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传记忆是个体对过去生活事件的记忆,记忆信息会随时间、空间、情绪、叙事内容和语境而变化(卢英俊,秦金亮,2008;Berntsen & Rubin, 2012),也就是说,自传记忆并非是一个孤立系统,其编码、建构和检索过程不仅受个体内其他系统,如情感系统、自我系统、叙事系统、依恋系统等的影响(贾成龙,孙莉,秦金亮,2018),也受个体所处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Wang, 2016)。因此,亲子依恋作为依恋系统的重要成分会影响自传记忆的加工。
自传记忆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Conway & Pleydell-Pearce, 2000),受个体现存社会–认知结构(如图式和心理表征)的影响,自传记忆并不能确切地反映事件发生时的原貌,更多的是随时间的变化,个体对事件、对自己以及对他人感知的主观看法,这意味着依恋关系的内部心理表征会影响个体对社会信息的解释(Bretherton & Munholland, 2008; Haggerty, Siefert, & Weinberger, 2010),这种影响是通过“内部工作模式”进行的(Bowlby, 1969/1982; Bretherton & Munholland, 1999; Main, Kaplan, & Cassidy, 1985)。基于与主要抚养人的日常经验,个体在与依恋对象互动过程中发展出的关于自我和他人的内部工作模式中不但包括儿童期形成的自传知识、情景记忆,还包括关于自我及重要他人的核心概念性信念(Conway & Jobson, 2012; Conway, Singer, & Tagini, 2004)。个体在不同依恋关系中会形成不同的经验表征(Fonagy, Gergely, & Target, 2007; Rom & Mikulincer, 2003)。因此,个体会以不同方式在记忆中存储事件和信息。而这些依恋表征会影响一系列与依恋相关社会性信息的加工,特别是与自传记忆相关的加工(Dykas & Cassidy, 2011; 贾成龙,孙莉,秦金亮,2018)。
依恋与自传记忆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研究发现,无论儿童、青少年还是成人,无论是在双人互动叙事情境下还是个人独立叙事情境下,安全依恋均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在亲子叙事情境下,儿童依恋安全程度越高,儿童自传叙事越具体详细(Bost et al., 2006),回忆中涉及更多情绪性内容和评价性内容(Bost et al., 2006; Laible & Thompson, 2000),并且安全依恋儿童记忆更加准确,抗暗示性更强(Clarke-Stewart, Malloy, & Allhusen, 2004; Schaaf, Alexander, & Goodman, 2008)。在以青少年和成人为被试的研究中,个体依恋安全程度越高,则越倾向报告积极自传记忆(Gittleman, Klein, Smider, & Essex, 1998; Mikulincer, 1998),回忆速度越快(Dykas, Woodhouse, Jones, & Cassidy, 2014),个体回忆时伴随情绪体验也较强(Haggerty, Siefert, & Weinberger, 2010; Mikulincer & Orbach, 1995)。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其心理社会性发展使得依恋相关认知、行为和情感发生重大变化。青少年时期依恋相关经验发生的领域扩大,青少年可以整合其与多个依恋对象的互动经验,重新评估依恋相关的认知、记忆和情绪反应,并建构一个更加整合和普遍的依恋心态(Hesse, 2008; Main, Kaplan, & Cassidy, 1985)。同时形式运算和区分自我和他人能力的增长使得个体可以形成更加一致的自我观念,将自我视为独立与具体依恋对象互动的存在(Allen & Tan, 2016)。这意味着青少年与依恋相关心态不仅仅是其过去经验的反应,也受当前关系质量和不断增长的认知和情绪能力的影响。因此,青少年期是研究依恋网络形成的重要时期,当前研究者很少将父子依恋与母子依恋进行区分,而是将依恋视为一种整体特征(琚晓燕,刘宣文,方晓义,2011;杨海燕,蔡太生,何影,2010)。依恋特异性假说认为,儿童与不同抚养者有独自的互动经历,所形成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儿童发展的不同方面或对发展的同一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多重依恋对儿童社会功能和心理发展的影响不存在主次之分(Bretherton, 2010),且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不是叠加或综合的,而是有独立的作用(Liu, 2008)。研究发现,母子依恋与儿童处理内部世界的冲突(如孤独、抑郁等)相关,而父子依恋与儿童进行社会化以及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等外部世界的活动相关(Boldt et al., 2014)。那么,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对自传记忆影响是否相同?不同年龄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对自传记忆的影响是否存在一致性?本研究分别测量不同年龄儿童对母亲的依恋状况和对父亲的依恋状况,更进一步探索不同依恋与自传记忆特征之间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浙江某小学2和5年级各一个班学生,某中学7年级一个班的学生为被试,共115人,其中男生66人,女生49人,2年级38人,5年级38人,7年级39人。由2名心理学研究生做主试,任务采用一对一方式进行。
