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及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后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凸显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旅游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息息相关,景区的旅游环境保护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旅游发展中保护环境、优化环境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旅游景区追求持续、协调发展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有关旅游环境的研究也一直是国内外旅游研究的重点、热点和焦点。国内对旅游环境的概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刘振礼(1989)认为旅游环境,就范围而言,包括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依托地,而更重要的是旅游目的地;就内容而言,包括与旅游活动相关的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因素,而更重要的是旅游资源状况[1] 。旅游发展初期人们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即旅游的发展不会引起环境的污染、资源的破坏等问题。但现实中相反,许多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及游客等旅游活动、旅游企业的某些行为使生态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被污染,给景区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 [2] 。而出现的这些旅游环境问题,不仅降低了旅游环境的质量,也反映了人们没有有效遵循旅游区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的要求,也不符合旅游者对舒适、美观等旅游审美需求,进一步影响着旅游地形象宣传和效益的发挥。许多学者关注到了这一现象,根据所研究旅游资源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山岳旅游地旅游环境、乡村旅游环境、古村落旅游环境、水域型旅游环境、城市旅游环境等,其中以山岳旅游地的旅游环境研究居多。万绪才(2002)采用定量方法比较分析了山岳旅游地黄山和天柱山的旅游环境质量 [3] ,并构建了其综合评价指标及模型,龚志强(2006)研究分析了庐山旅游开发造成的牯岭城市化现象严重及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性影响 [4] ,吕霞霞等依据最低量规律,衡定了山岳旅游地崆峒山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即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并为其环境优化提出相应对策 [5] 。由此可见,山地旅游环境研究的重要性。从其研究的视角分类来看,主要有旅游者、旅游活动、综合旅游和非旅游因素等视角,但更多关注的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宏观性影响,缺少对旅游活动视角下山岳旅游地环境优化的梳理。当前龟峰山景区处于旅游开发中期,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完成并已投入运营多时,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却也凸显出其存在的一些旅游环境问题,其问题也是许多后起的山岳型旅游地发展共同面临的。鉴于此,研究认为应在后续开发、运营及管理中:一方面注意景区后期开发中的旅游环境优化,开发与保护并重;另一方面应注意对前期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补救,推进旅游环境的优化。
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选择处于旅游开发中期建设的山岳旅游地——麻城龟峰山风景区为例进行探讨。着重从微观视角分析其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活动的开展带来的旅游环境问题,进而针对其旅游环境中所存在问题提出优化对策。
2. 龟峰山景区发展背景与现状
2.1. 景区发展历程
