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心理学影响力的日益增长,在许多网站上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一些字眼将人们的气质类型或者个性性格与其在日常生活饮食中的口味偏好联系起来,例如,“从口味偏好看出你的个性”,“揭秘口味偏好与性格的关系”等。心理学家发现,人的个性表现受生理的影响,尤其是气质直接受生理制约(陆运青,翟洪昌,杨乃平,&赵秀芳,1992)。那么气质类型与口味偏好真的有关么?我们是否能够通过了解一个人的气质类型进而推知其口味偏好呢?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来了解气质类型与口味偏好的关系。
关于气质类型,罗马医生盖伦根据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将人的气质分为了四种类型,即目前应用广泛的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其中,胆汁质的个体情绪强烈、爆发迅猛但平息较快,思维灵活却粗枝大叶,精力旺盛、争强好胜、勇敢果决,行动敏捷、刚毅顽强,但是这种类型的个体遇事欠考量,鲁莽冒失并且容易感情用事;多血质的个体情感丰富、外向却不稳定,活泼好动、热情大方、适应力强,这类人群的弱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容易见异思迁;黏液质的个体情绪稳定、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较差但是考虑问题细致周到,安静稳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自制力强、内刚外柔,但是他们的行为主动性较差,缺乏活力,行动迟缓;抑郁质的个体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力丰富,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不善长交际、孤僻离群,他们的缺点是行动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彭聃龄,2004)。
关于口味偏好(在某些研究中也称为味道偏好),本研究注重从两个维度来对被试进行考察,分别是口味程度偏好和口味类型偏好。在口味程度偏好中,我们将口味偏好区分为偏淡、适中和偏重三个层次;而在口味类型偏好中,我们将口味偏好区分为甜、咸、酸、辣和苦五个类别。通过对被试口味程度偏好和口味类型偏好两个方面的考察来了解被试整体的口味偏好。
目前已有的关于气质类型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类:1) 关注儿童气质类型及其形成过程;2) 关注气质类型与成就动机、幸福感、延迟满足等心理因素的相关关系;3) 关注气质类型与音乐、体育相关因素的关系及其在特长生选拔过程中的应用(刘文,杨丽珠,&邹萍,2004)。另外,在气质类型与生理因素的相关研究方面,主要有2011年马丽娜的《大学生气质类型与微型轿车色彩偏好及意向研究》和一些关于气质类型与血型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另一方面,关于口味偏好的研究数量较少且大多数都偏重生理方面。因此本研究可以说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气质类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对网络上流传的一些心理学相关问题进行了验证,为日常生活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被试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在相关网站上随机抽取130名网友作为被试进行调查, 共回收有效问卷 93份, 有效回收率为71.5%。
2.2. 研究工具
气质类型量表采用陈会昌编制的气质测验量表(陈会昌,1995)。本量表共60题, 每种气质类型各 15题。量表采用五级评分:“很符合”计2分;“较符合”计1分;“一般”计0分;“较不符合”计−1分;“很不符合”计−2分。得分计算方式如下:如果某一种气质类型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三种(均高出 4分以上),则可定为该种气质;如果两种气质的得分接近(差异低于3分)且都明显高于其他两种 (均高出4分以上),则可定为两种气质的复合质;三种或三种以上气质的得分接近 (差异低于3分)则可定为混合质。
口味偏好量表主要由口味程度偏好和口味类型偏好两大问题组成:
1) 您对饮食的口味有特殊的偏好?A 偏好较淡的味道 B 偏好中等的味道 C 偏好较重的味道
2) 您更喜欢下列哪一种口味?A 甜味 B 咸味 C 酸味 D 辣味 E 苦味
2.3. 研究程序
由主试人员采用统一的指导语, 在相关网站上发布问卷并及时对问卷进行回收和对数据进行处理, 所有被试全部匿名,所获得的数据采用统计软件 SPSS19.0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气质类型及其分布
表1显示,在93名被试中具有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气质特征的人数分别有21人、61人、46人和43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2.6%、65.6%、49.5%和46.2%。表明参加调查的被试中胆汁质的个体较少,多血质的个体较多,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个体数量在中等水平。
表2显示,在93名被试中不同气质类型分别为3人、17人、10人、9人、5人、11人、6人、1人和31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2%、18.3%、10.8%、9.7%、5.4%、11.8%、6.5%、1.1%和33.3%。由此可见,参加调查的个体中,拥有胆汁质以及胆汁质混合的气质类型的个体数量较少,而拥有多种气质混合类型的个体在总体中所占比例较大。

