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f是复平面上满足 的超级有穷的超越亚纯函数, k为正整数, 是f的k+1 个线性独立的小函数,且满足 为常数, ,则有
Let f be a transcendental meromorphic function satisfying , and k is a positive integer; let be linearly independent small functions of f , and is a constant; let . Then
1. 引言及主要结果
本文采用Nevanlinna理论中的记号 [1] [2] ,如,,,及等。
定义1 设是复平面上的一个非常数亚纯函数,为一个有穷复数(或),
若,则称是的一个Nevanlinna亏值,简称亏值,称为Nevanlinna亏量,简称亏量。若,则称是的一个Valiron亏值,称为Valiron亏量。在值分布论中,的所有亏值至多为一个可数集,且
定义2 设是复平面上的一个亚纯函数,如果,则称为的一个小函数。
定义3 设亚纯函数是的个线性独立的小函数,记所构成的Wronsky行列式表示为,即
1990年,杨乐 [3] 研究了的亏量和亏值与的亏量和亏值之间的关系,证明了下面的定理。
定理A [3] 设是复平面上的有穷级超越亚纯函数,是一个正整数,则有
杨乐提出了该上界是否精确的问题。2013年,仇惠玲等人 [4] 回答了这个问题,证明了如下定理。
定理B [4] 设是复平面上满足的超级有穷的超越亚纯函数,则对于任意正整数,有
本文将换成,推广了定理B,证明了如下结果。
定理1 设是复平面上满足的超级有穷的超越亚纯函数,是的个线性独立的小函数,,则有
(1.1)
(1.2)
若存在的一个小函数使得为非零常数,则有
(1.3)
例1 设是超越亚纯函数,,则
,
显然,是的小函数,且线性独立。通过行列式的计算可知,,其中为非零常数。令,则为的小函数,显然线性独立,且为非零常数。
由此可知,定理1推广了定理B。
注 显然,若是满足的超级有穷的超越亚纯函数,则有
因此有下面的结论。
推论1 设超级有穷的超越亚纯函数满足,是的个线性独立的小函数,,且满足为常数,则有
1973年,Singh-Kulkarni [5] 证明了下面的定理。
定理C [5] 设是复平面上满足的有穷级超越亚纯函数,则有
其中
2000年,Fang [6] 改进了定理C,证明了如下定理。
定理D [6] 设是复平面上满足的有穷级超越亚纯函数,则对于任意正整数,有
2013年,仇惠玲等 [4] 将定理D中的“有穷级”改成“超级有穷”,结论仍成立。
定理E [4] 设是复平面上满足的超级有穷的超越亚纯函数,则对于任意正整数,有
本文将定理E中的换成,推广了上述结果。由定理1即得下面的推论。
推论2 设是复平面上满足的超级有穷的超越亚纯函数,是的个线性独立的小函数,,则有
由亏量关系和定理1即得如下结果。
定理2 设是复平面上的超级有穷的超越亚纯函数,为一个正整数,是的个线性独立的小函数,,且满足为常数,则
(1.4)
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 (1.5)
成立。
2. 一些引理
引理1 [4] 设是复平面上满足的超级有穷的超越亚纯函数,则有
引理2 [7] 设是一个超越亚纯函数,是的个线性独立的小函数,,则对任意的,有
引理3 [8] 设是超越亚纯函数,是的个线性独立的小函数,,是判别的有穷复数,则
引理4 设是超越亚纯函数,是的个线性独立的小函数,,则有
证明 由Nevanlinna基本理论得
引理5 设是复平面上满足的超级有穷的超越亚纯函数,是的个线性独立的小函数,,则
证明 不妨设有无穷多个有穷亏值,则由引理3,
由引理1,
令,及,得
(2.1)
由引理3,可得
再由引理2,得
应用引理1及(2.1)得
令,得
(2.2)
另一方面,由引理4
再应用引理1及(2.1)得
(2.3)
于是,由(2.2)和(2.3)得
证毕。
引理6 [7] 设为线性独立的函数,则有
3. 定理的证明
定理1的证明不妨设有无穷多个有穷亏值,则由引理3,
应用引理1得
令得
(3.1)
另一方面,由引理2和引理4得
令,并应用引理1及(2.1)得
(3.2)
因此,由(3.1)和(3.2),我们有
(3.3)
由引理5和(3.3)得
(3.4)
于是(1.1)得证。下面证明(1.2)。
由引理1,引理5及(2.1)得
(3.5)
于是(1.2)得证。下面证明(1.3)。
记,且存在的一个小函数使得为非零常数,记。则由引理6可知,
其中,。
因为,则
。(3.6)
任取有穷复数,由条件可知,存在使得为非零常数,即,则
(3.7)
因此,由(3.6),(3.7)和引理3得
则由引理1,引理5和(3.3),(3.4)得
即定理1证毕。
定理2的证明若(1.4)成立,则有
,。
于是,由及定理1得
即得,。
反过来,若(1.5)成立,则由定理1即得
于是(1.4)成立。定理2证毕。
致谢
作者衷心感谢方明亮教授的指导和帮助!
基金项目
本文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基金号:11371149)。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