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来,我国传统武术,如太极,与现代格斗项目产生了一些摩擦,引起了国内武术界乃至舆论的广泛探讨和争论。我国历来视传统武术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 [2] 后,树立和保持文化自信 [3] 的重要抓手之一。面对新时代更加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文化发展态势,各领域各部门要有更高的自我要求和更强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传统武术的管理也是一样,必须在新的历史时期调整好发展模式、解决好关键问题,与世界和时代共同发展。
2. 对武术相关概念的认知
2.1. 武术
武术,包括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项目,是一个社会文化的概念,不同的人对其认知是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并且受到其它方面,比如他人观点的影响,因而每个人对于其认识的程度深浅不一,甚至在某个方面的看法截然不同。我们对于传统武术认识较为统一的方面是,它起源于人类在严苛生存条件下激发出的搏杀本能,逐渐发展并运用于军事和战争,于宋元明清时期的民间逐渐丰富并各成体系,具有一定的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功能,分为内家和外家,拳种多样、风格各异,蕴含着一定的哲学思想,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4] [5] [6] [7] [8] 。而分歧点主要在于,练武要不要实战、如何实战,以及传统武术长期练习者和武术家的实战能力到底如何。这些分歧点随着现代格斗项目进入我国并逐渐壮大之后显得更为突出。层出不穷的针对传统武术的约战话题,不断刷新着公众的认知。
2.2. 格斗和搏击
从字面上来讲,“格斗”一词可以分解为“格——格挡”和“斗——进攻”两层含义。格挡和进攻的结合恰好是某些现代格斗项目比如拳击(Boxing)、MMA (Mixed Martial Arts,直译为混合武术,俗称综合格斗)、泰拳(Muay Thai)和踢拳(Kickboxing)的主要技术特点或比赛规则特点:中近距离肢体对抗,以击打性的技术动作为主——斗;每次进攻后须快速转换到防守动作——格,防守和进攻的交替快速且频繁——格和斗的不停转换。搏击包含格斗,范围更大,更偏精神层面,有奋力拼搏、锲而不舍甚至以弱胜强、绝地反击的含义。技术方面与格斗不同的是,搏击项目比如柔道,比赛双方需要在近距离乃至身体贴靠在一起时发力并控制对手(包括控制和破坏对手重心、利用降服技术迫使对手放弃),比赛中双方攻防交替转换的频率远不如以拳击为代表的格斗类项目,因为一旦一方形成了场面上的优势,比如将对手摔倒或形成了占据控制地位的姿势,劣势方会立刻采取完全防守姿势和防守技术,回合内很难抓住机会再转入进攻。所以柔道这种项目按其技术动作特点被归入格斗范畴并不合适。对于混合技术型的项目,比如MMA,远中近距离的拳腿膝肘、贴身的摔法、地面控制技术兼而有之,应该按照技术动作的使用频率和战术上的重要性来判定,笔者认为MMA可以优先归入格斗类。格斗(Combat Sports)和搏击(Fights)的范围比武术(Martialarts)小,更具象,如图1。由于现代格斗和搏击项目连带比赛规则整体输入,所以我国在对格斗和搏击的认知方面,尤其对于它们基于实战这一点,认知较为统一。现代格斗运动正是基于实战和比赛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并顺利走向了职业化。

Figure 1.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tial arts, fighting and combat sports.