龟峰山位于湖北麻城市东部山区,距市区30公里,总面积100多平方公里,因其山势酷似一只昂首吞日的神龟而得名,最高峰龟背岭海拔1320米。景区发展起步较晚,但速度较快,现已开始全面推进创AAAAA工作。2006年11月正式成立麻城市龟峰山风景区管理处。自2007年“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的旅游品牌叫响,经过七年的发展,门票收入从当年的20万到2014年突破1600万。2007年该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2008年省林业局授予“省级森林公园”,2009年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2010年获得了“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先进景区”等荣誉。于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2.2. 景区现状
龟峰山规划总面积为73.8平方公里,由神奇的龟峰、雄伟的龟背和形象逼真的龟尾等九座峰组成,景区内有龟首、龟背、龟尾三大游览区,现已开发经营的是龟首游览区,主要景点有神奇的龟峰、杜鹃花海、杜鹃花立方、杜鹃山庄、长寿路、望儿石、能仁寺等五十多处,可观赏景点类型多样。年均气温13.0℃~16.1℃,7月份最高气温为23摄氏度,有着避暑的天然优越条件。年平均降水量1111.2~1688.7 mm,日照2153 h,年无霜期250~270天,适游期长。
该景区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江淮小气候区,北坡是南温带针叶与落叶林混交林景观,南坡则是亚热带针叶与阔叶林混交林景观,景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5%,其中古杜鹃群落面积达10万多亩、生长周期上百万年,还有数千亩的竹海,单株竹子的直径达5寸,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珍贵的古树名木。此外,龟峰山山野物产丰富,土特产众多,有获部优产品的“龟山岩绿茶”和800多种野生药材及竹笋、天麻、地藕、白花菜、板栗、弥猴桃等几十种野生食品。
整体而言,龟峰山景区有着极佳天然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环境优越,旅游发展潜力较大。但随着旅游的深入开发,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文化环境氛围缺乏等问题,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且季节性鲜明一直是龟峰山景区发展的瓶颈,旅游旺季也带来了旅游环境的高耗损。
3. 龟峰山景区旅游活动引起的旅游环境问题
3.1. 部分项目开发建设科学性不足,影响景区环境整体性
当前,许多山岳景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往往容易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扩大景区建设规模,走“建设性破坏,破坏性建设”路子,而忽视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规划,如景区大范围修建观光索道、旅游公路、宾馆、仿制和移植不适宜的旅游项目等。有些开发项目从表面上看迎合了游客,而实际上给景区长远发展带来了新的隐患 [6] 。龟峰山景区于2014年进一步荣膺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理应更加重视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工作。全华 [7] 以张家界环境演变趋势分析为例,研究揭示众多山岳型景区内或其流域上游的人文建筑呈现急剧增加趋势,并造成了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又以乱建疗养院及旅馆带来的影响最严重。现景区内的四寿线、杜鹃花海栈道、宾馆、旅游步道、观光索道等建设,客观上都对旅游整体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如何将其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值得进一步思考。此外,该景区内现有的环卫设施有限是促成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因素之一,沿着四寿线而上及顺万步阶而下,可见放置的垃圾桶数量严重不足。因此,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是解决景区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基础。
3.2. 游客市场潜力较大且时间分布不均,超出旅游环境承载量
根据景区各景点的空间规模(面积、道路长度)测算数据及设施规划的数据,测算出景区内旅游环境容量(如表1)。其中,空间标准是参考西方国家同类指标、国内学者对山岳型风景区的环境容量的研究成果以及本区的具体情况综合确定的。由于龟峰山景区以山岳观光旅游为主,旅游高峰期人流主要集中在主干道长寿大道和龟首、龟背、龟尾等景区景点的游步道上,所以,本区环境容量主要控制道路人口容量。根据考虑龟峰山景区的综合因素分析,选定其一年可游览天数240天,则龟峰山旅游资源空间容量最适合值约为762万人次/年。而考虑到目前麻城市旅游接待床位数共计日均16,395人,是经济发展容量中的限制因子。因此,可以旅游接待规模作为经济发展容量。因此,年综合容量约为393.48万人次。但龟峰山所在地麻城市近年来游客数量持续、迅速增加(如表2),预计到2020年1129.83万人次,且来麻城旅游的游客绝大多数都会前往龟峰山游玩,显然给今后龟峰山景区带来了一定压力,尤其是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工作方面。

