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是高等院校主办的对本校教学科研成果加以反映的学术理论性期刊,是院校实力、优势和特色的体现。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在功能上的定位及其在大学学报中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其与高校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紧密关系[1] 。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从性质上看,主要包含三种功能,首先是对科学技术成果进行传播和交流的功能,其次是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功能,再次是对教师和人才进行培养的功能。在这三项主要功能中,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是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最基本的功能。如何突出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在培养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当前大学自然科学学报面临的重要挑战。而在探讨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在江苏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前,我们首先应对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的特点有一定了解。
2. 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的特点及育人优势
(一) 与校情和学生贴近
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的内容多来自校园和学生,有些内容与学校自然科学教学及学生的学习、生活等都比较接近,可对学校的自然科学教育政策、研究对策、工作安排等进行介绍和刊登,也可以分享大学生的生活故事和学习经验等,与校情和学生比较贴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另外,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具有体积小的特点,方便随身携带和保存,且可以重复阅读。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对学校自然科学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综合情况的真实记录,有利于学生日后对学校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情况查找和重复阅读。
(二) 覆盖面和传播速度很广
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属于校级媒体,在发行数量上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比其他二级学院的院报或学生团体自己创办的报纸都要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在发行方式上一般都有专门负责的人,不仅可以通过过各学院和行政科室的书报箱进行投递,还可以通过专人向教室和学生宿舍直接送达,覆盖面和传播速度相较来说都较广。另一方面,由于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的内容与学校和学生比较贴近,因此其所受的关注度在师生中比较高,当遇到感兴趣的内容时还可以即下与其他人分享,传播速度较快。
(三) 连续性和宣传效果好
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多为周报或者旬报,属于定期出版的正式出版物。根据不同时期宣传教育重点的不同,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可以确定不同的主题,进行连续编排和报道,也可以根据同一个宣传主题对不同的报道从不同侧面分期组织。虽然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的出版在时间上有一定间隔,但由于具有连续性,学生往往能够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接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的宣传主题。此外,一些优秀的学术报道本身就能较好地吸引学生,连续的报道则能够促进宣传效果更进一步,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长期施教。
3. 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在江苏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江苏高校的领导对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历来比较重视,江苏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不仅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进行报道,同时报道理、计算机、工程、体育等学科内容。与社会性科学学术期刊相比,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对江苏高校人才培养具有独特的功能。
(一) 为江苏高校师生提供便捷交流园地
大学自然科学学院一般都是以校名冠名的高校校报,本校师生的论文只要审核过关均可发表,虽然一些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也会对社会上的来稿进行接收,但更多的则仍然是与本校师生有关的稿件,在此基础上的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就能够为江苏高校各专业的师生 其学术交流的平台,打造出一条无障碍的快速通道以将江苏高校自然科学研究成果推向社会乃至全世界,起到引领学术研究潮流和承担繁重发表任务的作用,同时对江苏高校师生科研工作的开展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江苏高校整体科研学术水平的提高。尤其教学型的高校,如果没有大学自然科学学报,自然科学方面的师生所撰写的学术研究论文将失去一个重要发表渠道,使得一些高校人才的才华得不到挖掘。而大学生自然科学学报的交流园地作用,能够使江苏高校作者在彼此的交流中极强对科研数据、观点、结构的追求,从而促进江苏高校人才逻辑分析思考问题能力的有效提升及稿件质量、水平的提高,对于江苏高校人才的培养具有突出作用。而且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的准入制度相当严格,对江苏高校师生申请相关课题研究有一定督促作用[2] 。与此同时,在申报科研课题的过程中,江苏高校师生还可以与高层次专家进行交流和对话,能够促进江苏高校师生对本专业科学前沿发展状况有更深的了解,不仅能够开拓思路,还能促进其研究层次和水平的提升[3] 。
(二) 能够更好地发现、培养和扶持江苏高校科技新人
大学生自然科学报在发现、培养和扶持江苏高校科技新人这一功能上,是其他科技学术期刊都较难企及的。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是在校园办理的刊物,本校师生的论文是其主要发表内容,在刊登中有足够的条件面对面地与作者进行交流并给予其直接指导,能够更好地发现、培养和扶持江苏高校科技新人。在各大高校中,很多已经声明在外的著名专家、教授等人才最初都是从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等校报上发表文章开始起步的,比如北京师范大学1997年当选的工程院院士刘伯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就是他第一篇论文发表的载体,此后刘伯里前前后后在自然科学学报上发表了20多篇学术论文。现在的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对中青年作者非常重视,在文章的选用上中青年作者大约占了75%,很多研究生的论文都发表在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上。大学生自然科学学报不仅能够很好地发现、培养和扶持江苏高校科技新人,同时在培养江苏高校人才研究科学作风、学术表达能力等方便具有显著成效,是江苏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环节之一[4] 。
4. 充分发挥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在江苏高校人才培养中作用的建议
(一) 将教育特色功能作为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的根本
