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实验室管理体制是指高校各级实验室的领导体制、隶属关系及管理方法 [1] ,是实验室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制度保障 [2] 。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高校的实验室管理体制经历了从分散管理到集中管理的转换,主要有三级、二级和一级三种实验室管理体制基本模式,各体制都有其优势和不足。
2. 实验室管理体制的历史发展过程
最初,我国高校实验室是参照苏联教育模式以课程为主建立的 [3] ,逐渐形成了以校管实验室为主导、院管实验室为主体、系或教研室管理为辅助的三级管理体制 [1] 。三级管理体制的优势是教研室使用方便,易于管理。缺陷是实验室覆盖范围窄,与其它实验室合作少,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学科的交叉融合,新兴边缘学科不断涌现 [3] ,这种管理模式也逐渐被淘汰。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验室打破了“三级管理,以室为主”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建立起按学科群设置综合实验室(或实验中心)、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 [4] 。二级管理体制的资源共享程度较高,设备利用率较高。不足之处是实验室功能受局限,难以形成特色;影响教学的连贯性与一致性;并且对科研和师资建设不利。
一级实验室管理体制是指实验室由实验室管理中心统一管理。目前,按功能建设实验室,以功能相同、学科相关的特点组建实验室这一管理模式已基本达成共识 [5] 。其优势是资源共享性好,师生流量大,便于统一维护和调配。但是很可能存在职能部门力不从心的情况;不能调动二级院系的积极性;也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
3. 实验室建设指导思想与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校都在探索研究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长期以来,实验室依附于理论教学,仅作为理论教学的验证,在实验室的建设中,也缺乏总体规划和统筹安排。受这种惯性的影响,目前在高校实验室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3.1. 盲目重复建设,仍然存在实验室规模小而分散的现象 [1]
分散实验室各成体系,互不沟通,盲目建设,人力、物力浪费严重。各高校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在努力整合实验室,向综合、特色实验室发展,以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3.2. 实验室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严重不足
实验室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时实验室建设的核心。但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的专业技术队伍,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严重不足。一方面是由于历史原因,实验技术人员很多都不是专业出身,没有经过系统和专业地训练。
另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的不重视。很多高校实验室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评聘存在不合理、不规范等情况,使得实验室队伍无法引进人才,也留不住人才。
无论是实验技术人员队伍长的结构,还是人员总体素质已均不适应当前高校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建设和发展经成为影响高校发展的瓶颈 [6] 。
3.3. 实验室经费投入少
实验室经费投入不足,仪器设备和人才的引进落后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来,这一情况有所好转,但是由于底子薄,仪器设备还是很落后。学校对实验室的投入在所有投入中占得比例也比较小。
3.4. 实验室对外开放和交流少
由于受实验室人员和经费限制,实验室无法做到全天候开放,以及实验室的对外开放。学生无法随时使用实验室,不利于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室服务单一,很少有实验室做到接纳高水平学着前来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 [1] 。
3.5. 对实验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历史原因,很多领导和教师对实验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实验室工作可有可无、无关大局,影响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高慧平开展,影响了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 [7] 。显然这种观念已经不适应当今高校的快速发展,和教学、科研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迫切需求的现实。
4. 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根据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创立的管理体制:如山西财经大学综合了一级管理模式和二级管理模式的长处,建立了“以学校直接管理为主,校级直接管理和委托学院相结合”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8] 。中山大学改革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中的人事管理制度 [6] 。深圳大学重组资源。实行集约化管理,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7] 。
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目的是提高实验室效益,实现仪器设备共享,为科研和教学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技术保障,以适应素质教育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2] 。无论是如何突破和创新实验室管理体制,各高校在根据自身情况改革管理体制时都有侧重地注意了以下几点。
4.1. 转变观念,加强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转变观念,确立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是高校人才队伍中重要的方面军的思想。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解决好人才缺乏和人才浪费并存的现象。创新人才建设机制,促进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6] 。
4.2. 加大经费投入
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高校的经费投入,但仍跟不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具体投入到实验室建设的经费就更少了。学校实验室的环境较差,仪器设备缺乏、陈旧。并且,现在很多学科对于仪器设备的要求非常高,高校的经费预算应根据情况向实验中心倾斜,引大力进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
4.3. 重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集约化、精细化管理。
打破实验室资源分散、规模小、功能单一,重复购置、利用率低,资源浪费、各自为政的旧体制 [7] 。对人员、设备、用房等资源进行重组,提高实验室的技术力量和整体实力,形成规模效应,拓展实验室的发展空间,提升实验室的竞争力。在集约化管理的同时,实现以人为本、以财务预算为核心、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精细化实验室管理 [1] 。
4.4. 利用实验室资源,积极开展对外服务 [7]
实验室除了承担一定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还面向学生开展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实验室技能培训、实验技能大赛等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实验室还用于对外培训服务上,如2015年平度市同和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曲师大寒假专题研修班、宁波骨干教师培训等。
4.5. 建立健全以激励为核心的成长发展体系 [9]
建立完善实验技术队伍人才选拔、培养、考评和奖励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实验技术人员创新素质的全面提升,营造促进实验技术队伍成长的良好环境。
根据学校的编制数量,合理设置实验系列的编制数量,并根据具体情况,向教学实验中心和公共平台倾斜。在实验技术队伍的晋升中,应使评审条件尽可能反映实验岗位实际,突出实验室工作内容和业绩,减少对于论文、学历等的要求。并且,可以启动实验技术成果奖评选、实验室创新研究项目等激励机制。
5. 曲师大教师教育实训中心管理体制——培养合格教师
教师教育实训中心突出体现新课程三大理念之一的“实践取向”,主要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专业发展能力、学科探究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科研与服务能力 [10] ;中心是增强师范生专业素养、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 [11] ;也为教师教育专业化和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保障 [10] 。
曲师大教育实训中心是我校教师教育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以来,顺应社会的进步和教育发展的需求,中心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了统一协调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中心隶属于学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挂靠在教师教育学院。设有中心主任和实验员,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打破了学院之间、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界线,中心实验室面向全校师生开放 [12] 。
教师教育实训中心面向全校的教育专业硕士、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以及十几个师范专业的本科生。中心实行预约制,需要使用微格教室、教育技术综合教室等实验室的全校师生只需提交申请表进行预约,即可使用实验室。
这种管理办法避免了各个学院分别建立实训实验室,减少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和工作效率。2014年以来,每年我校各学院师范类本科生约有2600人、专硕约300人,按照师范生和专硕培训计划要求录制教学视频,这部分是实验室的使用主体。此外,全校的教师也会用来录制优课和教学视频等。我校师生在省级、国家级等授课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社会声誉。2014年第一届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中,我校学生获得14个一等奖,9个三等奖,3个三等奖。2015年,在省从业技能大赛中获得13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在每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约获得4~5个奖项。
基金项目
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度校级精品实验项目(项目编号:jp201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