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输出的外语课程优化设计—《英语产出能力与课程优化设计研究》述评
The Optimal Design of Foreign Language Course Based on Language Output—Reviewing on English Language Productive Ability and Optimal Course Design
摘要: 本文是对《英语产出能力与课程优化设计研究》一书的评介。该书是一部从心理语言学视角和课程视角探索有效的英语教学途径的著作。书中基于语言输出的外语课程优化设计主要涉及课程目标、课堂实施和课程评价三个方面,这些方面的创新为中国英语教学的整体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当前中国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将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概述此书内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介。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 review on English Language Productive Ability and Optimal Course Design. The book explores effective ways of English Teaching from a perspective of psycholinguistics and curriculum. In this book, the optimal design of foreign language course based on language output mainly involves three aspects: course obj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These innovations bring new ideas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English teaching and also provide a new direction to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in China. This paper will outline the contents of the book and give a brief appraisal from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mpirical study.
文章引用:郭晨晨. 基于语言输出的外语课程优化设计—《英语产出能力与课程优化设计研究》述评[J]. 现代语言学, 2017, 5(1): 29-34. https://doi.org/10.12677/ML.2017.51005

1. 背景

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谓是空前的方便和快捷,对于文化背景不同,母语不同的世界人民来说,英语作为全世界通行的语言,为他们的交往搭起了一座“语言之桥”。在我国,英语早已成为考核人才的必备科目之一,随着我国英语等级量表的逐步建立,英语语用能力将成为衡量英语水平的重要指标。然而,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依然是以理解为主的输入型教学,而输出型的教学方式如口语和写作则成为了教学中的“软肋”。这样的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许能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英语成绩,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会显得十分局促。过于注重输入而缺少输出的教学会使得学生缺乏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英语交流或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终极目的上讲,语言产出才是获得语言使用能力的中心环节,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江西师范大学刘春燕博士/教授在其专著《英语产出能力与课程优化设计研究》一书中,着眼于全面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英语素质,提出通过课程设计的高度,探讨基于语言输出的外语教学系统改革,全面理顺课程、教学与评价的关系,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外语学习者及教师进行考察,探讨如何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产出能力并全面发展学习者的语言使用能力,进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2. 内容概述

该书共16章,以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划分为两大板块,理论研究又分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以及语言输出视角下的外语课程,实证研究又分普通高校学生英语口语和书面语发展规律与特点研究以及基于语言输出的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

2.1. 绪论

第一章绪论部分就该书的研究背景、必要性、研究思路等作简要的阐述,同时对该书的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等也进行简要的阐释。

2.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该部分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二章介绍了输出假设及输出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主要介绍Swain (1985) [1] 的输出假设及其后续研究,从社会文化论的视角、语言互动中的修正后输出与反馈和作为中介的语言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输出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以及笔者提出的语言输出在二语习得中作用的理论模型。

第三章阐述了二语产出的心理语言学机制,主要综述母语产出模型及在此基础上由De Bot (1992) [2] ,2004 [3] )、Green (2000) [4] 和Kormos (2006) [5] 等所做的二语产出的心理语言学研究。接着对二语产出的一些新近的发展进行了专题的综述,包括二语产出的心理语言学模型、二语产出与控制、影响二语产出的因素及个体差异等。

第四章回顾了二语口语和写作的发展研究,主要从语言的复杂性、准确性和流利性综述学习者二语产出能力的特点及发展规律。该书重点考察中国学习者口语和写作发展特点,并指出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存在的不足。

2.3. 语言输出视角下的外语课程

该部分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五章从课程设计的角度上阐述如何将语言输出渗透到课程的每个环节和要素中,首先论述课程计划、教学、评价与语言输出的关系,接着重点探讨以语言输出为导向的课程计划、教学和评价。

第六章在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回顾了外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历程,阐述了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外语人才学习的目标,同时提出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目标由知识、技能、元认知和自我系统构成的能力结构框架。该框架是基于信息处理过程、注重学习者主观能动性、注重应用型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注重学习者高阶心智技能的培养的目标体系。

第七章以语言输出为切入口对高校英语课程进行了系统的教学设计。该课堂教学设计针对我国学生输出能力弱的特点,利用语言输出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强调对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要素和环节进行整体优化设计,从而实现以写促学、以说促学的学习效果。特别提出了以语言输出为驱动的“输出-输入-输出(Output-Input-Output, OIO)”课堂教学模式。

该书根据新的教学培养目标提出了促进学习的多元评价模式(第八章),并论述了这种新型评价模式的具体评价方法,如量规、自我评价、绩效评估、电子学习档案等。作者着重讨论了二语语言测试中新兴的任务型测试模型及其测试指标等。此外,针对输出型的外语教学,作者特别考察了口语测试和写作测试的具体任务设计和评分方式。

