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作为农业旅游的新形势,发展农家乐被认为是增加农民收入、防止农村衰退的重要途径之一 [1] 。中国的农家乐旅游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中国各个省市纷纷出台各种举措促进农家乐的发展,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现状。
农家乐旅游一直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农家乐旅游的经营模式与发展战略 [2] [3] [4] 、农家乐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5] [6] 、农家乐旅游的社会经济影响 [7] [8] 、农家乐旅游与城乡协调发展 [9] 等方面,并取得大量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农家乐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对当地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空间布局规律做了相关的研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分布规律及空间结构研究,如Chrisraller研究地理空间结构对乡村游憩地的影响,发现了旅游者在城市外部旅行时在空间上的扩展规律 [10] ;王润等通过研究北京的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发现乡村旅游地空间上的布局是受知名景区的影响 [11] ;吴必虎等通过研究客源地与乡村旅游地间的空间关系,发现乡村旅游地在空间布局上的规律 [12] 。二是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及空间优化研究,如胡爱娟通过研究杭州市休闲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结构特征,提出杭州市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模式 [13] ;徐清研究了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的布局特征,并提出通过点–轴理论对旅游资源进行空间上的整合 [14] ;刘晓霞等通过研究农家乐旅游在空间结构上的特点,探讨了提升农家乐空间功能结构的策略 [15] 。三是影响乡村旅游空间分布的因素,Lorio等分析了政府的税收政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 [16] ;许贤棠等研究发现国家级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受资源禀赋、客源市场、交通区位等因素的影响 [17] ;王新越等提出经济基础、人口密度、交通区位等影响山东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的空间分布 [18] 。
当前研究主要从微观视角入手,从省域等中观尺度研究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的探究不多,同时当前研究主要以不同等级乡村旅游地为对象,对不同级别乡村旅游地在空间上分布特征的研究不足。据此,本文以四川省作为研究范围,以四川省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技术、计量统计方法等探究四川省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结合影响农家乐形成及发展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剖析影响星级农家乐空间分布的因素,为四川省乃至全国农家乐的转型升级及空间布局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指导对策。
2. 数据采集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依据四川旅游标准评定委员于2016年5月公布的全省968家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名单,选取可通过百度坐标拾取工具精确定位地理坐标的224家四星级及以上的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借助百度坐标拾取工具对224个样本点进行精确定位,并将研究样本的属性数据录入Excel数据库,通过ArcGis工作平台将样本点以点状要素标注在一张已配准好地理坐标的四川省地图上。通过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空间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热点分析等方法对四川省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的分布形态、均衡程度等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素。
2.2.1. 最邻近点指数分析
最邻近指数通过最邻近点对间的距离描述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式,实际计算过程中首先采用欧式距离公式计算研究区域中各点对的最邻近距离,然后求各点对的平均最邻近距离,用dmin表示。用dE表示点状要素完全随机分布时的最邻近距离的理论平均最邻近距离。最邻近指数R = dmin/dE,R > 1,表明各点状要素相互排斥,属于均匀分布;R < 1,表明各空点状要素相互接近,呈现空间集聚分布;R = 1,表明各点状要素是随机分布的。
2.2.2. 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学界通常用地理集中指数衡量研究对象的集中程度。本文用其度量四星级及以上星级农家乐在省域及市域尺度上的集中程度。计算公式为:
上式中,G为四川省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的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i个地级市/自治州拥有的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的数量;T为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的总数;w为四川省地级市和自治州的总数。G值越大,传统村落分布越集中;反之,则分散。用
表示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均匀分布在各地时的地理集中指数,若
,表明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为集中分布,反之为分散分布。
2.2.3. 空间基尼系数
地理学界通常通过空间基尼系数来衡量区域空间分布的离散程度,从而研究地理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本文通过空间基尼系数测度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在四川省四大地理分区中的分布状况,其公式如下:
