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结肠肉瘤样癌是具有双向分化的极少见肿瘤,由上皮样和肉瘤样成分构成[1] 。病理诊断尚缺乏统一标准,形态复杂与很多疾病难于鉴别。临床上以腹部肿块、腹痛为主要表现,往往生长迅速,易出现复发转移和药物抵抗,预后差,中位生存期一般不超过6个月[1] [2] 。人们对该病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易出现误诊或漏诊。
2. 病历摘要
患者,女,60岁,石棉接触史20余年。2011年7月患者因“右上腹间断疼痛半月”于当地医院就诊,增强CT (图1(a),图1(b))示:右中腹部占位性病变,局部与结肠肝区分界不清;肝右叶包膜下结节强化灶,转移性病变不除外,初步诊断:腹腔肿瘤。2011年7月19日全麻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中所见:肿瘤位于升结肠近肝曲,病变大小约8 cm × 8 cm × 6 cm,已经浸润浆膜层成缩窄性生长,肠腔狭窄并不全梗阻,周围淋巴结见轻度肿大,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轻度肿大,侧腹膜有粘连。术后病理:大体所见:肠管一段,长28 cm,距一侧切端11 cm,粘膜下见7 × 6.5 cm灰白硬肿物。镜下见:癌组织由上皮样和梭形细胞组成,二者之间有移行(图2(a))。梭形细胞弥漫分布,异型明显,核大深染,核分裂相多见(图2(b))。病理诊断:结肠肉瘤样癌,癌组织侵达浆膜层,未累及上下手术切缘,肠周淋巴结(3/13)内见癌组织转移,另于肠周查见癌结节(2个)。免疫组化结果:CK(+)、EMA(−)、VIM(+)、CD117(−)、CD34(−)、S100(−)、SMA(−)。术后行多西他赛+表阿霉素方案化疗6周期,末次化疗结束时间2012年3月。
2012年6月术后复查肝右叶包膜下方转移灶(图2(c))。2013年8月复查腹部增强CT示(图1(d),图1(e)):肝右后叶VI段占位性病变。2013年8月22日行腹壁肿瘤切除 + 肝脏VI段部分切除 + 膈肌部分切除 + 腹腔结节活检术,术中所见:腹水(−),肝脏VI段与腹壁关系密切,仔细分离可见腹壁肿瘤大小约8 cm × 4 cm,累及膈肌,侵及肝脏。胃肠(−)。肝左外叶处膈肌可见多个硬质结节,大小均约0.2 cm,小网膜可见多枚粟粒样结节,切除小网膜结节送术中快速冰冻病理,示脂肪及结缔组织内低分化腺癌浸

Figure 1. CT imaging of sarcomatoid carcinoma of ascending colon. (a) - (b): preoperative ascending colon mass with suspected right hepatic lobe envelope and abdominal lymph nodes metastases (2011.07); (c): right hepatic lobe envelope metastasis (2012.06); (d) - (e): enlargement of the right liver lobe envelope and abdominal lymph nodes metastasis before second operation (2013.08); (f): abdominal lymph nodes metastasis after second operation (2014.04); (g) - (h): stable disease after four cycles of gemcitabine and dacarbazine (2014.10); (i) - (j): progressive disease after six cycles of gemcitabine and dacarbazine (2015.01); (k) - (l): progressive disease after second cycles of Pemetrexed (2015.03)
图1. 升结肠肉瘤样癌CT表现 (a)~(b):2011.07术前升结肠占位,肝右叶包膜下方转移灶、腹腔淋巴结肿大;(c):2012.06术后复查肝右叶包膜下方转移灶;(d)~(e):2013.08二次手术前肝右叶包膜下方转移灶较前增大、腹腔淋巴结肿大;(f):2014.04二次手术后腹膜后淋巴结转移;(g)~(h):2014.10吉西他宾联合氮烯咪胺方案4周期后复查(疗效评价稳定);(i)~(j):2015.01吉西他宾联合氮烯咪胺方案6周期后复查(疗效评价进展);(k)~(l):2015.03单药培美曲塞方案2周期后复查(疗效评价进展)
润。镜下诊断:肿瘤组织镜下呈双相分化:部分细胞弥漫分布,呈肉瘤样,圆形、卵圆形、多边形、梭形及蝌蚪形,大小不一,核大深染,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见,胞质丰富嗜酸性,瘤细胞间血管丰富,部分呈巢团或腺管状排列。免疫组化示:CK(++)、Vimentin(+)、HMBE-1部分(+)、WT-1(−/+)、CD117(−)、HMB-45(−)、Dog-1(−)、S-100(+)、SMA(−)、Ki67阳性率30%~50% (图2(c),图2(d))。病理诊断: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结果,考虑肉瘤样癌可能性大。术后未行放化疗,口服龙源惠康治疗。