图1. 武术、搏击和格斗的相互关系
3. 从职业化角度看中国传统武术
3.1. 实战问题阻碍传统武术的职业化
从职业化程度来看,格斗类项目比搏击类其它项目整体上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更好、更成熟,比如拳击比柔道更流行,究其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其比赛场面更为激烈、比赛节奏较快、视觉冲击强、规则容易被理解、更接近于街斗(Street fights)。与现代格斗项目中的技术动作极为相似的是,我国大多数传统武术项目中都包含了利用身体的各部位发力击打敌方以及摔法、擒拿法等技术动作。不仅如此,我国的传统武术还运用并传承下来各种冷兵器,发展了身体和武器的结合击打技术,可谓兼容并蓄。但为什么它们没能顺利地进入规则化的比赛阶段?为什么在影视作品、武侠小说中神乎其神,而上到擂台的无一例外不堪一击?答案可能在于,与现代格斗形成对比的是,我国传统武术长期较少进行实战训练,传统武术行业内以及广大潜在受众并没有对实战的问题达成普遍共识。实战或者说比赛,成为横在我国传统武术走向以赛事为核心的职业化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文化冲突理论提醒我们,在全球化导致的大范围文化冲突背景下,我国传统武术文化在与其它外来的武文化的相处和竞争中,甚至武文化作为一个整体,面临着需要去妥协、合成甚至被另一种文化凌越 [9] 的局面。而实战、比赛以及以比赛为核心的现代化的职业武术服务类产品,则是支撑武术文化在当代进一步发展的主导形式和内容。通过这一内容,武术得以继续更新、充实和延续自己的文化生命;围绕比赛形成的层层社会分工可以令武术文化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基础更加扎实。
3.2. 职业化道路上的关键问题:对练、实战和比赛
不论什么形式的“武”,都应该最终落到实战,纸上谈兵、长期唱“空城计”是自欺欺人。事实也逐渐表明实战对于传统武术来说是个绕不过的关口。正由于长期以来没有落到实战的强制性要求,像“史上最强太极推手 [10] ”闫某这种社会闲杂人员得以挂羊头卖狗肉,用反科学的对练表演愚弄不明就里的群众、消费传统武术的神秘感。传统武术中的所谓对练,说白了还是表演,和实战完全两码事。近现代以来传统武术始终欠缺一个衡量和检验自身的硬指标。这个硬指标不是指动作是否优美迅捷、对练是否让人目不暇接,也不是传承是否有序有据,而是实战能否克敌制胜,因为武的本质是控制、压制、征服敌方。军事领域的武力征服往往是基于人数、武器、手段的不对等,而现代武术是将武的其中一种方式放大和提炼出来,在公平竞技条件下的科学、合法的比赛场上,较为对等地展示和表达出来。现代格斗项目没有停留在追求动作标准和观赏性的阶段,而是借助各种护具的使用去体验实战的乐趣和刺激,将实战作为核心训练手段,而且借助比赛规则和荣誉体系将实战发展为正规比赛和一种娱乐产品。实战不仅检验了习武者的动作是否标准和科学,更检验了实战双方脑力对抗、博弈的水平。规则的不断完善和推广保障了实战向更科学、更深入、更安全的方向迈进,而随着实战的深入、科研的进展,又有新的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地方逐渐暴露出来,促使规则做出调整和更新。实战帮助淘汰或改进了不科学的进攻动作,完善了防守动作,推动现代格斗技术整体走向了精和尖。落到实战是“武”的根本要求,是精进武艺的必经之路,在实战中取胜是对武的至高追求和最好的诠释。虽然从法律层面和道德层面对于擂台比武依然有反对的声音,但不妨碍有些格斗项目已经成为西方主流的职业运动之一。“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现代格斗运动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在近现代中国传统武术界则欲说还休。西方格斗比如拳击,用等级化的金腰带(国家级金腰带、洲际金腰带、国际金腰带、世界金腰带等、超级世界金腰带)以及运动员综合排名体系、名人堂等荣誉机制激励运动员打出更高水平;而中国传统武术则看似更擅长以“闭门造车”、“虚拟攻防 [11] ”的方式研创独门招式,以配合对练自娱自乐,逐渐偏离“武”的重心。在现代格斗咄咄逼人的态势下,在舆论的普遍好奇声中,传统武术终于退无可退,开始了与现代格斗项目的跨界比试 [12] 。