上式中,Pi表示第i个区域里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数占总体的比重,N为区域的个数。基尼系数通常介于0~1区间内,系数越大说明越集中。
2.2.4.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估计法认为区域内任意一个位置都有一个事件密度,而不只是事件发生点上。根据概率理论,密度(Kernel)估计的定义为:假设点集
为从样本R中抽取的点子集,则估计R在某点x处的值为R(x),通常有Rosenblatt-Parzen核估计:
上式中,
称为核函数;
> 0,为带宽;
表示估值点到事件
处的距离。在核密度估值中,带宽h通常是不固定的,在实际应用中可选择不同带宽进行比较,确定最合理的空间搜索带宽值。
2.2.5. 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自相关是指一个区域内分布的地理事物的某一属性和其他所有事物的同种属性之间的关系。衡量空间自相关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是Moran’s I,其可以衡量空间全局空间自相关,公式为:
上式中,
为星级农家乐的数量;
为空间权重矩阵;n为研究区个数。I的取值范围是(−1, 1),若I取值为负,表示负相关,区域间呈离散分布;I取值为正,表示正相关,区域间呈集聚分布;I为0,表示区域间空间分布不相关。通常用Z值对空间分布相关性的显著性进行检验,Z值大于分布区间则呈现显著聚集,反之则区域呈分散分布。同时学者通过局域关联指数Getis-Ord Gi来描述要素的空间分布自相关程度,进而反映不同地域范围内要素的空间分布状况并通过热点区域冷点区的分布刻画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2.3. 四川省三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的整体分布特征
星级农家乐示范点在宏观上呈现点状分布,各点在地理空间上相互邻近。根据最邻近距离公式,运用ArcGis10.2工具计算出四川省224个四星及以上级农家乐示范点的最近邻比率为0.596489,Z值得分为是−11.553419,p值为0.000000,即随机产生此聚类模式的可能性低于1%,在市域尺度上四川省四星级及以上的星级农家乐在空间为典型的集聚分布,因此,合理组织农家乐的经营,对提高农家乐的整体竞争力尤为重要。
由最邻近指数分析知,四川省四星及以上星级的农家乐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下面通过地理集中指数计算其在市域范围内的具体集聚特征。本研究选取四川四星及以上星级的农家乐的总数T = 224,四川省地级市及自治州总数w = 21,通过地理集中指数公式,求得四川省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的地理集中指数:G = 30.4%。若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均匀分布在各地,则此时的地理集中指数:
= 9.74%。由
,可知从市域尺度看,四川省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成都、宜宾、绵阳等城市。
从地理区上,可把四川省分为四川盆地底部地区、四川盆地边缘地区、川西南山区和川北高原四大地理区域。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在四川省四大地理区的分布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在四大地里区分布的差异较大,通过计算得到四川省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的空间基尼系数G = 77.27%,表明其在四大地理区内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分布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四川盆地底部地区及其周围边缘山区,这两个区域集中了全省87.06%的四星及以上星级的农家乐,反映出农家乐的分布受地形因素的影响。

Table 1. Statistics of four-star and above-level star farmhouses in four geographical regions in Sichuan Province
表1. 四川省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在四大地理区的统计
2.4. 四川省三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的空间分布特征
2.4.1. 四川省三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的空间分布特征
根据核密度分析原理,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对四川省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进行核密度估计分析,得到如图1所示的空间密度分布图。由图1可以看出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的空间分布密度在不同区域有显著差异,总体上看,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的分布与地形、地貌有密切联系。从自然地理区角度看,密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平缓的四川盆地底部地区和边缘地区,川西南山区和川北高原等海拔较高地区的核密度估计值相对较低,呈现零星的集聚分布;从市域角度看,密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宜宾、眉山、达州、宜宾、绵阳等城市。在值得注意的是,成都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乡村旅游发展十分成熟,四星及以上星级的农家乐也位居全省首列,但核密度最大地区却不在成都境内,这是因为星级农家乐的分布与城市的规模、功能的强弱等都是紧密耦合的。

Figure 1. Spatial distribution density map of four-star and above star farmhouses in Sichuan Province
图1. 四川省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空间分布密度图
2.4.2. 空间自相关分析
根据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结合ArcGis工具对四川省四星及以上星级的农家乐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得到相应的相关性特征,如表2。

Table 2. Samsung and above star farmhouse space related values
表2. 三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空间相关值
经计算,Moran’s I值为0.298502,呈正空间自相关,说明四川省四星及以上星级的农家乐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Z = 34.497816 > 1.65,且通过了99%的显著性检验。因此,四川省四星及以上星级的农家乐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地集聚特征。
