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云安6井位于小江左岸,场地及边坡目前未见变形迹象,但三峡水库三期蓄水至坝前175 m后,漫滩、陡坎被淹没,受浪蚀和冲刷作用及水位涨落影响,土质岸坡可能发生滑移型塌岸 [1] [2] [3] [4] 。需要对云安6井库岸采取保护措施,确保云安6井安全,为了给治理设计提供地质依据,本文通过从现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边坡类型和水库水位等方面入手,分析评价了云安6井库岸边坡的稳定性和三峡库区三期蓄水后边坡稳定性,提出土质边坡桩板墙和抗滑桩处理、岩质边坡段采用改建管线架设支墩时综合治理的建议措施。
2. 场区基本特征
工程区新构造运动以间歇性大面积抬升为基本特征,并具有继承性。区内出露的前第四纪地层多属沉积岩,以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为主。场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VI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 g。区域构造稳定性好。
2.1. 场区坡体物质组成特征
根据勘探资料揭露,场区地层主要包括:残坡积粉质黏土、人工填土与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泥岩。
1) 强风化泥岩:厚度0.5~1.40 m,岩体破碎,风化裂隙发育,中风化岩体较完整,强度较高,但构造节理较发育,岩体较破碎,对岸坡稳定不利。
2) 第四系残坡积粉质黏土:厚度0~0.6 m,强度低,对岸坡稳定不利。
3) 第四系人工填土:覆盖层厚度1.7~10.6 m,土体松散,强度低,岩土界面倾角较大19˚~31˚,对岸坡稳定性影响大。
2.2. 场区地貌特征
场区内高程为151.16~177.86 m,地形坡角18˚~43˚,多见泥岩出露,地形坡角较大,且凌空,对岸坡稳定不利;土质岸坡1段为小江岸坡地貌,高程152.16~178.25 m,地形坡角14˚~29˚,地形坡角较大,凌空面较陡,岸坡天然稳定。土质岸坡2段为溪河岸坡地貌,高程168~194 m,地形坡角23˚~35˚,地形坡角较大,凌空面较陡,岸坡天然稳定。
2.3. 场区地下水和库水特征
该库岸段松散岩类孔隙水一般沿岩土界面向长江排泄,使土体抗剪强度降低,因前沿凌空,岩土界面倾角陡,倾向与坡向反斜交,可能发生局部坍塌现象;三期水库蓄水后,库水位上升回灌,导致该段库岸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地下水位升高和毛细水高度上升,使覆盖层以及与下伏基岩之间的抗剪强度将降低,在库水浪蚀、冲刷和水位变化的退水压力作用下对岸坡的稳定性不利;三期水库蓄水后,土体基本上被库水淹没,土体自重加大,土体强度大幅度降低,可能发生滑坡。因此,地下水和库水是该段库岸影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3. 岸坡破坏模式与稳定性评价
3.1. 库岸破坏模式
1) 岩质库岸段
根据上述影响因素分析,下部泥岩段坡向280˚,坡角21˚~43˚,层面产状168˚∠34˚,为反斜向坡,发育两组构造裂隙(3) 287˚~295˚∠50˚~57˚,裂面较平整,局部呈张开状,宽1~2 mm,发育间距0.07~0.40 m,延伸长2~4.0 m,为顺岸发育裂隙;② 354˚∠54˚,裂面较平整。裂隙(3)倾角p与坡角相同,但倾角大于坡角,对边坡稳定影响不大;裂隙②倾向与坡角大角度斜交,且倾角大于坡角,对边坡稳定影响小。两组裂隙的组合交线与坡向同倾,倾角小于坡角,易发生剪切破坏,表现为小规模崩塌型破坏;此外,岩质库岩段尚有卸荷裂隙发育,在卸荷和冲刷、静水压力作用下也可能沿卸荷裂隙发生小规模崩塌型破坏。
2) 土质库岸段
人工填土厚度1.7~10.6 m,前沿临空,前沿坡角14˚~37˚,三期水库蓄水后,三峡水库三期蓄水坝前水位在175~145 m之间变化,地下水位升高和毛细水高度上升,覆盖层抗剪强度降低,会诱发岸坡土体整体失稳,发生滑移型塌岸失稳。
3.2. 稳定性分析评价
1) 计算方法
根据上述库岸段的破坏类型和土体与基岩面形态呈折线形,采用传递系数法对2-2’、3-3’、4-4’、8-8’典型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分析。
2) 基本荷载
滑体自重:由于滑坡内无统一地下水位,无N年一遇暴雨时,地下水位以上部分,滑体按天然重度计算,地下水位以下按浮重度计算。
叠加N年一遇暴雨时,非汛期20年一遇暴雨入渗深度估算为3 m,汛期20年一遇暴雨入渗深度估算为5 m;汛期50年一遇暴雨估算土体全饱和压力 [4] 。
地面荷载:车辆荷载按120 KN计算,房屋荷载按每层15 KN计算,围墙估算13 KN/m计算。
3) 计算工况及荷载组合
按《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关于涉水滑坡的几种工况要求进行计算。
工况1:自重 + 地表荷载+ 现状水位;
