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人体部位词语是国内外语言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1] [2] [3] [4],人体部位词语研究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 [5],从认知语言学到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历程 [6]。其中,“心”是人体词研究的重点之一,部分原因在于心是人生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器官。心是人体内脏中极为重要的器官,血液通过心脏才能传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如果心脏不能正常工作,人体各器官就会因供血不足而出现生命危险。同时,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汉日英三种语言中,“心”都是高频词汇,同时经过语义扩展可以表达复杂的语义。国内外对人体部位词“心”的语义进行了很多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语“心”进行了认知研究,对英汉“heart”和“心”进行对比研究,对汉日“心”和“こころ”进行对比研究,剖析了“heart”、“心”和“こころ”的语义概念。侯玲文 [7] 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汉语“心”的词义,认为“心”义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体现了汉民族的整体思维方式和人文价值观念。有多位学者从空间隐喻、实体隐喻的角度对比分析英汉“心”的语义概念,并分析其认知框架。王文斌 [8] 、齐振海 [9] 、吴恩锋 [10] 从空间隐喻角度研究“心”的语义概念,他们认为“心”语义概念与生理和心理结构有关,人们可以从多维角度认识世界。胡越坚、王菊兰 [11] 从实体隐喻和空间隐喻的角度分析“心”的语义概念体系。张建理 [12] 、齐振海、王义娜 [13] 、严婷、李冀宏 [14] 对比分析了英语“heart”和汉语“心”的语义概念,并分类研究,展示出英汉不同的转喻和隐喻认知框架。在认知语言学分析的基础上,有多位学者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英汉“心”的语义概念。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基础上,文化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Sharifian等 [15] 从应用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不同文化中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演变和对比,其中“心”语义的研究占据了重要篇幅。Yu Ning [16] 从认知语言学和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了汉语“心”的语义历史演化和现代汉语中“心”的语义特征,并进行了跨语言对比研究。黄碧蓉 [17] 从语义分布的角度考察了英语“heart”和汉语“心”的语义差异,认为语义建立在身体体验和文化模式之上。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申荷永 [18] 结合中国传统哲学和儒道佛教义,分析了汉语“心”的语义内涵。与英汉“心”语义对比分析的文献相比,对“心”语义进行汉日对比的研究相对较少。孙晖苑 [19] 从隐喻、转喻和提喻三种认知方式考察中日“心”和“こころ”语义网络,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张继文 [20] 从实体隐喻、空间隐喻和感官隐喻出发对日语“こころ”的语义和概念隐喻进行了分析。李梓嫣 [21] 考察了日语“こころ”义族词和汉语“心”的对应关系,并比较了其差异。这些研究揭示了英汉日“heart”、“心”、和“こころ”语义概念的复杂认知网络,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上研究都是针对单一语言或对比两种语言的[+HEART]的语义概念,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的分析较多,而对文化和社会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三种语言以上的类型学研究不足,对语言普遍性和变异性的研究较少。
2. 语义地图模型
语义地图模型(Semantic Map Model)是广泛使用于语言类型学和认知语义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建构概念空间,揭示语言成分多功能模式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根据Anderson [22],概念空间是指心理地图,基于概念意义的相似性,比较不同语言中语言成分的多功能模式,得到普遍的概念关系图,可以体现语言形式的功能或意义的关系和距离。语义地图和概念空间是根据语义地图连续性假设 [23] [24] 或邻近性要求 [25] [26] 构建的,语义地图模型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跨语言比较来考察人类语言多功能模式的共同点和变异特征。
语义地图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Anderson [22] 所使用,在90年代用于语言类型学研究。Haspelmath [25] 对语义地图进行了阐释和发展,在Croft [23] [24] 等人的推动下,语义地图广泛用于语义类型学、认知语义学和历史语义学的研究。语义地图在国内得到了吴福祥、张敏、郭锐、李小凡等学者的推动和发展,主要用于语法形式和结构的研究,最近语义地图开始用于词汇语义的跨语言研究,拓展了其应用领域 [27]。
本文采用语义地图模型对英汉日的“heart”、“心”、和“こころ”进行语义分析,分为三步:构建语义空间、绘制语义地图、分析和阐释。在类型学上,英汉日三种语言属于三种语言类型:英语是屈折语,汉语属于孤立语,日语属于黏着语。这符合绘制语义地图的语言类型丰富性条件。
3. “heart”、“心”和“こころ”的语义分析
根据辞海(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英汉大词典(第二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九版)、柯林斯COBUILD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第八版)、《新日汉大词典》、《ライトハウス英和辞典》 (第六版),“heart”、“心”、和“こころ”均被定义为人体器官,人和脊椎动物体内血液循环的肌性器官,位于人体的中心,与胸部相邻,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是思想和情感之所在。他们的语义特征如表1所示:
4. “Heart”、“心”和“こころ”的语义地图
在跨语言比较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共有的概念空间描写特定语言语义范畴的多维分布特征 [2] [3]。概念空间由点和线组成,点代表不同语言中某一语法形式的不同功能或含义,线代表两种功能或含义的直接联系。根据语言连续性假说,我们可以把不同语言中的分布模式投射到概念空间,绘制出特定语言的语义地图。
4.1. “Heart”、“心”和“こころ”的概念空间