2014年4月复查CT(图1(f)):肝右后叶(与CT比较为原来手术部位)被膜下条片状影、肝圆韧带裂前上方结节影,考虑转移瘤可能性大。肝门区、右侧心膈角区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
2014年5月给予异环磷酰胺+顺铂方案化疗2周期,具体为:异环磷酰胺2.0d1-4,顺铂30 mg d1、2,40 mg d3,胃肠道反应II度,复查腹部增强CT示:腹腔淋巴结较前无明显缩小,疗效评价稳定。2014年7月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调整治疗方案为:达卡巴嗪0.3d1-4+吉西他滨1.4d1,8化疗4周期,每2周期进行CT复查,疗效评价稳定。2014年10月吉西他宾联合氮烯咪胺方案4周期后复查疗效评价稳定(图1(g),图1(h))。末次化疗时间2014年11月29日。
2015年1月患者出现右上腹痛,复查腹部增强CT示(图1(i),图1(j)):肝右叶被膜下条片状影,周围强化;肝门区淋巴结肿大,较前进展。追问病史患者有20余年石棉接触史,复阅两次术后病理,并再

Figure 2. Pathology of sarcomatoid carcinoma (a): Sarcomatoid and carcinoma components are transitional (H&E, ×100); (b): sarcomatoid components are composed of spindle cells (H&E, ×200); (c): strong cytoketin expression in epithelioid cells (×100); (d): diffuse expression of vimentin in the spindle cells (×200); (e): negative expression of CK56 in the spindle cells (×200); (f): negative expression of D2-40 in the spindle cells (×200)
图2. 结肠肉瘤样癌病理(a):肉瘤样成分与癌成分相互移行(HE,×100);(b):主要为梭形细胞组成的肉瘤样成分(HE,×200);(c):上皮细胞表达细胞角蛋白(CK,×200);(d):梭形细胞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200);(e):梭形细胞不表达CK56 (×200);(f):梭形细胞不表达D2-40 (×200)
次行恶性间皮瘤免疫标记物染色,Calretinin(+++)、HMBE-1(−),D2-40(−),CK5/6(−) (图2(e),图2(f))。经会诊讨论后,肉瘤样细胞异型性明显,并伴有坏死,符合肉瘤样癌表现,并排除肉瘤样间皮瘤。
2015年1月,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并应家属要求,考虑患者有石棉接触史,病理上不能完全排除间皮瘤,按照恶性间皮瘤行培美曲塞单药化疗2周期,腹痛无明显缓解。2015年3月复查腹部增强CT示(图1(k),图1(l)):肝右叶被膜下病变和肝门区淋巴结较前增大,疗效评价进展。2015年3月再次行病理科会诊,讨论意见,两次手术病理特点接近,上皮样癌与肉瘤样癌双向分化,并有移行,肉瘤样细胞CK与Vimentin同时阳性,且异型性明显,并伴有坏死,仍考虑肉瘤样癌。
3. 讨论
结肠肉瘤样癌十分罕见,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较长时间以来与“癌肉瘤”、“化生性癌”等概念混用。自1986年Weidner首次报道结肠肉瘤样癌以来[2] ,截至到2015年1月,国外共报道35例[1] [3] ,国内报道6例[4] -[6] 。该病侵袭性强,进展快,易复发转移,预后差。目前报道的肉瘤样癌仅有2例生存时间超过本病例,一例无瘤生存5年[7] ,一例存活49月后死亡[2] ,因此本例的诊断、临床特点和治疗值得深入探讨。
3.1. 组织起源及分子发生机制
肉瘤样癌有上皮性癌和肉瘤样间质两种成分,所以一开始有人认为可能是癌和肉瘤碰撞而成,即所谓的“碰撞学说(多克隆学说)”;也有可能是原始全能干细胞向上皮和肉瘤组织的双向分化,或者是某个部位残余的胚胎成分发生的,即所谓的“全能干细胞学说(单克隆学说)和胚胎残余学说”[8] [9] ;有时这两种组织常混在一起,有移行过渡区,有学者认为肉瘤样成分是上皮性癌组织化生而来,因此产生了所谓的“化生学说”。
结肠癌肉瘤罕见,其分子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上皮间质转化(EMT)可能是重要机制[10] ;微卫星标记杂合性缺失、10号染色体失活、P53突变可能与癌肉瘤多种成分并存有关[11] [12] 。
