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旅游业迅速发展,古镇因其独特的观赏性、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古朴的环境氛围受到人们喜爱,成为旅游产业中的热点。然而,在古镇旅游的发展进程中日益暴露出诸多安全问题,商业活动的增多带来一系列火灾风险已远超过其自身防御能力。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严重不足、消防通道狭窄等是古镇先天的问题,且在开发过程中为保留古镇原有风貌,这些问题难以修正。加之后天旅游业发展带来的隐患,以及人流量增多,电气火灾、明火引燃等火灾时有发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以及无法修复的历史文化遗产损失。
现有的相关消防规划标准,古镇难以达到其条例要求,无法适用于古镇的消防保护工作。因此针对木结构古镇的火灾特性,制定一套合理的、具有针对性的消防规划已是迫在眉睫。对增强古镇自身的防火、扑救、人员疏散能力有着现实意义。
2. 消防规划说明
2.1. 规划依据
在针历史文化古镇的消防规划中,要充分遵循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 [1] 。古镇作为城市的特殊区域,与古镇具有包含关系,因此,古镇的消防规划应切实依照城市的消防规划进行编制,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 [2] 。本文主要参考规范以《城市消防规范》为主,《建筑防火设计规范》、《城镇规划标准》为辅 [3] 。
2.2. 参考实例
本文以洛带古镇为研究实例,有“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之称的洛带古镇地处成都平原和龙泉山脉的接合地带,是城市消防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消防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镇内客家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客家民居保存较为完好。古镇的大体格局为一街七巷三会馆,一寺两楼人工湖。一街为贯穿古镇的主街,分为上下街,沿东西方向弯曲,长约一公里,街面宽约8 m,与北巷子、凤仪巷、槐树巷、江西会馆巷、柴市面上巷、马槽堰巷、糠市巷等七巷,构成了洛带的交通体系。沿街是典型清代建筑风格的客家民居,多为商铺,背面多为深宅小四合院。三大会馆即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一寺即燃灯古寺,两楼为客家土楼和五凤楼,以及五凤楼与客家土楼之间的人工湖,客家土楼又是洛带的博物馆,里面珍藏着有关于客家文化的历史文物。以上为洛带较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3. 消防安全布局
目前古镇中功能区布局混乱,商业型和居住型空间交织混杂,某些建筑位置不当,且建筑之间防火距离过小。因此合理的消防安全布局是完善古镇防灾救灾的体系的前提。规划针对不同土地的使用性质和消防安全要求,通过微型消防站的建设和重点防火区域的划分等措施,在尽量小的影响程度下服务于总体规划。
3.1. 消防站
由于洛带古镇占地面积广,人流量大,消防车通道交为狭窄,消防死角较多,而消防站距离古镇中心有一定的距离,一旦发生火灾,消防官兵难以迅速到达火场,错过最佳扑救时机,微型消防站设置以适应迅速扑救火灾的需要。应结合本单位火灾风险实际情况,设置多个微型消防站,联动指挥 [4] 。按照“3分钟到场”要求,设置在便于人员集结的地方 [5] 。为满足本单位初期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的需要,消防设施的配备应按照重点单位微型消防站车辆、器材配备标准,如表1。

Table 1. Standards for fire vehicles and equipment in key units
表1. 重点单位消防车辆、器材配备标准
其中,若微型消防站负责区域占地规模较大且无法满足消防员3分钟到场扑救,则消防摩托(电瓶)车必配。
3.2. 重点消防单位
重点单位的划分是后续消防规划编制的基础。根据建筑的特殊历史价值,火灾危险性,将以下几个区域划分为重点消防单位 [6] ,如表2中罗列。
客家土楼又是洛带博物馆,占地面积较大,且楼楼层较多,由于其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建议安排专人巡逻,划分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楼层。