Table 1. Percentage of the four temperament types
表1. 四种气质类型分布

Table 2. Temperament types of the 93 participants
表2. 93名被试气质类型分布
3.2. 气质类型与口味偏好的关系
表3显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基本气质类型与个体的口味程度偏好及口味类型偏好都没有显著相关。
3.3. 不同气质类型与口味偏好的关系
表4显示,上述九种不同气质类型与个体的口味程度偏好及口味类型偏好之间也不存在显著相关。
4. 结果讨论
4.1. 气质类型的种类及其分布
根据艾森克的个性理论,在两种单一气质类型的混合型中有且只有胆汁—多血质、胆汁—抑郁质、多血—粘液质、粘液—抑郁质,而在过去的研究中曾经出现过多血—抑郁质、胆汁—粘液质这两种气质类型。有研究者认为这种划分命名并不妥当,因为据艾森克的个性理论,多血质的个性特征为外向、情绪稳定,而抑郁质则为内向、情绪不稳定,二者的个性特征完全相反,同样胆汁质和粘液质的个性特征也完全不同。因此,不可能存在多血—抑郁质、胆汁—粘液质的气质类型(贾玉梅,2000)。因此本研究采用了这种观点,将气质类型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胆汁—多血质、胆汁—抑郁质、多血—粘液质、粘液—抑郁质和多种气质混合型等九种类型。我们推测,本研究中胆汁质个体以及有关的混合气质类型数量较少,可能是由于性格等原因造成的,由于胆汁质个体思维灵活却粗枝大叶,难以长久地坐在电脑前完成问卷填写,导致成功收集到的问卷当中胆汁质个体数量明显较少。
4.2. 气质类型与口味偏好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气质类型与口味偏好之间并无显著相关,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仅仅由一个人的气质类型来对其口味偏好进行推测,反之亦不可行。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其中包含了许多因素:首先,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普遍看法认为其生理机制是神经类型,也就是说,气质类型的形成过程中先天因素所占的比例较大。此外,有相关研究表明口味偏好的形成有众多影响因素,如地理环境、文化背景、自幼养成的饮食习惯和遗传基因等(周振华,李琳,陈明琴,周秀芳,&李燕,2009)。由此可见,个人的口味偏好会随着一系列因素的变化发生改变,其稳定性较之气质类型的稳定性要差一些。其次,气质类型与口味偏好的联系在于与神经类型相关的生理过程,而我们对于不同味道与机体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无法确定不同人群对于某种特定口味的偏好是否与气质类型相关(张根华,2007)。

Table 3. Correlation of the main temperament types and taste preferences (N = 93)
表3. 气质类型与口味偏好的相关关系(N = 93)

Table 4. 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temperament types and taste preferences in 93 subjects (N = 93)
表4. 93名被试气质类型与口味偏好的关系(N = 93)
5. 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四种基本气质类型与口味偏好无关,且九种气质类型与口味偏好之间也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根据上述结论,我们可以推知,想要从单一气质类型或者不同气质类型来了解个人口味偏好是不太可能的,同样,由口味偏好对气质类型进行推理亦不可能。因此,“从口味偏好看出你的个性”,“揭秘口味偏好与性格的关系”等网络传言是不可信的。
当然,完全排除气质类型与所有生理因素的相关性也不合理,气质类型作为特殊神经类型的反映是以生理结构为基础的,因此,能够影响个体神经系统的发生和发展的生理因素可能间接地与气质类型之间具有某种联系,这些还仍待继续研究解决。在气质类型与血型的关系研究中,研究结果显示,O、A、B和AB四种血型人群的气质类型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由于被试大多取自大学生,因此无法确定是否适用于更广泛的人群,这也说明我们在相关研究方面应该继续探索(陆运青等, 1992)。
针对研究结果的讨论,我们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些未经验证的理论持辩证的态度,不轻信也不能全部否定,利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其加以验证和检验。
5.2. 研究反思
对于本研究的反思如下:一方面,与之前的研究相比,本研究从一个相对较新的角度对可能与气质类型相关的因素——口味偏好进行了研究。从研究结果来看,并没有很明显的成果,但是我们不能否定研究本身的价值。通过研究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气质类型的相关因素的范围,为以后的研究省去了不必要的过程,可以说为之后的研究做了铺垫。另一方面,本研究并未得到预想中的结果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没有足够的研究资料作为参考,导致研究整体不够完善,细节部分不够严谨。其次,采用了在网络上收集数据的方式,回收得到的问卷有效率较低,并且无法保证数据的质量,对数据准确性影响较大。最后,知识水平有限使得对于研究课题无法做出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因而就无法进一步确证本研究的准确性。
对于笔者来说,在更广泛的收集和阅读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还应该更多的涉猎与心理学相关的不同领域,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以求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更加快速而准确地确定研究课题并对其进行全面的探讨。此外,有必要多加训练以达到对统计工具的熟练运用,减少研究的困难和所消耗的时间。
5.3. 未来研究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和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未来气质类型与口味偏好等生理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研究中,我们可以采用脑电技术以及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等技术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由于气质类型是特殊神经类型的反映,我们可以对脑研究的方法和成果进行借鉴,进而更好地的探索气质类型和个体的生理活动偏好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