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竹溪县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湖北省竹溪县位于鄂、渝、陕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地处东经109˚29'~110˚8',北纬31˚32'~32˚31'。西接陕西省平利、镇坪、旬阳三县,南交重庆市巫溪县,东北毗邻湖北省竹山县,县境南北长104 km,东西宽51 km,总面积3296 km2。
竹溪县地处秦岭东槽区东段南缘,大巴山脉东段的北坡。受大巴山东部余脉横贯全境的影响,县境内形成了山峦起伏,高差悬殊的地貌特征。地形总的趋势是西南高、东北低。最高处为西南部葱坪,海拔2740 m,最低处为东北部的新洲乡烂泥湾村,海拔276 m,相对高差2464 m。全县山脉与地层走向一致,河谷曲流发育,峡谷与山间盆地相间,构成了丘陵、盆地、低山、中山、高山等多种地貌。
全县地质山脉多呈纬向褶皱,主要构造线为东西向。岩石主要以志留纪和寒武纪变质岩系为主,主要有砂质、泥质板岩、砂岩和少量的震旦纪硅质岩。土壤受地质构造影响,主要为侵蚀风化而成的残积、坡积和冲积性地壤,种类主要为黄棕壤。
竹溪县属北亚热带半湿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湿热,其多年平均气温为14.5℃,极端最低气温为−12.9℃(1977年1月30日),极端最高气温为40℃ (1966年7月20日),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224 mm。境内雨量较丰沛,其多年平均降雨量1089 mm,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10月,该时段平均降雨量占多年平均降雨量的85%。径流主要靠降雨补充,以地表水为主。
1.2. 社会经济概况
竹溪县辖7镇8乡,5个国营综合农场和4个国营林场。324个行政村。据2013年年报统计,全县总人口373,094人,农村人口337,902人,乡村总户数71,305户。
截至2013年,竹溪县有国土面积3310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78%。耕地35.2568万亩,占全县版图面积的6.9%,其中水田8.6220万亩,旱地24.6348万亩;林地390.6825万亩,占78.68%。园地6.6986万亩,占1.34%;水面6万亩,占1.2%;其它用地8.02万亩,占1.6%;未利用地51.09万亩,占10.28%。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4.9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62.22万亩,占总播种面积73.3%,总产量22.78万吨,单产366 kg;油料作物面积22.7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6.7%,总产量2.34万吨,单产103 kg。
据2013年统计年报,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6亿元,同比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同比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亿元,同比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亿元,同比增长17.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21亿元,同比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422元、5091元,同比增长13.5%、14%。全县农业总产值20.7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6.4亿元,占农村总产值79.2%;牧业产值4.3亿元,占农村总产值20.8%。农业人均纯收入3484元。
1.3.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
竹溪县水域属堵河水系,有竹溪河、汇湾河、万江河3大河流。全县有大小河流191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7条,年均径流量35.2亿m3。竹溪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22.54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6.81亿m3,平均产水模数为68.4万m3/km2。
全县建有中小型水库34座,最大库容23亿m3。截止2013年底统计,全县现有水利设施的蓄、引、提水能为0.68亿m3,水资源的利用率很低,仅占水资源总量的3.01%。根据2008年年报及实地调查统计,2009年水利工程设施供水量9342万m3,其中蓄水工程供水量7818万m3,占水利工程供水的84%;提水工程供水量530万m3,占水利工程供水的6.7%;城镇生活及工业供水量为994万m3。2010年国民经济各部门总用水量9342万m3,占2010年天然径流量的3.9%;占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的4.2%;农业用水量6567万m3,占总用水量的70.3%;工业用水分乡镇工业用水和一般工业用水,乡镇工业用水86万m3,一般工业用水216万m3,工业用水总量为302万m3,占总用水量的3.2%;农村人蓄用水量796万m3,占总用水量的18.0%;城镇生活用水量(含城镇公共用水)274万m3,占总用水量的6.2%。
2.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
在十一五期间,全县按照十一五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规划,积极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十一五期间共建饮水安全工程68处(包括新建集中供水工程、改扩建集中供水工程、管网延伸工程),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10.75万人。十二五期间全县共建饮水安全工程77处(包括新建集中供水工程、改扩建集中供水工程、管网延伸工程),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12.4万人(参见表1)。经过“十一五”和“十二五”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大力实施,全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总体状况有较大改善,现有1000~5000吨规模水厂4处,供水规模4440 m3/d;200~1000吨规模水厂27处,供水规模13,200 m3/d;20~200吨规模水厂113处,供水规模24,140 m3/d;总计现有水厂工程144处,供水规模24,140 m3/d,受益人口22.15万人。现状情况下,农村集中供水(供水规模2T以上或供水人口20人以上)人口25.81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例76.38%;自来水供水人口1.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例3%;分散供水人口1.55万人,占农村人口比例4.6%。
3. 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工程规划布局不够完备,考虑因素欠全面
竹溪县地处山区,地形复杂,人口居住分散。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期间,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由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规划和建设的经验不足,导致局部工程规划不完备,存在饮水安全工程与人口的分布特点、居住地形地貌环境、水质水量、取水方便程度、用水保证量等考虑不够的问题。
3.2. 建设标准偏低,提质升级任务重
在前期建设饮水安全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资金有限,待解决安全饮水的人口基数过大,导致建设与布局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摊大饼现象,以解决农村人口迫切需要的饮水难的问题,因此建设标准偏低,按现行标准来看,很多水厂均必须提质增效,方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要求 [3] 。
3.3. 工程规模偏小,难以专业化管理,难以保证水质和水量