燃灯古寺内经常香烟缭绕、烛火长明,且其中设有木质供桌、帷幔等,极易引发火灾,由于宗教习俗,危险品又无法完全避免,因此,将火灾熄灭在初期阶段十分关键,建议增加寺庙内灭火器的数量,尤其在供桌旁建议放置灭火器。
三大会馆位置较为特殊,位于商业街之中,紧挨商铺,缺少有效防火隔离,而且均是大屋顶建筑形式,没有防火分隔。因此,我们可采取较为特殊的防火手段,比如在墙体上涂抹防火油漆等,降低其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3.3. 消防车道
古镇呈“一街七巷子”格局,街道两旁商铺林立。主街由上街和下街组成,宽约8米,长约1200米,东高西低,石板镶嵌;街道两边纵横交错七条巷子。而交错七条巷子,通道宽度不一,有的仅能游客步行通过,消防车难以通行,消防死角较多。更是缺少消防车回车场及回车通道,因此建议微型消防站配置消防摩托车或消防电瓶车,可缩短救援时间。为了顺利开展扑救,一些消防车难以达到的地方增设消防设施,例如消防水带、户外消火栓、以及应急疏散器材等。
此外,在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的附近应设置消防车道,消防车道的净宽和净高均不应小于4 m。对于古镇而言,需格外注意一点,消防车道可通行的交通道路其下面的管道应能承受消防车压力。
3.4. 防火隔离
消防间距是大多数古镇的问题,放眼整个洛带古镇,建筑毗邻,当一座建筑发生起火,火焰可通过强烈的热辐射引燃相邻建筑外部的可燃材料,尤其是木质的门、窗、墙板。一旦发生火灾容易造成火烧连营的局面。在先天无法满足现代建筑防火设计准则要求防火间距的情况下,根据现有街道、巷道完善防火隔离带,可实现物理分隔的防火效果,此外,结合可利用山墙、封火墙等构造 [7] ,可进行防火分区的划分,以达到不同防火区域间的纵深式分隔体系。
4. 消防供水
在火灾扑救过程中,市政供水为第一消防水源,人工水源如消防水池、水箱、水库等为第二消防水源,江河、湖泊、池塘等天然水源为第三消防水源。充足的消防水源是火灾扑救的关键条件。
洛带古镇生产生活用水主要依托于附近蓄水量为6200吨的自来水厂,根据《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要求:火灾时水力最不利市政消火栓出口量不应小于15 L/s,且供水压力从地面算起不应小于0.01 MPa [8] 。随着商业化的发展,对于部分老旧管网供水能力有限,加之爆管、停水事故难以避免,因此发展第二类和第三类消防水源势在必行。
洛带古镇所在区域年平均降水量974.4 mm,由于地表补水范围大,有利于储蓄积水,在客家土楼与五凤楼之间有一人工湖——鸳鸯湖,可给予本区丰富的消防水源。在沿岸设置消防车取水口时应注意最大吸水高度不应超过6 m,消防车道边缘距离取水点不宜大于2 m [9] 。
5. 消防通信系统
古镇火灾虽依托于当地消防部门展开扑救工作,但古镇内仍需要建立一套自身消防体系,旨在及时发现火情并有序组织人员疏散。在这一系统中,消防通信作为重要环节,为试火灾报警、灭火调度指挥和各项抢险救援工作顺利展开,可通过消防安全监控系统实现联动控制,成立消防系统指挥中心部门,并安排专人24小时在岗监督,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集中管理古镇敏感位置。在消防重点单位如客家土楼、三大会馆等安装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对于人流量大,人员混杂的商业街区采取监控措施,并将监控画面传输至消防指挥中心,并联合安保人员进行治安巡逻及消防检查,及时排除火灾隐患。一旦发现火情,由指挥中心采用应急预案,进行现场扑救,当班巡逻的安保人员有序的组织游客疏散。同时考虑到消防安全体系的特殊性,应采建立火灾报警无线专用网,以弥补有线报警的不足 [10] 。消防通信是整个古镇的安全保障,该体系将人工与计算机相结合,不仅是古镇消防体系的现代化新形式,更是预防古镇火灾的有效措施。
6. 结语
古镇火灾起火原因复杂,火灾隐患较多,从源头控制具有一定的难度,古镇建筑群的防火应从完善的防火规划入手,消防安全布局是古镇消防规划编制的首要工作,安全设施的配备在此基础上完成;对于重点防护单位,应采取更加有效的保护措施;水是主要的灭火剂,在扑救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应重点考虑,确保水量充足,宜采用多种水源储备形式,充分利用河流、人工湖蓄水;火灾发现越及时,越能有效减少损失,考虑到人工的能力有限,在编制古镇消防规划时可考虑采取现代化的计算机消防系统;当地政府应将消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社区的管理之中,加强消防教育,建立健全的消防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