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我国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纲中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而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主体——大学生来讲,面临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他们在大学里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而学,与我国高等教育规划的目标是否紧密契合,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学习需要是促使个人进行各种学习活动,达到相关学习目标的内驱力。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第一、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学习方面的主要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学习满意度 [1] ,学习投入度 [2] 等方面。开治中(2012)探讨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网络使用的现状及相互关系,包括不同类型的学习动机与网络使用程度与目的之间的关系 [3] 。第二、以大学生学习需要为主题的研究较少,部分研究从某门课程中看学习需要。刘国华(2013)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学习需要意识的培养 [4] 。第三、研究中较为缺乏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视角下研究大学生学习需要与需要满足的相关研究。
本研究综合组织行为学,管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三个角度,剖析当下大学生学习需要的内容,并为充分调动其学习主动性;组建大学生学习型团队,参与学习型项目,提升其学习能力与素养;更为完善高校教学管理方式和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正式的调查问卷历经三大步骤:第一步、查阅相关文献并借鉴时建朴和王瑾的大学生需要调查问卷 [5] ,编制开发式问卷。开放式问卷由以下4个开放式的问题构成:您如何看待大学里的课程?您想在大学里学到什么?您是通过何种方式进行的?什么会影响您的学习积极性?第二步、发放开放式问卷100份,并访谈中采用追问的方式进行深度访谈。对回收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与修订,筛选出频率达到40%的60个学习需要。第三步、再随机抽取60名大学生进行试测,再次筛选出频率达到50%的30个学习需要。最后请人力资源专业、统计学专业的专家进行学习因素最后的评定、归类与命名,得出5大类学习需要因素与25个子因素,并形成了正式的封闭式调查问卷。
本研究封闭式问卷表格格式为左部分是学习需要,右边为被试对学习需要因素的感受程度的选择。一共有25道题目。五大类学习需要因素一级分别由职业培训,课程设置、综合学习能力、互动学习、环境设施因素构成。职业培训下设考研、职业资格证书、公务员考试、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4个子因素;课程设置下设公选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二学位4个子因素;综合学习能力下设学习计划、信心、自控能力、恒心毅力、心理素质、身体素质6个子因素;互动学习下设师生互动、同学互动、社会互动、互联网互动、社团互动5个子因素;学习环境下设有教室、微机室、学风、图书馆、实验室、自习室6个子因素。问卷要求被试根据对学习需要因素的感受程度,在“很重要”、“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很不重要”五个答案中选择其一。统计时从“很重要”到“很不重要”依次记为1、2、3、4、5,统计学生选择标号的百分比。数据处理录入与分析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7.0。
根据社会调查原理 [6] 和随机抽样样本量选取的公式对成都大学生抽取的样本量约为831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为714份,有效率为86%。N = t*t/4e*e = 831其中t = 1.96、e = 3.5%,t为置信度,e为抽样误差(董海军,2012)。本研究对象为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旅游学院、成都大学、四川理工学院,宜宾学院。共计9所大学。本研究采用访谈法与匿名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问卷发放则通过实地调研与网络调研相结合的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学习需要整体特征
根据图1看出,当下大学生学习需要百分比值都不是很高,其由大到小排列为:职业培训(44%)、课程设置(38%)、综合能力(35%)、互动学习(34%)、环境设施(33%),需要曲线没有明显的凹凸点,曲线较为平滑。这一现象也说明了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没有优势学习需要,且各具体学习需要层面的差距较小,呈现均衡化的态势。
3.2. 不同类型学习需要特征分析
1) 职业培训需要分析
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量大,认为用人单位重学历更重能力,故他们认为只有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才能有良好的职业发展未来。调研结果表示:大学生对考研、公务员考试的需要相对较高,其均值均为44%;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百分比为43%;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的百分比为41%。大学生认为考研成功是让自己获得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和好的生活质量。能成为国家公务员,则意味着拥有一个金饭碗,且工作稳定性最强;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证明了能满足岗位需求,也能增强就业砝码。

Figure 1. Whole percentage of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needs
图1. 大学生学习需要整体百分比
2) 课程设置需要分析
数据显示:课程设置需要下二级因素中,公选课程需要百分比为45%;二学位需要为39%;专业课程需求为34%、选修课程需求为32%。
从学校总体课程设置来看,学生们谈到理论教学比重远大于实践教学,期望所有课程的设置理论与实践应各占一半。同时,学生们渴望集生动性、科学性与创新性的高校课堂,凸显高校授课的独特魅力。其次,随着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需要的呼声高涨,学生们开始重视二学位的修读。现状却是学生们在选择二学位时表现出盲从性,造成第一学位与二学位的学习效果不佳,自我效能感缺失,内心产生新冲突。故学生们急切需要在这方面的专业指导,帮助他们理性抉择,消除焦虑。
3.3. 综合学习能力需要分析
拥有良好的综合学习能力能让大学生有效把握机遇与应对挑战。调研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学习计划、自控能力的需要百分比分别为43%、41%;信心和恒心毅力需要百分比为37%、身心素质都为27%。这恰恰说明大学生的学习管理能力、目标管理能力与个人素养都需要大力提升。访谈发现:大学生究竟在大学里学什么、怎么学存在误区与盲区。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调查发现,即便高校已从大一开始学习人生规划课程,哪怕学生们也意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但执行力与可持续性偏低,拖延症突出。另外,网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课堂与课余的学习时间,大学生利用网络玩耍的时间多于学习的时间。
