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鄂大麦263系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从杂交组合“鄂大麦6号/酿造二条F
8 ”
中经多年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多抗、广适型大麦新品种。2016年10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初审。
2. 品种选育过程
2.1. 育种目标和亲本来源
为满足湖北省饲草和饲粮生产需求,确定“早熟、抗病逆、优质、粮草双高”的育种目标,配制杂交组合“鄂大麦6号/酿造二条”。改组合根据性状互补且地理远缘材料遗传差异大容易产生杂交优势的原理配置,母本鄂大麦6号由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组合为皮穗波/80-17。为二棱皮大麦,半冬偏春性,分蘖力强,旗叶与地面平行。亩有效穗多,穗层整齐。株高81.2 cm,穗实粒数24.4粒。千粒重较低,为38.1 g,抗倒性好。品质好,株高较矮,亩有效穗较多,综合抗病性好,抗倒性好,但是千粒重偏低。父本酿造二条引自浙江农科院,日本二棱啤酒大麦。曾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在长江中下游广为种植。具有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剑叶窄小,株高102.4 cm,穗多,平均穗粒数22.6粒,千粒重39.4克。籽粒色白,酿造品质好,早熟,熟相好等优点,但是秆高,杆软,穗小,粒少。通过2个品种的聚合杂交及多年系谱法定向筛选,获得亲本优良性状互补的鄂大麦263。
2.2. 育种过程
2005年4月在武昌以鄂大麦6号为母本,以酿造二条为父本配组,收获F0代种子。同年赴昆明夏繁加代。2006年夏收F2代表现苗期分蘖力强,株型好,穗多,穗大,熟相好,确定为重点组合,从中选择优株。随后各世代采用系谱法选择,根据“主攻高产优质,兼顾抗病(逆),适应机械化生产需求”的育种目标,加大选择力度,在优系中不断筛选优良单株。2012年夏收综合性状稳定出圃,2012~2013年度参加本所武昌和襄阳两点品比,产量等综合性状表现突出,并于2013~2014、2014~2015年度连续两年参加湖北省大麦区域试验,2015开始繁种和试种示范,2016年完成生产试验和栽培试验,同年10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初审。鄂大麦263选育流程见图1。
3. 品种的特征特性
3.1. 植物学性状
该品种为半冬性二棱皮大麦。幼苗半匍匐生长,分蘖力强,株型紧凑,旗叶斜上举,成穗率较高。

Figure 1. 263 barley selection process
图1. 鄂大麦263选育流程
穗层较整齐,后期熟相较好。湖北省大麦区域试验2年结果为,株高85.6 cm,有效穗数676.5万/hm2,穗粒数24.8粒,长芒,白壳,籽粒浅黄色、饱满、千粒质量40.4 g,容重598.8 g/L。全生育期181 d,比对照华大麦9号晚熟1 d。
3.2. 产量和品质
2013~2015年湖北省大麦区试2年平均产量为5753.6 kg/hm2,比华大麦9号(CK)增产12.8%,增产显著,10点增产2点减产,增产点次率83%。其中,2013~2014年平均产量为5352.5 kg/hm2,比华大麦9号(CK)增产10.1%,增产极显著,居第2位,5点增产2点减产。
2014~2015年度平均产量为6154.7 kg/hm2,比华大麦9号(CK)增产15.3%,增产极显著,居第2位,5点全部增产。
2016年湖北省种子管理局对黄陂现代农业展示中心稻茬鄂大麦263抽样送检,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武汉)检测结果表明:鄂大麦263蛋白质(干基)含量为7.56%,粗纤维含量4.9%。
3.3. 抗性
综合多年试验、示范田间病害观察结果,鄂大麦263表现为赤霉病、条纹病和白粉病发生较轻,其他病害未发生,抗倒性较好,综合抗病逆性能力强。
4. 品种试种示范
通过在襄阳、武汉、荆州等地多年的试验、试种和示范,鄂大麦263均表现出良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以及较强的综合抗病(逆)能力,适于湖北省及周边大麦生产区推广种植。
2014~2015年度,分别在武昌南湖试验基地和襄阳张罗岗原种场示范种植0.1 hm2左右,田间均表现为分蘖强、穗多、穗大,抗寒性较好,折合产量分别为5640 kg/hm2、7395 kg/hm2。分别较当地相邻的对照品种华大麦9号增产10.7%、7.4%。未见白粉和条纹病,赤霉病轻度发生。
201~2016年度,分别在襄北农科所、襄州张罗岗原种场、省农业厅现代农业展示中心进行生产试验0.2~0.33 hm2,在鄂州夏大湖农场、十堰郧西进行了大面积示范,面积约10 hm2。其中襄州张罗岗原种场在暖冬及冬春连旱的不利条件下,实收测产7414 kg/hm2,鄂州夏大湖农场在后期大风大雨天气下,除赤霉病轻度发生外,其余病害未见发生,测产达5674 kg/hm2,较当地农民种植产扬麦158田块增产1500 kg/hm2以上。
5. 栽培技术要点
根据湖北省气候生态特点、鄂大麦263的品种特性及其生产试验示范结果,归纳其栽培要点如下:
(1) 适时播种:江汉平原、鄂东南麦区在10月25~11月上旬、鄂北地区在10月23~11月5日播种为宜。
(2) 适量播种:生产上播种量需要综合用途、播种期、天气、茬口和土壤肥力水平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由于鄂大麦263穗大穗多,一般情况下,中高肥力田块播量一般为150 kg/hm2左右,基本苗在240万/hm2左右;在低肥力田块,可适当增加到165~180 kg/hm2。
(3) 科学施肥,促控结合:作青贮饲料种植时,在适当早播的情况下,保证充分的水肥条件,年前割苗后,施尿素120 kg/hm2;在中等地力水平下常规种植时,全生育期需施纯氮(N)、磷(P2O5)和钾(K2O)分别为120~150、90、90 kg/hm2。其中氮肥施用操作模式为“重施底肥(65%)、伴施种肥(15%),早施孕穗肥(20%)”,促进壮苗早发,培育大穗,优化品质 [1] 。
(4) 足墒播种,保障苗全、苗匀,还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沟排渍,搞好化控除草。高产田块,早播苗多田块,5叶1心到6叶期喷施烯效唑,控上促下,防止倒伏、早衰 [1] [2] 。
(5) 综合防控病虫害: 鄂大麦263田间综合抗病性较好,但赤霉病时有发生,在齐穗期应注意防治赤霉病。
(6) 适时收获:在苗高50 cm左右开始割青,根据需求合理确定次数 [3] 。籽粒人工收获在蜡熟末期,机械收获在完熟期,及时脱粒晒干,整净,入库,提高其商品性,实现丰产丰收 [1] [2] [4] 。
基金项目
农业部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05)、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项目(2007-620-002-03)、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5CFA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