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是各种肾脏病进展的共同转归,它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目前国际上公认的CKD定义为:肾脏损害 ≥ 3个月,对健康产生影响的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慢性肾脏病一旦形成,常常以不同速度进展,直到终末期肾衰竭。目前国际公认的CKD分期依据美国肾脏病基金会制定的指南分为1~5期,该分期方法将GFR正常(≥90 ml/min)称为CKD1期。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是保护肾功能和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尤其是进展到尿毒症期的关键。我国现有成年慢性肾脏病患者约1.2亿,患病率达到10.8% [1] 。而高血压病是慢性肾脏病的重要病因,同时也是CKD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CKD非透析患者高血压患病率67.3%,知晓率85.8%,治疗率81.0%,达标率仅为33.1% (<140/90 mmHg, 1 mmHg = 0.133 kPa)和14.1% (<130/80 mmHg) [2] ,在美国数据分别为85.7%,98.9%,98.3%,67.1%和46.1% [3] 。所以严格控制血压是CKD伴高血压患者治疗的关键,是延缓肾脏病变的关键,也是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关键。为了评估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的价值,本研究将9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如下。
2. 资料及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8年10月~2019年5月收治的95例CKD1期合并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存在① 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② 钙离子拮抗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过敏史;③ 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患及配合治疗不积极者;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对象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依据治疗方法分组,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2例;年龄52~77岁,平均年龄(55.41 ± 2.31)岁;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56.02 ± 2.45)岁;年龄及性别等基础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接受常规保肾治疗、降低尿蛋白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降压治疗,给予患者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224规格:5 mg)用药方法:5 mg 1次/日,观察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缬沙坦(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217规格:80 mg)用药方法:80 mg 1次/日,降压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心电图、血常规、血压、肝肾功、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指标。
2.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血压变化状况比较,完整记录数据。观察患者血压控制情况与尿蛋白的控制情况。
2.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试验中计量资料(x ± s)和计数资料(%)的处理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验正方法分别是t和χ2,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1) 血压控制效果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两组CKD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舒张压(DBP)、收缩压(SBP)。结果显示:治疗后,DBP、SBP组间差异显著(P < 0.05),见表1。

Table 1. Blood pressure control effect of patients [mmHg, x ± s]
表1. 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mmHg, x ±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2) 通过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的变化,评估患者的肾功能改善状况。结果显示:治疗后,对照组尿蛋白高于观察组,见表2。

Table 2. Patient’s urine protein control effect [mg/24 h, x ± s]
表2. 患者的尿蛋白控制效果[x ± 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4. 讨论
近年来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在逐年上升。高血压作为其渐进发展的危险因素,应高度关注,及时、有效的控制高血压,才能更好地防止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对于降压治疗来讲,苯磺酸氨氯地平属于二吡啶类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可选择性抑制钙离子跨膜进入平滑肌细胞和心肌细胞,对平滑肌的选择优于心肌,所以可降低外周阻力,进而降低血压 [4] 。另外,钙离子拮抗剂还可减轻ATII和α1肾上腺素受体的缩血管效应,减少肾小管钠离子重吸收,降压效果迅速,尤其对收缩压的降低效应较强 [5] 。
缬沙坦属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滞组织ATII受体亚型AT1,导致血管舒张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醛固酮合成及分泌减少等,更充分有效地阻断ATII的血管收缩、水钠潴留与重构作用,从而降低血压 [6]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阻滞AT1负反馈引起ATII增加,可激活另一受体亚型AT2,能进一步拮抗AT1的生物学作用,降压作用起效缓慢,但持久而平稳。对于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还有其独特的减低肾小球高滤过、减轻蛋白尿的作用,主要通过扩张出球小动脉实现,同时也有抗氧化、减轻肾小球基底膜损害、减少系膜机制沉积等作用 [7] 。因此临床应用广泛。
通过本次试验结果可知,本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治疗后舒张压、收缩压、均优于对照组(P < 0.05)。经治疗后尿蛋白也均低于对照组。上述数据充分验证了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缬沙坦的价值。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更佳,也表明了与单纯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相比,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可形成协同降压机制,共同控制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的血压水平。而观察组尿蛋白低于对照组,也说明了缬沙坦具有特有的减少肾小球高滤过、减轻蛋白尿的作用。本实验也有其局限性,本研究未比较单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及联合两药的不良反应,这将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5. 小结
综上所述,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缬沙坦治疗CKD1期合并高血压疗效优于单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常规降压治疗,且可明显降低尿蛋白,有效的降压及降尿蛋白均可改善疾病长期预后,包括延缓病程进展和提高远期生存率。