2.4. 普通高校学生英语口语和书面语发展规律与特点研究

该部分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九章是二语口语流利性、准确性和复杂性发展研究。作者对江西某二本高校英语专业的十几位学生进行了一项为期近两年的跟踪研究。对英语专业入学新生两年内进行了三次口语测试,运用流利性、准确性和复杂性的测量指标对三次测试样本进行定量分析,从中得出其口语发展趋势和发展特征。

第十章为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自主学习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作者采用大规模问卷的方法调查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并对五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口语自我效能、口语能力归因、教师、同辈群体及班级氛围和口语自主意识)进行了调查,建立了假设模型,随后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来验证该假设模型。

第十一章是二语书面语复杂性发展研究。该研究通过每周收集一篇作文的跟踪方法,从语言复杂性的六项测量指标来考察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纵向的写作发展变化,分析学生在一年内作文语言复杂性的发展轨迹及特点。

第十二章是二语课程中二语书面语发展的个案研究。该章以香港本科生课程中二语写作课程为个案,检验了该学习者的二语课程中的书面语发展。重点考察了官方课程、实际课程、隐性课程、课外课程中的语言输出活动,以及这些语言输出活动在促进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5. 基于语言输出的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

该部分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基于语言输出的英语课程最优化设计的思路,作者对英语专业的综合英语课进行了两轮的教学实验(第十三、十四章)。第一轮以江西省某高校英语专业2010级三个自然班的学生为被试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学实验。通过考试成绩、问卷、对学生的访谈和教师周记等方法收集该课程的评价数据,并检验教学效果及师生对该课程的评价和态度。第二轮以江西省某高校英语专业2012级两个平行班进行为期两年的教学实验,该实验在第一轮实验的基础上增加语言输出任务的多样性与课外学习指导,并以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问卷、口试、笔试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检验其英语专四成绩、口语和写作成绩及交际意愿是否有所提高。

第十五章汇报基于语言输出的课程改革中的人文教育特征。主要以课堂观察的质性数据考察基于输出的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愿景、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教师发展等方面,探讨该课程优化设计在人文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

第十六章是该书的结语及未来研究展望,主要总结该书的研究成果,指出该书的不足、发展前景及后续研究的方向。

3. 简要评价

毋庸置疑,《英语产出能力与课程优化设计研究》一书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著作。纵观全书,其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该书作者从语言输出的视角对我国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语言产出能力的发展规律与特点、课程优化设计及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作了全方位的探讨,理论研究立论独特,阐释详尽,颇有见地;实证研究设计合理,系统全面,科学可信。国内专家早已注意到语言输出在习得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写长法(王初明,2005) [6] 和产出导向法(POB) (文秋芳,2015) [7] ,该专著是在这些方法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提升和实践改造,试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体系。

第二、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该书中不仅有大量的实证研究,而且在理论上博采众长,结合了二语习得和心理语言学领域中的Swain的输出假设及其后续研究、Levelt (1999) [8] 的母语产出模型、第二语言产出的心理语言学模型和二语产出的一些新近的发展,以及二语口语和写作发展的研究成果,具有理论上的开放性。作者从理论上阐述和概括了语言教学系统工程中的课程、教学、评价各环节和要素,并结合语言输出的视角提出语言输出的外语课程目标、以输出为驱动的教学模式、促进学习的多元评价模式等作为该书的理论基础,其中蕴含大量的理论创新。首先,作者创造性地建立了语言输出在二语习得中作用的理论模型(第二章),突出语言输出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它既是习得的结果,更是习得的原因,而语言产出能力只能通过输出活动来培养。其次,作者认为若要全面提高学习者语言产出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就必须将语言输出落实到课程的每一个环节和要素之中(第五章),具体实施如下:在计划阶段,设计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时,应将语言输出能力作为重要培养目的,并将说和写的能力用具体的、可测量的方式描述出来,因此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外语人才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以及由知识、技能、元认知和自我系统构成的能力结构框架(第六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作者提倡以说促学、以写促学的“输出-输入-输出(Output-Input-Output, OIO)”课堂教学模式(第七章),该教学模式是作者基于语言输出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而设计的,是对传统教学法的改进,也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与应用,但并非否定传统教学和交际教学;在教学评价阶段,作者指出对语言输出的评价既要考察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更要考察学习者实际的语言使用能力,因此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使用促进学习的多元评价模式(第八章)。丰厚的理论研究与科学的实证研究相结合不仅为该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提供了保证,而且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作用。

