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杏林湾水库地处厦门市北部集美区内,该处原为一个开阔海湾,1956年筑堤围海后形成一个封闭的淡水水库,面积7.2 km2,周边有杏林、后溪、灌口、侨英等多个街镇,汇水面积约209.3 km2,总库容2465万m3,正常水位库容1201万m3,主要受上游石兜–坂头水库和后溪流域降水的汇流补给,下游经涵闸通入大海,是具防洪排涝、灌溉、养殖、供水及旅游等多功能的水库 [1] 。
周玉琴通过分析1990~1996年监测数据结果表明,杏林湾水库大多数情况下水质类别为IV~V类,主要污染来源为生活污水、农田面源污染和水产养殖废水 [2] ,王静等对2006~2010年的监测数据进行评价表明,杏林湾水库主要污染因子为TN,TP,NH3-N和BOD5,其中TN超标最严重,水库基本处于中度富营养-重度富营养化状态 [3] ,卢亚芳等还对杏林湾水库的水质富营养化、水质理化特性,水体的硝化作用及水系表层沉积物中PAHs进行了评价和研究 [4] [5] [6] [7] [8] 。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杏林湾水库水质日趋劣化。2011年发布的《厦门市环境功能区划(第三次修订)》已把杏林湾水库调整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V类水环境质量标准,主要功能为养殖、农业灌溉和一般景观水体。随着大量污染物的汇入,2015年水库主要水质指标已严重超标为劣V类 [9] ,不能满足其水环境功能的要求。为了改善杏林湾水库水质,厦门市政府于2016年6~9月进行了杏林湾水域截污整治百日行动,对环湾污水排放口进行了大规模的截污整治,本文就这次的整治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进一步的防治对策,以期对杏林湾水库污染防治、合理开发利用水库资源及为上游流域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2. 库区截污概况
通过现场勘查、资料查阅、村庄排水体系分析等方法对杏林湾环湾污水排放口进行调查核实,查明全湾共有雨污排放口52处,现状日排放合流制污水量约2万t/d (不计雨天及后溪流域流入量),导致杏林湾水质重度富营养化,水库坝头断面水质为劣V类。为改善水域水质,厦门市于2016年6月启动了杏林湾水域截污整治工程建设,共投资5亿多元,对环湾20 km的雨污水排放口全部进行截流,建设了10座分散式污水处理站,其中4座合计处理能力达3.9万t/d的污水处理站已建成运行,对截流的污水进行处理后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A标准后排到杏林湾水库。同时建设2座初期雨水调蓄池,对降雨量4 mm以内的初期雨水进行去污处理后排放,并在九天湖下游建设泵站,以回抽湖水的方式,加强湖水循环。整个环湾污水截流系统已于2016年10月建成并试运行。
3. 截污后库区水质评价
3.1. 评价因子
采用厦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监测数据,在水库入口(1#)及库心(2#)设2个采样点,样品采集、保存及指标的检测严格按照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等开展,水质监测指标包括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NH3-N)、总磷(TP)、总氮(TN)。
3.2. 评价方法及标准
采用超标分类评价方法。评价标准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本文把超过V类标准值的水质划为劣V类,见表1。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对地表水综合评价采取的是限值原则,即以单项指标最差所属级别确定其综合水质类别 [2] 。
3.3. 评价结果
根据厦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实际监测的数据,按超标分类评价方法进行杏林湾水库截污前后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见表2。
入库口与库心两个监测点截污前后监测数据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评价结果分析,截污前6个指标中DO和CODMn两个水质指标达到III类,NH3-N和TP达到Ⅳ类,BOD5为V类,TN为劣V类。截污后6个指标都有较大幅度的改善,其中DO改善了11.9%~15.2%,两个监测点指标都由Ⅲ类提高到II类;

Table 1. Surface water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 limit (unit: mg/L)
表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值(单位:mg/L)

Table 2. Evaluation results of water quality of Xinglin bay reservoir after sewage interception (unit: mg/L)
表2. 截污前后杏林湾水库水质评价结果(监测值单位:mg/L)
CODMn改善了13.0%~13.5%,1#监测点维持III类,2#监测点提高到II类;BOD5改善了54.4%~62.2%,1#监测点从V类提高到III类,2#监测点从V类提高到II类;NH3-N和TP分别改善了40.9%~42.8%和41.7%~51.9%,两个监测点都从IV类提高到III类;TN的监测数据改善了28.2%~29.3%,尽管提高幅度较大,但仍然低于V类水质标准,为劣V类。
随着截污工程的完工,杏林湾水库水质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好转,6个主要指标中改善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BOD5、TP、NH3-N、TN、DO和CODMn,其中BOD5、TP、NH3-N、DO和CODMn5个指标都可满足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但由于受到TN这个短板的影响,按照限值原则,即以单项指标最差所属级别确定其综合水质类别,杏林湾水库的水质依然为劣V类。
4. 水污染原因分析