2.2. 研究工具
2.2.1. 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IPPA)
青少年父母同伴问卷(IPPA)由Armsden和Greenberg (1987)年编制,原量表包括81各项目,其中母亲依恋分量表和父亲依恋分量表各28个项目,同伴依恋分量表25个题目。每个分量表均包括3个维度:信任、沟通和疏远。量表为5点评分,其中信任有沟通为正向计分,疏远为反向计分,总分越高表示依恋安全水平越高。本研究采用张咏梅(2006)修订中文版中的母亲依恋分量表和父亲依恋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各25个项目,母亲依恋分量内部在执行信度为0.90,父亲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2,两者均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本研究中,亲子依恋分数为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分数之和,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分量表α系数分别为0.82和0.87。
2.2.2. 自传记忆测验(Autobiographical Memory Test, AMT)
自传记忆测验是由Williams和Broadbent (1986)开发的自传记忆测验范式,任务中向被试呈现一些线索词,要求被试回忆与线索词相关的具体自传记忆。本研究中,选用二年级学生熟悉的词作为备选词,然对词语熟悉度和情绪强度进行评定。最后选出12个词语,两个作为练习任务线索词,10个为正式人物线索词,其中积极和消极词汇各5个,如开心、难过等。线索词呈现顺序为“积极、消极、消极、积极、积极、消极”。对于每个线索词都要求被试回忆一件一周之前发生在被试身上的与该词相关的具体记忆。每个线索词被试有1分钟时间进行回忆,并记录反应时。
若被试没有回忆一个具体记忆,则给被试提示(你能告诉我一件具体的事情么?)。若被试报告记忆仍然不是具体记忆,则再次提示,直到被试在1分钟内未能回忆具体记忆,则反应时记为60 s,然后进入下一个试次。每个线索词回忆完成后,让被试对回忆事件的清晰性和情绪强度进行10点评分。最后,对自传记忆具体性进行编码,编码规则参照原阿丽(2014)研究中的规则,其中具体记忆为1,类别记忆为2,延展记忆为3,被试未能报告自传记忆为4,概括性水平等于各类概括记忆之和(后三者),概括性记忆得分越高表示自传记忆概括化程度越高。本研究由两位评分者独立编码,评分者一致性信度Kappa = 0.78。
2.2.3. 兴趣和生活习惯调查表
本调查表为自编,包括5个项目,项目旨在了解被试的兴趣和生活习惯,如“你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本研究中该调查表作为分心任务。
2.3. 实验程序
被试进入实验室后,先完成自传记忆练习任务,理解实验要求。然后完成自传记忆正式任务,在自传记忆测验过程中进行录音。自传记忆测验完成后要求被试完成兴趣和生活习惯调查表上。最后填写IPPA量表,由于二年级阅读能力限制,由主试向二年级被试阅读问卷每一项目,若被试不明白意思则由主试向其解释题目的意思,确保被试明白题目。
3. 结果
3.1. 青少年依恋质量现状
母亲依恋分量表和父亲依恋分量表平均值为78.76和76.99,母亲依恋得分显著高于父亲依恋t = 2.10,p < 0.05。对于沟通维度,母亲得分显著高于父亲得分,t = 2.87,p < 0.01。对于信任和疏远维度,母亲和父亲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
3.2. 青少年两种依恋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以性别为自变量,两个分量表依恋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父母依恋分量表各维度得分以及总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以年级为自变量,父母依恋分量表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ANOVA分析,结果表明,母亲依恋分量表沟通维度差异显著,F(2,122.77) = 3.728,p < 0.05,事后检验发现,5年级学生沟通维度得分显著高于7年级。父母沟通维度总分差异显著,F(2,419.14) = 3.305,p < 0.05,事后检验表明,5年级学生与父母的沟通显著高于7年级学生。其他差异均不显著。
