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08年的次贷危机和2010年的欧债危机表明,在高度关联的金融体系,个别机构的破产或衰退,可能会通过千丝万缕的业务联系,产生高风险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系统性风险,最终加剧实体经济的衰退。2019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实体经济是肌体,金融体系是血脉,要使金融业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做到稳增长,控风险。可见,金融行业与实体经济是休戚与共的关系。
在我国现行的金融市场结构中,银行业的资产规模高达八成以上。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中介,银行通过信贷业务与实体行业高度关联,其稳定性与各个行业密切相关。近年来,实体行业的信贷比例不断攀升,“去杠杆”使得流动性趋紧,实体行业的潜在风险不断积累。一旦实体行业受到冲击,债权银行坏账增加,实行信贷紧缩,进一步加剧实体行业财务状况的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重视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内在关联,立足全局视角,把握整个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对于实现“稳增长,控风险”的目标尤为重要。
而现代经济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多元性、突发性等特征,决定其很难用一般方法来研究,目前较为有效的工具是采用复杂网络模型。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有:Allen和Gale (2000) [1] 首次将复杂网络引入系统性风险的研究。Bech (2008) [2] 基于银行间网络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做了判断。高国华等(2012) [3] 基于负二项式计数模型,研究了影响银行系统重要性的因素。欧阳红兵等(2013) [4] ;邓向荣等(2015) [5] 基于复杂网络构建并识别了系统性风险在金融网络的传染。陈少炜等(2016) [6] 基于复杂网络对银行间市场服从核心外围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方意等(2016) [7] 基于持有共同资产网络模型研究系统性风险在银行间的传染路径,设置阈值识别系统重要性银行。虽然学术界对系统性风险的研究甚多,但大多局限在金融体系内部,研究风险的溢出效应,据此提出的管控措施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大多采用市场数据,而我国的金融市场尚不发达,用市场数据不足以反映金融体系的全貌。
鉴于此,本文立足全局视角,以实际贷款数据为依托研究整个经济体的内部关联网络。具体来说,由年报搜集各银行在同业市场中的总资产与总负债,基于最大熵和最小叉熵原理,模拟出银行间市场的借贷矩阵。另基于Wind数据库,搜集银行对实体行业的实际贷款数据。最后,在Gephi中绘制银行间网络和银行–实体间网络,并运用复杂网络理论,识别分析系统重要性银行、系统重要性行业及两者之间的内部关联,以便监管部门,从宏观视角掌握经济金融关联网络的重要环节,对其进行重点监控,降低管理成本。
2. 模型与数据
2.1. 银行间市场债权债务结构的估计模型
因涉及商业机密,我们无法获取银行间市场的完整信息,只有各银行对其他所有银行的总资产和总负债。鉴于此,本文采用最大熵和最小叉熵模型来获取银行间市场结构。假设银行间的债务矩阵为N × N阶的X,如(1):
(1)
(2)
其中,N是银行数量,Xij是银行i对银行j的信用资产额。假定ai是银行i对其他所有银行的总资产,lj是银行j对其他所有银行的总负债,则
,
。虽然xij未知,但由各银行年报ai和lj已知。故矩阵X有N × N − 2N个元素未知。依国际惯例,由独立性假设并适当标准化后,a和l可当做边际分布函数f(a)和f(l)的值,则X可视为联合分布函数f(a, l)的值。若f(a)和f(l)独立,由Xij = ai × lj,可求得先验矩阵X。然而,现实中银行不会与自己发生借贷,故添加约束
。为满足约束
,
,需对新矩阵X*重新估计,如(2)。为求新矩阵X*,使用最小叉熵原理(服从已知约束下,求出最接近先验分布矩阵X的一组分布X*),转化为如下模型:
(3)
依据Blien (1997) [8] 等的证明,由RAS算法可求得(3)的解,获取银行间市场数据。
2.2. 样本数据选取
本根据年报和Wind,本文选取26个银行,11个实体行业为样本。2015年既是债务违约,房价大涨等风险齐聚并有所表现的关键之年,也是“三去一降一补”等重要举措落地并化解风险的年份。其研究意义重大,故本文模拟2015年的数据进行研究。
由模型(3)求得26个样本银行的银行间市场数据,结合其对11个行业的贷款数据,分别绘制银行间网络,如图1,银行–实体间网络,如图2。网络图中的节点与代表含义如表1。
3. 复杂网络分析
本部分基于复杂网络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识别并分析银行间网络、银行–实体网络中系统重要性银行与系统重要性行业,并对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阐述。
3.1. 银行间网络分析
以银行为节点,模型(3)解出的银行间债权债务矩阵为边,绘制如图1的有向网络图。并基于复杂网络理论,以度、中介中心性、加权平均度为指标,定量识别银行的系统重要性排名,如表2。篇幅有限,仅列部分银行。箭头:债权方→债务方;双向箭头:两银行有双向借贷关系。入度:该银行债权方数目,出度:债务方数量,度 = 入度 + 出度。图中线条的粗细程度(边的权重大小),代表两银行间的业务往来规模大小。

