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日照是重要的气候因子,也是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更是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条件。诸多学者对中国或者某地日照变化特征和成因的研究表明[1] -[12] ,中国及黄河流域、厦门等地日照时数呈明显减少趋势。东明地处黄河下游鲁西南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既适于农作物栽培,又具有很大的太阳能资源潜能。目前,尚未见到对东明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因此,分析东明日照时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确定农业间套复种模式及作物合理布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为合理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前人研究结论提供佐证,现附上东明位置图(如图1)。
2.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
选取1961~2013年东明地面气象观测站资料,包括日照、云量、雾、轻雾、霾、相对湿度、降水等,由于缺失1962年6月至1963年6月的日照资料,本文选取与东明站纬度接近且距离最近的菏泽站同时段资料代替。按12~2月为冬季、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生成逐季序列。多年均值为1961~2013年平均值。
2.2. 方法
用线性倾向估计法计算气象要素随时间变化趋势及大小[13] 。当气候倾向率为正时,表示序列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反之则为下降趋势。对气候倾向率进行显著性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α,若
,表明变化趋势是显著的,否则变化趋势是不显著的。用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法(M-K检验法)进行时
间序列突变检验[13] 。
3. 结果分析
3.1. 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3.1.1. 年际及年代际变化
1961~2013年东明累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83.1小时。由图2看出,日照时数呈明显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109.2小时,通过了α = 0.001的显著性检验,与济南日照时数减少速率(129.7小时/10年)相近[12] ,约是全国日照时数减少速率(37.6小时/10年) [3] 的2.9倍,说明东明日照时数随时间的减少是非常明显的。东明日照时数最大值出现在1965年为2649.0小时,最小值出现在2006年为1754.5小时,两者之间的差值为894.5小时。按年代际划分,1960年代比多年均值偏多169.3小时,1970年代偏多175.6小时,1980年代偏多25.6小时,1990年代偏多10.7小时,2001~2013年偏少293.3小时。从5年滑动平均曲线可以看出,1961年至1980年代中期,东明日照时数明显偏多且波动较大呈减少趋势;1980年代中后期至1990年代中后期,东明日照时数在多年均值上下浮动且波动变化较小;1990年代末期至2013年,东明日照时数明显偏少且呈急剧减少趋势。
3.1.2. 季节变化
1961~2013年东明日照时数四季均呈减少趋势。春季日照时数平均为645.3小时,以8.7小时/10年的速度递减;夏季均值为641.3小时,以46.3小时/10年的速度递减(图3);秋季均值为536.3小时,以21.7小时/10年的速度递减;冬季均值为457.3小时,以32.7小时/10年的速度递减。全年当中日照时数最多的季节是春季,最少的是夏季;减少趋势最快的季节是夏季,最小的是春季。从显著性检验看,春季没有通过α = 0.0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东明春季日照时数的减少趋势在统计上不显著;秋季通过了α = 0.0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东明秋季日照时数的减少趋势显著;夏季和冬季均通过了α = 0.00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东明夏季和秋季日照时数的减少趋势极显著。

Figure 2. The annual variation curve of shine times at Dongming of 1961-2013y
图2. 1961~2013年东明日照时数年变化曲线

Figure 3. The summer variation curve of shine times at Dongming of 1961-2013y
图3. 1961~2013年东明日照时数夏季变化曲线
3.1.3. 月变化特征
给出1961~2013年东明各月平均日照时数及其气候变化倾向率(表1)。可以看出:1961~2013年东明月平均日照时数最大值出现在5月为240.5小时,其次是6月为239.9小时;最小值出现在2月为150.4小时,其次是1月为154.4小时。倾向率变化范围在−16.4~2.8小时/10年之间,除4月呈微弱的增加趋势之外,其余各月份都呈减少趋势,尤其以8月(其次是7月)减少趋势最为明显。除3、4、11月之外,其余各月的减少趋势均通过一定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其减少趋势显著。
3.1.4. 突变检验
给定α = 0.05 (Uα = ±1.96)的显著性标准,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1961~2013年东明日照时数序列的突变,得出UF和UB曲线(图4)。可以看出,UF和UB两条曲线的交点分别在1996年和1998年,由于1996年的交点不在临界值内,此处不考虑为突变开始时间。所以东明日照时数在1998年发生了由高到低的突变,且于1998年开始持续通过α = 0.05的显著性水平。
3.2. 主要气象因子年际变化特征及对日照时数的影响
3.2.1. 总云量
分析1961~2013年东明平均总云量资料发现,1961~2013年东明总云量年均5.7成,以0.01成/10年

Table 1. The variation trend of every month shine times at Dongming of 1961-2013y
表1. 1961~2013年东明各月日照时数变化趋势
注:*、**、***分别表示通过0.05、0.01、0.001显著性检验。