根据“heart”、“心”和“こころ”的基本语义和扩展语义的分析,我们可以构建相关的概念空间。按照语义地图的操作原则,在概念空间中,不同的语义表示不同的概念空间区域。
首先,“heart”、“心”和“こころ”有13条相同的语义,其中包括:1. organ;2. chest;3. center; 4. core/essence;5. mood;6. emotion/feeling;7. sympathy/concern;8. love/affection;9. will/intention/firmness;10. innermost character/personality/disposition;11. mind;12. thought/intellect;13. memory。根据以上语义我们构建概念空间,见图1。

Figure 1. Conceptual Space of heart & 心 & こころ
图1. Heart & 心 & こころ的概念空间
4.2. [+HEART]的语义地图
我们可以绘制三种语言[+HEART]的语义地图。在英语、汉语和日语中[+HEART]的语义特征都占有各自的概念空间。

Figure 2. Semantic Map of [+HEART] (for heart, for 心, for こころ)
图2. [+HEART] (heart & 心 & こころ)的语义地图
从图2我们可以看到英汉日三种语言中“heart”、“心”和“こころ”语义特征之间的相似与差异,并判断语义特征之间的关系和距离。距离越近,语义联系越直接。例如,[+courage/confidence]与[+will/intention/firmness]和[+love/affection]都有关联,但是[+courage/confidence]与[+will/intention/firmness]直接有关,与[+love/affection]的距离较远。同时,根据语义地图,我们也可以大致了解词汇语义演变的趋势。例如,如果某种语言有[+courage/confidence]的语义,它一定会有[+will/intention/firmness]的语义([+courage/confidence]←[+will/intention/firmness]),反之则未必。
5. [+HEART]的语义演化路径
从[+HEART]的语义地图,我们可以发现,“heart”、“心”和“こころ”的语义特征都是从其基本语义演化而来([+organ of body] [+chest] [+center] [+mood] [+mind]),基本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同时,语义的演变以相似性和相关性为纽带,以隐喻和转喻为重要机制,以人的经验为基础。心从器官的语义演变为心的形状,然后演变为与心相似的物体(白菜心,the heart of cabbage)。而且,由于心脏在人体中的中心位置,心在多数语言中表示中心和重要的含义,然后扩展到核心和本质的语义([+center]→[core/essence]),例如the heart of the matter/problem和《心经》。同时,人的情绪变化会引起心脏血流的变化,因此心表征情绪和情感的语义比较丰富,情绪和情感会引发同情与爱的情感,造成性格和人格的变化。同时,心脏血流对大脑的供应也非常重要,是人正常思维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很多语言中,心与思维的关系比较密切。同时,思维演化为智力、记忆、意识和良知的语义。
同时,不同民族所处的文化模式对语义的演变也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因素与认知、语境和元语言等因素会共同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变异 [9]。
根据Yu Ning [16] 的研究,在中世纪欧洲文明中,“心”代表了重要的思维器官。天主教坚定的相信“心” (Sacred Heart)是信仰的所在和标志。但是,由于近代医学研究发现心的真正功能是负责全身血液流通的泵,欧洲语言开始用head和mind替代思维的功能,人们不再把心脏看成思维的工具。因此,在英语中“heart”基本上很少表达思想、意识、灵魂和精神的含义。但是“heart”表达情感的含义依旧比较丰富,而思维义只散见于情感义项中;同时,心依旧可以表示信仰的含义 [17]。
在三种语言中,汉语“心”的语义最为丰富,构词能力最强。根据《汉语信息词典》统计,“心”的使用频级为1级,构词能力为6级(最高级) [7]。汉语“心”的语义丰富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尤其是中医和儒道佛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密切相关。按照中医的观点,心主血脉,心主神明(《辞源》)。“神”指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在现代中国文化中,中医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的思想和理念普遍被接受,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人的观念和思维。
在儒家思想中,儒家的真谛就是对“心”的理解和把握 [18]。孟子通过“心”来注解仁义礼智信。同时,在道教中,“道”的内涵也只有心才能把握 [18]。同时,心宿是中国民间信仰和道教崇奉的星神,部分原因在于与人心形状相似。因此,[+antares]成为汉语“心”的独特语义。同时,佛教认为“三界唯心”以及“万法合一”,“心”是一切佛法的核心 [18]。在汉语中,心词语和心义族词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心”可以表示生理器官,也可以表示心的形状和物体;“心”可以表示情感、态度、意志和性格,也可以表示思想、意识和精神。
而日语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医和佛教的影响,来自于佛教的“心”词汇比较丰富。日语的[+HEART]包括日语假名“こころ”、汉字“心”和外来语haato (heart)。心不仅表达丰富的情感含义,同时,心还能够表达思维、智慧、意识的含义,并上升到灵魂和精神的高度([+soul/spirit]和[+citta])。同时,日语的心还发展出[+meaning]和[+manner]的独特语义。但是,在日语中,“心”被认为是思想和情感的处所,而不是产生思想和情感的实体。而且,在现代日语中,由于胸部被认为是产生思想和情感的部位,“心”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义已经弱化 [28]。同时,在现代日语中开始采用外来语haato (heart)表达“心”语义,这体现出英语语言对日语的重要影响 [28]。
因此,在三种语言中,由于汉语“心”文化历史悠久和影响来源广泛,汉语“心”比英语“heart”和日语“ここる”的语义更为丰富,这说明语义的演化源于人的经验,更是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词的意义是人对非语言世界万物认知的结果 [29] ”。
6. 结论
语言的意义根植于人的经验,同时不同语言的文化模式对语义的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词汇类型学的角度对“heart”、“心”和“こころ”的语义地图分析说明[+HEART]语义的演化路径,语义地图可以体现语义的关系和距离,并可以用来体现词义的动态演化过程。从[+HEART]的语义演化过程可以看出,其路径遵循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隐喻和转喻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文化模式,包括医学、宗教和哲学观念,对不同民族的认知和语言表达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