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古以来,人类主要是以群居的生活方式为主,人们在与他人或群体的交往过程中,都希望获得他人或组织的认可与接受,因此,获得他人的认可或避免遭受别人的拒绝是人类的核心动机之一。当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遭到他人拒绝时,这种社交拒绝对人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国外的研究已经证明个体的拒绝敏感性与不良心理反应和社会功能有关,如 London,Downey,Bonica,& Paltin (2007) 等人的研究表明高拒绝敏感性个体具有较高的焦虑、抑郁情绪、攻击与暴力行为,所以,拒绝敏感性的高低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重大影响。目前国外关于拒绝敏感性的研究较多,国内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将对拒绝敏感性的发展历程进行归纳、总结,以促进国内对拒绝敏感性的关注及重视。
2. 拒绝敏感性的概念
拒绝敏感性(Rejection Sensitivity)的概念最初起源于精神病学领域,Horney (1937)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描述,她在书中写到有些人总认为自己会被他人拒绝,并且对拒绝会产生愤怒的反应,当预期的拒绝被感知到时,个体就会产生敌意或攻击行为,这一现象当时还被作为诊断精神病障碍的一个重要标准。
Albert Mehrabian (1970)第一次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拒绝敏感性(Mehrabian’s Sensitivity to Rejection, MRS)进行了阐释,与此同时他提出了与拒绝敏感性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叫做亲和力倾向,这两个概念当时是用来描述个体人格特征差异的。拒绝敏感性特质与人们对人际关系的消极预期有关,而具有亲和力人格特质倾向的人,他们对人际交往则抱有积极的预期。
Boyce与Parker (1989)将拒绝敏感性定义为对他人的情感和行为的知觉与敏感,即个体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过度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而过度敏感的反应,这里对拒绝敏感性的定义主要体现在个体社会交往的各种情境中。
Downey & Feldman (1996) 将拒绝敏感性定义为个体在社交中对拒绝的焦虑性预期、准备性觉知和过度反应的倾向,个体拒绝敏感性的形成与童年早期被重要他人拒绝的经历有关,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拒绝情景时,便会激活个体对拒绝的焦虑性预期,从而导致个体出现过度行为反应,如抑郁、焦虑、孤独及敌意等不良反应。
3. 拒绝敏感性的测量研究
随着国外对拒绝敏感性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其测量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目前发展出的量表有以下几种。
3.1. PRSQ (Personal Rejection Sensitivity Questionnaire)人格拒绝敏感性问卷
对拒绝敏感性问卷的编制最初由 Downey和Feldman等人(1996) 以大学生为被试编制而成,该问卷设计了18种被试可能遭受拒绝的社交情景,共18项题。
3.2. RSQ (Children Rejection Sensitivity Questionnaire)儿童拒绝敏感性问卷
该问卷由 Downey,Freitas,Michaelis,& Khouri等人(1998) 编制而成,问卷用来测量儿童的拒绝敏感性程度,问卷由12种假想的拒绝情景构成,每一种情境下又由三个项目组成,分别测量愤怒、焦虑与预期拒绝或接受的水平。
3.3. 初中生拒绝敏感性自陈问卷
该问卷由我国秦山云(2011)编制而成,秦山云针对拒绝敏感性问卷缺乏对青少年发展特征的探讨,于是针对我国文化背景之下的中学生群体,编制了初中生拒绝敏感性问卷。
3.4. TERS (The Tendency to Except Rejection Scale)拒绝敏感性量表
该量表由Rebacca (2003)在其博士论文中研发而成,翻译时本着重本质且简单的原则,故称其为拒绝敏感性量表。此量表包括18个项目,每个项目由陈述句形式呈现,描述的是个体害怕被拒绝的人格倾向,该量表不仅弥补了RSQ-Personal问卷计分复杂的问题,还提高了对个体态度和行为的预测性。
3.5. RSQ-Race (Race-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Questionnaire)种族拒绝敏感性问卷
