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包容性渐渐提高,同性恋这类特殊的群体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我国的同性恋特别是男同性恋是一个相对庞大的亚文化群体。国内著名学者李银河定义同性恋是以同性为性爱对象的个人(男人或女人) (李银河,2009)。中国男同性恋群体中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性角色,性行为中偏好插入角色的同性恋个体自我标签为“1”;偏好接受角色者自我标签为“0”;对二者偏好相当的自我标签为“0.5” (郑丽军,2012),性角色也叫角色。
性别角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认为男女两性应当具有的性格、价值观念和行为(樊晓盼,2010)。1974年,贝姆划分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这四种性别角色类型,传统意义上的男性和女性具有的特质是男性化和女性化,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特质的是双性化(Bem, 1974)。就男同性恋这一群体而言,庾泳等人的研究发现,男性化得分较低的男同性恋有更高水平的抑郁、焦虑和应激,有更大可能性遭遇亲密关系暴力,而更具女性化特质的男同性恋有更为严重的自杀意念(庾泳,吴婷,李亚,& 王鹏,2016)。
Krampe 和Newton 等人将父亲在位定义为子女的心理父亲在位,即父亲对子女的心理亲近和可触及(蒲少华,卢宁,凌瑛,& 曹亦微,2012)。几种心理学理论模型都认为在孩子的性别角色认同中父亲起了重要作用(Fitzgerald, Mann, Cabrera, & Wong, 2003)。刘华清对男同性恋的研究发现,包括父母溺爱或父母关系不和的幼年家庭不良者占了90.67%,在女性中长期生活的占52% (刘华清,1998)。许多研究发现,高品质的父亲在位有助于子女形成健康的心理,否则将不利于其健康的心理发展(Krampe, 2009;陈玉兰等人,2015)。
张富洪认为,那些没有建成较好父性意向的孩子在性别角色的发展方面会出现问题,比如性格脆弱、胆怯、懦弱,做事犹犹豫豫,缺少阳刚之气,女性化特征比较明显(张富洪,& 申荷永,2009)。根据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有一些同性恋,就是由于儿童时期对自己的异性父母产生了强烈的认同和模仿所造成(郑雪,2007)。那么男同性恋就有可能对母亲产生了强烈的认同和模仿,而对母亲产生认同的前提可能就是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就如前人研究,普遍人群中父亲在位在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猜想对庞大的男同性恋群体也一样。
前人多着重调查对象是大学生或者普遍人群,较少有男同性恋者这类少数的群体的性别角色和父亲在位这些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更鲜有定量研究男同性恋这两者的关系的文献。如今这类群体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视野,通过量化分析揭示两类人群的结果差异和性别角色与父亲在位的本质关联可以唤起人们对这方面的更多关注,为社会提供更深刻更好的认识和依据。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参与调查的男同(指男同性恋,下同)均符合以下三个条件:1) 年龄大于或等于18岁;2) 现居地在四川省;3) 自认为是同性恋。男异(指男异性恋,下同)调查对象除了第三个条件是自认为异性恋,其他都一样。
2.2. 研究工具
2.2.1. Bem性别角色量表(Bem Sex Role Inventory, BSRI)
采用经过标准化贝姆性别角色量表(中国修订版),贝姆于1974年修订(Bem, 1974),来让被试自评其是否有社会所赞许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程度。该量表采用Likert7点记分,包括60个描述性格特征的形容词(女性化20道题,男性化20道题,中性化20道题)。BSRI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国内学者经常采用的量表。
2.2.2. 父亲在位量表
本次研究采用蒲少华极其同事于2012年修订的父亲在位问卷中文简版式(FPQ-R-B) (蒲少华,卢宁,唐辉,等,2012),共31道题包括三个高阶维度和八个分量表,采用Likert五点记分。分数越高表示父亲在位程度越好。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3. 研究程序和统计方法
用问卷星网络发放问卷,通过男同社交APP如blued、QQ群,问卷志愿者等方式找到被试,采用滚雪球抽样法。在总共回收的583份问卷中,有效的问卷总共为442份。男同性恋回收问卷总共303份,有效问卷227份,有效率74.9%。男异性恋总共回收问卷280份,有效问卷215份,有效率76.5%。
运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取检验标准ɑ = 0.05。数据采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c2检验,F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性别角色分布情况和差异检验的结果
3.1.1. 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情况
根据表1可知,男同性恋中有18.1%为男性化,20.3%为女性化,29.1%为双性化,32.6%为未分化。男同性恋的女性化比例明显高于男异性恋,男同性恋的双性化明显低于男异性恋。双性化、未分化和单性化(男性化和女性化)大约各占三分之一。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gender roles in gay men and heterosexual
表1. 男同和男异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
3.1.2. 男同和男异在性别角色分量表的差异检验
男同和男异在性别角色两分量表差异分析如表2,在男性化量表上有显著差异(P < 0.001),在女性化量表上也有差异(P = 0.05),男异得分高于男同。