4.1. 城镇生活污染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集美新城建设的快速发展,生活污水逐年增加,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纳污能力不足,使得一部分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库区,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水库流域范围内有英村、锦园、西亭、兑山4个社区,加上集美新城的新增人口约7.8万人,以人均用水185 L/d计算,生活污水排放量达475.44万t/a,估算COD入库量为1473.45 t/a、NH3-N为182.33 t/a,TP为21.90 t/a,TN为280.34 t/a。生活垃圾入库量COD、NH3-N、TP、TN负荷分别为19.40 t/a、1.20 t/a、3.68 t/a、12.04 t/a [10] 。
4.2. 流域农业污染源的影响
流域内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和地膜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加上焚烧和雨水的冲刷等原因,加剧了杏林湾水库水体富营养化。水库周边有耕地面积1530 ha,调查每年施氮量(以N计) 300 kg/ha、施磷量(以P计) 30 kg/ha左右,测算耕地流失的N为53 t/a,P为0.82 t/a进入库区 [2] 。上游河道鸭等禽类的养殖业对库区水体造成了一定污染,据测算2015年鸡鸭养殖污染物入库量COD为2.27 t/a、NH3-N为0.10 t/a,TP为0.02 t/a,TN为0.20 t/a [10] 。
4.3. 工业污染源的影响
工业废水是造成杏林湾水库水质污染的重要因素。据《集美区后溪工业污染源调查报告》统计,2015年杏林湾水库流域共有工业企业251家,主要为织染厂、饲料厂、食品厂等企业,排放工业废水7.58万t/a,估算COD入库量为30.12 t/a、NH3-N为2.64 t/a,TP为0.23 t/a,TN为7.91 t/a。
4.4. 水资源短缺的影响
厦门是淡水资源匮乏的海湾型城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427.9 mm,3~9月为春夏多雨湿润季节,10月至来年2月为秋冬少雨干燥季节,最少的月份滴雨不下。主要入库河流后溪属于独流入海的山溪性溪流,水系分布短促,汇流时间短,径流量集中在汛期的很短时间内,大部分直接渲泄入海。汛期时河床中沉积的污染物被带入杏林湾水库,枯水期库区得不到补水,水库污染物得不到有效的稀释和净化。
4.5. 其他影响因素
一是随着杏林湾水库中园博苑景观升级和环湾慢行系统的建设,库区旅游人数快速增长,增加了入库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二是新城建设过程中因市政污水系统尚未完善,工地的施工泥水、生活污水等通过雨水沟渠或管道排放进入杏林湾。三是库区底泥中的营养盐大量释放到水体,导致整个水库全年都处于富营养化水平 [4] 。
综上所述,杏林湾水库现状污染负荷中生活污染已占全部污染负荷的80%以上,是COD、NH3-N、TP、TN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对库区TN的影响大小依次为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工业废水,贡献率分别为80.4%、14.6%和2.2%。
5. 库区水污染防控对策
截污后,水体中DO、CODMn、BOD5、NH3-N、TP都已达到Ⅲ类或Ⅲ类以上指标,但TN浓度仍未达标为劣Ⅴ类,因此,控制TN是今后杏林湾水库治理的主要目标,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对TN进行控制和治理。
5.1. 加强生活污染源治理
重点关注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推进流域农村污水全面截流纳管,采取截污、禁排、雨污分流和污水资源化等措施,完善水库周边区域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和管理。对现有的10座分散式污水处理站进行提标改造,强化污水脱氮工艺,提高TN排放标准,并加大中水回用。农村生活垃圾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原则,完善杏林、灌口、后溪和侨英街镇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及转运体系,将流域内的生活垃圾收集到垃圾填埋场处理。
5.2. 开展小流域综合整治
按照《厦门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方案》要求,在上游许溪段试点工作成功的基础上,实施上游河道后溪、兑山溪、崎沟溪和锦园溪的黑臭河道整治工程和防洪排涝整治工程。对存在污水溢流的崎沟溪、九天湖、董任村等处排洪沟实施上游拦沙拦渣,防止水土流失。加强库区流域的农田管理,推广测土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对禽畜养殖户进行规模化管理,禽畜养殖场通过使用发酵床技术和沼气工程,实现无污染零排放,控制进入水库的面源污染。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工业废水按规定处理后,全部纳入市政管网汇入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5.3. 优化库区生态岸线建设
划定库区岸线生态保护红线,注重维护库区岸线的天然形态。在后溪和锦园溪等入库河口构建前置库或生态河道工程,通过设施的拦截、沉淀、絮凝,水生植物的吸收、吸附以及微生物的分解、转化作用,阻滞泥砂、TN入库,改善入库水质。在环湾库岸采用生态缓冲带技术,合理搭配林地、草地、灌木、混合植被和沼泽湿地,通过植物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流速,拦截陆域面源污染,达到截留或吸收地表径流TN的目的。
5.4. 强化水体的净化处理
在浅水水域,建立天然湿地净化系统,由低向高依次种植漂浮、沉水、挺水、湿生植物,如金鱼藻、水罂粟、荷花、香菇草、水芹、慈姑、黄菖蒲等,适当配置景观物种或归化种,构建成丰富多样的污水净化生物群落,净化水体。在库中设立人工浮床,通过浮床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和根际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削减水体中的TN。定期进行水库清淤,物理去除和转移底泥中的大量营养盐。评估上游的石兜–坂头水库的生态补水能力,或利用雨季进行蓄水调水,定期对库区进行生态补水,提高库区自然净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