由于在“十一五”初期阶段,没有积累太多相关工程建设的经验,在规划阶段则以行政村为单位开展建设,

Table 1. The tab of new centralized water supply project (20 t or more than 200 people) during the “11th five-year plan” and “twelfth five-year” in Zhuxi county
表1. 竹溪县“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新建集中供水工程(20 t或200人以上)统计表
基本上实行一个行政村一处水厂的建设形式。直接导致了水厂建设规模偏小、建设标准偏低,水厂在日后的运行和维护困难,无法达到解决当地饮水安全的实质目标。一些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或分散供水工程还存在拦水建筑物不规范、沉沙池不标准(有的根本没有)、过滤条件简陋、没有消毒设施、管道条件差(管径小、埋深浅等)等综合问题。
3.4. 村镇布局调整,供水设施亟需配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部分村镇人口向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的区域集中,导致部分村镇布局调整,原有的供水设施不满足日益发展的集镇化扩大的需要。
3.5. 水资源保护与水质检测薄弱,水质安全保障不足
由于农村饮用水水源类型复杂,规模小、分布广,水源地保护难度大。加之在规划设计时观念与认识上的不足,只注重了工程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忽视了水资源保护与水质检测工作,导致部分工程建设后,检测设施缺乏,水资源保护力度不够,水源质量下降,这些都直接影响供水水质,影响安全供水 [4] 。
3.6. 基层技术力量不足,管理水平不高
长期以来,农村基层技术力量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在前期建设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导致部分水厂因为管理问题导致供水保证率不足,水质不满足要求 [5] 。
4. 发展规划思路分析
4.1. 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全面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农村饮水工作的要求,从保障供水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等实际要求出发,以全县为单元整体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工程,通过配套改造、升级联网与管网延伸,以及新建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安全自来水普及率和供水保障程度,提高水质合格率,改善农村供水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2. 规划的基本原则
(1) 统筹兼顾,全面规划
对全县除城关镇以外的所有范围,采取管网延伸、改扩建现有供水工程、新建集中供水工程、提升水厂技术、对小型集中和分散供水工程进行标准化改造等综合措施,新增一部分受益村,使受益范围基本涵盖全县所有行政村。
(2)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根据全县农村的自然、社会、经济、水资源等条件以及村镇发展需要,合理选择水源、供水范围、工程型式、供水规模和水质净化措施。重点实施农村水厂的升级改造(管网配套、水处理工艺改进、消毒设备配备等)、城镇自来水厂延伸工程,以及新建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小型分散供水工程,并运用自动化控制和现代信息管理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农村自来水发展水平和普及率。
(3) 注重保护,强化水质
在规划过程中,应注重水源地选择,严格水源地保护,与环保局紧密配合,划定水源地保护范围,确定所属水功能区划,使水源地保护有法可依,从而加强水源地保护工作,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和人为破坏。同时,在供水工程的改造和建设过程中,注重净化、消毒设施的配备,加强水质检测能力建设,明确相应规模的水厂应具备的检测项目和相应检测设备,落实使用和管理人员,完善监测制度,确保供水工程的水质合格。
(4) 长效管理,持续运行
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专业化管理、用水户参与的新思路,落实建设与管护主体,完善运行管护机制,科学合理确定工程水价,落实财政支持政策和多渠道筹集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建立完善工程长效的运行机制,确保工程正常运行和长期发挥效益。
(5)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根据中央文件要求,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工程建设管理任务由地方政府负总责,中央给予指导和资金支持,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引入市场机制,出台和完善财政支持等相关政策,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积极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调动农民在工程建设管理中的积极性 [6] 。
4.3. 规划的总体思路及技术路线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要求,根据水资源状况和人口分布情况完善工程布局;通过管网延伸、改扩建工程、新建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技术提升工程,以及小型集中供水和分散式供水工程的标准化改造,完善工程设施;通过强化水源保护与水质监测,提高水质合格率;通过加强政府监管、规范供水单位管理、建立工程运行养护维修保障机制,完善相关政策,从而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促进工程长效运行。在规划时本着“充分利用、适度规模、统一配置、确保水质”的指导思想,规划技术路线可概括为:“一延、二建、三改、四标准化”。即尽可能利用县城关水厂、乡镇水厂和中心水厂等较大规模的已建水厂进行管网延伸;对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区域新建较大规模的水厂;对原有一定软硬件基础、水源条件又好,但工程有待更新改造与续建配套的工程进行合理改造;对水厂进行标准化改造,确保水厂净化、消毒、水质检测设施与水厂规模相适应;同时加强管理,提高用水户参与热情,确保工程建设好、管理好、长期运用效果好。
4.4. 规划的目标任务
针对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还存在的工程规模相对较小、建设标准较低、供水保证率不高、水源保护和水质监管薄弱以及工程良性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在今后的规划建设期间,通过管网延伸、小水厂整合、配套改造、升级联网及新建规模化水厂等措施,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供水保证率、水质合格率、自来水入户率和工程运行管理水平,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体制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达到90%以上,农村合格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供水水质达到国家GB5749-2006标准,水量、水压达到SL310-2004技术标准。供水保证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 [7] 。
4.5. 规划总体布局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打破行政区划的制约,按照发展集中连片规模化供水工程的思路进行规划,充分挖掘现有城镇水厂或中心村水厂的供水潜力,采取管网延伸扩大供水范围。对水源条件良好,但水厂设施简陋,供水能力有限的水厂进行更新改造扩大供水范围。对水源条件良好,人口相对集中,但尚无骨干供水工程的区域新建水厂。对水源条件良好,水厂规模和受益区合适,但水厂在降浊度和消毒等方面有缺陷,进行相应的技术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