3.2. 病理学特点与鉴别诊断
肉瘤样癌有上皮和肉瘤样间质两种成分,常以肉瘤样组织占优势,一般大于50%。表层以鳞癌成分多见,腺癌次之;位于深层的肿瘤组织分化较差,主要为梭形细胞组成的肉瘤样成分,肉瘤样间质常有杂乱无章或较之呈束状排列的梭形细胞所构成,核分裂活跃,有时伴有多少不等的瘤巨细胞。肉瘤样癌中癌的成分CK或EMA往往阳性表达,肉瘤样成分对间叶性标记物Vimentin表达阳性。由于部分肉瘤样细胞仍保留了癌细胞的特征,故其免疫表型同时显示上皮性标记。但有一部分肉瘤样癌中的肉瘤样细胞缺乏上皮性表达[13] ,CK、EMA等上皮指标阴性不能作为排除肉瘤样癌的依据。
3.2.1. 结肠肉瘤样癌与癌肉瘤
肉瘤样癌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皮样癌,光镜下有明确的癌和肉瘤样成分,并有移行过渡, 且无明确的骨、软骨、横纹肌肉瘤等异源性成分,以上两种肿瘤细胞成分均经免疫组化证实CK阳性表达,应诊断为肉瘤样癌 。当有明确的骨、软骨、横纹肌肉瘤等异源性成分时应诊断癌肉瘤。
Virgilio根据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对目前已报道的35例肉瘤样癌及癌肉瘤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癌肉瘤与肉瘤样癌进行了区别,结果发现7例肉瘤样癌诊断改为癌肉瘤,1例癌肉瘤改为肉瘤样癌,13例无法区分癌肉瘤或肉瘤样癌。无论癌肉瘤或肉瘤样癌,预后均较差,这样的区分其临床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应该指出的是,上述提到的35例中长期生存的两例患者[1] [2] ,诊断应为癌肉瘤而不是肉瘤样癌[1] ,因此如果排除癌肉瘤,本文报道的结肠肉瘤样癌患者是迄今为止生存期最长的患者。国内曹智报道的结肠肉瘤样癌伴有软骨样分化,从严格定义上讲,也应属于癌肉瘤[4] 。
3.2.2. 结肠肉瘤样癌与肉瘤样间皮瘤
本例患者有20余年石棉接触史,诊疗过程中曾考虑过“间皮瘤”的可能,而且按间皮瘤调整治疗方案后也未能控制疾病发展,因此应重视与腹膜间皮瘤特别是局限性腹膜间皮瘤相鉴别。
对于CK弥漫性阳性的胸、腹膜肉瘤样肿瘤,首先考虑的是肉瘤样恶性间皮瘤和肉瘤样癌,二者形态学表现有相似之处,但肉瘤样恶性间皮瘤主要有由梭形细胞构成,排列成束状或杂乱分布,通常形成纤维肉瘤样或所谓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样外观。有时梭形肿瘤细胞成分较少,形态比较温和,间质有明显的致密胶原纤维,形成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外观,类似纤维胸膜板,这类肿瘤被称为促纤维组织增生性肉瘤样恶性间皮瘤。另外,可借助结合免疫组织化学进行鉴别诊断,如calretinin、D2-40、CK5/6、HMBE-1、Podoplanin等[14] [15] 。尽管本例患者calretinin强表达,但其表达特异性不高,可见于66.7%的肉瘤样癌[16] 。
3.2.3. 结肠肉瘤样癌与其他疾病
结肠肉瘤样癌,特别是上皮细胞标记阴性时,还应与胃肠道间质瘤、无色素性黑色素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多形性横纹肌肉瘤等鉴别。本例除了组织病理学特点不符合上述疾病,而且以下免疫组化结果有助于排除上述诊断,WT-1(−/+)、HMB-45(−)、CD117(−)、Dog-1(−)、SMA(−)。
3.3. 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
根据目前国内外报道的41例(国外35例,国内6例,其中包括本例)总结结肠肉瘤样癌的临床特点[1] [4] -[6] ,男性18例,女性22例,1例不详(盆腔CT未显示子宫及附件,推测为男性) [17] ;年龄13~86岁,中位年龄在65岁;根据发病部位划分,左半结肠和直肠最常见,其中盲肠2例,升结肠7例(其中国内2例),横结肠3例,降结肠6例(其中国内1例),乙状结肠9例(其中国内1例),直肠14例(其中国内2例);发生同时或异时转移者28例(包括本例),转移部位包括肝脏转移最多共13例,腹膜及网膜转移4例,肺转移4例,盆腔转移4例,脑转移1例(其中有4例仅报道转移,未说明具体部位)。接受手术28例,其中姑息手术6例。接受放疗3例。接受化疗13例,采用FOLFOX6方案4例,5-Fu方案6例,丝裂霉素方案2例,异环磷酰胺 + 表柔比星,吉西他滨 + 达卡巴嗪方案1例(本例),其中化疗有效4例。生存时间最短者于术后4天因急性肾衰竭死亡,21例(51.21%)存活时间不超过6个月。
本例曾接受了两次手术,尽管在首诊时即出现肝包膜转移,但目前已带瘤生存长达44个月,提示并非所有结肠肉瘤样癌发展迅速,病程凶险[3] 。尽管接受了多种药物化疗,但总体疗效不理想。因此,早期诊断和根治性手术可能是提高结肠肉瘤样癌长期生存的关键,同时加强对这类少见疾病的基因组学的研究寻找更好的治疗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