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缔造了“天下第一村”的传奇。作为社会各界学习的典范,华西精神具有重要的学习与推广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华西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观念,形成了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同步发展、良性互动的新局面 [1] [2] 。华西精神是与时俱进、谋求发展的精神,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创新突破,华西精神追求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是统筹兼顾、和谐共赢的精神典范。这种精神对高校工会工作的指导也具有适普性,值得高校工会工作者的深入学习与思考,将华西村精神借鉴到工会工作中,促进高校工会工作的进步与和谐发展。
2. 学华西科学施政,实事求是精神,加强工会干部工作建设
华西村带头人吴仁宝书记众多的精神要素中,最受华西人认同的是实事求是、为民造福、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等四个方面。在他的带领下,华西人始终高擎科学发展观,走在了时代发展的前列。华西人认为,不发展、短期利益、没有效益、甚至亏本都是不科学的,只有发展、可持续发展并获取效益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同时,华西村对干部的素质要求非常高,对干部教育目标定位较高,要求干部做到三个“无论”,即要求干部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做到能高举科学发展的旗帜,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要保蓬勃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在工作中扎实苦干、脚踏实地,为人要谦虚谨慎,虚怀若谷,在成绩面前永不自满。这种对干部素质的高要求有效保证了华西干部教育的制度化,并因此而成为一种干部教育文化现象 [1] [2] 。
高校工会工作亦是如此,注重加强工会干部的工作建设,加强工会干部教育,提高工会干部的工作水平与业务能力,开拓眼界、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在工作中,注意科学施政,不能胡干蛮干,生搬硬套,要结合工会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合理地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高瞻远瞩,在实践中总结,将工会工作上升到理论高度,再用理论指导实践,坚持走“实践–理论–实践”的科学发展道路,大力推进高校知识型、学习型工会组织建设。
工会干部更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坚持做一个讲实话、做实事、求实效的人。为会员造福,无私奉献,追求卓越,只有务实工作、脚踏实地,真正把教职工的事放在首位,切实解决问题,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因此在工会干部的教育上,可以学习借鉴华西村干部教育的模式。首先,在党性教育方面,培养干部对党坚定、坚持信念与真理;其二,在诚信教育方面,要求干部必须做到守法、守信、守诺;其三,在责任感教育方面,要求干部做事必须对群众与集体负责,把群众与集体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最后,还要坚持对干部的磨砺教育,培养干部迎难而上,不惧艰难的精神,培养干部养成难不倒、吓不倒、夸不倒的“三不倒”精神。工会代表职工的利益,只有获得群众的拥护,更好地服务于群众,发挥工会的职责作用,才能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发挥群众的主力军作用,推动高校的建设与发展。
3. 学华西因时而动,勇于创新,改进工会工作模式,创新活动方式
华西精神的另一个特点是因时而动,勇于创新。华西村紧跟形势,善于变通,不断发现新的商机与思路,从“以工补农”到“农业高科技”;从“粗纺”到“精纺”;从“普线”到“高线”;从“普钢”到“特钢”等一系列的发展变化,都充分说明华西村发展灵活多变。华西村的发展一直遵循着“东方不亮西方亮,东方西方都不亮,还有星星亮”的发展思路,这是华西村发展特色,也是华西精神中勇于创新,思路开扩的具体表现 [1] [2] 。
作为高校工会的工作者,也需要调整工作思路,学会与时俱进,在工作上大胆创新,特别是在工作细节上,需要不断调整工作模式,不能用固定模式对待所有问题,更不能搞一刀切。工会干部需要不断学习,创立学习型工会组织,营造主动学习的工作氛围,提升业务能力,更新知识把握时代发展的潮流。用创新型的思维,探索高校工会工作的规律,改进工作模式与工作状态,在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创新思维,丰富活动方式与形式,促进工会各项工作建设与发展。避免因为传统体制和思维方式的沿袭, 使工会工作本身缺少了时代性,同时还要避免因为缺少对高校教职工群体特性的深入了解与研究,使工会工作失去了针对性 [3] 。
丰富教职工工作与生活可以广开思路,不再局限于单调的活动方式,将工作、生活及兴趣融合在一起,让教职工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在身心愉悦过程中增长知识、增进技能、促进人格完善。通过轻松愉悦的活动促进教职工业务能力的提升,激励广大群众快乐工作,健康生活,通过改变人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
4. 学华西以人为本,以民为重,倾听群众心声,切实维护职工权益
华西企业在外延不断扩张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职工的素质提升,以增强职工的竞争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华西企业的这种教育方式要求每一个人精一门、会两门、懂三门技术,通过提高职工整体素质达到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华西村的建设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做为目标,所有的发展建设都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 [2] 。
高校工会组织的主要职责就是依法维护广大教职工的利益,因此更要注重以人为本,以教职工为重。关注教职工素质的提升,为增强教职工的竞争能力提供发展的平台,为促进教职工的业务能力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方面,为教职工争取更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切实维护好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引导教职工合理、合法地争取利益。工会还要注意扩大维权范围,除了在发放交通住房补贴、子女入学、困难职工帮扶等问题上给予关注外,也不要忽视在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职称评审、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等关系到教职工长远和根本利益的问题上发挥根本性的作用 [4] 。增加维权的手段与方式,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维权机制,进一步提高高校工会维权能力。
5. 学华西和谐发展,标本兼治,增强工会凝聚力、向心力
华西村获取的成功也与其自身的和谐发展、标本兼治分不开。华西人敏锐地意识到村民教育需要营造特色文化氛围,通过在工厂、街道、田头,采用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所涉及的教育内容大到国家发展,小到邻里相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村民的思想和行为。宣传的内容与方式丰富、形象、生动,富有内涵。华西人享受幸福、追求幸福并因此而感恩幸福、回馈社会,高幸福指数是华西人生活的特色。“幸福文化”是对华西幸福生活的一种诠释,是华西人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表达,也是对幸福生活的一种追寻。丰实的生活感受植根于积极向上、富有特色的“幸福文化”,这一文化已经成为华西文化生态不可缺少的因子。当生活、工作都和谐、幸福了,华西人会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1] [2] 。
作为高等教育学府,高校工会更应该注意营造本校的特色文化氛围,努力构建包容、幸福的人际关系,提高教职工的幸福感,通过举办各项结合本校文化特色的文体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注重活动的内涵与意义,使其对本校教职工的思想与行为起到积极的影响。作为联系学校领导与师生的桥梁和枢纽,高校工会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润滑作用,在校园内营造师生和睦无间的文化氛围。高校工会要利用工会在学校建设中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思想上引导和带领教职工积极投入到学校的改革建设中,在实际行动中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使其投入学校各项发展事业。共融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校园的主体,只有让教职工在轻松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工作,才能体现出和谐校园的本质,高校工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联系学校与学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5] 。吴仁宝同志认为只要理顺了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和谐文化建设也就水到渠成。高校工会工作也是如此,理顺学校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加强学校的和谐文化建设,就会增强工会在高校校园中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6. 结语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华西村的精神更多地体现在新农村建设上,但究其精神的本源,就是在发展过程中坚定党的信念、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高校工会建设虽然与农村建设不同之处较多,但精神的本源都是一样的,高校工会的建设与新农村发展建设有异曲同工之妙,把华西村精神吸收转化为高校工会建设的养分,化建设新农村为建设新型工会之家,促进高校工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除了华西精神,还有很多可以借鉴学习的榜样值得高校工会工作者去模仿与学习,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正用科学发展的思维模式去思考,走具有高校特色的工会建设道路,推进高校工会工作不断前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