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禾本科(Gramineae)属单子叶植物,种类繁多,隶属莎草目,是种子植物中最大的科之一,广泛分布全世界,中国约有190多属,1200余种。该科牧草具有抗旱、耐贫瘠、耐盐碱、抗逆性强、营养丰富、产量高等优点[1] [2] ,被广泛种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是规模养殖不可缺少的基础饲料之一,可做青饲、青贮或制作干草,而且高粱籽实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在粒籽接近成熟时收割,与茎叶一起青贮或青饲,饲喂奶牛效果显著[3] [4] 。为改善冬春季节青绿饲草短缺的现状,自2010年以来,引进日本饲用高粱并在榆中及周边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应。
优质牧草是牛羊等反刍动物的最佳天然食物 [5] ,近年来随着草食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对优质牧草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们在对甘肃省禾本科饲用牧草资源调研的基础上,继成功引进日本饲用高粱之后 [6] ,2014年又引进了饲用高粱、高丹草286、高丹草287、早熟高丹草、饲用玉米、美国高粱,对这7种禾本科牧草的适应性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植株生育期变化、生长高度、分蘖数、叶片数量、叶片面积、株径、产量等指标观测分析,利用方差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综合评价它们的适应性,以期筛选出适宜榆中县推广种植的优质牧草品种,为大面积推广种植和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避免引种的盲目性。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田基本情况
试验田位于榆中县三角城乡白虎山,地处35˚9022'N,104˚1342'E,海拔 2013 m,年均降水量350 mm,蒸发量1400 mm,试验期间平均气温20℃,土壤类型为黄绵土,播种前精细整地,试验田施羊粪50 m3∙hm−2,基肥芭田复合肥667 kg∙hm−2,追肥尿素667 kg∙hm−2。
2.2. 供试品种
试验用禾本科牧草品种为日本饲用高粱(forage sorghum from Japan),从日本引进,由日本株式会社月行町农业协会提供;美国高粱(forage sorghum from America)、饲用高粱(sorghum vulgare)、高丹草286 (sorghum vulgare × S. Sudanese 286)、高丹草287 (sorghum vulgare × S. Sudanese 287)、早熟高丹草(precocity sorghum vulgare × S. sudanese)、饲用玉米(Forage Maize) 6种品种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提供。
2.3. 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试验田总面积0.0608 hm2 (38 m × 16 m),其中试验区占地面积0.0525 hm2,其余为保护行和作业通道。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每个品种设3次重复,共21个小区,小区面积为25 m2,规格为5 m × 5 m,小区间距50 cm,每个小区播种10行,行距为50 cm,株距为30 cm。播种时间为5月2日,采用人工点播,毎穴播种子2~3粒,点播深度2~3 cm。
试验期为150 d。期间,6月23日浇水一次,浇水量为900 m3∙hm−2,同时追施尿素667 kg∙hm−2,试验期间共除草2次,没有发现病虫侵害。
2.4. 观测内容与测定项目
播种后定期观测记录牧草的生育进程,从40 d开始,每隔20 d测量株高,测量时每小区随机选取20株进行测定,计算平均值,10月8日收割青贮时测定分蘖数、株径、株高、产量等生物学指标。
2.5. 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
表示,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所测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 < 0.05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7种禾本科牧草的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长观测及株高变化
3.1.1. 生育进程
了解牧草的生育期可以更好的选择刈割期。据观察,播种后11 d,受试牧草进入苗期;美国高粱和早熟高丹草播种后70 d进入孕穗期,85 d进入抽穗开花期,饲用玉米80 d孕穗,100 d抽穗开花;其余受试品种在110 d之后孕穗,收割时仍不能正常抽穗开花。因此,日本饲用高粱、高丹草286、饲用高粱和高丹草287在当地不能正常成熟,一直处于生物量增长期。
3.1.2. 株高变化
在全生育期,各受试品种牧草的株高随生长时间增长均呈现“S”型曲线变化(见表1),40 d至80 d增长速度最快,株高以美国高粱生长速度最快,饲用高粱、日本饲用高粱和高丹草287生长速度最慢,80 d各参试牧草的株高无显著性差异。80 d~120 d是缓慢增长期,其中美国高粱平均日增量最小,为0.73 cm。各品种牧草株高稳定后,以饲用玉米最高,株高为282.1 cm,与美国高粱差异显著(P < 0.05),与其他5种牧草品种差异不显著(P > 0.05)。其从高至低的顺序依次是高丹草286 > 饲用高粱 > 日本饲用高粱 > 早熟高丹草 > 高丹草287 > 美国高粱。快速增长期和缓慢增长期各品种间的差异性见表1。
3.2. 禾本科牧草生产性能指标
分蘖数、叶片数量及面积、株高、株径、产量均是衡量牧草生产性能的指标,各参试牧草相关指标的差异性见表2。
分蘖数反应牧草再生能力的强弱,分蘖数越多,再生能力越强。除饲用玉米,其余禾本科牧草的分蘖数差异不显著(P > 0.05),平均分蘖数范围为4.96~5.93,可见这6种禾本科牧草都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
叶片面积和叶片数量是衡量牧草生产性能的指标,植株叶片多、面积大,相当于在地表上方形成了一个保护罩,有效阻止土壤及株间水分的蒸发,增强牧草的抗旱性能[6] [7] 。叶片面积最大的是日本饲用高粱,与高丹草286、饲用高粱、饲用玉米差异不显著(P > 0.05),显著高于其余被试品种,早熟高丹草和高丹草287叶片面积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 < 0.05)。
株径以高丹草287和饲用玉米较大,美国高粱最低,显著低于其他6种牧草品种(P < 0.05)。
产量是衡量牧草生产性能最重要的指标,试验中产量最高的是日本饲用高粱,鲜草产量达118.2 t∙hm−2,