工况2:自重 + 地表荷载 + 水库坝前175 m静水位 + 非汛期20年一遇暴雨;
工况3:自重 + 地表荷载 + 水库坝前156 m静水位 + 非汛期20年一遇暴雨;
工况4:自重 + 地表荷载 + 水库坝前162 m静水位 + 50年一遇暴雨;
工况5:自重 + 地表荷载 + 水库坝前156 m静水位 + 20年一遇暴雨;
工况6:自重 + 地表荷载 + 坝前水位175→145 m;
工况7:自重 + 地表荷载 + 坝前水位175→145 m + 非汛期20年一遇暴雨;
工况8:自重 + 地表荷载 + 坝前水位162→145 m + 汛期50年一遇暴雨。
4) 计算参数
滑体土重度(r):滑体土重度采用现场大重度试验成果,天然重度取16.7 kN/m3,饱和重度取20 kN/m3。
滑带土抗剪强度(C, f):天然状态下,C值取0 kPa,f值取28˚;饱和状态下C值取0 kPa,f值取14˚。
5) 边坡稳定性设计标准的确定
滑坡的危害程度为II级,防治工程等级为II级,滑坡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为1.20 (水位降落的情况下,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为1.15)。其判别标准见表1。

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landslide stability
表1. 滑坡稳定状态划分
注:Fst为滑坡稳定性安全系数。
6) 计算成果
各工况下滑坡稳定性系数见表2。

Table 2. Table of calculation results for slope stability
表2. 边坡稳定性计算成果表
7) 稳定性评价
1、2-2’剖面现状条件下Fs = 1.33,大于安全稳定系数1.20,处于稳定状态;工况3和工况5条件下,Fs = 1.08,小于安全稳定系数1.15,处于欠稳定状态。其余工况条件下,Fs = 0.59~0.85,处于不稳定状态。
2、3-3’剖面现状条件下Fs = 1.48,大于安全稳定系数1.20,处于稳定状态;工况3和工况5条件下,Fs = 1.26~1.28,大于安全稳定系数1.20,处于稳定状态。其余工况条件下,Fs = 0.60~1.05,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
3、4-4’剖面现状条件下Fs = 1.41,大于安全稳定系数1.20,处于稳定状态;工况3、4、5和工况8条件下,Fs = 1.27~1.40,大于安全稳定系数1.20,处于稳定状态。其余工况条件下,Fs = 0.60~1.05,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
4、8-8’剖面现状条件下Fs = 1.21,大于安全稳定系数1.20,处于稳定状态;工况8条件下Fs = 1.12,处于欠稳定状态,其余工况条件下,Fs = 0.94,处于不稳定状态。
4. 边坡稳定性综合分析
土质岸坡1段位于云安6井站场西侧的小江左岸,长度120 m,分布高程为147~178 m,地形坡角14˚~37˚,覆盖人工填土,厚度1.2~10.6 m。土质岸坡2段位于云安6井站场简易公路北西侧的溪沟右岸,长度80 m,分布高程为164~194 m,地形坡角14˚~30˚,覆盖人工填土,厚度2.95~4.15 m,未见变形迹象。边坡现状整体稳定,三峡水库三期蓄水至坝前175 m后,库岸将失稳再造。根据稳定性计算分析,在库区蓄水后,处于不稳定状态,若不进行治理,将失稳危及建筑物。边坡失稳后,将破坏边坡后缘的地面集输工程及站场简易公路及云安6井井口。
岩质岸坡现状整体稳定,但由于受浪蚀和冲刷作用及水位涨落影响,局部发生坍塌型塌岸,塌岸较轻微。岸坡失稳对拟改建进站油压导压管支墩的稳定性不利。
该段库岸破坏后危害对象为云安6井地面集输部分,危害程度为II级。防治工程等级为II级。
5. 结束语
1) 根据勘察成果,原始场区地层主要为残积粉质粘土、第四系人工填土与泥岩。其中,人工填土与残积粉质黏土性质均较差,属软弱土层,是控制场区稳定性的关键。
2) 水库区井场岸坡稳定性的控制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工填土和残积粉质黏土软弱层性状较差,遇水软化,是上覆土体的滑动依附面;二是岸坡侧压力较高,自身有剪切滑动破坏的趋势。
3) 本文以云安6井场地岸坡为例,讨论了水库岸坡的地形地貌、岩土结构、地下水及库水对稳定性的影响,文中所采用的岸坡破坏模式与分析评价,对相似的三峡水库岸坡的稳定性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 通过对水库区岸坡稳定性的综合分析,可对岸坡失稳危害与防治工程进行等级划分,有利于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
5) 根据场区稳定性评价结果,在考虑水库对岸坡稳定性影响的基础上,应重点针对各位置的失稳特征进行处置,具体措施可对土质边坡桩板墙和抗滑桩进行处理,岩质边坡段采用改建管线架设支墩时综合治理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