进一步对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集聚的冷热点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借助ArcGis软件计算三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的局域关联指数Getis-Ord Gi,并运用自然断裂法把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的空间分布划分为冷点区、次冷点区、次热点区和热点区四种类型,其空间分布热点图如图2。从自然地理区尺度看,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的冷热点区分布差异不大,每个自然地理区都呈现冷热点区交替分布的现象,其中四川盆地底部及其边缘的山区热点区分布最集中。从市域尺度看,热点区在空间上呈现集中连线分布,热点区分布在成都市、绵阳市和宜宾市、达州四个城市,次热点区的州市最多,次冷热点区主要是位于四川盆地边缘的巴中市、广元自贡市、内江市等,冷热点区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分别是川西南的攀枝花、川西北的甘孜州以及四川盆地边缘的泸州市,从整体看冷点区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较大地区。经统计发现,热点和次热点区紧61.9%,而冷点和次冷点区仅占整个区域的38.1%,而表明四川省四星级及以上星级农家乐以热点地区为主,整体发展较为活跃,这与四川省长久的农家乐发展史是密不可分的。热点和冷点区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热点区主要表现为集中连线分布,而冷点区呈现显著的“团块状”分布。

Figure 2. Hotspot map of four-star and above star farmhouses in Sichuan Province
图2. 四川省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空间分布热点图
3. 四川省星级农家乐的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家乐作为乡村旅游的伴随物,其形成与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为推进农家乐的健康发展,四川省从经营场地、接待设施、服务质量、安全管理及环境保护五个方面作为星级农家乐的评价标准,对其境内农家乐的星级进行评定。因此结合星级农家乐的评价标准与农家乐发展所需的社会经济基础,可把影响四川省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归结如下。
3.1. 资源禀赋
农家乐作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其形成与发展壮大与当地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是密不可分的。作为我国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交界处,四川省具有优良的自然禀赋,因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截至2016年,四川境内共有4A及以上等级旅游景区201处。以四川省201处4A及以上等级景区为指标,借助SPSS22.0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A级景区与4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的Pearson系数为0.695**,P值为0.000,表明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空间匹配关系较强,农家乐的形成发展受其周围景区发展的带动作用强。为了更直观的现实A级景区与4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在空间分布上的特征,通过ArcGis10.2工具,运用空间插值方法分别生成4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的分布密度与A级景区分布的等值线的耦合图(图3)。由图3可知,4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主要沿A级景区周边分布,二者在空间上有相应的重合性,但二者的核心密度带并非完全重合,四川盆地边缘的巴中、广元、雅安等城市的景区分布密度大,但4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数量相对偏少,说明四川省局部地区的农家乐建设与景区的发展存在滞后现象,应加快该地区农家乐与景区的协调统一发展。事实上,由于景区附近的旅游交通和旅游市场等条件发展较为成熟,农家乐最早多是发源于景区附近的,并以此为核心呈集聚分布,利用景区的发展推动农家乐的空间分布及其后续升级。

Figure 3. Coupling diagram of the distribution of four-star and above-star star farmhouses and scenic spots of 4A and above
图3. 四星级以上星级农家乐与4A及以上等级景区分布的耦合图
3.2. 客源市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城市居民参与休闲体验的重要方式,充足的客源是农家乐发展的不竭动力,受客源的影响星级农家乐在空间分布上产生分异规律。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及中国乡村农家乐的兴起地,四川省的乡村旅游吸引了其周边乃至全国的游客。以2016年四川省的人口密度与国内旅游人数作为衡量客源的指标,通过SPSS20.0的相关分析,分析客源对星级农家乐在空间分布上的相关性影响。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各州市的人口密度与4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之间的Pearson系数为0.465*,P值为0.034,大于0且小于0.05,说明人口密度与4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在空间分布上有较强的关联性。德阳、自贡、内江、遂宁等市人均密度居于全省前列,但4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数量相对较少,这是由于其境内A级景区数量偏少,且等级偏低,对游客的吸引力弱,客源不足,因此农家乐的发展也相对缓慢,等级不高。2016年四川省共接待国内游客75,327.21人次,表明四川省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较充足。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国内旅游人数与4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间Pearson系数为0.780**,P值为0.000,表明各州市的国内旅游人数与其境内的4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的空间分布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总的来说,客源市场对4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的空间布局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3. 交通条件