第三、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该书主要采用了教学实验的研究方法,但考虑到其存在的局限性,增加了问卷、个案研究、口语和书面语语料分析、访谈、教学周记及课堂观察等多种数据收集手段对所得结果进行三角验证。特别是在普通高校英语专业语言产出能力的发展规律与特点研究中,不仅对学习者的口语语料和书面语语料进行了分析,而且还研究了学习者个体因素和外在因素对口语学习自主能力的影响。定量分析中采用了先进的分析技术和手段,如RANGE、COOLEDIT、SPSS等。此外,还专门有定性研究考察基于输出教学在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使用这些方法便于研究者立体地考察学习者语言产出能力发展规律及基于输出的教学的效果,同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所需工作量大,耗时、耗力,尤其是口语流利性、准确性和复杂性发展研究中的录音和转写工作;书面语复杂性发展跟踪研究中要分析学生长达一年的作文语言复杂性的发展轨迹;书面语发展的个案研究;历时三年的两轮教学实验等,不仅体现了本研究的科学性、真实性和系统性,也反映了作者深厚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科研态度。

第四、将课程优化设计的理念引入教学改革 [9] 。课程设计就是要对所有课程要素进行整合和管理,它不仅包括教学大纲的设计,而且包括需求分析、教学环境分析、教学目标的设定、课程安排、有效教学的实施、教学材料和设计、以及对整个课程设计的评价。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统筹优化,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一理念使得我们突破教学方法的改革的局限,全盘考虑课程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来看教学效果的优化。从微观的角度来说,课程设计具体到每一堂课便是教学设计,在第七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中,作者通过实施基于输出的教学设计探索了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第五、紧贴一线教学实际,直面一线教育工作者最现实的需求,颇具实用价值。目前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是,教师在教学中倾向于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输入性课堂,忽视口语和写作的输出教学,从而导致学习者往往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却缺乏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该书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展开研究,着力于探索输出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把输出渗透在课程设计中,其研究成果表明:该书在理论上初步提出了我国高校外语课程的理论建构;将课程设计的理念引入教学改革,提出基于语言输出的英语专业课程优化设计,其目的指在突出语言输出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改革我国英语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的重输入、轻输出的教学理念,培养出更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外语实用人才;在语言测试方面,基于普通高校英语专业语言产出能力的现状,教育管理者应当改进语言测试的方式方法,尽量加大口语考试的比重,更加侧重语言的应用能力,促使学生重视语言的使用,而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识记;两轮教学实验结果为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

第六、编排体例清楚明了。该书属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学术论著,为了展开研究,作者首先对高校外语教育培养目标、语言输出在二语习得中作用的理论模型及促进学习的任务性评价等方面做了理论的梳理和建构,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之相匹配的是“以说促学、以写促学”的以语言输出为导向的外语课堂教学模式和“促进学习的任务型评价”,最后通过对二语口语和书面语发展规律与特点的研究、基于语言输出的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对作者的理论研究进行论证并赋予其现实意义。总体上,以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划分为两大板块,理论研究又分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以及语言输出视角下的外语课程,实证研究又分普通高校学生英语口语和书面语发展规律与特点研究以及基于语言输出的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

当然,还要看到该书的其他方面。首先,该书只在综合英语课程中实施了基于输出的教学设计优化改革,而没有对课程设置开展相应的改革和实证研究,这样,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取得的成果也受到限制 [9] 。此外,该书在实证研究中样本的选取也存在一些局限,如,在学生口语语料的研究中选择对象时因转写的工作量大而没有采用统计意义上的大样本,书面语发展的个案研究中选取香港高校非英语专业课程中二语写作课程而不是英语专业的课程。今后的研究可扩大研究样本,以获得更大的外部效度。最后,该书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西省某些大学的英语专业的学生,这些结果和发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还需进一步验证其有效性。

4. 结束语

该书是针对英语教学改革进行的一种探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项先行研究。作者立足于我国实际,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课程设计的高度探讨了基于输出的外语教学系统改革,不仅给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带来指导性意义,更为将来以输出为主的课程设置的改革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Swain, M. (1985)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In: Gass, S. and Madden, C.,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bury House, Rowley, 235-253.
[2] De Bot, K. (1992) A Bilingual Production Model: Leuelt’s Speaking Model Adapted. Applied Linguistics, 13, 1-24.
[3] De Bot, K. (2004) The Multilingual Lexicon: Modeling Selection and Control.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 1, 1-16. https://doi.org/10.1080/14790710408668176
[4] Green, D.W. (2000) Control, Activation, and Resource: A Framework and a Model for the Control of Speech in Bilinguals. In: Wei, L., Ed., The Bilingualism Reader, Routledge, London/New York, 374-385.
[5] Kormos, J. (2006) Speech Produ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orporated, Mahwah.
[6] 王初明. 外语写长法[J]. 中国外语, 2005(1): 45-49.
[7] 文秋芳. 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5(4): 547-550.
[8] Levelt, W.J.M. (1999) Producing Spoken Language: A Blueprint of the Speaker. In: Brown, C. and Hagort, P., Eds., Neurocognition of Langu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83-122.
[9] 刘春燕. 英语产出能力与课程优化设计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