Table 1. The measuring on traveling pavements’ space capacity of Turtle Mountain scenic
表1. 龟峰山景区游览道路空间容量测算
数据来源:麻城龟峰山风景区管理处。

Table 2. The statistics on tourism of Macheng from 2007 to 2014
表2. 麻城市2007~2014旅游相关数据统计
数据来源:麻城龟峰山风景区管理处。
此外,不同的旅游时段,游客的分布也十分不均。每逢杜鹃花开季节4~5月份及避暑季7~9月份,往往达到游客高峰并超负荷,仅今年“五一”3天,景区接待游客达21万人次。游客在杜鹃花盛开时的集中程度达到年游客量的90%以上,为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是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带来很大压力 [8] ,严重影响其旅游环境。此时刻,也是景区环境的高耗损期,对景区脆弱的珍稀动植物景观,更是致命的摧残。花季骤热、他时爆冷的旅游产生的“商机”所引发的急功近利行为,更是对景区自然环境造成了无形的破坏。如果不加以合理规划与限制,减少这一旺、淡季的差距,平衡旅游景区四季游客接待量,随着旅游项目的进一步开发建设,景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将由现阶段的量变进一步向质变转化。
3.3. 景区旅游从业人员的环境意识亟待强化
据2014年数据统计,就龟峰山景区导游人员中本科学历者占30%、大专学历者达100%,学历水平有待提升。景区部分旅游从业人员的环境保护知识欠缺,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由于受经济利益驱动,往往忽视旅游经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适合的建设和环保习惯,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例如前来旅游景区内的出售小商品等旅游从业人员骑着尾气超标的摩托车出入景区及在景区产生的垃圾未自觉处理,忽略了生态环境,对景区旅游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
3.4. 旅游过程中游客文明行为欠缺,环保意识较弱
旅游者的文明行为及其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旅游景区旅游环境的重要因素。通过五一前后对该景区的调研,可见景区游步道两旁垃圾遍布。另外,旺季期间景区游人如织,吸烟、乱吐痰、乱掷垃圾、攀折花木、践踏草坪、破坏历史古迹、损坏标识牌等公共设施的不文明行为也得以放大化,而置身于花海与人群中的部分旅游者也往往容易忽视自身行为,这为对景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带来较大破坏,尤其是景区较难清扫的古杜鹃群落及森林覆盖等区域,加大了景区环保工作难度。
4. 龟峰山景区旅游环境优化对策
4.1. 因地制宜旅游开发建设,助力生态环境保护
对旅游景区的合理规划和开发是景区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而山岳型景区生态环境系统的不稳定性、敏感性和脆弱性特质也要求在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旅游活动开展之际更需注意保护和整治旅游环境 [9] ,助力于生态环境保护。龟峰山景区在现有开发建设基础上一方面整治和补救原有环保规划的不足,促使如景区污水处理站、垃圾处理厂、环卫基础设施的选址与落实,还严格按照环保法律,规定开展更加细致的植被森林保护、水资源保护、大气环境保护、噪声污染防治规划。具体而言,考虑到龟峰湖作为饮用水的重要来源,因此,增加水源地的水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控制周边建筑设施,并加强水质监测力度;为减少道路或者旅游者旅游娱乐活动带来的噪声污染,在原有道路规划建设基础上,提升车辆和道路建设的等级,并注意在噪声敏感建筑集中区域和敏感时段考虑种植隔离林带屏障和采取禁鸣、限速、限行举措;严格保护景区索道建设所涉及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因龟峰山规划区内有多条河流和湖泊,河流水位变化较大,有明显的丰水期和枯水期,所以尤其注意索道沿线植被、土壤的保护,避免泥石流与洪涝的发生。
4.2. 科学测评景区环境承载能力,合理调控旅游环境容量