Table 1. Changes of plant height with different varieties of forage grasses/cm
表1. 各参试品种牧草不同生长期株高/cm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相同生长时间各参试牧草株高差异显著(P < 0.05)。

Table 2.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with different varieties of forage grasses
表2. 各参试品种牧草的生物学特性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各参试牧草生物学指标差异显著(P < 0.05)。
与高丹草286、饲用高粱、高丹草287、饲用玉米差异不显著(P > 0.05),但显著高于早熟高丹草和美国高粱(P < 0.05)。本试验中产量最低的为早熟高丹草,其鲜草产量为69 t∙hm−2,高于本地高粱产量(52.50 t∙hm−2),可见试验中的7种禾本科牧草具有较高的生物产量优势。
总体看,日本饲用高粱、高丹草286、饲用高粱在分蘖数、叶片数和单株叶片面积、株径、亩产量等多个性状方面均表现突出,其余牧草品种仅在某一性状或部分性状表现突出,如饲用玉米株径和株高值较大,但再生能力弱,美国高粱虽然分蘖旺盛,但株径和株高值在7种禾本科牧草中最低。
3.3. 灰色关联方法综合评价
选取分蘖数、叶片面积、株径、株高和产量5项指标作为灰色关联系分析的指标,对7种禾本科牧草试验结果进行多性状综合分析(见表3),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初值化处理,采用苏天增等 [8] 方法进行等权关联度和加权关联度计算,关联度大的品种与参考品种(理想品种)最为接近,所以关联度越大,说明牧草的适应性越强。
综合分析表明,各参试品种的等权关联度和加权关联度排序基本一致,最好的品种和最差的品种一

Table 3. Grey correlative degree and Sequence with different varieties of forage grasses
表3. 各受试品种牧草的等权关联度、加权关联度及排序
致。关联度排序居于前三位的是日本饲用高粱、饲用高粱和高丹草286,最差的品种为早熟高丹草,可见日本饲用高粱、饲用高粱和高丹草286在本地更具有适应性。
4. 讨论
1) 生育期的长短与干物质积累及籽粒产量的高低密切相关,了解牧草的生育期可以更好的选择收获期[9] [10] 。本试验表明,7种牧草生育进程存在差异,日本饲用高粱、高丹草286、饲用高粱、高丹草287孕穗较晚,一直处于生物量不断增长期,收割时仍不能正常抽穗开花,由于牧草在40 d~80 d生长速度最快,准确把握这一增长时段,考虑在播种后3个月刈割用作青饲,可获得最大产量。美国高粱和早熟高丹草生育期短,孕穗期、抽穗期、成熟期各个阶段持续时间短,这有助于干物质和籽粒产量的积累 [10] ,高粱籽实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粒籽产量也是影响整株高粱营养价值的因素之一,对于其干物质积累规律、籽粒产量性状及其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2) 研究表明,7种禾本科牧草都具有本地高粱无可替代的优势,其一,它们的抗旱性能强,产量高。榆中县地处甘肃省中部,较干旱,年均降水量仅350 mm,整个试验期灌溉1次,参试牧草产量均比较高,在69 t∙hm−2以上,最高可达118 t∙hm−2,目前国内的高产纪录产量157.5 t∙hm−2,一般产量 60 t∙hm−2~120 t∙hm−2,我县普遍种植的本地高粱产量为52.5 t∙hm−2,可见这7种牧草在产量上有很大的优势。此外,有研究证实种植密度对牧草产量有极显著的差异 [11] ,本试验种植行距为50 cm,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可以提高产量。其二,它们的茎秆粗壮,叶片宽大肥厚,叶量丰富,更利于进行光合作用,提高光合效率,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大的生物量 [12] ,这也是其生物学产量高的原因。
3) 自中国第一个高丹草杂交品种皖草2号育成 [13] ,此后山西、辽宁农科院选育出了晋草1号、辽草1号等高产新品种,近年来很多地区从国外引进牧草新品种并推广种植,高粱的种植面积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扩大,由于青贮高粱产量高于青贮玉米,而且饲喂肉牛育肥效果好于青贮玉米,营养价值高[14] [15] ,因此随着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牧草种植及饲草料供应模式将由传统的玉米青贮转变为高粱青贮,筛选出适宜榆中县推广种植的高粱新品种势在必行。本试验表明,除饲用玉米外,其余被试牧草分蘖旺盛,再生能力强,在畜牧业发展方面利用形式灵活,根据其生育期,日本饲用高粱、高丹草286、饲用高粱、高丹草287可以夏季刈割用于青饲,也可秋季青贮,饲用玉米、美国高粱和早熟高丹草更适宜秋季青贮。
4) 综合评判牧草品种是引种的重要环节,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近几年广泛用于新品种选育的分析方法,能够准确反映新品种综合生产性能的优劣。本试验综合分析表明,日本饲用高粱综合性状最好,其次是饲用高粱、高丹草286,最差的为早熟高丹草和美国高粱。同时也可以看出,凡综合评价好的品种,在多个性状上均表现突出,综合评价差的品种,仅仅部分性状表现突出。因此在优质牧草的示范推广工作中,应优先考虑日本饲用高粱、饲用高粱和高丹草286这3个品种。
基金项目
日本饲用高粱引种与示范推广(项目编号:201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