3.4. 互动学习需要分析
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互动学习需要二级因子中发现,36%的学生希望从师生互动、互联网学习中提升自己;35%的学生有社团互动与社会互动的需要、同学互动则为30%。
学生们普遍反映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师不应是高高在上的监督者。希望当代高校老师能成为一位知识引领者,能力的训练者、课堂的指挥家。另外,同学们谈到师生的互动不能局限于课堂,课后也应有平台或机会与老师就知识、学识和为人处世等进行交流。就社团互动和社会互动的需要而言,同学们反映虽然学校的社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一需求,但社团管理不规范,缺乏激励机制,致使有的学生入会后产生落差而自动退出。
3.5. 学习环境设施需要分析
学习环境分为软环境与硬环境。学习硬环境是指学校给学生们学习提供的物化的设备与场所,如图书馆,教室,实验室等相关设施。良好的学习环境设施是助学生们完成学业的一个方面。美国的著名学者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中也谈到,保健因素并不能对个体产生激励作用。调研数据表明,大学生对学习环境设施需要并不强烈。在其二级因素的深度访谈中发现,当代大学生对教室有了新的需求。学生们渴望小班授课,期望移动的桌椅或像会议室般的教室。有学生畅想若高校的课堂能成为主题课堂,不同的学科知识有教室环境,则对学生们的学习卷入度会更具影响力。
4. 研究对策与建议
4.1. 合理满足学生们对职业培训的需要
虽然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不直接指向就业,高等学府也不应是职业培训的基地。但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等信息充斥网络等媒介,让当下大学生倍感就业的严冬。故他们对职业培训的渴望都折射出他们的学习行为的重心是围绕职业能力获得与提升。
研究生对于大学生来讲可以获得一个更好的就业平台,且比本科学历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学校和各层级老师应重视学生考研的志向,开通各种考研信息系统,如考研讲座、座谈会等等,让同学们能真正了解考研的过程;应注重引导学生考研,帮他们分析考研的利弊。同时,同学们励志考研则也应早对考研做好准备,确定所考学校和专业,明确方向,了解考研的大体内容和难度;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考研的成功率。
学生们对公务员考试的趋之若鹜,是他们想在未来拥有好工作,好生活的诠释。针对这一需求,学校老师应帮同学们客观地分析当下政治经济局势,分类别展示不同类型公务员的工作全貌和考试机制,让学生们对公务员考试与公务员岗位有清醒的认识;同时,学生也应立足于自身的具体情况,评估自己与岗位匹配;是否了解以后所要面临的工作状态,从而理性决策,切勿盲目跟风,得不偿失。
学生们对职业证书的考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故相关职能老师应引导学生形成对职业资格证书正确的认识。同学们在选择考取职业证书前应理性思考与探索。资格证书究竟对自己的意义有多大;是否与自己的兴趣,价值观相符合。倘若确定要考某一类职业证书,学生们也应全面了解相关信息,如应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什么样的机构去报考,时间上进行合理安排,从而消除不必要的财力与精力的浪费。
4.2. 完善以大学生学习综合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设置
当下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憧憬应落实在他们学习综合能力稳步提升的过程中。学校课程设置只有具备合理性、科学性、实践性,前沿性,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学习投入度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高校教务管理应以学生实际需求为中心,合理加重课程实践教学的比例并给予教改的任课教师更多的支持与松绑。其次,高教教师应树立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维,持续改进教学方法。设计出大一到大四与课程联系紧密的项目,让学生们在体验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在项目结束后应让学生们公开演示,相互交流,教师进行总结性反馈,要让学生们在“做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长”。第三、当下各高校的竞争主要以学校的科研实力为主,而不是学生实力的竞争,故呼吁高校设立学生综合能力的测评标准和奖惩机制,并进一步加大对教育教学的投入。作为教学一线单位也应建立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的沟通机制。打造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升的档案,以掌握学生们学习兴趣;学习远景与学习能力;了解学生们的学习现状与学习目标间的差距,并设计相对应的激励措施以保障整体中体现差异,差异中体现创新,在创新中实现多赢的核心理念。
4.3. 构建信息时代下的互动学习体系
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时代让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便利。互动式的学习越发成为大学生喜爱的重要学习方式。此次的研究也恰好说明了当下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信息时代下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为学生互动学习铺路搭桥:第一、学校应协同学院、授课老师为学生们的互动学习提供的课外实践机会,发展走出去战略,同时建立课外实践的激励机制。第二、学校应从政策上与经费上支持各教学单位加大与社会的联系度,让实习基地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期间,教学单位与用人单位可共同设立与开发项目,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能学以致用。用人方也能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并定期向教学单位提出建议,达到校企互惠的目的。第三、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学生正确的认识网络,理性使用网络是当下各高校管理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故网络第二课堂的开设能增强师生间对知识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分享。为此,学校相关管理部分设立一定的激励机制,让活跃在网络第二课堂的同学也能感受到认可与赏识。第四、加强对社团管理力度。学生们期望学校和学院能给社团接地气的支撑。针对目前学校社团不规范的情况,建议对学校或学院加强对社团管理的力度,不定期的对社团负责人及其社团工作进行指导与评估,与社团负责人进行座谈,传递新的管理理念,并设立专项奖励,鼓励社团进行创新,最终让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在活动中的得以提升。
基金项目
“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型成长规律的探索与研究——基于学习模式优化的视角”,项目编号为:Y2013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