科学的景区环境承载能力是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合理调控的前提。景区的环境承载力应当是综合考虑多项指标而确定的,其中游客的旅游“舒适度”体验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当客流量超过一定限度时,不但生态环境受影响,也会直接影响游客的游览兴致[10] 。龟峰山景区应在其承载能力范围内进行发展建设,综合其空间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设施环境承载力,并依照最小限制因子规律的瓶颈制约分量原则,得出景区的环境承载力。考虑到现有的限制因子主要在住宿接待设施,因此,后期重点考虑景区所依托城市麻城市区内住宿接待设施的扩充。此外,景区在管理运营过程中亦可采取淡旺季价格差异化及景区旺季期间人车分流、游览空间分流及景点之间分流,并重点开发淡季旅游产品等措施有效调控游客量,避免超负荷的游客进入而对景区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随着后期的开发建设的深入和规模的扩大,景区亦应该及时再次测评其自身环境承载能力,以便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调控,进而为旅游者提供一个舒适的旅游环境。
4.3. 强化景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旅游参与者的环境意识
景区旅游环境得以有效的整治和保护还依赖于旅游参与者的环保意识。龟峰山景区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兼具优美和独特的地质地貌、丰富的森林等生态旅游资源及古迹古遗址等历史久远的历史文化景观资源。而这些旅游资源得以长久、持续的利用的前提是景区旅游环境的有效保护和良性循环。景区可结合各类媒体,采用教育培训、解说、提醒等各式手段向旅游景区的旅游者、宾馆、居民和景区工作人员宣传推广环境意识。如提倡各宾馆、山庄、招待所和居民使用无磷洗涤剂,推广重复使用塑料带和纸包装袋,不使用一次性用品等。此外,加强对景区工作者的环境意识培训,提高其处理旅游工作和景区环保关系的能力和应对不文明行为游客的策略及技巧;社区居民是龟峰山景区发展的重要依托,提高景区内及周边居民的环境意识有助于促使其自觉维护景区的环境氛围,使社区与景区旅游保持健康和谐的发展;增加景区的生态厕所、垃圾桶等旅游基础服务设施,促进旅游参与者文明举止的践行;增设文明行为温馨提示牌,巧妙运用委婉而到位的标语或幽默风趣的漫画或地方文化特色的语言来提醒游客,以减少对景区旅游环境的破坏,提高环保可行性。
4.4. 开展景区外围环境影响评价,优化景区综合旅游环境
外围环境往往是旅游景区的一个形象窗口,优良的外围环境能够提高游客进入的意愿,也影响着游客对旅游地的满意度。龟峰山景区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该景区独特的优势,应该重点加以保护,保持优越的生态环境。此外,景区发展应该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开阔视野,注重景区外围环境的生态保护。龟峰山景区靠近龟山镇,是其首要外围环境:一方面体现在出入景区的旅游公路建设和美化,强调景观廊道的建设;另一方面要求对其周边乡村社区环境的整改和营造,整改与景区旅游发展不相适应的周边村落建筑和基础设施,营造出与龟峰山景区旅游环境相符的文化氛围。此外,麻城市作为龟峰山景区发展的重要依托城市,也应注意工业发展的环境保护的同时强调旅游地产等对景区等有较大依赖性的产业,尤应注重项目对景区环境的影响评价,在保护和保持景区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以助景区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
4.5. 加大景区环保投入,促使景区环境持续保护
强调景区的环境保护投入是景区环境得以持续有效的予以保护的重要物质基础。龟峰山景区在其旅游环境保护投入方面,主要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就人力而言,主要是景区环卫清洁工作者、特殊资源的环境监测者等人员的配备;龟峰山景区的物力资源是指服务于旅游环境保护的旅游厕所、垃圾桶、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财力的投入是龟峰山景区环境保护的动力因素,旅游环境的综合管理中可向景区相关商业性机构适当征取旅游资源环境保护费或旅游环境补偿费,并提取一定比例景区门票收入的来成立景区环境保护基金,专用于龟峰山景区的环境保护及治理。
5. 结语
强调景区旅游环境的优化是体现景区吸引力大小的重要因素,也是保证景区持续发展、提升景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旅游环境质量对旅游者有较大的吸引力,并推动旅游景区的持续发展。因此,龟峰山景区应该高度重视其旅游环境的重要性,尤其是要求旅游环境中景区的规划开发、运营、管理及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树立环境保护理念,并将其融入服务中予以实施。此外,景区旅游环境的营造也应该结合地方文脉、特色文化,并关注细微化的环境工程,从而为旅游者提供一个和谐、舒心的视觉环境、休闲环境、消费环境、生态环境,为旅游企业提供一个优越、高效的投资环境和旅游服务环境。
致谢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边疆山区交通与旅游空间结构耦合及关联机制研究”(41361037);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3BAJ07B02);云南省旅游产业研究基地重点项目(JD2014ZD10)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