交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是游客进入目的地的桥梁。农家乐作为城镇居民及旅游者走进自然、陶冶情操的休闲方式,必须有较高的交通可达性才能吸引游客群体,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受地形的影响,四川省的交通状况与平原地区相比较稍落后,但近年来随着川藏、川青、川陕等公路以及成渝高速公路的开通,四川省境内的交通状况得到大大改善,逐渐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的交通网络。以四川省境内几条主要的公路和铁路为轴,借助ArcGis10.0的空间分析工具,分别以15 Km和20 Km为缓冲半径,分别建立公路和铁路的缓冲区,把4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坐标点与道路的缓冲区叠加后发现,在15 Km缓冲区内,有173处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占总数的68.75%;20 Km缓冲区内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占总数的77.23%。需要指出的是,四川盆地边缘的宜宾、巴中等城市及川北高原的阿坝州,受境内地形的影响,道路交通不发达,其区域内的农家乐空间分布相对分散,相比较而言,四川盆地底部的城市交通网络相对发达,对农家乐的空间分布影响则较为显著。总得来看,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主要分布在国道、省道及主要的铁路干线附近。这主要是因为,较好的交通可达性能为农家乐发展提供有力条件,成为推动和农家乐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3.4. 地形条件
四川省横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地貌单元,地形复杂多样,可分为四川盆地底部、四川盆地边缘山区、川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区四大地形区,地势西高东低,整体上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复杂的地形地貌为四川省带来丰富的生态旅游产品。利用ArcGis10.2工具将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空间分布图与四川省的地形高程图叠加生成图4。由图4知,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大多分布在地形平坦四川盆地及其边缘的地区,在川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区则表现为零星分布。这反映旅游资源的开发受局地性与适宜性影响,地形平坦使得交通可达性较强,游客的可进入性强,客源市场广阔,同时农家乐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条件相对优越;适宜的海拔高度有利于旅游产品的开发,能满足游客多种需求。因此,星级农家乐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呈现紧密的耦合关系。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研究通过最邻近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估值、热点分析等方法,通过ArcGis软件对四川省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空间分布的类型、集聚程度、分布密度、热点区域等进行了定量分析,并通过空间插值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影响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的因素进行了探究,得到如下结论。

Figure 4. Four-star and above star farmhouse and terrain elevation overlay
图4. 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与地形高程叠加图
第一,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的最邻近指数值为0.596489,在地理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从市域角度看四星级以上星级农家乐在成都、绵阳、宜宾等城市的集聚程度较高;从自然地理区角度看其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底部地区及其周围边缘山区,这两个区域集中了全省87.06%的四星及以上星级的农家乐。
第二,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的空间分布密度在不同区域有显著差异,与区域的地形、地貌有密切联系。从市域角度看密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宜宾眉山、达州、宜宾、绵阳等城市;从自然地理区角度看,川西南山区和川北高原等海拔较高地区的核密度估计值相对较低,呈现零星的集聚分布;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的空间分布与城市的规模、功能的强弱等并非完全耦合。
第三,四川省四星级及以上星级农家乐以热点地区为主,整体发展较为活跃。从市域角度看热点和冷点区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热点区主要表现为集中连线分布,而冷点区呈现显著的“团块状”分布,从自然地理区尺度看,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的冷热点区分布差异不大。
第四,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的空间分布与各州市的资源禀赋、地形、客源市场、交通区位等因素间密切相关。四星及以上星级农家乐倾向于分布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然后聚集在景区附近,并沿主要的交通轴线分布。
4.2. 讨论
四川省农家乐的发展起步较早,星级农家乐的评定为全国的农家乐发展树立了典范,可通过发挥星级农家乐的引领和带头作用,带动整个地区及全国农家乐的升级改造,有效地推动农家乐与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发展。政府部门要向农家乐经营业主提供政策支持,各州市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特色、交通区位、客源市场特点完善农家乐的空间布局,进一步把握当地农家乐的发展方向和模式,通过提升自身的接待设施和服务质量,摆脱传统的低端农业观光旅游模式,同时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融合,实现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