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来,稀土离子掺杂的发光材料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稀土离子Sm3+/Er3+都具有丰富的能级,可作为发光领域中重要的发光离子,而Sm3+掺杂的发光材料主要发射橙红光 [1] [2] 。Sm3+/Er3+共掺的磷酸玻璃在近红外及可见光区域存在较强的吸收峰带 [3] ;Er3+掺入钨酸盐荧光粉和Sm3+掺入钨酸盐荧光粉分别发出高纯色的绿光和橙光 [4] ;Sm3+掺入钼酸盐辐射出橙光而Er3+/Yb3+共掺钼酸盐辐射出绿光和上转换红光 [5] ;对于Sm3+/Er3+掺入的锡酸盐荧光粉能辐射出橙红光和红外光 [6] 。类似以上Sm3+/Er3+单掺或共掺的盐类玻璃、薄膜、荧光粉等发光材料中已经被广泛研究。然而,稀土离子掺杂的发光样品发射效率较低,为了解决此问题,加入敏化离子(如Yb3+),同时,利用金属纳米结构产生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或者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LSPR)提高稀土离子再发光过程的辐射跃迁效率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在Fukushima研究组中,利用Au纳米球的LSPR效应使掺Er3+硅酸盐薄膜在近红外的发射强度得到增大 [7] ;在Paudel研究组中,使用Au纳米球的LSPR效应让Er3+/Yb3+共掺发光材料的发射强度增大了3倍 [8] ;中国的张华研究组利用Au纳米球的LSPR效应使Er3+/Yb3+共掺的钠盐薄膜发光增强显著,增强因子达到了5倍 [9] ;对于印度的Kaur研究组,将Ag纳米球掺入到稀土离子Sm3+的聚乙烯聚合物中,得到了Sm3+的发光增强 [10] 。因为Au纳米棒具有长径和直径两个吸收峰波长的特点,其吸收波长覆盖了可见区域和近红外区域 [11] ,与前文提到的只能覆盖一个发光区域的Au纳米球及Ag纳米球等其他金属纳米颗粒相比,使用Au纳米棒的LSPR效应增大发光材料的发光强度有着明显的优势。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有关将Au纳米棒 [12] 掺在Sm3+/Er3+/Yb3+三掺磷酸盐发光材料的研究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选用溶胶–凝胶法来制备Sm3+/Er3+/Yb3+三掺的磷酸盐发光薄膜,再通过旋涂方式,将金纳米棒与发光薄膜相结合,因为Au纳米棒的LSPR效应,从而提高了稀土离子的发光效率。
2. 实验部分
我们以NH4H2PO4 (天津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NaOH (上海晶纯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Er(NO3)3 (上海晶纯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Yb(NO3)3 (上海晶纯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m(NO3)3 (上海晶纯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柠檬酸钠(天津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和聚乙二醇(上海晶纯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原材料,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Na3PO4:Er3+/Sm3+/Yb3+发光薄膜。首先,配制出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NH4H2PO4溶液和Er(NO3)3溶液。接着,充分混合NaOH溶液与NH4H2PO4溶液;向Er(NO3)3溶液中依次加入称量好的Yb(NO3)3和Sm(NO3)3,充分溶解。之后将得到的两种混合液互相混合,充分搅拌后,向得到的混合溶液中依次加入一定量的柠檬酸钠和聚乙二醇,室温下搅拌24个小时,静置分层,取用下层白色衬底。然后将白色衬底旋涂在石英玻璃片上,每涂上一层就放置在热板上加热以蒸干水分。连续重复涂膜步骤3次,得到涂有4层薄膜的基片。我们用测膜厚度仪器监测得到,每层的厚度是均匀的。最后把它们放到加热炉中,在1000℃的温度下煅烧6个小时。待冷却至室温,我们在4片薄膜样品上分别旋涂1,2,3,4层Au纳米棒,于是,就得到了镀有Au纳米棒的Na3PO4:Sm3+/Er3+/Yb3+发光薄膜和未镀Au纳米棒的发光薄膜。
3. 分析与讨论
3.1. 实验原理的讨论
我们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Sm3+/Er3+/Yb3+三掺Na3PO4发光薄膜。以ErPO4作为基质,Yb3+作为敏化剂 [13] [14] 来提高Sm3+的发光效率,在液相下将这些原料均匀混合,并经过水解、缩聚过程,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透明溶胶体系,溶胶经陈化胶粒间缓慢聚合失去流动性,形成凝胶,然后将胶体溶液经过甩膜过程形成薄膜材料,再经干燥、烧结、不同温度下的退火处理,最后得到发光薄膜。激发光被发光中心Sm3+吸收的同时还能被基质或者敏化剂Yb3+吸收,由敏化剂把激发辐射传递给发光中心Sm3+,发光中心再从激发态恢复到基态发光。通过激活剂经敏化后发生的能量传递,可以明显提升材料发光性能。该过程的能级示意图如图1所示。Sm3+的激发和发射均属于4f-4f电偶极跃迁,在紫外光激发下有很强的可见荧光。
3.2. 发射光谱的分析
图2显示的是在1000℃煅烧6个小时得到的Na3PO4:Sm3+/Er3+/Yb3+发光薄膜的扫面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照片。可以明显看出,我们得到的都是纳米尺寸的发光薄膜,发光薄膜表面均一。
图3、图4、图5表示的是Na3PO4:Sm3+/Er3+/Yb3+薄膜的发光性能测试结果。图3显示在370 nm激发光激发下,可以发出橙红光,波长范围为600~615 nm,发光中心608 nm,对应的为Sm3+的4G5/2→6H7/2能级跃迁 [15] 。相比于未镀上Au纳米棒的薄膜,镀上Au纳米棒的薄膜的发光强度有显著的提高,并随Au纳米棒浓度增加,发光强度提高的更明显,且发射峰的波长无明显改变。利用LSPR效应,Au纳米棒表面的具有非常特殊的光电性质,且具有长径和直径两个吸收峰波长的特色,覆盖可见区域和近红外区域,来增强薄膜的发光强度,增强因子达到2.5倍。可以看出镀上4层Au纳米棒的薄膜发光强度最强,未镀有Au纳米棒的薄膜发光强度最低。显示Au的LSPR在Sm3+的发光增强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Sm3+的发光强度,且Au纳米棒的含量越多,薄膜的发光强度越高。
图4为Na3PO4:Sm3+/Er3+/Yb3+薄膜在400 nm激发光激发下,光谱的发射峰中心在657 nm的位置,对应的是Sm3+的4G5/2→6H9/2跃迁。与图3对比可以得到,各发射峰强度普遍较低,并随激发波长的增加,