该问卷是由 Mendoza-Denton,Downey,Purdie,Davis,& Pietrzak (2002) 针对适用于非裔美籍人群编制而成的问卷,此问卷由12条项目构成,该问卷的重测信度为r = 0.8 (p < 0.01),内部一致性信度为r = 0.9,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3.6. Appearance-RSQ (Appearance-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Questionnaire)外表拒绝敏感性问卷
该问卷由 Bungert et al. (2015) 基于人们对外表的拒绝反应灵敏度编制而成,此问卷由15种基于外表的假想拒绝情景构成,以此来测量被试对外表的拒绝敏感性程度,采用1~6点计分,分值越高,说明被试对自身外表的拒绝程度越高。
3.7. Weight-RSS (Weight-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Scale)体重拒绝敏感性量表
该量表由 Brenchley & Quinn (2016) 等人最新编制而成,此表基于人们对肥胖或体重的拒绝反应灵敏度编制而成,由16种基于体重或肥胖的假想拒绝情景构成,采用6点计分,分数越高,说明对自身体重拒绝程度越高,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 = 0.94,r = 0.75,p < 0.01,具有较高信效度。
4. 对拒绝敏感性进行解释的相关理论
4.1. 进化理论
从进化理论的观点来看,人性是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复杂的心理机能都是人类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而被选择性地遗留下来的,人类心理和行为的产生都是适应的结果。Hogan (1982)认为每个人都有被接受的需要,因为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早期,祖先们那时的物质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极其匮乏,生产力低下,靠一个人很难生存下来,脱离群体、被群体抛弃或拒绝都意味着生命危险,于是个体为了适应被群体接受的这种需要被积淀下来,成为人类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也认为每个人都有爱与归属的需要,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为此,进化理论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都强调先天因素对拒绝敏感性形成的作用。
4.2. 新精神分析理论
新精神分析理论特别重视人际关系所产生的影响,该学派许多人认为人际关系失调是导致心理疾病或精神问题的关键所在。其中阿德勒就认为每个人都有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和谐相处的需要,他把这种需要称之为社会兴趣。如果人们在早期的社会交往中常遭受挫折、被他人拒绝或排斥等现象,那么这部分人就很难发展出社会兴趣,甚至还会导致自卑或精神病等。
从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来看,埃里克森认为在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首先应培养儿童对他人的信任感。如果在婴儿早期阶段孩子与照顾者之间形成一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那么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就会发展出对他人的信任感;若在这个时期孩子与照顾者之间形成一种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孩子便会发展出对他人的一种不信任感。
4.3. 依恋理论
Bowlby (1969)提出了依恋理论,从依恋的角度解释了早期拒绝或满足与后期社会交往之间的心理联系。Bowlby首先对依恋进行了解释,他认为依恋是指儿童与抚养者之间的亲密关系程度,儿童早期所建立的这种依恋关系会影响儿童以后的社会交往,即儿童会根据不同依恋关系类型发展出应对人际关系的不同心理模式。如果儿童早期母亲能敏感地觉察到孩子的需求,并能使孩子获得一定的满足,那么儿童与母亲之间就会建立起一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孩子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预期他人会接受或支持自己。如果儿童早期母亲没有敏锐地觉察到孩子的需求,或孩子的需求遭到母亲的拒绝,那么孩子与母亲之间就会建立起不安全型依恋关系,孩子就会发展出对他人不信任的一种心理模式,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此类群体便会焦虑性的预期别人不接受或不支持他们,一旦发展出这样的心理模式,成人后会很难改变,他们总是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和焦虑性的预期。