3.3. 自传记忆性别、年龄和效价差异检验
对性别为自变量,以自传记忆反应时、清晰性、概括性和情绪强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发现自传记忆各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以年级为自变量,进行ANOVA分析,自传记忆各特征在各个年级之间未出现显著差异。以自传记忆效价为自变量,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由表可知,积极记忆的反应时显著低于消极记忆反应时t = −2.24,p = 0.027。积极记忆概括性显著高于消极记忆概括性,t = 2.22,p = 0.028。积极记忆和消极记忆的清晰性和情感强度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Table 1.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other attachment and father attachment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表1. 母亲依恋与父亲依恋各维度得分差异检验
注:信任和沟通得分为正向计分,疏远维度已转换为正向记忆,三维度分数越高表示依恋状况越好。其中,总分 = 信任 + 沟通 + 疏远。*p < 0.5, **p < 0.1,***p < 0.01;下同。

Table 2. The test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valence difference
表2. 自传记忆效价差异检验
3.4. 自传记忆各特征相关分析
对自传记忆各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可知,除消极自传记忆反应时与积极记忆概括性无关外,其他记忆提取反应时均与记忆概括性成显著正相关。反应时与清晰性和情绪强度无显著相关。记忆概括性与清晰性和情绪强度也无显著相关。记忆清晰性和情绪强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3.5. 依恋各维度与自传记忆的相关分析
对依恋量表各维度与自传记忆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结果发现,母亲依恋分量表中,疏远与积极自传记忆反应时及概括性、总体反应时和总体概括性均呈显著负相关;信任维度与消极记忆清晰性呈正相关;母亲依恋分量表总分与积极记忆概括性呈显著负相关、与消极记忆清晰性和总体记忆清晰性呈显著正相关。父亲依恋分量表总分与积极记忆概括性和总体记忆概括性呈显著负相关。疏远维度总分与积极记忆、总体记忆反应时、总体记忆概括性呈显著负相关。依恋量表总分与积极记忆概括性呈显著负相关。
3.6. 依恋各维度对自传记忆特征的预测作用
以父母亲依恋分量表以及总量表的各维度得分为自变量,自传记忆各特征得分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5),考察青少年父母依恋对自传记忆特征的预测作用。结果显示,母亲疏远和沟通可以预测积极记忆概括性,其中母亲疏远的解释量为4.4%,两者的联合解释变异量为11.2%;母亲疏远和父亲信任对总记忆概括性具有预测作用,其中母亲疏远解释量为5.8%,两者的联合解释变异量为10.5%;母亲信任对消极记忆生动性具有预测作用,其解释量为7.6%;母亲疏远对积极记忆反应时和总记忆反应时具有预测作用,解释变异量分别为7.6%和6.7%。其他未发现有预测效应。总的来看,对母亲依恋可以更多的预测儿童自传记忆的特征,说明相对于对父亲的依恋来说,儿童对母亲的依恋对自传记忆的影响更大。

Table 3.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characteristics
表3. 自传记忆各特征相关分析表
注:PRT = 积极记忆反应时;NRT = 消极记忆反应时;TRT = 自传记忆反应时;PO = 积极记忆概括性;NO = 消极记忆概括性;TO = 记忆概括性;PV = 积极记忆清晰性;NV = 消极记忆清晰性;TV = 记忆清晰性;PE = 积极记忆情绪强度;NE = 消极记忆情绪强度;TE = 记忆情绪强度。

Table 4. The relation between attachment and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characteristics
表4. 依恋各维度与自传记忆特征相关分析表
注:维度后标注1的表示该维度属于母亲依恋份量表;标注2表示该维度属于父亲依恋分量表;为标注数字的表示为父母依恋分量表之和。

Table 5.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arental attachment to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表5. 父母亲依恋对自传记忆特征的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青少年父母依恋质量及性别年级差异分析