Figure 1. Energy transfer and luminous process of luminescent material
图1. 发光材料的能量传递及发光过程

Figure 2. SEM images of Na3PO4:Er3+/Sm3+/Yb3+ thin films with and without Au-nanorods
图2. Na3PO4:Sm3+/Er3+/Yb3+发光薄膜的SEM图

Figure 3. Emission spectrum of Na3PO4:Er3+/Sm3+/Yb3+ thin films, λex = 370 nm
图3. Na3PO4:Er3+/Sm3+/Yb3+薄膜的发射光谱,λex = 370 nm

Figure 4. Emission spectrum of Na3PO4:Er3+/Sm3+/Yb3+ thin films, λex = 400 nm
图4. Na3PO4:Er3+/Sm3+/Yb3+薄膜的发射光谱,λex = 400 nm

Figure 5. Emission spectrum of Na3PO4:Er3+/Sm3+/Yb3+ thin films, λex = 600 nm
图5. Na3PO4:Er3+/Sm3+/Yb3+薄膜的发射光谱,λex = 600 nm
薄膜的发射光谱出现明显的红移现象。由于发光薄膜表面涂有不同厚度的Au纳米棒,发光强度随涂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相比较于未涂Au纳米棒的薄膜发光强度都要强。
图5显示,从Na3PO4:Sm3+/Er3+/Yb3+薄膜在波长600 nm激发光激发下的发射光谱中看出,在350 nm~550 nm范围内有丰富的谱线,其中明显的发射峰有383 nm、446 nm、465 nm、481 nm、492 nm,分别对应着能级4G5/2→6H5/2、4P5/2→6H5/2、4F5/2→6H5/2、4I11/2→6H5/2、4I9/2→6H5/2的跃迁,这些都属于Sm3+的4f~4f间跃迁。其中峰值最大波长为465 nm处。与图3、图4相比,此波段的发射强度很低,表明Sm3+掺杂的发光薄膜发出的蓝光强度很低,红光强度很高,即Sm3+主要发红光。我们利用Au纳米棒的LSPR效应来影响发光薄膜表面的发光分子,从各发射谱中可以看出,随着镀Au纳米棒含量的增加,薄膜发光强度更强。
4. 结论
我们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Sm3+/Er3+/Yb3+三掺Na3PO4发光薄膜,薄膜主要发射红光。从各个波段激发下得到的发射谱中,利用Au纳米棒的LSPR效应及敏化离子Yb3+的存在,明显看出Na3PO4:Sm3+/Er3+/Yb3+薄膜的发光强度增大,且Au纳米棒的含量越高,薄膜的发光强度越强。随着激发光波长的增加,Na3PO4:Sm3+/Er3+/Yb3+薄膜的发射光谱中心会有明显的红移现象,且发光强度有所降低;在波长379 nm的激发光激发下,薄膜的荧光发射最强,发射峰的波长区域无明显改变。
基金项目
本研究由中国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11504261),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批准号:14JCZDJC38000)支持。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