4.4. 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
该理论关注在特殊的社会情境中影响人们行为产生的内在心理加工机制,该理论认为人们内在的表征方式如编码、预期、信念、评价和目标等在行为的产生中起到了调节作用。 Mischel & Shoda (1995) 认为情境的影响依赖于人们从认知和情感方面对其进行编码和表征的方式,形成“如果……我就会……”的“情境–行为”模式,对那些以前有过拒绝经历的个体而言,他们的内部表征过程可以表示如图1所示:
5. 拒绝敏感性的影响前因、中介与作用机制
5.1. 拒绝敏感性的影响前因
5.1.1. 认知抑制控制
Ozlem Ayduk et al. (2000) ; Ayduk & Gyurak (2008) 等人的研究发现,认知抑制控制能力对高拒绝敏感性个体具有调节作用。那些具有高认知抑制控制能力且高拒绝敏感性的个体,比那些具有低拒绝敏感性的个体表现出更少的敌意、攻击行为;同时还发现与具有低认知控制能力且高拒绝敏感性的个体相比,具有高认知控制能力且高拒绝敏感性的人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拒绝线索的捕捉。

Figure 1. The model of cognitive-affective system theory of rejection sensitivity
图1. 拒绝敏感性认知-情感系统理论模型
5.1.2. 依恋风格
Taubman,Findler,& Mikulincer (2002)等人的研究表明具有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个体人际关系更融洽,对他人有较高的信任度,且拒绝敏感性分数较低;我国台湾学者陈思帆(2009)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人拒绝敏感性分数较低。研究还发现具有焦虑型(逃避型、矛盾型)依恋风格的个体,与拒绝敏感性成显著正相关 (Khoshkam, Bahrami, Ahmadi, Fatehizade, & Etemadi, 2012) ,为此,依恋风格是影响拒绝敏感性的一个变量。
5.1.3. 早期同伴拒绝
McDonald,Bowker,Rubin,Laursen,& Duchene (2010) ; Rosenbach & Renneberg (2014) 等人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的同伴拒绝经历对个体形成高拒绝敏感性特征具有直接影响;研究还发现不管孩子早期是否有过父母拒绝或忽视经历,来自青少年早期的同伴拒绝经历对拒绝敏感性的形成起着先导性的作用。
5.1.4. 父母教养方式
李媛媛,杨晓慧,张林等人(2013) 认为父母偏爱保护会提高个体拒绝敏感性的水平,高延春(2014)在其论文中也表明专制型、溺爱型、忽视教教养方式对拒绝敏感性形成呈显著正相关,鼓励信任的教养方式对拒绝敏感性呈显著负相关。
Rudolph & Zimmer-Gembeck (2014) ; Zimmer Gembeck & Drew Nesdale (2015) 等人的研究显示父母不良教养方式,如拒绝型、强迫型等,以及父母间的冲突,都会增强青少年的拒绝敏感性,最终影响孩子的不良社会适应。
5.1.5. 正念
最新研究表明意向正念对拒绝敏感性具有干预作用,正念的几个维度中,如对过去经历的不评价倾向、不对抗以及注意力集中等维度均可降低个体的拒绝敏感性程度 (Peters, Eisenlohr-Moul, & Smart, 2015) 。
5.2. 拒绝敏感性的作用机制
5.2.1. 攻击性与人际冲突
Watson & Nesdale (2012) 等人对青少年研究表明:高拒绝敏感性对个体的攻击行为和孤独感等呈积极影响,而对个体自尊、自我效能等呈消极影响;Christopher & Chango (2014)等人的研究显示具有高拒绝敏感性特征的青少年对伴侣的模糊性拒绝线索更容易感知,最终迫使伴侣之间的亲密关系产生冲突 (Norona, Salvatore, Welsh, & Darling, 2014) 。
5.2.2. 社交焦虑
McDonald,Bowker,Rubin,Laursen,& Duchene (2010) ;Gembeck & Nesdale (2015); Thomas & Bowker (2015) 等人的研究显示拒绝敏感性对社交焦虑或抑郁等有积极预测作用,个体的拒绝敏感性程度越高,其社交焦虑就会越高; 李媛媛、杨晓慧和张林(2013) 的研究也表明拒绝敏感性对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
5.2.3. 体像和边缘性人格障碍
研究表明具有高外表拒绝敏感性个体对体像障碍疾病有积极预测作用,个体基于对外表的拒绝敏感性越高,体像障碍病情就会越严重 (Kelly, Didie, & Phillips, 2014) 。
Chesin,Fertuck,Goodman,Lichenstein & Stanley (2014) ; Bungert et al. (2015) 认为具有高拒绝敏感性特质的个体与早期情感障碍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边缘性人格障碍有积极预测作用。