青少年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状况良好,且青少年与母亲依恋好于与父亲依恋,主要体现在青少年与母亲沟通状况好于父亲沟通状况,该结果与先前研究结果一致(琚晓燕等,2011;张姝玥,2014),琚晓燕的研究指出,一般而言,在家庭生活中父亲与孩子互动的频率较少,母亲在沟通的主动性和沟通的频率上都要高于父亲。另外,性别社会角色的存在使得女性成为孩子的主要照顾着,父亲被认为是养育孩子的局外人,几乎不直接参与育儿工作(李萌,2015),特别是在中国传统家庭中,慈母严父的观念根深蒂固,阻碍了父亲与孩子的沟通。同时,对母亲和父亲的依恋不存在性别差异,该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张姝玥,2014),这可能是因为女生多从亲密的人际关系中建立认同感,他们受到其他群体,如同伴,的影响更多,而男生则从事业和成就中建立认同(李小青,邹泓,刘艳,2009)。
从青少年依恋发展的趋势看,对父母的信任和疏远保持稳定,而在沟通维度上出现变化。5年级学生与父母沟通质量高于7年级。进入青少年初期后,个体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个体对家庭、父母及其亲人的依恋逐渐转向伙伴群体,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个体之间依恋伙伴胜过依恋家长和老师,研究也表明,青春期同伴依恋显著大于父母依恋(琚晓燕等,2011)。同时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的急剧变化以及探索新环境需求的增长,引发了他们的困惑与不安,又使得它们寻求父母的帮助引导和支持,所以父母直到成年早期仍然作为个体的依恋对象(Rosenthal & Kobak, 2010)。
4.2. 自传记忆特征分析
积极自传记忆提取速度快于消极自传记忆,这与先前研究一致,王雅丽(2011)研究发现个人对积极情绪事件的记忆快于消极事件。Holland和Kensiger (2010)认为伴随积极情绪的事件更容易被加工和记忆,是因大多数人自我表征系统的绝大多数信息是积极的,积极体验更可能纳入个体自我概念中。研究发现,积极记忆概括性高于消极记忆,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积极记忆中具体性编码为“4”,即个体未能报告自传记忆,共有56件,而消极记忆中有46件。积极记忆高概括性可能是因为被试未能报告自传记忆任务造成的,这可能与任务中使用的积极线索词情绪指向不明确有关。
相关分析表明,自传记忆情绪强度越高记忆清晰性也越高。情绪性事件比中性事件更容易被记忆,这种现象称为情绪增强效应(Brewer, 1986; Kensinger, 2007)。情绪唤醒程度影响记忆细节的维持,唤醒对记忆的作用可能是因对神经递质的交互产生影响,最终形成一个特别的持久的信息序列(McGaugh, 2004)。同时,结果表明自传记忆反应时与概括性成正相关,这与理论不一致,Conway和Pleydell-Pearce (2000)概括性记忆反映了记忆检索过程提前终止,因而与检索具体记忆过程相比反应时应该更短。出现该结果可能是因为编码过程中将未做出反应和未报告自传记忆纳入编码导致。
4.3. 青少年依恋与自传记忆的关系
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与母亲越疏远其自传记忆提取速度越慢,且母亲依恋—疏远能够预测自传记忆的概括性。无论儿童、青少年还是成人的依恋研究,都表明依恋安全性在自传记忆加工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贾成龙等,2018)。安全型依恋个体自传记忆检索速度快(Dykas et al., 2014),且具体性高(Edelstein, 2006; Haggerty et al., 2010)。Mikulincer和Shaver (2003)认为安全型依恋个体认知更加灵活、开放,能够对新的信息,甚至威胁性信息保持开放状态,并灵活调整策略应对现实环境的需要。所以,依恋安全程度高的个体能够更好的完成自传记忆的回忆。
其次,尽管青少年处于建立情感自足的时期,但青少年与母亲的情感联结仍是其探索外部世界的基础和起点,良好的母子依恋可以给青少年足够的安全感(琚晓燕等,2011),个体更积极乐观的建构自传记忆,最后,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建立的重要时期,积极亲子依恋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可以更加开放地进行具体自传记忆检索。因此,依恋尤其是母亲依恋能预测自传记忆的概括性特征。
5. 结论
1) 青少年对母亲依恋质量好于对父亲的依恋,特别是与母亲的沟通好于父亲。
2) 青少年依恋不存在性别差异。5年级与父母沟通状况以及与母亲沟通状况好于7年级。
3) 积极自传记忆提取速度快于消极记忆,积极自传记忆概括性高于消极记忆。
4) 疏远维度与自传记忆反应时和概括性呈显著负相关,父子依恋与母子依恋与自传记忆概括性成负相关,与记忆具体性成正相关。
5) 相比与父亲依恋,母亲依恋质量可以更好的预测自传记忆概括性。
NOTES
*对本文贡献相同,共同作为本文一作。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