Figure 4. The M-K curve of shine times at Dongming of 1961~2013y
图4. 1961~2013年东明日照时数M-K曲线
的微弱速度递增,未通过α = 0.1的显著性检验。最少值出现在1997年为4.8成;最多值出现在1964年为6.6成。分析东明总云量与日照时数的相关关系,两者呈明显的反相关(图5),相关系数为−0.443,通过了α = 0.0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总云量是影响东明日照时数的重要因子。
3.2.2. 降水
分析1961~2013年东明降水资料发现,1961~2013年东明降水量年均617.4毫米,以11.43毫米/10年的速度递减,未通过α = 0.1的显著性检验。年均降水日数73.3天,以1.25天/10年的速度递减,未通过α = 0.1的显著性检验。分析东明降水量以及降水日数与日照时数的相关关系,均呈反相关(图略),相关系数分别为−0.229、−0.227,均通过了α = 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降水量及降水日数均是影响东明日照时数的显著因子。
3.2.3. 相对湿度
分析1961~2013年东明平均相对湿度资料发现,1961~2013年东明相对湿度年均70.9%,以0.13%/10年的速度递减,未通过α = 0.1的显著性检验。由于东明年平均相对湿度变化趋势不显著,与日照时数有一定的反相关但未通过α = 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相对湿度不是影响东明日照时数的重要因子。
3.2.4. 雾和轻雾
分析1961~2013年东明雾和轻雾资料,1961~2013年东明雾日年均21.5天,以1.82天/10年的速度递增,通过了α = 0.05的显著性检验。东明是中原油田的石化冶炼主产地,随着石化工业大发展,雾和轻雾日数显著增加,可能与大气气溶胶颗粒显著增加有关。分析东明雾日与日照时数的相关关系,呈反相关(图6(a)),相关系数为-0.265,通过了α = 0.05的显著性检验。1961~2013年东明轻雾日数年均157.1天,以15.92天/10年的速度增加,通过了α = 0.001的显著性检验;分析东明轻雾与日照时数的相关关系,呈反相关(图6(b)),相关系数为−0.394,通过了α = 0.01的显著性检验。由此可见,雾和轻雾均是影响日

Figure 5. The relation between total clouds and shine times at Dongming of 1961-2013y
图5. 1961~2013年东明总云量与日照时数相关关系

(a) 雾日/天 (b) 轻雾日数/天
Figure 6. The relation between shine times and fog days, light fog days at Dongming of 1961~2013y
图6. 1961~2013年东明雾日(a)及轻雾日数(b)与日照时数相关关系
照时数变化的重要因子。
3.2.5. 扬沙、浮尘及沙尘暴
分析1961~2013年东明扬沙、浮尘及沙尘暴资料,1961~2013年东明扬沙年均9.0天,浮尘年均1.7天,沙尘暴年均1.0天。扬沙、浮尘及沙尘暴在1961~2013年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因此,对东明日照时数的影响分析均不再考虑这些因子,但扬沙、浮尘及沙尘暴出现日数明显减少说明东明沙尘气溶胶在减少。
3.3. 日照时数影响因子的综合统计分析
表2为各影响因子与日照时数的相关系数表。可以看出,就全年而言,日照时数与总云量和轻雾日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雾日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东明四季日照时数除夏季与降水量和雾日数、秋季与轻雾日数负相关关系不显著外,其余均与总云量、降水量、降水日数和轻雾日数呈显著负相关。
综合上述分析,选取1961~2013年东明总云量(x1)、降水量(x2)、降水日数(x3)、雾日数(x4)、轻雾日数(x5),用多元回归分析分别得出年、季日照时数拟合方程的系数(表3),表中b0~b5为各因子回归系数,R为复相关系数。
由此可见,各气象因子共同作用对日照时数的影响以冬季最为明显,相关系数为0.797,其次是秋季。从回归系数来看,对东明年及四季日照时数变化贡献最大的均为总云量。另外,春夏季节均以降水日数

Table 2. The relation between shine times and each factors at Dongming of 1961-2013y
表2. 1961~2013年东明各因子与日照时数相关系数
注:*、**、***分别表示通过0.05、0.01、0.001显著性检验。

Table 3. The multiple regression results between shine times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表3. 日照时数与气象要素多元回归计算结果
为次大,轻雾日数为第三贡献;秋冬季节均以雾日数为次大,秋季轻雾日数为第三贡献,冬季降水量为第三贡献。
4. 结论
1) 1961~2013年东明年日照时数极显著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109.2小时;夏季和冬季极显著减少,秋季显著减少,春季减少趋势不显著;日照时数最多的月份是5月,2月最少,除4月呈微弱的增加趋势之外,其余各月份都呈减少趋势,8月减少趋势最为明显。
2) 东明日照时数在1998年发生了由高到低的突变,且在1990年代末期至2013年,日照时数明显偏少且呈波动急剧减少趋势,相应地该时段雾日则显著增加了。
3) 1961~2013年东明年日照时数与总云量、轻雾日数极显著负相关,与雾日数显著负相关;四季日照时数除夏季与降水量和雾日数、秋季与轻雾日数负相关关系不显著外,其余均与总云量、降水量、降水日数和轻雾日数呈显著负相关。东明春季、夏季和年日照时数主要影响因子为总云量、降水日数和轻雾日数,秋季主要影响因子为总云量、雾和轻雾日数,冬季主要影响因子为总云量、雾日数和降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