5.2.4. 认知
Berenson et al. (2009) 的研究表明高拒绝敏感性个体对模糊性拒绝线索存在着注意加工偏向;赵艳林(2012)在其硕士论文中也表明在模糊拒绝性线索中,高拒绝敏感性个体对威胁线索存在注意加工偏向。
研究发现具有高拒绝敏感性特征的大学生对描述自我积极情绪的词语存在着记忆偏好,而对描述他人消极情绪的词语存在记忆偏好 (高美,耿晓伟,2016) 。
5.3. 拒绝敏感性的中介或调节作用
孙晓玲,吴明证(2011) 的研究表明拒绝敏感性在自尊对人际信任和社交焦虑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 徐亚萍(2013) 的研究表明自尊和拒绝敏感性都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有影响,且自尊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影响是通过拒绝敏感性这一中介变量实现的; 李媛媛(2013) 等人的研究还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偏爱保护对社交焦虑有重要影响,且拒绝敏感性在父母偏爱保护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研究发现父母不良教养方式,如对青少年的拒绝、强制或父母间冲突等,对孩子社交焦虑及抑郁的影响中,拒绝敏感性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 Rudolph & Zimmer-Gembeck, 2014 ; Rowe, Gembeck, Rudolph, & Nesdale, 2015 )。
研究还发现父母早期拒绝经历对青少年边缘性人格障碍形成的影响中,拒绝敏感性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而在同伴拒绝对青少年边缘性人格障碍形成的影响中,拒绝敏感性则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 (Rosenbach & Renneberg, 2014) 。
Zimmer-Gembeck,Nesdale,Fersterer & Wilson (2014) 等人的研究显示在明显拒绝、模糊拒绝和接受等线索条件下对个体情绪反应的研究中,发现拒绝敏感性在模糊拒绝线索对情绪的反应中起到中介效应的作用,高拒绝敏感性加深了模糊拒绝线索下对个体负性情绪的体验。
Özen,Sümer & Demir (2010) 等人的研究表明拒绝敏感性在高回避型依恋对友谊质量的影响中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的作用。
6. 小结与展望
总览国内外关于拒绝敏感性的研究,发现对拒绝敏感性的影响前因与作用机制这两方面的研究,目前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与此同时,仍然存在研究的不足之处,如国内对拒绝敏感性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其影响前因与作用机制还相当零散等,为此基于以往研究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本研究认为未来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6.1. 开展本土化量表工具研究
目前关于拒绝敏感性的研究工具主要采用国外编制的量表或问卷,除了我国赵艳林(2012)等人对大学生拒绝敏感性量表进行修订外,没有属于我国本土化的测量工具,为此,若要在国内开展相关研究,则必需编制出适用于自己文化背景之下的研究工具,以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
6.2. 开展对特殊群体的研究
在我国目前背景之下,研究者需重视对特殊群体拒绝敏感性的研究,如我国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及残疾人等的研究,以便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心理干预和疏导,增强他们对社会群体的信任与归属感,最终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6.3. 加以考量对拒绝敏感性的心理干预方法
目前国内外关于对拒绝敏感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影响前因和作用机制方面,而对其进行积极心理干预的措施和方法极少。最近 Peters & Smart (2015) 等人的研究中开始用意向正念的方法对拒绝敏感性进行了积极心理干预研究,为此,今后我们应积极探索对如何降低个体拒绝敏感性的更多心理干预方法,进而增强人们的抗挫折能力,最终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