Table 2. Basic data and differences test in gender roles of gay men and heterosexual
表2. 男同和男异的性别角色基本数据和差异检验
3.1.3. 男同性恋性别角色在性角色方面的差异分析
为了探究男同性恋性别角色在基本人口学信息是否有显著差异,做了如表3的F检验,并采用LSD多重比较法对性角色进行事后多重比较。由表3可知,男同性恋的性别角色两个分量表在性角色方面有显著差异(p < 0.05)。

Table 3. Gender differences in roles of male homosexual
表3. 男同性恋性别角色在性角色的差异检验
注:A = 1 B = 0.5 C = 0。
3.2. 父亲在位的结果
3.2.1. 男同和男异父亲在位各维度的差异检验
将父亲在位总分、三个高阶维度和八个分量表分别做描述性分析和差异检验,男同和男异在父亲在位的结果对比如表4。男同和男异父亲在位总分有显著差异;在高阶维度一、高阶维度一下的分量表“对父亲的感情”、“父亲参与的感知”、“与父亲的身体互动”“父母的关系”、高阶维度二、高阶维度二下分量表的“母亲和外祖父的关系”“父亲和祖父的关系”这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男同的分数显著低于男异(P < 0.05)。同时父亲在位的所有维度男同的分数都低于男异。维度三没有显著差异。

Table 4. Descriptive analysis and variance test of male homosexual and heterosexual in father presence
表4. 男同和男异的父亲在位的描述性分析和差异检验
3.2.2. 男同性恋父亲在位在性角色方面的差异检验
如表5,男同性恋在维度一与父亲的关系、维度一的分量表“对父亲的感情”、“父亲参与的感知”、父亲在位总分在性角色方面有显著差异。

Table 5. Differences tests in the role of father presence in gay men
表5. 男同父亲在位各维度在性角色方面的差异检验
注:A = 1 B = 0.5 C = 0。
3.3. 性别角色和父亲在位的相关研究
为探究父亲在位的三个高阶维度(与父亲关系、家庭代际关系、有关父亲的信念)下的八个分量表与性别角色的两个分量表的相关性,做了相关分析。由表6,可以看出男同的父亲在位高阶维度一的分量表“对父亲感情”、“母亲最父子关系的支持”、“父母关系”和男性化量表有显著相关(p < 0.01),;高阶维度一下的分量表“对父亲感情”、“父母关系”和女性化量表有显著相关(P < 0.05)。
男异的父亲在位高阶维度一的分量表“对父亲感情”、“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父亲参与的感知”、“与父亲的身体互动”、“父母关系”、高阶维度二的分量表“父亲与祖父的关系”和男性化量表之间有显著相关(P < 0.05);男异的父亲在位高阶维度一的分量表“对父亲感情”、“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父亲参与的感知”、“与父亲的身体互动”、“父母关系”、高阶维度二的分量表“父亲与祖父的关系”和女性化量表之间有显著相关。无论从相关系数反映的相关程度还是从相关的广泛性看,男同都不如男异。

Table 6. A correlative study on the gender role subscales and the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father presence between gay men and heterosexual
表6. 男同和男异性别角色分量表和父亲在位各维度的相关研究
注:*.在 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在0.001水平(双侧)上显著,下同。
3.4. 父亲在位和性别角色的逐步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父亲在位对男同性恋性别角色的影响,以父亲在位八个分量表为预测变量和以两种性别角色量表为因变量做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7,男同的父亲在位高阶维度一的分量表“对父亲感情”、“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父亲参与的感知”对男性化量表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 < .001);高阶维度一下的分量表“对父亲感情”、“父亲参与的感知”对女性化量表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 < .001)。
3.5. 父亲在位和性别角色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为了考察性别角色和父亲在位是否显著影响成为同性恋,本研究做了Logistic回归分析,如表8,性别角色两个分量表和父亲在位是自变量。“男性化量表得分”和“父亲在位量表得分”自变量对应的p值均小于0.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男性化特征和父亲在位是影响男性出现同性恋的因素,女性化特征影响程度较小。

Table 7.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eight subscales of male homosexual’s gender role and father presence
表7. 男同性别角色分量表和父亲在位八个分量表的逐步回归分析