几乎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自然科学学报,江苏高校亦不例外,但综观江苏高校的自然科学学报却很少有能够对国内外产生影响的自然科学学报。江苏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很多栏目在设置上没有区别,追求大而多,想要将所有专业和所有动态都涵盖其中,甚至忘了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开办的初衷。为了促进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在江苏高校人才培养中作用的充分发挥,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应必须铭记初衷,将教育特色功能作为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的根本。教育特色功能,着重的是教育和特色。教育要求大学自然科学学报能够把握专业的发展前沿,对专业顶尖人物的动态进行掌握,对能够引领专业发展方向的论文及时发表,从而对江苏高校读者起到启迪和引导作用。
对大学生自然科学学报来说,特色不仅是它的生命,也是它的发展之本。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的教育特色可以从专业教育特色和人文教育特色两方面入手。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的专业教育特色,最根本的办法是突出江苏高校的学科优势。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可以立足学科需要,对相对应的合适的专栏进行开辟,用来登载高校师生的科研成果。同时,高校可加大对自然科学学报的各方面投入,对各种特色专题进行打造。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对大型课题的综合研究持续开展,形成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的优势专栏栏目,扩大自然科学学报的影响[5] 。在人文教育特色方面,江苏高校的自然科学学报应认识到自己的主要特质和任务,对知识人、思想者和社会系统的思维成果进行复制或再生产,使高校师生的研究成果可以走出个人空间,从而提高江苏高校师生钻研的热情,促进江苏高校形成一种纯正的学术风气,为江苏高校创造和提供良性的学术生态环境,推动江苏高校学术和人才交流的民主与繁荣。
(二) 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发挥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的育人作用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全面发展的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网络时代中逐渐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学生的学习和交流工具逐渐被互联网、手机和各种新媒体等所取代。对此,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也应该与时俱进,“应时、应事” 而变,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中现代化、信息化和时尚化的育人载体和育人方法来促进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对江苏高校育人目的的发挥。这就要求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在立足传统载体的同时,根据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高校师生的需求对新育人新载体积极寻找,从而实现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作为江苏高校人才培养载体的时代性和灵活性,稳固其在江苏高校人才培养中地位。
首先,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可以对“报网联动”、“报网帮衬”的学报育人格局进行建立。网络信息具有信息量大、传播及时、交互性强等优势,正好可以对自然科学学报中的版面有限、信息量不大、互动性较弱等劣势加以弥补。对大学生自然科学学报的电子版和网站进行建立,与当前高校师生的阅读习惯和交流习惯相符,且可以突破空间、时间的局限,淡化自然科学学报中育人功能的说教性,更易于被高校师生所接受。其次,江苏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可以对与高校师生即时联系的微信、qq群、微博等育人平台加以建立。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应将与学生记者和通信员的联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这部分学生群体一般都比较活泼和优秀,他们从学生中来更懂得学生的需求,加强对学生记者和通信员的培训及与他们的沟通联系能够将他们的榜样作用带到整个江苏高校校园中去,扩大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在江苏高校中的影响力。此外,通过这些育人平台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可以加强与高校师生的联系,更加有利于自然科学学报在人才培养上的时效性、针对性。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加强与学生家长和校友的联系,激活他们的力量,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整体育人的局面,满足江苏高校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需求。
(三) 将思想性与学术性统一起来,抓好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的思想教育功能
大学生自然科学学报是一种学术刊物,其基本属性便是学术性。与其他刊物一样,大学自然科学学报要想在江苏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自身作用,除了学术作用外,还需要注意其思想教育功能,保持自然科学学报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无论在编辑方针、编辑理念还是在编辑思想上,都必须与党中央自觉地保持一致,体现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在政治性、思想性根本上的方面都是科学的,与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和学术性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而非相互排斥。
人们对思想性和学术性的理解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偏颇,总是将自然科学学报的学术性与思想性对立起来,认为纯粹的学术性与思想性是不可兼得的,如果想要学术性就必须放弃思想性。但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达到相互融合的境地[6] 。所以,在对大学自然科学学报进行编辑出版时,江苏高校必须对学术和政治关系正确处理,将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当成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的原则,抓好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的对江苏高校人才的思想教育功能,并将其贯彻到自然科学学报编辑工作过程的始终。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的工作者应对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进行增强,要保持政治观念的清醒,具有快速的政治鉴别能力并坚定自身的政治立场,在稿件的处理过程中对政治影响和政治后果仔细考虑。在此基础上的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才能促使江苏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具有正确的思想政治价值观。
总而言之,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具有与其他学刊区别开来的特点及育人优势,对江苏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必须立足当前现状和自身育人特点,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充分发挥其在江苏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基金项目
第二届江苏省科技期刊研究基金立项课题专题项目(JSRFSTP2013B06)和2014年度江苏省期刊协会立项课题(2014JSQKB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