3.3. 跨界实战
就拿2017年发生的那次涉及到传统武术的约架事件来说,某所谓太极大师Vs.某退役格斗运动员,太极一方被快速KO,点燃了现代格斗运动与我国传统武术之间的正面摩擦,后又有所谓少林高僧 [13] 、咏春高手 [14] 等加入进来,有走向白热化的苗头。中国武术和现代格斗运动能否通过一场或更多场跨界实战分出优劣?笔者认为显然不能。首先,逻辑上说,比赛比的是人,而非项目;其次,跨界比赛规则的设定难以达到客观上的公平,因此比赛结果难以完全服众。以实际情况看,基于笔者对于传统武术及其训练方法的有限认识,将传统武术练习者与格斗运动员放在一起比赛,危险系数很高,它其实检验的是实战训练的匮乏程度与比赛失败的相关度问题。跨界实战是文化冲突的必然结果,但从规则的公平性、比赛安全系数以及法律的层面上看,不应该长期地在社会上任由其发生,应尽快纳入监管。对于提高传统武术从业人员的自我认知以及大众对于传统武术的认知来说,偶然发生的跨界实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彻底揭开实战短板,促使习武之人亡羊补牢。而且,从那次约架的造势手段、舆论影响力、双方的决心、胆识以及对出场费的诉求来看,不得不说体现出了一些职业的味道。从这个角度看,管理部门未尝不可以把跨界比赛作为将传统武术引入实战化、职业化的一个突破口来试点。
3.4. 现代主流格斗运动的职业化和发展趋势
西方已经将格斗运动产品化、市场化、职业化,许多格斗运动员已经成为世界明星,他们占据了现代武术文化的制高点和话语权。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展出了职业拳击、MMA以及WWE这三大种类的职业格斗运动。职业拳击有针对每一个职业拳手的完整的赛事记录体系(Boxrec.com),以及世界四大职业拳击组织(WBC, WBA, WBO, IBF)为主导的赛事认证和荣誉体系,并都涵盖了中国;MMA是目前以UFC (Ultimate Fighting Championship)为高水平赛事代表的众多赛事品牌并存的大乱斗,其赛事认证体系、运动员职业战绩记录体系稍差,但比赛规则更开放、更接近于街斗。WWE是剧情化的格斗表演,其运动员(演员)往往是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大块头,角色分为正派和反派,借助动作、台词、道具进行表演,烘托正能量和个人英雄主义。可以看出,美国这三大项目虽有类似,但各自拥有鲜明的特点。从技术层面总结就是,要么是用纯粹的拳,要么是拳、脚、摔、地面技术的大一统,要么是基于伤害性动作的对练表演。未来,世界范围内的格斗运动预计将继续沿着这三个大的方向发展:第一,将人类最常用、最便捷、最快速的以用拳头击打为核心的拳击技术发展到更高水平;第二,将混合武术(MMA)发展出更多种击打组合并逐渐显现出其中最有效、最主力的格斗方式,笔者认为这个主力仍然会是拳击。预计MMA将逐渐淘汰泰拳、踢拳以及散打这些技术动作介于拳击和MMA之间的项目;第三,WWE这种格斗表演将会引入更多种文化元素(例如中国传统武术元素)、更多道具来丰富其剧情和文化冲击力。
4. 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和管理
4.1. 中国传统武术的自我突破
相关史料表明,中国传统武术的重点和哲学思辨并不在实战,而是止戈、修身养性、天人合一 [5] ,实战缺失并不会撼动它的文化根基和完整性。它一直在有序传承中,没有被中断,所以即便实战已经落后,它至今依然是原汁原味的,还没有被现代格斗取代。我国传统武术的师门观念、门派观念保证了它能够在较为稳定的环境中代代传承下来,但这种模式在现在看来阻碍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也阻碍了与市场的接触、与观众的接触。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中,在现代格斗运动项目的冲击下,如果没有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加入到传统武术这个行业,它终有一天会走向没落和消失。