Table 2. Ranking of systematic important banks
表2. 系统重要性银行排名
度代表银行的债权方与债务方数量之和。度越大,与该银行关联的其他银行越多,在网络中的系统重要性越大。一旦该银行出现财务危机,势必会影响与之关联的债权债务银行。由表2知,节点银行6、7、11、15、18的度均为50,其与银行体系的所有银行(自身除外)都有双向借贷关系,是系统重要性最大的银行;中国银行次之;节点2、8、9、12、13、23代表的银行排在第三。除五大行外,其余银行规模虽不算太大,但因其关联范围广,也成为系统重要性银行。这与,因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导致各银行发展多种表外业务、分散投资以寻求创新的发展现状较为一致。且民生、光大、杭州银行经A股上市后,其产品和资产结构更加优化,致使其在银行体系内的业务范围逐渐扩大。
介数中心性是衡量一个节点对资源的控制能力。值越大,银行在整个网络中对其他银行的控制能力越强,系统重要性也越大。由表2知,该指标识别的系统重要性最大的银行,与以“度”判断的结果相同,不再赘述。节点银行16、23与之排名差异较大,原因在于:2012年7月以后,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促投资增长的计划,但在地方财政和国有商业贷款有限的情况下,城商行成为主要的资金供给者,加之其与地方政府的天然联系,造成这些银行在银行体系中成为主要的债务银行,在网络中的系统重要性较大。
加权平均度同时考虑了节点的度和边的权重。是衡量银行的关联广度和关联深度的综合指标。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识别排名,与前两个指标差异甚大。说明边的权重(关联深度)是比节点的度(关联广度)影响力更大。传统五大行主要以其在银行体系中的业务关联规模,来影响在网络中的系统重要性。
3.2. 银行–实体行业间的网络分析
以26个银行11个行业为节点,银行–实体间的贷款数据(同比例缩放)为边,绘制如图2的有向网络图。并以入度、加权入度为指标,对实体行业的系统重要性进行排名,如表3。

Table 3. Ranking of systematic importance industries
表3. 系统重要性行业排名
图2中,箭头:银行→实体行业,图中都是单向箭头。入度是给该行业贷款的银行数目。线条越粗,说明银行对实体行业的贷款规模越大,对该银行的依赖度越大。
由表3的入度排名可知,节点行业28、29、30、31、33、37是关联广度最大的实体行业,即26个银行都对其有贷款。一旦该实体行业受到冲击,财务状况恶化,其26个债权银行都会受到影响,导致银行业资金链收紧,加剧实体行业的衰退。其次是节点行业32、27,分别有23个、22个银行对其贷款,系统重要性也较大。
加权入度同时考虑了给实体行业贷款的银行数目和贷款额度,是衡量行业系统重要性的综合指标。值越大,行业的系统重要性越大,由表3知,制造业的系统重要性最大,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次之,房地产业排名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指标对行业系统重要性的识别结果,相差较大。建筑业的系统重要性由入度排名第一,下降到加权入度排名第七;采矿业由排名第三,下降到第八。原因在于,受2015年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政策的影响,银行业对建筑业、采矿业的贷款明显减少的发展状况相吻合。
3.3. 系统重要性银行与系统重要性行业的内部关联分析
对本章3.1和3.2基于复杂网络的理论,分别对银行间网络、银行–实体间网路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以关联网络的广度和深度为综合指标,识别的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前五名依次是:6、1、3、10、2;系统重要性行业的前五名分别是:29、31、33、32、37。对这五个实体行业的银行贷款额(亿元)降序排列,如表4。结果显示:对行业29、31、33贷款额度最高的前五名恰好是五个系统重要性银行,次序略有差异。银行8取代银行1,成为给行业32贷款的第五名;银行12取代1,位居对行业37贷款的第二名。
可见,在整个经济金融体系中,对系统重要性行业贷款较多的一般都是系统重要性银行。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替代中国银行分别位于批发零售业、其他服务业贷款的第五名和第二名。这与两者进行股份制改造成功上市后,资产结构优化、产品多元化的现实较为一致。此外,传统五大行都是国有控股的大银行,虽各自智能不尽相同,但承担着有关国计民生传统行业(29、31)的主要资金供给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促使五大行,寻求其他良好的投资机会,表4也正说明了,五大行对系统重要性行业的投资评估结果大致相同,即主要的贷款行业基本相同。这也是一旦重要性行业受到冲击,将会迅速导致银行业的债务危机,甚至波及整个经济体的原因。

Table 4. Ranking of loans from banks to entity industries
表4. 银行→实体行业的贷款额排名
4. 结论
本文主要依据矩阵法和最小叉熵原理模拟2015年银行间市场数据,结合银行–实体行业的贷款,绘制银行间、银行–实体间的有向网络图。并从复杂网络视角,识别分析系统重要性银行、系统重要性行业及其内在关联。结果表明:
首先,无论何种指标,农业银行都是系统重要性最大的银行;以关联的广度为指标,光大/民生/广发/杭州银行也是系统重要性最大,中国银行次之;以关联的广度和深度为综合指标,则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分别排在第2到5位,在银行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其次,系统重要性银行恰好是系统重要性行业的主要来源。传统五大行是实体行业借款的最主要来源,尤其是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房地产业。这三个系统重要性行业的债权银行的前5位正好是五大行。可见,传统五大行的风险敞口较为相似,一旦实体行业受到冲击,出现财务危机,会直接引发其债务违约的共振,对五大行产生较大的冲击。而传统五大行又以关联的广度和深度位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前5位,进而通过银行间网络,对银行体系产生冲击。银行业为规避风险,达到资本要求,进行信贷紧缩,进一步通过银行–实体网络恶化实体经济,最终导致整个经济金融体系陷入系统性危机。
最后,大多学者把研究对象设为金融体系的内部关联,以致于只关注金融行业,往往容易忽视真实的系统风险状况,导致无法从根本上有效调控系统性风险的累计和爆发。因此, 以复杂网络的视角研究系统重要性银行和系统重要性行业,理清经济金融关联网络的内部结构和作用,准确定位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对于实现稳增长、控风险的目标尤为重要。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金融–实体双向反馈网络下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评估与防控研究” (18BJY24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copula风险度量模型的养老基金资产配置问题研究”(16YJA79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