公顷,新增受保自然湿地面积14040.75公顷。四是推进生态建设工程。以城乡统筹的规划、科学合理的布局、精致高端的品质推进实施“1058”工程,其中以建设太湖湿地公园、同里国家湿地公园、汾湖三白荡生态公园建设等八项生态工程,总投入预计47亿元。五是开展退渔还湖和围网拆除。实施了东太湖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39.8亿元,退渔(退垦)还湖增加湖泊湿地面积1850公顷。开展全区湖泊生态治理,总投入约3.8亿元,实施湖泊围网拆除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严格控制渔业污染,维护我区流域水环境安全,确保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3. 取得成效

湿地是地球上的碳汇中心,它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因此湿地保护对于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凸显,吴江区近年来湿地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一是通过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公众和社会各界的湿地保护意识明显提高,随着湿地资源的不断开发和相关设施的不断完善,湿地也逐步成为广大群众休闲健身的理想场所,同里国家级湿地公园、东太湖湿地公园还吸引了大批周边城市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使湿地的休闲娱乐功能得到进一步彰显。二是通过加强立法,以预防为主,严格依 法论证、审批并监督实施湿地保护和开发利用项目,同时严格执法,通过法律手段,坚决制止过度和不合理地利用湿地资源的行为,湿地保护有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基础。同时,在制定和落实好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经过前期充分的湿地资源调查,基本摸清了本地的湿地资源,对湿地保护现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为科学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三是由于构建好湿地保护的组织保障体系和资金保障体系,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分级保护政策,突出重点,,以重要湿地、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公园为抓手,初步构建了特色明显、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善的湿地资源保护体系,恢复湿地面积287公顷,建设湿地公园总面积达2925.7公顷,受保护自然湿地总面积达15780.68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从2010年的9.8%增长至72.9%,湿地保护区内鸟类的品种和数量也明显增多,其它生物资源也得到了有效保护。

4. 建议

水是吴江宝贵的生态资源,也是吴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源,苏州市吴江区目前正步人快速城市化阶段,湿地保护不当滞后于城市发展.影响到城市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湿地保护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笔者建议下一步的采取的保护对策有:

4.1. 进一步加大宣传,形成全社会关注湿地保护的氛围

湿地保护牵涉面广,需要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因此,必须坚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手机、标语及宣传资料广泛宣传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介绍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碳库积蓄的关联性,要发挥湿地作为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形成全社会重视湿地保护的人文精神,使社会各阶层都能够懂得湿地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湿地保护也可以提高吸引社区参与的方法, 强化公众的湿地保护参与意识和生态忧患意识。

4.2. 要合理开发、保护好原生态

一方面在原有比较成熟的湿地建设的基础上(如同里国家级湿地公园,获得国家林业局试点授牌),进一步完善行、宿、食、游、观、购等旅游设施,为发展湿地观光旅游提供条件,使民众尽快享受到湿地保护的各样实惠,由此带动保护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推进保护区产业结构调整,为湿地提供资金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注意合理和适度开发,保护原始湿地的宁静自然状态,特别是为保护本土物种保留足够的空间,防止因为过度开发而削弱湿地应有的生态保护功能,特别是人为干扰,导致本土物种的消失,和原生境的破坏。

4.3. 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体系

湿地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 :l) 湿地的面积与分布;2) 湿地的水资源状况;3) 湿地土地利用状况;4) 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5) 湿地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对湿地资源的影响;6) 湿地的管理状况和研究状况;7) 影响湿地动态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吴江区要在原有七都镇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站的基础上,确立气象、水文、土地、人口、经济及生物多样性指标,逐步完善操作规程和技术方法,提高数据管理水平,特别是要有专人负责,动态监测和实时监控,以便及时准确掌握环境状况,科学地采取保护措施。

4.4. 以省保湖泊为重点继续做好分级保护工作

湿地保护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发达国家的许多城市湿地公园都获得了成功。但是目前大多数仍是人工湿地公园,具有很高生态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城市自然湿地公园是目前城市湿地保护发展的一个方向[2] 。要在原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力度,使其生态功能不断加强,吴江区湿地面积大,分布比较分散,分级保护更具操作可行性,下一步要以省保湖泊为重点,继续做优生态湿地,特别是加快实施同里国家级湿地公园、桃源国家级森林公园、潜龙渠生态公园、太湖湿地公园、运河公园、三白荡生态公园、莺脰湖生态公园等工程建设,做亮城市生态名片。其中,桃源森林公园要在创建省级森林公园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探索创新运行管理机制,积极创建国家级森林公园,同里国家级湿地公园要在获得国家林业局试点授牌的基础上,按照整体规划要求,加快园内基础设施、湿地生态环境建设,争取早日正式挂牌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4.5. 优先突出生态保护功能

无论是湿地恢复、建设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都需要对原有的生态功能进行科学评估,在正确评估的基础上,优先突出生态保护功能,最大限度的保护湿地内的物种多样性,提倡保护乡土物种,同时还要保护好湿地的蓄水功能,必须突出“湿”字,才能真正实现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和实现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二者和谐统一,特别是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要首先注重生态保护功能。

4.6. 要注重保护好人工湿地

吴江区稻田面积有20万亩左右,此外还包括一定的水生蔬菜面积,虽然人工湿地面积比较80年代下降了许多,但是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政府部门要在苏州市四个百万亩落地上图的基础上,加大各项生态补偿力度,完善相关法律,使种植户经济上不吃亏,确保水稻实种面积不下降,同时,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生物防治技术,严格控制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