和任何文化一样,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的优秀之处为己所用,保持对世界潮流的适应力,是成功的基础。因此,中国传统武术是时候正视实战问题,尝试弥补这个缺陷,并思考万一实战不行还能怎么做。本人认为基本有以下几点供传统武术从业人员斟酌,第一,采纳现代化的科学训练方法,像学习一门外语一样去学习一门现代格斗,比如拳击,借以反思和帮助自身的发展。第二,对于实在无法实战,或者说不愿做脱胎换骨式的改变的武术项目,要专注搞好表演业等其它产业。除了在综艺节目中伴舞,在大型庆祝仪式上当背景,在主场业余比赛中拿金牌,拿出去做中外交流,还应该开发出更多被观众喜爱的娱乐形式、创作出更多基于中国武术实际的娱乐内容,通过线上和线下同时推广,培养出有较高知名度的职业武术表演者,并通过这些武术表演者讲好关于传统武术的中国故事 [15] 。
4.2. 中国传统武术的行政管理
中国传统武术未来能与现代格斗项目融合发展,甚至说,至少能跟得上社会经济发展脚步的关键,是尽快走向更深的职业化。相比以竞赛娱乐为核心的武术职业化,仅仅依靠表演业所能带来的职业化的社会分工是非常有限的。武术竞赛娱乐业的发展要求国家体育管理部门给出的相关政策和服务更加精准和有效,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做好对传统武术的细化分类管理,按照技术动作,分为拳法类、腿法类、摔跤类和混合类等。比如八卦掌、形意拳、咏春主归为拳法类;将用腿攻击为主的潭腿归为腿法类;搏克、角抵、泼跤、相扑为摔跤类;太极拳应该归入混合类,因为太极不仅包含拳和腿,其讲究重心和借力打力等理念和摔跤的基本原理相通,甚至有些技术动作和摔跤一致。
2) 分类对标现代格斗项目,帮助建立与现代格斗项目的桥梁,组织多方专家的交流探讨。比如形意拳和八卦掌可以对标拳击。
3) 对于实战有望提高且实战中仍能保留大量项目本身技术动作特点的混合类项目,比如少林拳,应该组织专家帮助其将格斗技术提炼和挖掘成体系,跳出原来的藩篱向社会铺开推广,建立职业化的赛事体系、认证体系。
4) 对于大部分实战方面差距太大且实战化之后会大量失去原本动作特点的项目,要进行“去实战化”命名,集中精力搞好表演业、健康养生业。比如,将太极拳重新命名为太极表演或太极运动。
5) 对于技术动作大量雷同于现代格斗的项目,比如散打(散手),不应该硬把它往传统武术上靠,应该纳入到现代格斗项目中管理。
6) 对于武术界出现的跨界实战的意愿和需求,应将跨度不大的、有可能的、有代表性的主动报批体育管理部门。由体育管理部门组织各方面专家对有跨界实战意愿的个人分别做出综合性评估,包括各项身体官能指标、格斗技术技能、训练情况、体能、受教育情况、家庭、工作等等,剔除不符合条件者;对双方自愿提出的比赛规则进行研究磋商,敲定最终规则,纳入比赛合约;可以帮助将跨界比赛嵌入现代格斗赛事平台,作为表演赛;监督赛事方做好对比赛各环节的把控,尤其是对体重的严格控制、对规则的严格贯彻、对台上裁判的严格挑选、在急救医疗方面做出充分准备。
7) 最后,对于格斗、搏击、武术、武艺等,这些关于武的较为抽象的概念集合,以及各单项传统武术的项目名称和概念,体育部门应该联同文化部门对它们做出统一的界定和解释。
5. 结语
总的来说,传统武术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从业人员应正视武术作为人类对抗严苛生存环境而演化出的手段之一,其落到实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在实战技术层面,认清现代格斗的科学和先进之处,尽量将实战训练提到日程上来;避免以“止戈为武、不战而屈人之兵”这种盲目自信,以及“点到为止”这种消极心理对待现代格斗项目带来的竞争。其次,在职业化方面,学习借鉴主流现代格斗项目的赛事认证监管体系、运营体系和营销手段;将表演业、培训业与健康养生业以及其它产业融合发展。最后,体育和文化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认知和管理水平,对武术所辖相关概念和定义做好解释和区分,从舆论上继续正确引导公众对于以武力、暴力行为表现特征的武术行业的看法,从道德层面和法律层面对武术项目和社会上的武术现象予以积极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