Table 8.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father presence and gender roles
表8. 父亲在位和性别角色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男同和男异在性别角色方面的对比情况
男同性恋的女性化比例明显高于男异性恋,这符合郑丽君和郑勇的研究结果:男同性恋者在一定程度上有女性化偏向(郑丽君 & 郑涌,2009)。本研究发现,男同和男异在女性化量表和男性化量表上有显著差异,男异得分显著高于男同。子女可以模仿参照父亲的男性化的性别行为模式(江建华,2010)。可能是由于和男异相比,男同性恋者的父亲未能为其子女提供适当的性别角色榜样,所以其子自我认同就不太完全(弗洛伊德,1998)。无论是男同还是男异,未分化的比例都较高,可能性别角色还未定型,这就更需要我们提倡积极的性别角色教育(蒲少华 & 卢宁,2008)。本研究还发现,男同性恋的性别角色的男性化和女性化两个分量表在性角色方面有显著差异,有学者认为同性恋者的性别角色和性角色是可以相互影响(王晴锋,2013)。
4.2. 男同的父亲在位水平不如男异并且父亲在位影响男同的性角色
本研究发现,男同和男异父亲在位总分有显著差异;在高阶维度一、高阶维度一下的分量表“对父亲的感情”、“父亲参与的感知”、“与父亲的身体互动”“父母的关系”、高阶维度二、高阶维度二下分量表的“母亲和外祖父的关系”“父亲和祖父的关系”这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男同的分数显著低于男异。说明男同和男异在父亲在位方面有广泛的显著差异,并且男同的所有分数都低于男异,男同的父亲在位质量不如男异。这也证明了弗洛伊德和李银河等人的观点(李银河,2009;郑雪,2007)男同的形成原因之一就有因为父亲在位的缺失而使其缺少对男性的认同致使以后寻找男性伴侣,此研究为前人的观点呈现了数据支持。
在维度一与父亲的关系、维度一下的分量表“与父亲的关系”、“父亲参与的感知”、父亲在位总分在性角色方面有显著差异。父子激活关系理论研究表明(蒲少华 & 卢宁,2008;Paquette,2004)父亲在子女成长中的特殊作用主要体现在打闹游戏中,父亲通过展现给子女新的经验或新异刺激以激活子女的情感,它是子女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步骤。而这些都能影响孩子和父亲的关系以及对父亲参与的心理感知,良好的父子互动形成良好的父子关系和父亲参与的感知,帮助孩子发展其特定的性角色。
4.3. 性别角色和父亲在位的相关和回归结果讨论
男异的父亲在位和性别角色相关性较男同来说更加广泛并且相关性更强。这验证了张富洪对青少年的研究结果像豪爽、威严、豁达、自信、独立、远见、安全、勇敢这些“男性化”的父性意向特征与性别角色定向学习关联性强。也验证了弗洛伊德和李银河的男同性恋低品质的父亲在位以及男同较缺乏父亲为男孩提供性别角色榜样(李银河,2009;郑雪,2007)的观点。
根据统计结果发现,影响男性出现同性恋情况的因素为男性化特征和父亲在位。几乎所有的男同性恋和母亲的感情很好,而和父亲的感情较一般,缺失父亲角色的家庭数是缺失母亲角色家庭数的几乎两倍,这些为男同性恋的成因提供了研究方向(戚瑞珍,2016)。就男同性恋的性别角色而言很多学者像李银河、庾泳、郑丽君(李银河,2009;庾泳,吴婷,李亚,& 王鹏,2016;郑丽军 & 郑勇,2009;郑丽军,2012;郑丽军 & 郑勇,2009)等学者指出男性化特征或者是男性化性别角色与男同性恋的出现息息相关。而经过我们的研究和数据分析,更为男性化特征和父亲在位是影响男性出现男同性恋的因素提供了数据理论支持。
5. 对策和建议
以往的研究表明,个体的人格特点和其行为处事方式与性别角色类型相关,对双性化的个体来讲更容易适应不同的环境(王学娇,2015)。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可以同时培养同时具有男性化与女性化特质的个体(周波 & 廖峻,2014)。所以,在竞争更加激烈的现代社会,同时培养个体男性化和女性化特质尤为重要,可以考虑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更有利于培养性别角色为双性化的改革。作为较特殊的男同性恋群体,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社会,都有责任引导男同性恋的积极性别角色的形成,帮助其性别角色形成和发展,更有利于其良好健康的人格心理发展。
由研究得出的男同性恋父亲在位的分数结果普遍低于男异性恋,并且在多个维度呈显著差异。我国“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传统角色分工渐渐使家庭教育中的父亲地位弱化,很多教育问题也被父亲忽略(张一帆,2016)。而对男同性恋而言,这种现象更严重,父亲在位品质大大低于男异性恋。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社会文明也得到巨大的进步,加之当下快速的信息传播,中国父亲渐渐重拾对子女的教育和家庭生活的参与更显得意义重大。家庭是一个系统,子女的教育需要一个大家庭中各方面的力量来支持。因此,在父亲参与到子女的成长过程的同时,家庭形成一个统一战线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父亲才能真正地参与到子女的生活中(张一帆,2016)。同时笔者希望,不论性取向如何,尤其是越发文明的社会,每个人特别是普遍存在而且情况特殊的男性恋群体都能得到父亲、家人和社会足够而适合的照顾与教育,得到社会的理性与公平对待。
致谢
感谢此次研究的指导老师徐莹老师,对我们的课题提出中肯的意见并以较高的标准指导我们完成课题,给予我们无限的耐心和包容心,帮助我们整个课题小组的进步和成长。同时感谢本研究的队员们,不仅是合作伙伴还是亲密的挚友,在过去一两年的时间里付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并衷心感谢所有参与调查的志愿者们为我们提供了问卷数据!最后,对所有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